周斐芳
(福建三明學院 外國語學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英漢跨文化“以物喻情”的友誼隱喻對比研究
周斐芳
(福建三明學院 外國語學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隱喻與文化相輔相成,它既是一種修辭手段,也是一種重要的認知工具和思維方式。從中西文化視角,以認知語言學的奠基人萊考夫和約翰遜的觀點為理論基礎,透過英漢“以物喻情”的隱喻實例,探討中西文化因素對友誼隱喻的不同影響,揭示友誼隱喻文化共同性、獨特性、差異性,提出友誼隱喻的三個特征:超物質(zhì)性、超功利性、超精神性。研究結(jié)果表明:英漢友誼隱喻具有認知的普遍性、哲理性以及文化地域的相對性和特殊性。
友誼隱喻; 文化獨特性; 超物質(zhì)性; 超功利性; 超精神性
隱喻是語言學界和哲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其中人類情感——友情類的研究相對較少。“友情”,作為人與人之間一種高尚的情感,是人們永恒稱頌的主題和向往追求的目標。友誼和友情是同義詞,但有所區(qū)別;友誼是人們在交往活動中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情感;友情是人們與親密的朋友之間交往過程所存在的感情,友情比友誼會有更深厚的情感。這兩種情感均是人類出于社會交往需要相互聯(lián)系的內(nèi)心體驗,屬于情感范疇。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涉及面較廣的“友誼”,英漢語言中廣泛地把它用作喻體,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友誼隱喻,塑造出作為喻體友誼的共同特性及特定含義。因此友誼隱喻至今仍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但現(xiàn)實中友誼隱喻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思維哲理、情感的表達、語言不規(guī)律性和跨語言差異性往往被人們忽略,文獻研究甚少。本文通過大量英漢語料對比,并以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概念隱喻理論,從跨文化的角度對英漢語言中友誼隱喻的文化內(nèi)涵、特異性、心理聯(lián)想基礎、隱喻技巧和唯物哲學觀及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深入分析,揭示了當代隱喻理論認知的普遍性、文化相對性、跨語言差異性;發(fā)現(xiàn)了超物質(zhì)性、超功利性、超精神性的屬性。研究結(jié)果將在一定程度上對隱喻語言的認知性概念的拓寬,對翻譯研究、對比研究、詞匯、修辭教學、國際交往具有一定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隱喻理論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但隱喻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有不同爭論,史上學術界比較公認的有“對比理論、替代理論、衍射理論、轉(zhuǎn)移理論、互動理論和合成理論”。盡管對于隱喻理論各派持有不同見解,有其不足,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傳統(tǒng)觀點有亞里士多德的“對比理論”,昆體良的“替代理論”,理查德和布萊克的“相互作用理論”。這些理論認為隱喻屬于語言問題,是一種修辭手段;而現(xiàn)代隱喻理論奠基人萊考夫和約翰遜則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認知、思維的活動[1]3-5。1997年??四崽岢隽恕翱缬蛴成洹备拍睿瑥娬{(diào)隱喻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是一種跨域映射,是一種由源域向目標域映射的思維認知方式,隱喻將源域的特質(zhì)映射到目的域,以此突顯目的域的某種特點,使得抽象復雜的事物變得簡明易于理解[2-3]28,202。萊考夫認為:在隱喻映射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等差異,源域和目的域之間并不是一對一的映射,多種源域可以被用于描述同一陌生、抽象的事物[1]3-5。這些名家理論是大多公認的隱喻理論基礎。
而情感是人類最重要的人生體驗,在人類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生活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作為一種認知機制,表達情感的語言絕大部分是隱喻化的[4]。資料研究表明,友誼隱喻也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豐富的文化特征。英漢語中存在大量隱喻,“以物喻情”的“友誼”隱喻,它遍布各種文體、主題。
(一)友誼隱喻的文化基礎
隱喻是人們利用已知熟悉的事物來形象比喻陌生的事物,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精華綜合反射。隱喻的一切精神、意識現(xiàn)象,都統(tǒng)一于客觀實在的物質(zhì)。它的產(chǎn)生離不開文化,隱喻既反映文化,構(gòu)成文化,又傳承與發(fā)展文化,每則隱喻背后都蘊含著濃厚的時代文化特征[5]。盡管事物具有相同的原始特征,但在不同時代,不同語言中的映射卻大不相同,追根究底是同一事物在不同語言中的文化認知角度和文化特征不同,表現(xiàn)也不一樣。因此可以說友誼隱喻是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文化是友誼隱喻的基礎。
(二)友誼隱喻的文化特性
不同文化層次直接影響隱喻的篩選、擇用和發(fā)展。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隱喻具有文化性,飽蘸文化色彩、文化觀念[1]3-5;因為隱喻作為人類思維和認知的工具,隱喻只有和一定的語境文化緊密結(jié)合才能發(fā)揮自己的功能[6]。從這一點說“以物喻情,以勢傳意”友誼隱喻是語言系統(tǒng)的一部分,是不同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流,或借以表達難以啟齒的某種感情的文化特性。因此,友誼隱喻是文化的載體,反映文化的特性。
(三)友誼隱喻的文化發(fā)展
由于人類對物質(zhì)世界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不同時空的文化制約著隱喻思維,不同時空隱喻特征不同。因此,通過隱喻就能了解各國當時的宗教、政治、文化等;以友誼價值觀為例,中國古代是一種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人與人之間存在極大的不平等,擇偶、交友必需門當戶對;而西方是商業(yè)文明,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商品平等交換,漫天開價落地成交。隨著絲綢之路商貿(mào)的發(fā)展,西方友誼價值觀傳入中國,中西后來從商業(yè)中的平等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人與人的平等。友誼隱喻既受文化的影響,又集時代文化精華的語言創(chuàng)造,傳承和發(fā)展文化,但友誼隱喻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物質(zhì)與文化的互動和發(fā)展,又深深根植于時空文化之中,同時也準確地反映它所承載的獨特文化。
(四)友誼隱喻的物質(zhì)性和精神性
何為友誼?大多認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理想、人生觀、價值觀,彼此間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屬精神性友誼)等;坦誠相待、交心包容、無排他性,這就是友誼共性。唯物哲學觀認為,友誼具有物質(zhì)性和精神性兩大哲學的基本特征,物質(zhì)友誼是第一性的,由于構(gòu)成宇宙或人類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物質(zhì)的;當人的基本物質(zhì)生活條件具備時,人又要求要有相應的精神生活,因此精神友誼是第二性的,人本身具有物質(zhì)性和精神性的兩方面追求,友誼精神意識依賴于物質(zhì),有時又能改造物質(zhì);友誼隱喻物質(zhì)性的跨域映射實際就是友誼隱喻精神性的呈現(xiàn)。
“以物喻情”友誼隱喻普遍存在,下文從兩方面對比分析研究。
(一)以自然景物為源域的友誼隱喻
宇宙是由物質(zhì)構(gòu)成,物質(zhì)分為有形之物和無形之物。有形之物如,“自然景物泉水、大山、白雪、松柏、植物、特色餐飲、畫和茶、太陽、月亮等”;無形之物如,“光、“香氣”等。有形物和無形物在傳遞的過程中不斷地相互作用,而形成了新的信息。這種傳遞無窮無盡,形成了無形無質(zhì)的巨大友誼隱喻文化。
1.以景物為源域的友誼隱喻
中西方民族屬不同文明體系,每一種文明都與地理環(huán)境有關,以景物為源域的友誼隱喻比比皆是。如,英語中Person without friendship would be lonely all his life.Society without friendship is just a busy desert.(譯文: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Friendship is the breeze.(譯文:友誼是微風)。在漢語中的“友誼隱喻”涉及的范圍比英語更寬,除了能像英語一樣用“微風、沙漠”來表示友誼之外,還有用“大山、白雪、松柏”等表示。如,友誼是春天里的一陣輕風;友誼是一泓出現(xiàn)在沙漠里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誼是巍峨壯麗的大山,她的氣勢令人傾倒;友誼如高山的白雪一樣純潔;友誼是森林中的松柏,堅定、貞潔、長壽。由于中國古代文化都強調(diào)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思想,強調(diào)“天人合一”主客體不分的唯物辯證主義的觀念[7],使中國人對形象思維較為倚重,更注重應用聯(lián)想、類比的方法,通過表象和形象來表達思想。
2.以水為源域的友誼隱喻
在東西方文明中,萬物之源的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物質(zhì)。無論是西方的四元素說,中國的五行說,還是佛教中的四大說,都少不了“水“的身影。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本喻,水意象常用于映射友誼、人性的各方面,以水比德、以水喻道。西漢·戴圣《禮記·表記》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始發(fā)域水的清淡特征映射到目標域友誼,象征著君子的交情高雅,不含功利之心,方能長久。宋代詩人汪洙寫的《四喜》中“久旱逢甘露,他鄉(xiāng)遇故知”,也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友人重逢時的喜悅心情。又如:“友誼是水,滋潤心里的情”。英語中也有友誼是水的隱喻。如:Friendship that flows from the heart can not be frozen.(譯文:從內(nèi)心潺淌的友情不會凍結(jié)。)You find it in the deepest friendships.(譯文:你將在最深的友誼里發(fā)現(xiàn)它。)漢語中以水喻情皆有聯(lián)想深意,相比于英語中的用法更為完整、豐富。
3.以太陽、月亮為源域的友誼隱喻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西方16世紀開始發(fā)展的自然觀,強調(diào)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與發(fā)展[8]。在西方,太陽是宙斯的化身,代表著光明、力量和勇敢。西方人寄情于太陽,多用“太陽”來盛贊友誼,把沒有友情的社會喻為需要改造征服的“沙漠”。在英語中: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a sun.(譯文:人生沒有朋友猶如人生沒有了太陽)。Friends are the sunshine of life.(譯文:朋友是生命的陽光)。
而古代的東方人,寄情于月亮,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思念友人的詩篇;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對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永恒友誼的期盼,“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將自己對朋友的掛念通過明月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漢文化的陰陽論對中國人的認知影響深遠,隱含于內(nèi)的、虛的、晦暗的、平靜的則歸入陰類[9],顯然相對于西方,漢語中更偏愛用美麗、永恒、陰柔之物來隱喻友誼,這種寄情于明月的友誼隱喻具有明顯的超“精神性”特征。
4.以植物和花為源域的友誼隱喻
客觀世界是人的心理的源泉,人的感覺、記憶、思維、情感和意志等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友誼隱喻也不例外,如,植物的隱喻,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分、呵護,友誼也需要朋友們精心澆灌、包容和呵護。運用到英漢語言中的例子如下:Friendship is the breathing rose,with sweets in every fold.(譯文:友誼是盛開的玫瑰,每一層都飄溢著芳香)。Friendship is the only rose without thorns.Friendship is like a plant of slow growth.(譯文:友誼像生長著的植物,是慢慢地建立起來的)。Because friendships enhance our lives,it is important to cultivate them,(譯文:培植友誼十分重要,因為友誼能提高生活的價值)。
漢語中,友情是花,引來成群粉蝶;花中牡丹最鮮艷,人間友誼最可貴;友誼就是一朵迎雪而立的梅花,綻放開來,溫暖著你我的心田;友誼這棵樹上只結(jié)一個果子,叫做信任;友誼需要滋養(yǎng),友誼需要用時間去灌溉。
可見,中西文化借用植物和花相關詞匯形成的友誼隱喻具有共性:這是人類具有共同認知基礎,把友誼看作植物和花是植物被人格化,成為人格的象征,是文化的精神衍射結(jié)果,具有超物質(zhì)性特征。
(二)以特色物為源域的友誼隱喻
1.以畫和茶為源域的友誼隱喻
畫家借畫喻人、借茶喻隱、以畫抒發(fā)著胸中的友誼情思。中國宋代宋徽宗皇帝喜歡畫畫,曾出了一道“踏花歸來馬蹄香”的考題。許多畫師對有形物質(zhì)“花”、“歸來”、“馬蹄”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唯有“香”是無形的物質(zhì),用畫很難表現(xiàn),無從下筆。有一青年畫家獨自匠心,畫中描繪了幾只蝴蝶飛舞在奔走的馬蹄周圍,形象地表現(xiàn)了踏花歸來,馬蹄留香,“馬蝶友誼”的特征。中國畫與茶文化一脈相承,深受儒、釋、道哲學思想的影響。喝茶具有靜心神、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身養(yǎng)性之功效,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于是漢語中有了大量友誼是畫,友誼是茶的概念隱喻。以物喻人,以物喻情,以物言志,具有超物質(zhì)性特征。但西方借畫喻人、借茶喻隱抒情較少。
2.以特色餐飲物為源域的友誼隱喻
物質(zhì)是意識的載體,西方人常以巧克力、黃油、培根肉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因此這些特色餐飲產(chǎn)品也都成了友誼概念的源域。如,F(xiàn)riends are the chocolate chips in the cookie of life.(譯文:朋友是巧克力片。)Friends are like butter and jelly…it sticks to the roof of your mouth.like a friend sticks to you.(譯文:朋友就像黃油和果凍粘著你上腭一樣,粘著你。)Friends are the bacon bits in the salad bowl of life.(譯文:朋友是生活這沙拉碗中的培根片。)漢語中如,陳酒味醇,老友情深。但在餐飲上,中國人偏好“集體聚餐”,西方人喜愛“個人分餐”,中國人聚餐是為加深友誼,西方人聚餐是為解決溫飽,形成統(tǒng)一功利性與非功利性于一身的超功利性特征。
根據(jù)隱喻的始源域本質(zhì)定義出發(fā),漢語“友誼”對應的英文是“friendship”。友誼是真善美的情感體現(xiàn),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chǎn)生的態(tài)度。漢民族友誼的現(xiàn)代內(nèi)涵是平等互惠、尊重、真誠、理解、寬容、關愛、幫助諸多美德。英語“friendship”在詞典里的定義是:It is a term used to denote cooperative and supportive behavior between two or more people.It can be taken to mean a supportive relationship which involves mutual knowledge,esteem,and affection.“友誼”和“friendship”也具有相同的意義:朋友之間相互尊重、真誠、理解、寬容、溫暖、信任的重要情誼。綜上以物喻情的隱喻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英漢友誼隱喻兩者在本義上具有相同的自然屬性。
(一)英漢友誼隱喻文化系統(tǒng)性、普遍性、共同性
聯(lián)想是隱喻的靈魂,是隱喻認知的基本實現(xiàn)形式[10]。英漢友誼隱喻具有共同的認知性和生理心理基礎,具有人類本性和欲望的普遍性、認知的共同性、文化系統(tǒng)性、隱喻渾沌性的共同特征。然而,友誼隱喻的文化淵源產(chǎn)生和發(fā)展離不開特定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地理、資源、地域、生產(chǎn)、哲學、宗教、習俗、審美、典故、時代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以及英漢間的歷史文化、生產(chǎn)實踐、生活方式、思維方法等差異。研究表明,友誼隱喻內(nèi)涵同個體者當時的文化水平、生活認知體驗、聯(lián)想思維、隱喻技巧、語意應用熟悉程度均有關,具有明顯的文化差異性。
(二)英漢友誼隱喻的差異性
一是友誼隱喻思維差異。思維是民族的智慧,包含直觀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漢民族的形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更偏向于非邏輯和非抽象的思維。中國漢字為象形文字,漢文字的寫意性更強,有直觀、直覺的頓悟特征。友誼隱喻普遍存在不道破、不說盡、含蓄、哲理性強,包藏著詩美與真理;而西方民族英文用排列組合表達概念、抽象性更強,西方人偏向抽象化、條理化、層次化、邏輯性的思維方式,追求程序的完美,友誼隱喻直接、開放,有些只是字面意義。如,同朋友做生意時“友誼是友誼,生意是生意”;中國人做生意賣給朋友的東西一定比一般人便宜,友誼和生意兼顧,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又如,漢民族好朋友間可交心袒露各自的秘密,可相互資助。而西方文化好朋友間個人隱私要求強烈,同時互助行為在西方可能被看作是依賴。二是友誼隱喻文化差異性。由于地理環(huán)境、文學傳統(tǒng)、社會習俗、審美標準上的不同,英漢友誼隱喻文化存在明顯的差異性;英語中的友誼隱喻相對于漢語,其運用過于概括、籠統(tǒng)、直接、膚淺。漢語中以物隱喻友誼的技巧明顯高于英語,且聯(lián)想豐富、全面、深刻、耐人尋味、哲理深奧。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在人與自然的觀念上:西方循著“天人相分”、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觀念;漢民族持有“天人合一”,順從自然、聽天由命、改造自然的觀念;在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上:西方重競爭意識、強調(diào)個性、自由、強烈排異性;漢民族重平庸、包容、忍讓、集體主義;在認知上:西方重求知,無物不變、冒險、創(chuàng)新、打破平衡、求變求異;漢民族重務實,穩(wěn)中求進、順其自然、安于現(xiàn)狀;在人生觀上:西方民族人生目標是“活著、健康、快樂”;漢民族人生目標是“立德、立功、立言”;在心理與性格上:西方人豪邁、奔放,狂放、外向、感情表達直接;漢民族保守、克制、內(nèi)向、感情表達含蓄;在文化藝術上:西方則注重寫實,重實證,西方人強調(diào)外形,漢民族注重寫意,注重內(nèi)涵;在問題探索上:西方強調(diào)的是“批判性思維”、“分析性思維”發(fā)現(xiàn)問題;漢民族對問題探索強調(diào)的是“建設性思維”、“綜合性思維”解決問題。三是友誼隱喻語意差異性。隱喻不僅是語言現(xiàn)象,也是隱喻概念系統(tǒng)的構(gòu)建,它依賴于語義和語句的運用。
總之,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農(nóng)耕民族,重視大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國家歷史上是一個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是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英漢民族在“以物喻情”友誼隱喻有宏觀上的一致性,因為人類和大自然的關系是相通的。但英漢民族在外在的地理環(huán)境、自然條件還有文化基礎上存在很大的差異,這決定了不同民族友誼隱喻觀方面必然存在微觀上的差異。因此文化的差異性也會給跨文化交際帶來許多困難。
英漢友誼隱喻源于同樣的身體和生活體驗,具有共同的心理、生理基礎:英漢友誼隱喻具有認知的普遍性、哲理性以及文化地域的相對性和特異性。
英漢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不同,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宗教觀、藝術觀、文化觀、經(jīng)濟觀、哲學觀等觀念不同,友誼隱喻思維差異,表達方式有所不同;文化的差異,帶有民族文化的特異性。研究證實了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的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認知、思維的活動,在友誼隱喻運用中它還具有三個普遍性的附加特征:超物質(zhì)性、超功利性、超精神性。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Kovecses,Z.The Language of Love[M].Lewisburg,PA: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5]Gibbs,Jr.,R.W.Taking metaphor out of our heads and putting it into the cultural world[A].In R.W.Gibbs,Jr.& G.J.Steen eds.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6]Patricia Pérez-Arce,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Cognition.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J].Vol.14,No.7,1999:581-592.
[7]何麗野.水與火:中西哲學的核心隱喻和文化的基本精神[J].社會科學,2003(6):86.
[8]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2005.
[9]孫毅,周世清.跨語言愛情隱喻異同的認知理據(jù)與哲學文化淵源考辨[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27.
[10]吳本虎.隱喻認知的聯(lián)想方式分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3):6.
A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Friendship Metaphors Featured Expressing Emotion by Objects
ZHOU Fei-fa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anmingUniversity,Sanming,Fujian365004)
Metaphor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e,which is a figure of speech as well as a way of think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no-western cultures and based on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 proposed by Lakoff and Johnson,the effect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usage of friendship metaphors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systematic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friendship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s well as its culture commonality,uniqueness and differences are interpreted respectively.A-materiality,surpassing-utilitarianism and surpassing-spirituality are three additional features of friendship metaphors.Although friendship metaphor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characterized by cognitive universality,it carries the feature of geographic cultural relativity and uniqueness.
friendship metaphor; cultural uniqueness; a-materiality; surpassing-utilitarianism; surpassing-spirituality
2015-10-18
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科研項目“文化視角下的英漢詩歌友情隱喻研究”(JAS150536);三明學院科研基金項目“文化認知模式與情感隱喻關系研究——以英漢友情詩為例”(A201412/Q)。
周斐芳,1979年生,女,福建莆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漢語言與文化、英語教學。
H030
A
1671-9743(2015)12-0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