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江明
《鴨子過馬路》一課是蔣軍晶老師在“千課萬人”活動中執(zhí)教的一堂習作示范課。在觀摩此課之前,我曾聆聽過蔣老師演繹的多篇閱讀經(jīng)典課例,如,《祖父的園子》《地震中的父與子》《月光曲》等。從這些課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蔣老師特別善于挖掘文本獨特的語言表達規(guī)律,并精于巧妙地將這些語言規(guī)律串聯(lián)、剖析、遷移、重構(gòu),進而拉起清晰明了的教學線索。結(jié)合此次習作課例賞析,亦有這樣一種感受:作為浙派小學語文教學的新生代領(lǐng)軍人物,蔣軍晶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中實踐與探索“簡約而意味深刻”的閱讀教學主張。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在其習作教學中同樣呈現(xiàn)出“主旨凝練、環(huán)節(jié)簡約、方法得當”的鮮明風格。管窺蔣老師所執(zhí)教的《鴨子過馬路》一課,這一教學主張及風格更是得到了精彩的演繹與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一、教學目標簡明
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語文習作課堂教學目標的設(shè)定也一樣。與其蜻蜓點水般面面俱到,不如引導學生靜下來,徹底解決需要解決的一兩個核心問題,給學生真留下點東西。
一堂課如果我們面面俱到,時間不允許,而且不深刻。蔣老師的教學目標非常明確:遵循一課一得,將寫作教學的重點落在寫好“好像在說”上。通過抓住這個核心寫法,開了一個好頭,讓寫作指導課能整個過程有了抓手和切入點,不但有了抓手,而且抓得很牢固,口子很小、很實在、很有效。那么,為什么蔣老師會另辟蹊徑,選擇將寫好“好像在說”作為本次習作指導的核心目標呢?經(jīng)過思考,我認為作為一篇通訊報道,應(yīng)傾向于語言表達的真實性。此篇報道的主角恰好是一群鴨子,學生普遍會走入一個描寫誤區(qū)——擬人化過度。以蔣老師在自己班的前期習作實驗為例,一個特級老師的班中就有12人直接把鴨子當人來寫,該比例之高可見一斑。由此可見,學生對于擬人化的寫法已經(jīng)根深蒂固甚至到了運用泛濫的程度。而“好像在說”這種寫法能非常巧妙地將寫作者的個人情感嫁接到動物身上,又顯得自然且真實。蔣軍晶老師正是基于以上學情考慮,緊扣本次習作表達的難點,制訂了一個簡單明了且切實有效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環(huán)節(jié)簡約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學得最有效的知識?這就需要老師精心選擇教學內(nèi)容,特別關(guān)注學生受益終身的又需要老師引領(lǐng)的核心知識與技能。
教什么?源于蔣老師對本課寫作素材與文體解讀的獨特視角。課堂上蔣老師非常巧妙地設(shè)置情境:你猜我們班學生都不約而同地寫了哪幾個畫面?學生的思維自然地被挑撥起來,想象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的五個畫面,這樣便很輕巧地梳理出了本次習作的整體脈絡(luò):(1)漫步溫哥華街頭;(2)小鴨跌入下水道中;(3)小鴨子向巡警求救;(4)巡警救小鴨子;(5)目送鴨子過馬路回家。教學至此,僅花費了7分鐘的時間。隨后,整堂課的重心都是緊密圍繞核心話題——如何寫好“好像在說”展開。蔣老師通過精心鋪陳,巧妙設(shè)計,使學生對于如何寫好“好像在說”的理解,歷經(jīng)了四次循序漸進式的感悟歷程,且一次比一次清晰透徹:(1)對比(擬人化寫法與“好像在說”)兩種寫法,初步達成一個共識“通訊報道更傾向于真實的表達”。(2)引用《鴨子與愛》全文中出現(xiàn)多處的“好像在說”引起學生的共鳴:一篇文章如果都用“好像在說”就顯得重復累贅。(3)通過觀看視頻,想象“鴨子好像在說什么”,再順帶出示作家的佳作,體會寫好“好像在說”的基本要義是著重寫好說話前的“鋪墊”,并嘗試遷移運用。(4)話鋒一轉(zhuǎn),讓學生思考在結(jié)尾處如何不出現(xiàn)“好像在說”,又能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縱觀整個習作指導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主旨鮮明、內(nèi)容聚焦、環(huán)節(jié)簡約,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去揣摩、比較、理解,進而習得寫作方法的感悟。
三、教學方法簡便
但凡做一件事情,要用最簡單、最省力、最省時的方法,去收獲最大的效果。教學亦是如此,我們追求的是最簡潔、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最簡便的方法也恰好是學生所喜歡的,也是學生所能接受的。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關(guān)于語言結(jié)構(gòu)和運用的規(guī)律,須讓學生在具有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的語感的基礎(chǔ)上,在實際運用中逐步體味把握”。在此課教學中,蔣老師非常注重對比這一教學手法的運用。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通過援引蔣老師自己班里兩篇字數(shù)截然不同的文章,以289和971兩個數(shù)字的直觀對比與視覺沖擊,帶給學生非常強烈的閱讀期待。隨即,很巧妙地將話鋒一轉(zhuǎn),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兩段文字的不同表達上。讓學生談?wù)勥@兩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很明顯,一種是動物直接說話,富有童話色彩。而另一種是用了“好像在說”,更富有真實感。那么,寫通訊報道更傾向于哪一種表達呢?學生自然就達成共識,選擇第二種“好像在說”的表達方法。其次,在這個對比感悟的過程中,不能忽略一個細節(jié)。當對比兩種表達效果時,第一個女生很本能地認為更傾向于第一種“動物直接說”的表達,因為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她比較欣賞。蔣老師則相當巧妙地運用替代法——用“蔣軍晶媽媽”與文本中的“鴨媽媽”進行替換,伴隨著學生的一片笑意,其中的用意不用言說,學生早已悄無聲息地得以接納與消化。對比與替代的交替運用,簡便有效,學生樂于接受。
其次,“佳作引用”法在本課教學中同樣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寫“好像在說”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觀看“牢籠里的鵝看到大雁飛翔,嘎嘎亂叫”的視頻,一下子將學生帶入了“好像在說”的無盡想象之中。蔣老師先后叫了七位學生發(fā)言,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鵝好像在說:“我想飛出牢籠”。此時,蔣老師評語的指向非常明確:從哪里看出來?一下子將學生的關(guān)注點聚焦到了鵝的神情、動作、叫聲甚至周圍的環(huán)境上?;趯W生對“鵝好像在說”有了一個感性的認知與體驗之后,順勢出示作家對此段視頻的描寫,讓學生一下子有了閱讀期待,他們特別想知道自己的猜測是否與作家不謀而合。但是,在此處引用佳作的過程中,蔣老師一反常規(guī)的做法再一次破壞了學生的心理預期。他刻意分五次間隔來呈現(xiàn)文本,當最后終于出現(xiàn)鵝好像在說:“我要回家,天空才是我的家。”時,學生得以長舒了一口氣??v觀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十分吊人胃口,學生在幾次三番的預期不中之后,有一種不可言說的全新體驗,那就是作家真是沉得住氣,一個“好像在說”前竟能鋪墊這么多的文字,醞釀如此多的情緒,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谝陨仙羁腆w驗,學生對自我創(chuàng)作有了期待,再放手讓學生試寫“跌入、求助、感謝”三個場景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蔣老師本著踐行“簡簡單單教作文,扎扎實實促發(fā)展”的習作教學理念,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堂“教學目標簡明、教學環(huán)節(jié)簡約、教學方法簡便”的簡意習作課例。其實,簡單并不是一味的省略,而是一種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的萃取與組織,一種“化繁為簡”的教學智慧??v觀整個作文指導課教學的實際運行軌跡,我們亦可清晰地看到蔣教師對教材的獨特解讀,對教學內(nèi)容的精心取舍,對學生的智慧引導。
讓寫作教學回到原點,回到生態(tài)的需求,自然就很容易被人接納、認同與借鑒。簡意作文教學,簡約而富含意蘊,看似簡化的設(shè)計換來的是學生言語表達的豐盈,這就是對生態(tài)課堂最好的詮釋與印證。
參考文獻:
詹志英.構(gòu)建充滿活力的語文生態(tài)課堂[J].語文天地,2009(17).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