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北辰
摘要:《白鯨》由于其內(nèi)在的與時俱增的持久力,不斷成長。其中的亞哈船長是令評論界著迷的人物形象。筆者在教授《美國文學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本科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這部小說及其中的人物。本文試圖通過對亞哈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幫助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更好地分析這個角色,進一步體會小說的價值。
關鍵詞:《白鯨》;亞哈船長;“拜倫式的”英雄;多重特征
美國文學史上最神秘的角色,可能就是《白鯨》中的這條白鯨了。它既象征著宇宙中的美,也象征著令人恐怖的事物,同時又象征著人類的知識無法解釋的領域。但是《白鯨》講述的故事不僅僅是白鯨,還包括一位立志追殺這條白鯨的船長。這個故事深深地存在于美國人的意識中,從漫畫書到好萊塢電影,都在不厭其煩地重復這個故事。
筆者在教授《美國文學史》課程的過程中,也涉及到《白鯨》。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習慣把文學作品當中的人物簡單地分為正面和反面兩類,這也許和他們小時候接觸的一些令人愛憎分明的英雄人物戰(zhàn)敗反面人物的故事有關。帶著這種思維模式,學生就認為白鯨代表的是美好的事物,而亞哈船長就代表著要扼殺美好的惡人。但《白鯨》可不是像《小紅帽》那樣淺顯的故事,在這篇論文中,筆者將試著分析亞哈船長,希望能夠幫助學習《美國文學史》的學生和文學愛好者進一步理解該人物。
一、“拜倫式的”英雄
許多文學評論都把亞哈船長稱為“拜倫式的”英雄。什么叫做“拜倫式的”英雄呢?《歐洲文學史》里有這樣的描述:……“拜倫式的英雄”,他們蔑視“文明”社會,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的、無政府主義的反叛熱情?!魅斯鶠閭€人自由、愛情幸福而奮斗,他們傲世獨立,行蹤詭秘,脫離社會,脫離群眾,奮斗沒有明確的前景,最后遭到失敗或死亡。
加州大學的Leon Howard教授曾經(jīng)這樣分析亞哈船長:“……船長就成為偉大傳統(tǒng)里的一個英雄,反抗命運,反抗命運給我們帶來的一切禍患,直到命運把他挫傷,但是并未被他打敗。這種傳統(tǒng)基本上是浪漫精神的、拜倫式的……他具有拜倫筆下的該隱那種不可征服的自尊?!睆膩喒L的語言中就能捕捉到這種自尊,他說過那句有名的“如果太陽羞辱了我,我也會還擊。”這種反抗并不是單純的自大和無知,而是啟發(fā)、信心和理解宇宙的前奏,也是悲劇的前奏。亞哈的觀念在他的英雄一般的性格里是一個“可悲的瑕疵”。梅爾維爾的作品中那種陰沉的預言不是人類在一種惡毒的或冷漠的宇宙威力面前遭遇到的失敗,而是人在內(nèi)心的失敗。[2]亞哈船長表現(xiàn)出“瘋狂的病態(tài)象征”,這種病態(tài)心理使他“不僅將他身體上的痛苦,也將他自己一切智力上和精神上的憤激”與那條白鯨牽扯到一起。有一種自我毀滅的“無形的惡意”自開天辟地就潛伏在人類的心里,并且“有些思想深刻的人”特別容易感染上這種無形的惡意。白鯨變成了亞哈船長心目中一切惡毒事物的顯明標記,按照小說中的說法,就是“有些思想深刻的人覺得正在腐蝕自己內(nèi)臟的所有那些惡毒力量和偏執(zhí)狂的化身。這些惡毒的力量正在腐蝕他們的內(nèi)臟,直到他們只剩下半個心臟和半個肺來維持殘生。”船長決心要摧毀這種化身。他要反抗宇宙的無形險惡,結果他反而讓命運殘害、擊敗,終于成了它的俘虜,于是白鯨就象征了監(jiān)獄的墻壁,也就是“命運的不可理喻的假面具”。雖然有的時候,船長也覺得假面具的另一邊什么也沒有,但是他卻有一種壓倒一切且不可遏制的沖動要擊穿那個假面具。上文所說的無形的惡意毀壞了船長的心智,他“精神錯亂地將那個觀念轉(zhuǎn)到那可厭的白鯨身上,于是,他便用自己傷殘的身體沖過去,和它搏斗?!庇谑牵@個故事便成為一個心地高尚的人的故事,這個人因為自己生了邪念而引出悲劇的結局。[3]
二、多種性格特征
《白鯨》這樣一部復雜的小說中的任何一個人物都不會只具有一種特征。亞哈船長身上的一個標簽可以是“執(zhí)迷不悟”,甚至是“精神失?!?,但是他的性格特征不僅限于此。捕鯨船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有Queequeg那樣的野蠻人;也有Ishmael這樣的文明人,有黑人;也有白人。這些人屬于不同的種族,來自不同的文化。亞哈船長能把全體船員管得服服帖帖,這可不是一個瘋子能夠做得到的。
這樣分析亞哈船長,并不是讀者的一廂情愿。Arnold Weinstein博士在講座中曾經(jīng)提到,梅爾維爾在與霍桑相遇并交流后,他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都受了啟發(fā)。用梅爾維爾自己的話說,就是“…fiction can be layered and can point to the abyss beneath the picturesque surface.(小說可以有多個層次,直指如畫般表象下那無盡的深淵。)” 作者的原話可以很好地說服學生,使他們相信:作者是很有思想的;其創(chuàng)作也是很有深度的。并非評論家“分析”出了作品的深刻意義,而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就賦予作品多層、深刻的含義。那么,作品中的人物自然就具有多種特征了。
事實也是這樣。亞哈是鐵了心要殺掉白鯨的船長,當他確信白鯨就在附近,他甚至能直向著風眼行進。當大副提出異議時,亞哈給出的回答是:“世上只有一個上帝,船上只有一個船長。”風浪再大,亞哈也不肯放慢速度,船員們驚慌失措。但亞哈卻能讓船員們堅守崗位,而且在他的領導下,大家平安度過了這場暴風雨。作為船長,亞哈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不允許任何人
挑戰(zhàn)他的權威,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又是一個獨裁者。梅爾維爾也給讀者提出了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就像專門研究梅爾維爾的專家Elizabeth Schultz所說:梅爾維爾令我們思考,應該如何對待政治上的暴君?在反抗政治體系時,我們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白鯨》提出的問題是不會在短時間內(nèi)消失的——惡的力量為什么會存在,我們又能做些什么?
梅爾維爾把亞哈這個人物寫得具有多重特征,是和作者自身經(jīng)歷有關的。當他只有二十多歲時,曾經(jīng)在太平洋的馬克薩斯群島度過一個月,和當?shù)氐氖橙俗骞餐?。在那里,不同性別之間不存在壁壘,男人和女人可以穿同樣的衣服。有的人不穿衣服,有的人身著羽毛。男性也會佩戴耳環(huán)。梅爾維爾是很驚異于這種文化的,就在那個時期,他認識到意識是可以有多種形態(tài)的,一個人也是可以有多種身份/特征的。正是他出海的經(jīng)歷促使他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
但亞哈(Ahab)這個名字又是取材于《圣經(jīng)》的,《舊約》里叫亞哈的人在主的眼里是犯了罪的。那么《白鯨》里的亞哈的不達目的不止的決心到底是英勇,還是瘋狂呢?他的復仇心理可是使他毀了自己的。梅爾維爾在書中有一處明確的表述“人類的偉大不過是疾病而已?!边@句話并不是矛盾的。當我們回顧人類歷史上的豐功偉績的時候,有多少情況應了“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呢?拿破侖帝國的版圖背后,不知有多少個失去兒子的家庭呢。在追逐白鯨的過程中,亞哈就拒絕搜尋Rachel號捕鯨船上失蹤的人;在故事結尾,全船的人(除了Ishmael)更是陪著亞哈送了命。這種偉大,于人類究竟是幸福還是災難呢?
亞哈這個人物,曾經(jīng)有許多文學評論家與普通的讀者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討,隨時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個人物的表現(xiàn)可以幫助我們透過表面發(fā)掘更多的奧秘。本文涉及的兩個角度,只是從很窄的角度對亞哈進行分析,這個角色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從新的角度加以探討。
[參考文獻]
楊周翰等.《歐洲文學史 下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2][3]凱·塞摩爾·豪斯等.《美國小說評論集》.北京:美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處,1985.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110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