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勝
【關(guān)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插圖;應用;記憶;審美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111—01
一、巧用插圖,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問題設疑,創(chuàng)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引發(fā)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好奇,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17課“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時,教師可以利用“獅身人面像”插圖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這是什么?它在哪個國家?它是干什么用的?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導言,使學生在驚嘆之余不由得對古埃及文明產(chǎn)生探究的興趣,由此引導學生投入到本課的學習當中。
二、巧用插圖,梳理知識,幫助記憶
由于歷史課史實頭緒復雜,學生不易牢固記憶,教學中若能利用歷史插圖對某些知識點及時進行教學,則可以讓學生積極思維,起到強化記憶、深化主題的功效。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1課“隋的統(tǒng)一與大運河”時,“貫通南北的動脈”中有關(guān)于大運河的若干知識點,如“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等。想讓學生迅速掌握這些知識并不容易,但教師如果能夠利用“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引導學生以“三點”、“四段”、“五水系”的口訣指導學生讀圖來找到上述地標,則可以幫助學生很輕松地記憶這些知識點。
三、巧用插圖,挖掘隱性知識,豐富課堂內(nèi)容
歷史插圖中有很多隱性知識,這些隱性知識點不但是考試考察的內(nèi)容,而且還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nèi)容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挖掘插圖中的隱性知識,豐富課堂內(nèi)容。
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2課“探險者的夢想”時,教材為了突出重點,只在正文部分介紹了哥倫布探尋新航路的事跡,其他三位航海家的事跡都放在小字內(nèi)敘述,可是歷史課標卻要求學生對于新航路的開辟過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為了幫助學生對開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及航海路線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教師可以借助“開辟新航路示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認識這幅地圖,讓學生不但對于哥倫布向西航行到達美洲這個重點有一個具體的認識,而且還能夠清晰地找到其他三人的航線,對于“好望角”、 “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西印度群島”等隱性知識也能獲得很好的認知和挖掘。
四、巧用插圖,設計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探究能力
歷史課本上的每一幅插圖都包含有豐富的信息,教師可以利用插圖,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分析。這種圍繞插圖開展的教學活動,活動雖小益處卻大,可在潛移默化中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嘗試應用。
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1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時,可以這樣設計活動:請學生觀察“山頂洞遺址出土的裝飾品” 圖,讓學生了解山頂洞人生產(chǎn)生活的情況并說一說。在問題的引導下,通過觀察、分析,學生從裝飾品材料的來源上可以分析判斷出山頂洞人從事的主要生產(chǎn)活動是打獵、捕魚、采集;從裝飾品的工藝水平上,能夠知道山頂洞人已經(jīng)掌握了打磨和鉆孔技術(shù);從裝飾品的用途上,能夠知道山頂洞人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審美情趣。
五、巧用插圖,鑒賞品味,幫助學生學會審美
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shù)興趣、審美能力和美的情操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初中歷史教材中,能夠承擔此類功效的插圖非常多。精湛絕倫的商朝青銅器、聲勢浩大的秦俑軍陣、瀟灑寫意的“蘭亭序”、神形兼?zhèn)涞摹奥迳褓x圖”等,無一不是進行美育的良好素材。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插圖的美育功效,利用好插圖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1課“向人性的扼殺者宣戰(zhàn)”時,可以引導學生認真欣賞品味插圖“蒙娜麗莎”,從作品的色彩調(diào)和、光線變化、表情刻畫上,領略達芬奇精湛的藝術(shù)造詣;引導學生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對話”,欣賞她那一絲神秘的微笑,體味生命的活力;還可將“蒙娜麗莎”放在宗教神學思想籠罩的中世紀的歷史情境中,讓學生體會作品傳遞的反宗教反神學的進步思想。這樣開展課堂教學,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還能幫助學生理解作品中所宣揚的“人文主義”精神。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