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斌
(三峽大學廉政文化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2)
論屈原詩廉文化的內(nèi)在特質(zhì)
楊 斌
(三峽大學廉政文化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2)
廉潔是立身之本、為人之道、為官之德、從政之基。充分利用屈原詩廉文化基地開展廉潔教育,引導(dǎo)領(lǐng)導(dǎo)干部和青少年仔細品讀屈原詩詞并在秭歸屈原祠這一詩廉文化基地親身感受其偉大而崇高的人格,對于陶冶性情、凈化靈魂、提升人格境界、樹立清正廉潔的價值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實現(xiàn)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態(tài)大有裨益。
屈原;詩廉文化;屈原祠;《楚辭》
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故里的屈原祠作為湖北省“屈原廉政教育基地”,是湖北省首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有關(guān)部門正在以屈原詩詞為核心打造詩廉文化特色。
然而,有學者認為,屈原的詩廉思想(包括廉政和廉潔)主要濃縮在其詩詞的那幾句傳世名言之中,數(shù)量有限,略顯單薄;還有學者認為屈原廉政(或廉潔)思想主要通過騷體詩來表現(xiàn),似乎都是怨世的牢騷話,而且屈原以死來逃避社會,過于固執(zhí)較勁,正能量不足。筆者以為,這是對屈原廉政和廉潔思想解讀的誤區(qū)。其實,屈原的廉政和廉潔思想,其內(nèi)容十分豐富,蘊含深刻,屈原詩廉文化不僅限于其部分廉潔詩詞名句(即詩廉)之中,而且表現(xiàn)為屈原崇尚廉潔品格——以詩頌廉,呼喚廉潔精神——以詩憂廉,描繪廉政形象——以詩鑄廉,注重詩行合一——以身踐廉。這正是屈原詩廉文化的內(nèi)在特質(zhì)。因此,我們研究屈原的廉政和廉潔思想,僅僅了解其只言片語是不夠的。筆者認為,屈原詩廉文化的內(nèi)在特質(zhì)至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
據(jù)三峽地區(qū)屈學專家考證,“廉潔”一詞最早出自屈原的《卜居》和《招魂》,屈原是最早提出“廉潔”這一概念的人。其《卜居》有云:“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保?]108《招魂》有云:“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保?]78根據(jù)漢代王逸《楚辭章句》所注:“不受曰廉,不污曰潔。”[3]192可知屈原所說的廉潔跟“廉政”意思相近,但又比“廉政”的含義更廣,應(yīng)該包含廉政、廉潔、清白、清正、正義、正直等。
屈原不僅最早提出了“廉潔”這一概念,而且十分崇尚廉潔品質(zhì),以詩頌廉。這一點,從屈原的許多詩詞中可以管見。以屈原的《楚辭·卜居》為例,《卜居》通過屈原遭流放后與太卜鄭詹尹的一段對話來闡述屈原的廉潔思想: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絜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氾氾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1]107-109
《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保?]30由此可見,詩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發(fā)出來成為優(yōu)美的言語就是“詩”。情感鼓蕩在人心中,就會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如果言語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嗟嘆來表達。僅從詩詞字面看,屈原表述的是疑問或困惑(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其實是以疑惑的方式對無情的現(xiàn)實進行揭露和抨擊(“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通過另類方式傳達其對廉潔正直品質(zhì)的崇尚和追求。只不過他的愿望過于理想化(這一點可從詹尹釋策而謝所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一段話見出)與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落差太大,只能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不容,這成為屈原悲劇命運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也正因為他所生活的國家及其社會的價值觀背離或拋棄了合乎真善美的廉潔品質(zhì)和價值追求,那個朝政黑暗的楚國很快走向毀滅。這無疑是慘重的歷史教訓(xùn)。讀詩品詩者應(yīng)從中受到啟迪并予以反思。
在上述《卜居》詩詞中連續(xù)出現(xiàn)的十九個疑問,其實已涉及到道德觀(“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涉及到名利觀(“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涉及到廉恥觀(“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絜楹乎?”),涉及到人生觀(“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兒,以事婦人乎?”),也涉及到政績觀(“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還涉及到價值觀(“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氾氾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乃至世界觀(所有疑問歸根到底都是世界觀問題)等一系列深層問題,都與廉政、廉潔品質(zhì)相關(guān)聯(lián),成為影響從政與為官選擇的分水嶺,也是衡量人生追求和價值尺度的試金石。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強調(diào)“三觀”的重要,要求領(lǐng)導(dǎo)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quán)力觀、事業(yè)觀。從黨內(nèi)腐敗案件的教訓(xùn)看,領(lǐng)導(dǎo)干部腐敗的根子在于世界觀出了問題。因此,對于當今的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來說,這些問題同樣值得拷問,能否正確回答或抉擇直接關(guān)乎干部發(fā)展前途和命運,關(guān)系著干部廉政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與形成。
再以屈原的《離騷》為例?!峨x騷》中有這樣一段:“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保?]49從這段詩中可見,屈原對先世的三位圣君之純正完美極盡贊頌。他贊美唐堯虞舜光明正大、遵循治國之道使國家昌盛興旺。他控訴夏桀殷紂狂亂放蕩,只貪小路弄得寸步難行迷失方向。他尖銳聲討小人投機取巧、茍且偷安、迷戀享樂,致使國家前途黑暗危險毫無希望。他坦言自己并不害怕遭受禍殃,而是真誠地擔心國家的盛衰興亡。這足以見出其字里行間所滲透出屈原對廉潔品格的崇尚和贊美之情,表達出對光明的熱切渴望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貞。
孔子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保?]12在孔子看來,詩歌對于人們思想情感有啟發(fā)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聯(lián)翩的想像。人們可以通過詩歌來考察社會狀況、政治得失、人民愿望以及賦詩者的品性、志向。人們也可借詩歌來交流思想,促進感情融洽,起到協(xié)和群體的作用。詩歌還可以抒寫不滿,怨刺上政,起到批判現(xiàn)實作用?!睹娦颉芬舱f:“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4]30由此也可見出,詩歌在發(fā)揮社會教化作用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建立詩廉文化基地旨在通過讀詩、品詩,感受詩詞的字里行間所滲透的詩人屈原偉大的人格,崇高的靈魂,以一個崇高的心靈去影響一個又一個品讀者的心靈,以一個偉大的心靈去震撼一個普通人的心靈,達到“美教化,移風俗”的作用。
品讀屈原詩詞,我們不僅能強烈地感受到,屈原對貪腐行為嫉惡如仇,通過詩詞無情揭露和鞭笞貪腐之丑惡;還能深深地感受到屈原對當時朝政和現(xiàn)實在廉政和廉潔方面嚴重缺失的極度憂慮和無奈以及對廉政、廉潔精神的大聲疾呼和強烈吶喊,凸顯出屈原以詩憂廉的內(nèi)在特質(zhì)。
以屈原的代表作《離騷》為例。《離騷》作為一篇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關(guān)于其詩題的解釋,歷來雖不盡一致,但大多認為“憂”和“愁”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比如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釋“騷”為“憂”,于“離”字無解。班固《離騷贊序》也認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則認為離騷,就是離別時愁苦的意思?!俺睢焙汀皯n”相近又相關(guān),“愁”因“憂”而生。
《離騷》曰:“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2]49從此段詩中,讀者不僅可見出屈原對圣王堯舜光明耿直、遵循著正道找到治國途徑熱情頌揚,還可感受到屈原對昏君桀紂放縱敗德,只想走捷徑弄得步履窘困予以痛斥。對那些結(jié)黨營私者貪圖享樂、政治昏暗充滿危險前途和社稷覆亡隱患的極度擔憂,這實際上是對廉潔的深切期盼及其對廉潔缺失之憂慮。
《離騷》又曰:“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羌內(nèi)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保?]49-50,在這里,屈原無情揭露那些官場小人競相鉆營、貪婪、索求財物名位總不滿足、放縱自己而苛求他人、動著壞心思滿懷嫉妒,深恐此生難留下美名等丑態(tài),也足見其對廉潔的深深憂慮。
雖然在屈原的《離騷》乃至整個《楚辭》作品中,對廉潔憂慮的情感表達大多是通過山川景物、香草美人的比德或者說是通過比、興和象征等委婉曲折的手法實現(xiàn)的,但人們?nèi)钥蓮淖掷镄虚g清晰地感受到屈原熾烈的情感奔瀉。正如朱鶴齡(公元1606——1683年)在《箋注李義山詩集》序中所闡釋的,屈原《離騷》“托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5]27。《文心雕龍》在論及《楚辭》時也有云:“騷經(jīng)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辨,綺靡以傷情;遠游天問,瑰詭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艷而深華;卜居標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6]13。再以《楚辭·漁父》為例,其中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一名句早已為后人所熟諳,但常常對其詩詞中飽含的關(guān)于廉潔精神的憂患意識和深情呼喚沒有引起足夠的關(guān)注?!冻o·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圣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彼烊ィ粡?fù)與言[7]296。
從這段屈原放逐后跟漁父的對話中,不僅顯示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崇高品質(zhì),更昭示著屈原對清廉人格精神的憂慮與呼喚。憂慮不僅可見之于“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之文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边@話聽起來似乎很離奇古怪,但仔細品味,這真是亙古不易的道理。試想,大家都腐敗或是沉醉了,怎能容得了一個清廉、清醒的人呢?短短兩句詩詞,把當時楚國的昏庸、腐朽概括得淋漓盡致。而從其中漁夫的回答描述了另一種處世之道:“圣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痹跐O夫看來,一個才德兼?zhèn)涞娜耸遣粫?zhí)著拘泥于外物的,而且能夠配合時局順勢而為。全天下都污濁了,為什么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為什么不跟著飲酒享樂呢?為什要思慮得那么深遠,表現(xiàn)得那么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或許大多數(shù)人會如此選擇生存之道,而屈原卻不贊同漁夫的觀點:“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這段對話從一個側(cè)面把屈原的忠實、高潔形象對比地突顯出來了。
《尚書·堯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八聲?!保?]1。《禮記·樂記》中也說:“詩言志,歌詠聲,舞動容,三者本乎人心?!保?]213可見,詩是用來表達人意志的。屈原擅長以詩辭這種極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形式來描摹廉潔特別是廉政形象的情狀和特性等,形象而生動,使其美學意蘊和廉潔文化價值得以充分凸顯。屈原的名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就是對慎獨精神的生動描摹,凸顯出屈原對于無論在何等復(fù)雜的環(huán)境和背景下都要堅持正直、正義、高潔品質(zhì),而不隨波逐流的追求和呼喚。
屈原詩詞中所描繪的這種以“獨醒”為重要表征的廉政形象,既是對自身廉政形象的完美詮釋和演繹,又是對每一個忠誠愛國的從政官員應(yīng)有廉潔形象的生動勾勒和刻畫。
屈原《離騷》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2]50“內(nèi)心委屈強自壓抑情志,忍受罪名而遭小人侮辱。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50
屈原以詩詞為載體,表述其關(guān)注民生,急民所急的民本思想。上述詩句便是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的體現(xiàn)。屈原雖然是楚國貴族,是個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間同勞動人民的深入接觸,他深深感受到人民的痛苦處境,憂國憂民的思想常在其詩詞的字里行間流露。屈原不僅哀嘆人民的生活之艱難,還對君王放蕩邪僻,始終不知考察民心流露岀怨情。從上述詩詞中還可見,屈原通過記述自己為政的經(jīng)歷和遭遇,展示自己對踐行正直清廉至死不渝的忠貞。他寧肯忽然死去讓靈魂飄泊,也不愿做出丑態(tài)茍且偷生。他寧愿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因為在他看來,這正是為前代圣賢所推許的。詩以言志,詩如其人,屈原以詩鑄廉,用自己的言行為世人樹立起一座廉潔愛民的豐碑。
《離騷》中還有一段詩:女媭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jié)?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2]51屈原通過描述姐姐女媭對自己的指責,以反襯的手法塑造出屈原剛直高潔的人物形象。
再看屈原的《橘頌》:“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秉德無私,參天地兮?!保?]274詩詞托物言志,表面是贊頌橘不隨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至誠一片,期與日月同光之特征,實則通過擬人化的手法表現(xiàn)屈原崇尚廉潔、忠誠等人格品質(zhì)。屈原通過大量的詩辭熱情謳歌廉政(廉潔)思想,生動地塑造出正直廉潔的廉政形象,對后人特別是從政為人(或為官做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和激勵作用。
屈原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廉潔、廉政倡導(dǎo)者,也是一位堅定的廉潔、廉政實踐者。屈原《招魂》曰:“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保?]78從屈原這一自述可見,屈原自幼就清白廉潔,親身力行仁義而毫不含糊。屈原一生重視人品修養(yǎng),自幼以廉潔、清醒自律,講道德,重仁義。這正是屈原之所以成為享譽古今偉人的堅實道德基礎(chǔ)。
現(xiàn)存最早《楚辭》注本《楚辭章句》的作者王逸(后漢)曾在《楚辭章句序》中說:“今若屈原,膺忠貞之質(zhì),體清潔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保?]54-55由此可見,屈原在王逸筆下,滿懷忠貞,品性高潔,正直如箭矢,如磨刀之石,發(fā)言美若丹青,在其位之時,竭忠盡智,被黜之后,奔走呼號連性命也不顧。這行為,可謂曠世未有之高行,這人,可謂豪杰中的豪杰。
另據(jù)《秭歸縣志》載,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歸州(秭歸縣舊治)刺史王茂元,修建屈原祠,并鐫刻《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并序》石碑,贊頌屈原“義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厲貪。”[9]51自古及今,對屈原愛國、忠貞、正直、高潔的人格品質(zhì)贊美者比比皆是,屈原以身踐廉的故事早已為世人所共識,為世人所景仰,此處不再贅述。
建立屈原詩廉文化基地,正是希冀充分挖掘和利用屈原“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厲貪”的珍貴文化價值,旨在通過品讀屈原廉潔詩辭、感悟屈原詩廉文化魅力,弘揚屈原廉潔精神,促進黨員干部和青少年無論是為政還是做人都能以屈原為典范,以屈詩為明鏡,照鏡子,正衣冠,提升思想認識境界,自覺培養(yǎng)廉潔品質(zhì),做到以身踐廉。學習的目的和落腳點在于踐之以行,自覺弘揚廉潔精神,培育廉潔品格,踐行廉潔行為。以身踐廉是廉潔教育和廉潔文化建設(shè)的價值旨歸和最高境界。
廉潔是立身之本、為人之道、為官之德、從政之基。充分利用屈原詩廉文化基地開展廉潔教育,引導(dǎo)領(lǐng)導(dǎo)干部和青少年仔細品讀屈原詩詞并在秭歸屈原祠這一詩廉文化基地親身感受其偉大而崇高的人格,對于陶冶性情、凈化靈魂、提升人格境界、樹立清正廉潔的價值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實現(xiàn)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態(tài)大有裨益。
[1]朱熹.楚辭集注[M].景印宋端平刻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
[2]林庚,馮沅君.中國歷代詩歌選(上編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3]王逸.詩集傳·楚辭章句[M].長沙:岳麓書社,1989.
[4]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鐘德玲.言為心聲,托物抒懷[J].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9(3).
[6]劉勰.文心雕龍[M].大達圖書供應(yīng)社,1935.
[7]康瑛.《楚辭》全譯[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8]陳澔.禮記集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楊斌.三峽石刻文化研究[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劉自兵]
G 112
A
1672-6219(2015)03-0001-04
2014-12-20
楊斌,男,三峽大學廉政文化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