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強
(四川理工學院 基礎教學部,四川 自貢643033)
2007年5月,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fā)[2007]13號),教育部、財政部隨后出臺了《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等配套的實施辦法,這標志著我國高校新資助政策體系的初步建立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進入了新階段。近年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在維護和實現教育公平、構建和諧校園、促進高等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廣泛贊譽,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突出問題,亟待解決。為此,筆者不揣淺陋,在當前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就如何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引起學界及高校廣大輔導員進一步討論的興趣。
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資助對象(即高校根據《指導意見》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是高校開展經濟資助及資助育人活動的重要前提,是衡量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公正與否的關鍵指數,關系到國家的資助政策能否真正落實和高校的資助育人能否得實效,然而在現實中,資助對象認定難已成為高校輔導員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一是隨著中央與地方財政對高校學生資助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部分學生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和驅動,為了獲得“免費午餐”式的國家助學金或其他資助資源,不惜突破賴以安身立命的道德底線,動用各種社會資本,賄賂基層工作人員,給高校提供虛假的證明材料,以不正當手段騙取國家的資助資源。二是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監(jiān)管制度缺失的情況下,部分學生家庭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街道)民政部門肆意徇私。他們出于維護人情關系或其他因素的考慮,在沒有對學生家庭的經濟收入狀況進行調查的情況下,就在學生提交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貧困證明等資助材料上簽字、蓋章,導致真正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享受不到資助,而不困難的學生卻在享受著“免費的午餐”,從而造成國家助學資源的巨大浪費。[1]三是由于高校學生來源于全國各地,加之工農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的經濟差異懸殊,生活水平及消費習慣不同,使得資助對象認定工作缺乏相對統(tǒng)一的標準。隨著高校申請資助對象認定的學生數量越來越多,輔導員受時間、空間、人力、財力、物力等多重因素的制約,根本不可能深入到所有申請資助對象認定學生的家中進行實地核查,也就無法對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及資助材料的真?zhèn)巫鞒鰷蚀_判斷。
在新階段,我國高校資助工作正面臨著從以資助規(guī)模擴張、加大經費投入為主要手段的外延式發(fā)展向以資助質量提升、強調資助育人效果為核心的內涵式發(fā)展的轉變。[2]究其原因,是因為隨著新資助政策體系的深入實施,絕大部分高校在思想上重視經濟資助而忽視資助育人,在實踐中存在“經濟資助”與“資助育人”嚴重脫節(jié)的“冰火兩重天”現象,使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偏差、心理困擾、甚至行為異常,令人堪憂、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例如,有的學生受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社會思潮的影響,缺乏與貧困作斗爭的信心和勇氣,為了獲取國家和高校的助學資源,弄虛作假不擇手段,行賄師生花樣百出;有的學生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貧富懸殊等社會現象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往往將自己家庭的貧困簡單歸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和國家政策的不完善,認為國家和高校對自己的資助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受之無愧,因此,在獲得國家和高校每年數以千計的國家助學金后,毫無謙讓之德、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有的學生面對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出于強烈的自尊意識而不愿向輔導員求助,他們性格內向,害怕與人接觸,為了逃避現實而離群索居,自我封閉,很少參加院(系)、專業(yè)、班級組織的集體活動,久而久之,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困擾,甚至自卑、偏執(zhí)、狹隘等嚴重的心理障礙;有的學生因資助與其他師生發(fā)生糾紛,作出一些極端行為,最終觸犯刑律;今年7月,陜西某高校學生張某因貧困補助減少,懷疑受到班長作梗,便與班長產生矛盾,后殺死班長。[3]
根據新資助政策體系的有關規(guī)定,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遵循“加大財政投入,經費合理分擔,政策導向明確,多元混合資助,各方責任清晰”的基本原則。成本分擔與補償理論認為,高等教育的成本應由受益各方(政府除外)根據收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對高等教育成本進行合理分擔與補償,這不僅適用于高等教育的財政支付制度,也適用于高校資助管理工作。[4]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學術理論,都明確要求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分擔與補償高校學生資助資金。然而,由于受社會政策、思想觀念、傳統(tǒng)做法等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高校學生資助資金籌措在制度設計上以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和國家助學貸款為主渠道,以高校自籌和社會助學為輔助,在資助工作實踐中存在資助資金構成單一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正常運行,制約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的提升。以2011年為例,甘肅省屬高校共資助361317人次,其中國家獎學金資助學生107935人,占受資助學生的29.9%,校內獎助學金資助學生93284人,占25.8%,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資助學生142642人,占39.5%,勤工助學資助學生11725人,占3.2%,社會獎助學金資助學生5036人,占1.4%,減免學費學生695人,占0.2%。[5]如何在全社會多渠道籌措資助資金、不斷提升資金來源的多元性,是現階段擺在高校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之一,應當引起高校及學生資助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深入思考。
一是加強資助前甄別。針對部分新生在入學時提供虛假資助證明材料的問題,高校應將資助育人工作前移至新生入學前。高校在向新生郵寄的《國家及高校學生資助政策指引》中,應明確要求新生對所提供資助證明材料的真實性負法律責任,并承擔因提供虛假資助證明材料而引發(fā)的一切后果,盡力喚起新生思想的誠信意識,從源頭上對可能的資助對象進行前期甄別;同時,教育部應會同民政部建立健全規(guī)章制度,明確鄉(xiāng)鎮(zhèn)(街道)民政部門在高校資助對象認定工作中的法定職責,規(guī)范認定工作的具體程序,強化經辦人員的責任意識,加大對瀆職人員的責任追究力度,為高校資助對象認定工作提供權威性強、可信度高的證明材料。二是加強資助中甄別。高校應在執(zhí)行國家基本政策的基礎上,探索制定出符合高校實際的定性與定量、統(tǒng)一與靈活相結合的較為統(tǒng)一的認定標準,并為參與資助對象認定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學生代表等師生舉辦專題培訓,以提高他們甄別資助對象的政策水平和實際能力。三是加強資助后甄別。高校要對資助對象進行長期、全面的跟蹤觀察,及時了解資助對象的生活消費習慣和資金使用情況,全面掌握資助對象的現實表現及家庭經濟異動情況,及時調整、充實資助對象隊伍,對資助對象進行動態(tài)管理;將資助工作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建立健全政策、提供經費支持等具體措施,鼓勵輔導員積極組建社會實踐團隊,到民族地區(qū)和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開展以資助工作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宣傳國家及高校的資助政策,尋求地方政府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支持,深入資助對象家中進行實地調查回訪。
高校作為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必須在學生資助工作中全方位開展資助育人,提升資助育人的實效性。一是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高校應按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guī)律,明確教育目標、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育形式、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在學生中深入開展以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堅持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的原則,廣泛宣傳誠信學生的先進事跡,定期公布失信學生的典型案例,積極構建道德教育的長效機制,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意識、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二是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高校應將資助育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和人才優(yōu)勢,組織應用心理學、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師生,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他們提供個別化的心理健康服務和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幫助他們樹立健康意識,增強承受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三是提升學生的核心能力。高校在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還要努力提升他們的核心能力。例如,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深入居民社區(qū),發(fā)揮他們的專業(yè)特長,開展形式多樣、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活動;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轉變觀念,以辛勤勞動換取經濟收入,用出色表現提高綜合素質;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設《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選修課,增強他們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意識,提高他們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實踐證明,全方位開展資助育人是保證我國高等教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維護學校和社會穩(wěn)定大局的一項重大工作,更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是政府要從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高度出發(fā),履行政府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法定職責,發(fā)揮財政資金在高校學生資助資金構成中的主渠道作用,堅持“開源”與“節(jié)流”并重,既千方百計拓寬財政收入,又不斷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在現有基礎上繼續(xù)加大對高校學生資助經費的投入力度,努力做到高校學生資助資金逐年上升。同時,政府應結合當前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背景,引導國有企業(yè)、社會團體、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制定鼓勵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的優(yōu)惠政策,建立健全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的長效機制。二是高校要高度重視資助資金籌措工作,應主動向省級財政、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匯報,爭取政府及有關部門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資金支持;將學生資助工作與校友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發(fā)揮全國各地校友會(教育基金會)的作用,調動校友捐資助學的積極性,將校友資源轉化為資助資源,實現校友工作與學生資助工作的良性互動;深化高校與有關企業(yè)和科研院所的戰(zhàn)略合作,鼓勵企業(yè)和科研院所出資設立獎學金和助學金,拓寬高校學生的資助渠道;創(chuàng)新資助管理工作,提高資助資金使用效益,加強資助資金年度審計,及時向社會公布資助資金使用情況,規(guī)范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工作。三是社會要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引導社會成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企業(yè)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形成全社會關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關心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輿論氛圍,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科學發(fā)展奠定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總之,新階段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高校以提升資助育人的實效性為目標,以提升認定結果的準確性為手段,以提升資金來源的多元性為保障,大力弘揚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全面發(fā)揚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工作作風,深入研究學生資助工作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斷加強與政府和社會的密切溝通,努力提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將黨和政府的大愛及時傳遞給每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共同促進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有效運行和科學發(fā)展。
(注:本文系四川理工學院輔導員專項“學校社會工作視角下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FDY11)
[1]王永剛,洪惠敏.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3,(4):83.
[2]黃燕,王林清,馬彥周.參與式資助: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發(fā)展的新階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1,(8):99.
[3]葉原.陜西一大學生因貧困補助減少捅死班長被批捕[N].華商報,2012-08-19.
[4]呂煒.高等教育財政:國際經驗與中國道路選擇[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127-131.
[5]關于全省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評估情況的通報.甘教直助[2012]15號,甘肅蘭州,201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