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譚紅,劉喆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摘要:大學生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學習生活,也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敲門磚。本文以重慶某高校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探究大學生人際關系現(xiàn)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關鍵詞:人際關系;問題;對策
人際關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關系;廣義上,它也是社會關系中的一種。[1]大學生人際關系,主要指大學生在校期間和周圍與之有關的個人或群體的相處及交往而產(chǎn)生的心理關系。人際關系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為了深入了解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現(xiàn)狀,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對重慶某綜合類高校3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文所使用的未加注明的資料均來自這次調查。
調查顯示,66.4%的大學生滿意自己的人際關系,18.2%的同學覺得自己的人際關系一般,只有1.4%的同學認為其人際關系很差,大學生總體上人際關系狀況較好。根據(jù)人際交往對象及其親疏遠近,人際關系可劃分為親子關系、親戚關系、戀愛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同鄉(xiāng)關系、同齡關系等。從寢室人際關系、戀愛關系、師生關系等具有代表性維度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現(xiàn)狀的分析表明,89.3%的大學生對寢室人際關系表示滿意,與室友相處融洽,有6.5%的寢室人際關系狀況不理想;78.6%和52.9%的大學生對自己與父母、與師長的關系感到滿意;有過戀愛經(jīng)歷的大學生能夠正確處理同戀愛對象之間的矛盾??傮w上反映出大學生人際關系情況較好,但也不乏人際關系惡化的傾向。
第一,人際關系由開放走向封閉。以寢室人際關系為例,通過對比不同年級學生人際關系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隨著年級增長,寢室成員內部人際關系整體親密度不斷下降。這種情況在女大學生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剛開始進入大學時,懷揣著對大學溫馨、和諧人際關系的憧憬,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表現(xiàn)出一定的熱情,但相處一段時間之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熱情逐漸被各種復雜的爭斗無情澆滅,越來越感到孤獨與無助。寢室內部各種矛盾和沖突的爆發(fā),使得寢室成員內部形成一個個“小圈子”、“核心人物”、“精神之戰(zhàn)”等特有現(xiàn)象。
第二,人際關系由現(xiàn)實走向虛擬。網(wǎng)絡等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使構成當代大學生主體的“90后”們有了新的稱號——“銜著鼠標出生的一代”。騰訊QQ、微博、微信、人人網(wǎng)、BBS、MUD游戲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并被應用于大學生人際交往之中,形成以計算機媒體為互動交流工具的網(wǎng)絡人際關系。[2]相對于現(xiàn)實人際關系,網(wǎng)絡人際關系具有虛擬性、匿名性、平等性等特點,深受渴望獨立與自由的“90后”大學生青睞。然而這種虛假的人際關系往往帶有一定欺騙性,大學生因為網(wǎng)上交友不慎導致自身權益被侵害的案例層出不窮,正如馬克思所說“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3]由此不可否認網(wǎng)絡交往給人際關系帶來了一定危機。
第三,人際關系由單純走向功利。大學生的校園人際關系較之于社會人際關系要單純,然而這種狀態(tài)卻在明顯地發(fā)生改變。在“象牙塔”逐漸變成“大熔爐”背景下,大學生人際關系變得多元化、市場化、功利化。在評獎評優(yōu)、班干部競選、入黨考察等方面,在利益紛爭驅使下拉票、賄選等不正當競爭方式愈演愈烈。古語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現(xiàn)在好面子、講排場成了學生衡量人際關系好壞的重要標準,“喜愛炫耀”成為女大學生最為厭惡的室友行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往往從自身得失成敗出發(fā),將他人對自己的有用性作為人際交往第一要素。諸多現(xiàn)象,共同構成了大學生人際關系功利化傾向。
導致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多個方面,包括學生個人心理素質、經(jīng)濟狀況、家庭背景,以及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弊病等。下面僅從三個主要方面談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
第一,自我中心主義導致的人際交往觀念及技巧匱乏。自我中心主義者行為上的特立獨行和思想上的信馬由韁等,導致人際交往觀念的缺失。即使意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也往往采取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進行交往,不會主動關心幫助他人。在寢室人際關系中,自我中心主義者表現(xiàn)出自我孤立與被孤立的統(tǒng)一。與人正常交往的前提是掌握一定表達方式和談話技巧,有些學生不善言辭,又不敢當眾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只能人云亦云,被人牽著鼻子走。在建立網(wǎng)絡人際關系時,缺乏一定分辨能力,遇事不喜歡同人商量等,最終導致自己的人際關系走向失敗。缺乏與不同性格學生交往的技巧,同樣也容易使學生在處理自己同他人關系時考慮不周全,要么從自身角度出發(fā)、要么從某一種特定模式出發(fā)等,從而導致某些場合下常常得罪人。
第二,思想輔導不及時導致人際危機處理上的真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缺乏對學生人際關系的合理引導,同
內向學生交流過少;有的自身心理學、教育學、計算機等知識不足,難以幫助學生在網(wǎng)絡等條件下有效化解人際關系危機。與此同時,不可忽略家庭對學生成長的前期影響,即學生早期接受的家庭人格教育被放任化、專制化。家庭人格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子女健全人格,即“四品人格”——“自立、自信、自尊、自強”。[4]然而目前很多父母要么對子女采取高壓政策,子女稍有過失就采取打罵等體罰手段,使得子女缺乏自尊,對家庭缺乏依戀之情,在人際交往中敵對情緒嚴重;要么對子女寵愛有加、要么不管不問,使得子女對自己的缺點極少關注,自我意識強,缺乏對他人的尊重,性格有時比較古怪,不好與人相處。
第三,社會主流價值觀缺失致使人際交往觀念走向多元。“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5]思想觀念來自于社會物質基礎。溜須拍馬、請客吃飯、迎來送往、大講排場等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吹入了寧靜的校園,讓學生在處理校園人際關系時既感到惱怒又有些困惑。若將其加以吸收,則轉化為人際交往中的功利化、虛假化等行為,使得一些善良正直的學生往往難以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首先,克服自我中心主義,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克服自我中心主義是處理好自身與他人關系的前提,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則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具體途徑。學會幫助他人能夠有效改善自我中心主義者在他人心中的第一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第二版序言中說到“在各種專業(yè)上互相幫助,這早就成了我們的習慣”,[6]當互相幫助成為一種習慣時,我們的人際關系何愁不能改善。這就體現(xiàn)在生活、學習上大學生之間應該相互關心、尊重對方感受,在這種互幫互助之中逐漸提升個人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不要過于功利,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在虛擬社會中,應該提高警惕,加強自身防范意識,不要輕易相信網(wǎng)絡上的各種誘惑信息?,F(xiàn)實盡管更加復雜,但也要學會處理好同不同人之間的關系,如與硬漢型人打交道盡量多采用贊揚口吻、說話盡量說重點、采用直截了當?shù)男袨榉绞降?;與內向型人交往時,態(tài)度一定要親切、帶有善意以減輕他們的緊張和焦慮、多聊聊他們擅長的領域等;與耿直型人打交道時,則不要把精力放在無用的贊美之上、要保持你的言行一致、任何時候都不要嘲諷他們的“一根筋”等;與博愛型人打交道,應該充分理解他們的付出、在拒絕他們的好意時理由一定要充分合理、多鼓勵他們談談他們的故事和需要等。
其次,改善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教育策略。大學生在主動轉變自身觀念的同時,學校、家庭等外部環(huán)境應為其提供完善人際交往技巧的方法輔導及良好物質條件,創(chuàng)造有利于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學校方面,加強對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和鍛煉,建立學生人際沖突預警機制,完善輔導員進寢室制度,科學管理輔導員師資隊伍;開設人際關系輔導類課程,增強大學生交際能力,注重心理咨詢在人際關系危機中的作用;[7]開展寢室文化活動,發(fā)揮寢室成員特長,使其快速融入寢室集體生活;同時,加強教師對學生學習、生活和工作等的指導,完善本科生導師制,注重教師的人文關懷,為師生間溝通交流創(chuàng)造良好平臺;為學生調整寢室提供方便,探索學生自主選擇寢室模式,優(yōu)化學生寢室環(huán)境。家庭方面,完善家庭結構,為大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來自單親家庭的子女在成長中缺乏父愛或母愛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孤獨、閉鎖等,為了讓大學生能健康成長,父母應該盡可能保持家庭結構的完整;更新教育觀念,科學教育下一代;注意對子女的人格教育,尤其是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注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加強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家庭成員間應多通過電話、QQ、視頻等媒介加強彼此聯(lián)系,獨生子女居多背景下只有通過經(jīng)常交流才能緩解父母內心對子女的擔憂,同時也可幫助學生解決人際關系問題。
最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皭蹏⒕礃I(yè)、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社會當以弘揚符合此類價值要求的價值觀為己任,開展以誠信建設為重點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同時,政府也應利用公益廣告?zhèn)鞑ド鐣髁鲀r值、引領文明風尚,規(guī)范社會媒體行為。此外,家庭內部也應當重視對子女價值觀的培養(yǎng),重視子女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作為同大學生溝通頻率最多的輔導員應果斷利用好網(wǎng)絡、移動通訊等新媒體技術,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如利用騰訊QQ群、飛信群、微信群、手機短信等發(fā)布學業(yè)、就業(yè)、好人好事等信息;使用微博宣傳學術講座、心理咨詢信息、社會主流價值觀等。
人際關系是個古老的話題,古老得連我們都不知道從何處談起;人際關系也是個永恒的話題,時至今日,我們還必須談論這個話題。只有在個人、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大學生人際關系才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鄭全全,俞國良,著.人際關系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2]朱燕.大學生網(wǎng)絡人際交往的特點及其教育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3,(17):31-33.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4]黃希庭,主編.心理學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0.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4.
[7]景慶虹.大學生人際關系危機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