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宗族勢力復蘇對村民自治的影響與對策
朱虹林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南長沙410012)
摘要:自改革開放農村體制機制巨變,農村全面實行村民自治制度,這一過程中宗族勢力復蘇跡象明顯。這種復蘇有積極的一面,也存有消極影響。從長遠看,要大力發(fā)展政治文明和農村市場經濟,待到條件成熟時抑制宗族勢力的蔓延,最終要使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本文利用筆者平時積累的一些基層工作經驗,通過對宗族勢力的現(xiàn)狀描述分析,以此提出一些保障村民自治的意見,給大家作參考。
關鍵詞:宗族勢力;村民自治;影響;對策
宗族又稱家族,是出于生存和安全的目的,以父系血緣為紐帶,并通過一定的族群規(guī)約聯(lián)結起來的家庭群體。宗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社會受到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沖擊和整合,產生巨變,宗族勢力一度銷聲匿跡。隨著農村體制機制改革,廣大農村推行村民自治制度,宗族勢力開始復蘇,在族群聚居的農村社會影響甚大,引發(f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所以,非常有必要對宗族復興后出現(xiàn)的弊端加以研究,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相關對策”。[1]
(一)宗族重修族譜
族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襲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北宋理學家張載贊其“管理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世族與立宗事立法”。[2]當代宗族勢力復蘇的首要工作就是集宗族之力重修族譜,以此緬懷先祖,凝聚人心。宗族修譜工程浩大,動員龐大的族群社會力量參與,涉及區(qū)域不限于本地區(qū)。族譜包含的內容主要有:追本溯源,重點是對本族起源,遷徙等重大事項的記錄;理清關系,主要記錄族人間血緣關系,包括姓名、房系等;個人傳記,主要記錄有名望的族人以及外族名人對本族名人贊美褒揚的言語等。當代族譜根據(jù)新時期新特點在新譜中增加許多內容,比如族人聯(lián)系方式等,體現(xiàn)了族譜這一傳統(tǒng)載體依然尋求于所處時代契合,仍發(fā)揮重要作用。
(二)宗族組織重建
受到建國初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沖擊,宗族組織被視為封建殘余幾乎損壞殆盡,宗族現(xiàn)象暫時消隱。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復蘇的宗族勢力并沒有建立嚴密的組織體系,但大都建有松散形式的組織,人員不固定,也未設常任機構,遇有族人大團聚時以少數(shù)人扮演召集人的角色,比如本人工作的湘南地區(qū),許多宗族組織在清明節(jié)“打會”時臨時約定由年長者組織協(xié)調活動相關事項,活動結束,臨時組織也解散。因此當代宗族組織雖然以血緣為基礎,但并不將宗族血緣觀念上綱上線,也沒有對族人的日常生活和言行進行強制約束,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包容性和隨意性??傮w來看,當代農村宗族組織比較松散,約束相對弱化,功能有所萎縮。
(三)宗族活動頻繁
傳統(tǒng)宗族活動范圍包括有宗族祭祀、執(zhí)行家法、興辦教育、經營祖產、濟貧救災、撫孤恤寡等方面。當前由于國家政策法規(guī)的規(guī)定,宗族失去了執(zhí)行家法的合法性,興辦教育的權力也掌握在政府手中,民間投入僅僅起到輔助作用,家庭聯(lián)產承包制的推行也使經營祖產這項活動消失殆盡。但當前宗族活動依然活躍,一是宗族祭祀,春節(jié)、清明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祭祀祖先,二是調停處理族人之間的關系和糾紛,比如本人工作地區(qū),仍然存在族內小型矛盾糾紛由年長者或有名望族人組織協(xié)調的現(xiàn)象,三是互幫互助,這些互助多是以血緣遠近關系為基礎,但經濟資助數(shù)額有限。
(一)宗族勢力對村民自治的積極影響
宗族勢力的復蘇對村民自治的積極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抵御自然災害,發(fā)展經濟生產。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xù)投入,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農民收入逐年增加,但由于體制尚不健全,政府在農村一些領域缺位,鄉(xiāng)村治理整體功能弱化凸顯,不能在生產經營上為廣大農民提供實質性幫助。宗族此時發(fā)揮作用,例如農忙收割、旱天澆灌、澇天排水、紅白喜事、傳統(tǒng)祭祀等單靠一家一戶難以完成的事項,可借助宗族成員的幫助完成。二是一定程度有利于村委會的決策理性化。在村委決策過程中,族人由于利益相關,聯(lián)合起來以本宗族為訴求主體向村委反映他們的訴求或利用村委會中本族代表提出建議。通過這種直接對話的方式,村委會的決策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反映村民意愿。同時,不同宗族的代表在村委會中的存在,使村委會必須考慮各方利益,維持利益平衡,相對來說有利于村委決策民主。三是抵御功利思想的侵蝕。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市場經濟的運行,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在廣大農村,導致傳統(tǒng)美德蛻化,農民信仰缺失。而宗族從起源到發(fā)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相互促進,尊老愛幼、和鄰睦友、注重公德等道德理念,依然是宗族意識應有之義。因此,改革開放后農村宗族勢力復蘇,各地重建祠堂、新修族譜、宗族祭祀等宗族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凝聚家族情感,抵御功利主
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堅守傳統(tǒng)美德,有著積極作用。
(二)宗族勢力對村民自治的負面影響
1.宗族勢力復蘇影響村民自治選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公平性
按照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3]村委會選舉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公平正義,村民自治的效果和村民民主權利的實現(xiàn)。而宗族動員,是自治選舉過程中一個凸顯特征?!霸谶x舉過程中,候選人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調動各種社會關系,使得競選與宗族有機聯(lián)系起來,并且通過家族動員、派系動員和精英動員等方式,形成了一系列‘動員’網絡力爭使自身能夠在選舉中獲勝”。[4]村民自治中,宗族勢力為謀求本宗族的利益最大化,通過影響、操縱村委會選舉安排“自己人”進入村委任職?,F(xiàn)實中宗族勢力一般以下方式影響村委會選舉:(1)利用宗族勢力影響村委委員候選人的提名。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村委會的選舉首先海選出候選人,然后選舉正式候選人,最后以差額選舉的方式選出村委會委員。在海選中,由于個人情感和利益的因素,村民大多數(shù)傾向于推選本族人,宗族便利用其人員眾多的優(yōu)勢推選本族人為候選人,以此操縱村委會委員的提名。因此,在某些村委會選舉實際是宗族勢力之間的實力之爭。比如本人工作的地區(qū)在村委換屆中,村委候選人都是本村大姓,而且講究平衡,一姓獨大的現(xiàn)象少之又少;(2)通過對村民投票的影響決定村委會選舉結果。在選舉中,由于各方面的利益糾纏以及候選人及其宗族動員,往往形成若干個以宗族勢力為中心的不同群體,它們對選舉的最終結果起著決定性作用。一方面宗族勢力利用人多財多的優(yōu)勢,威逼利誘村民投票,另一方面民主意識的缺失使得絕大多數(shù)村民不懂得有效行使自己的投票權,任憑他人引導投票。
2.宗族勢力復蘇對村委會決策產生干擾
宗族勢力通過干擾村民自治選舉,使本族人或與本族親近的人進入村委會班子后,開始全方位影響村委會日常運轉,甚至把持村委會。因宗族勢力運作而擔任的村干部,在處理涉及本宗族利益時不會去考慮如何公正處置,而是回報本宗族,以致處理結果有失公允。在村委決策時,來自大宗族的干部起到強勢主導地位,來自小宗族的干部則采取隱忍避讓的態(tài)度,聽之任之,以此惡性循環(huán)致使大宗族控制全村大小事務。比如本人工作的地區(qū),鄉(xiāng)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從大姓聚居地開始。而當村委會的決策有損本宗族利益時,宗族勢力通過對抗的態(tài)度,千方百計阻撓村委會決策的實施,甚至動員族人和村委會對立,取而代之,以宗族組織代替村委會的職能。
3.宗族勢力復蘇削弱基層政權的調控
宗族勢力與國家政權是矛盾統(tǒng)一體,始終處于此消彼長的狀態(tài)中?!白砸笾苤撩駠?家族勢力雖然時遭貶抑,但家族的觀念意識和結構組織卻綿延不絕地存續(xù)了三千余年”。[5]即使“宗族組織的功能還是十分有限,其很多功能都已經轉移到政府機構或是實現(xiàn)了市場化”。[6]但是宗族勢力與國家權力此消彼長的關系并未改變。那些借助宗族勢力的幫助而當選的村干部出于擔心得不到宗族勢力的支持而落選下屆選舉的心理,在執(zhí)行基層政府工作決策部署時不得不考慮宗族利益,心態(tài)的失衡導致工作任務的完成效率和質量皆得不到保障。宗族勢力的復蘇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國家基層政權,削弱了政權在基層的行政調控能力,不利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在基層農村的貫徹實施,不利于新農村建設。
4.宗族勢力復蘇影響村民現(xiàn)代民主科學理念的培養(yǎng)
歷史上鄉(xiāng)村宗族以小農經濟為基礎,這種以家庭為主要生產單位的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方式由男性家長處于主導地位,具有獨立分散、自給自足等特征,這些特征又在宗族內部逐漸形成的一套傳統(tǒng)的禮俗和封建的道德思想并延伸至封建最上層,即三綱五常。這種傳統(tǒng)禮俗和道德思想是與宗族一起長期發(fā)展形成的,世代遵循,禁錮了村民的思維,與現(xiàn)在倡導的現(xiàn)代化的民主理念大相徑庭,并強烈沖擊我國民主理念建構的秩序。
(一)大力發(fā)展農村市場經濟
宗族勢力的復蘇是影響村民自治進程的根本因素,只有在源頭上消除宗族勢力存在的土壤才是將宗族勢力的影響降到最低的有效舉措。農村經濟不發(fā)達,村民收入低,獨自應對危機的能力不足,村民需要抱團取暖,以此形成了宗族勢力在農村賴以生存和存在的基礎。大力發(fā)展農村市場經濟,逐步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和提升應對各類風險的能力,可以為創(chuàng)造農民擺脫宗族勢力影響的堅實基礎。此外發(fā)展市場經濟還可以為農民脫離土地的牽制,走向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擴大與外界的聯(lián)系創(chuàng)造條件。農民在不同地域之間的自由流動不僅能夠削弱農民的地緣情節(jié),改變積聚而居、抱團取暖的狀況,還可以拓展農民眼界,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思維,接受現(xiàn)代社會思想,有利于消除其頭腦中殘存的老舊思想。因此,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可以消除宗族勢力生存土壤,使宗族勢力缺乏現(xiàn)實的經濟和文化基礎而逐漸萎縮以至消失,宗族勢力對村民自治的影響自然會隨之消失。
(二)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相關制度和法律
完善我國現(xiàn)行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是消除宗族勢力消極影響的重要保障,同時也為村民實現(xiàn)民主政治權利創(chuàng)造良好法制環(huán)境。首先,對涉及村民選舉的法規(guī)進行完善并細化。比如對村委會成員的構成進行明確要求,防止大宗族對村委會的把持;選民代選代投標準進行明確,防止大宗族利用人多勢眾操縱選舉。其次,對于村支部和村委會的關系進行明確定位,增強可操作性。修訂后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四條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進行工作,發(fā)揮領導核心作用,領導和支持村民委員會行使職權;依照憲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開展自治活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北緱l款支持村支部處于領導地位并支持村委會工作,但沒有明確村支部是否可以直接干預村委會工作,日常實踐中時常出現(xiàn)村支部干擾村委會行事職權的現(xiàn)象,因此必須明確村支部不能干涉村委會行使村民自治權力。第三,明確違反民主監(jiān)督的懲罰條款?!洞迕裎瘑T會組織法》雖然規(guī)定了村民對于村委會事務有監(jiān)督權力,且明確要求村委會有村務公開的義務,但是缺少對那些不接受民主監(jiān)督甚至違反《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人員的具體懲罰規(guī)定,使相關人員抱著僥幸心理進行違法行為,因此,在《刑法》中補充相關條款,增加違法成本,真正對違反民主監(jiān)督的行為起到威懾作用。
(三)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工作
要提高村民綜合素質,首先必須大力推動農村教育事業(yè)
(四)建設高素質的村干部隊伍
我國農村干部隊伍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質不高、辦事能力不強的問題。要通過對村干部的全面教育培訓,使村干部對村民自治的性質、范圍和基本原則有深刻了解,懂得科學把握和村支部以及基層政府的關系,加深對法律法規(guī)的認識,樹立廉潔自律意識。同時注重發(fā)揮“鄉(xiāng)村精英”的作用,他們在鄉(xiāng)村有廣泛號召力,一旦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之后,也能為村民提供很好榜樣。
參考文獻:
[1]楊孝艷,張勇剛.宗族對鄉(xiāng)村治理的消極影響與消解對策分析[J].邢臺學院學報,2010,(1):99.
[2]張載.張載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Z].2010-10-28.
[4]趙麟斌,洪建設.宗族關聯(lián)視域下的村級選舉[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8):127.
[5]唐軍.蟄伏與綿延:當代華北村落家族的成長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6]楊嬛,左停.中國鄉(xiāng)村治理中宗族功能的變遷[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