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專輯】
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研究
【主持人語】文學倫理學批評作為中國學者獨創(chuàng)的批評話語體系,不僅注重理論建構,而且也注重批評實踐。這一批評方法在古今中外小說、戲劇、詩歌的研究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應用,這表明其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既具有科學性,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不過,相比較而言,文學倫理學批評對于人物倫理關系相對復雜的敘事類作品,尤其是小說的研究更為適用。本欄目選取的三篇文章,分別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對科幻小說、都市小說、戰(zhàn)爭小說進行了較好的分析。陳濤的《科學選擇與倫理身份:阿西莫夫小說中的人機倫理關系》一文,以20世紀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的中短篇小說為研究對象,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尤其是其中的“科學選擇”和“倫理身份”等術語,探討小說中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問題。作者認為,阿西莫夫提出的“弗蘭肯斯坦情結”和“機器人三定律”,為探索“科學選擇”階段的人機倫理問題奠定了“人類優(yōu)越性”的基本準則;同時,他在某些小說中也表達了對于機器人奴仆式倫理身份的反思,并賦予機器人對于情感的追求和人類倫理的認同,彰顯了機器人的主體性;阿西莫夫在機器人倫理問題上的思考和探索,是多層次、多面向且具有沖突性的。陳廣興的論文《德萊塞〈嘉莉妹妹〉對消費時代的倫理思考》,結合具體文本及其歷史語境,探討美國現(xiàn)代都市小說《嘉莉妹妹》所具有的強烈的倫理意義,認為小說人物的重要行為都是在物質欲望驅動下的倫理選擇。文章指出,作品中人物的選擇空間確保了個體行為的倫理性質,而不同人物選擇的相似性表達了消費時代的倫理現(xiàn)狀;德萊塞通過展現(xiàn)人物的命運,對物質至上的社會倫理進行了質疑與反思。作者認為,德萊塞對精神追求的強調和對慈善事業(yè)的描述,不僅為灰暗的時代面貌增添了亮色,同時也指明了希望所在。蔣天平的論文《戰(zhàn)爭小說中個人成長的道德寓言——〈紅色英勇勛章〉的文學倫理學解讀》對美國作家斯蒂芬·克萊恩的戰(zhàn)爭小說《紅色英勇勛章》進行了文學倫理學分析,認為作品主人公亨利的成長過程經(jīng)歷了三重倫理困境與選擇,即理性的英雄倫理意識與非理性的求生意志之間的倫理沖
突,理性的軍人倫理意識和非理性的虛榮心理的沖突,以及自發(fā)的個人主義和規(guī)訓的集體主義之間的倫理沖突,最終獲得了現(xiàn)代戰(zhàn)爭倫理意識和個人的成長,完成了從普通青年到軍人倫理身份的轉變。文章作者認為小說改變了傳統(tǒng)英雄主義價值觀念,提出了現(xiàn)代戰(zhàn)爭小說中的新英雄主義。(蘇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