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洵,陳佳,黃海英
(仁荷大學,韓國仁川402751)
在韓朝鮮族的同族異國文化適應過程探析
金永洵,陳佳,黃海英
(仁荷大學,韓國仁川402751)
在跨國移民的研究中,文化適應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文化沖擊則是一個分階段的文化適應過程。在韓國的中國移民中,朝鮮族是一個特殊的族群。朝鮮族和韓國人有著同源的文化和血脈,隨著中韓建交他們是最早進入韓國社會的中國移民。語言相通加之文化同源,他們在韓國社會經歷著不同于其他移民的文化適應過程。在韓朝鮮族在經歷了到韓半島尋根的期冀,到無法真正融入韓國社會的失意,現(xiàn)在他們開始重新調整自己在韓國社會的定位,文化適應過程正在從危機期走向調整期。
在韓朝鮮族;文化沖突;文化適應
在跨國移民的研究中,文化適應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文化適應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通過相互接觸,給接觸的一方或者雙方帶來文化模式改變的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1]。文化適應是一種狀態(tài),包括價值觀、信仰、情感、風俗習慣等的適應;跨文化適應還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受環(huán)境和自身的影響。Lysgaard在1955年提出了“U型曲線假說”的文化適應模型,根據該假說,旅居者在新的環(huán)境下的文化適應過程大體經過三個階段,即調整階段、危機階段和再度調整階段[2]。此后其他學者也相繼提出文化適應是一個動態(tài)的心理上有起伏的過程。族群認同指的是族群身份的確認,是同他群交往的過程中對內的“求同”和對外的“求異”的過程。在跨國族群研究中,族群認同是文化適應的一個方面,它強調對于一個群體或文化的歸屬的主觀感受[3]。
在韓國的中國移民中,朝鮮族是一個特殊的族群。朝鮮族和韓國人有著同源的文化和血脈,隨著中韓建交,他們是最早進入韓國社會的中國移民。語言相通加之文化同源,他們在韓國社會經歷著不同于其他移民的文化適應過程。
本研究通過對14名在韓國生活居住的朝鮮族進行深度訪談,探析其來韓后的文化適應過程。受訪對象為持有長期簽證的朝鮮族,其中F5永居簽證3人,D2留學生簽證3人,H2勞工簽證3人,F(xiàn)4同胞簽字2人,此外還有3名取得了韓國國籍的原身份為中國朝鮮族的受訪者;除去2人持有同胞簽證的在韓朝鮮族,受訪者中最短在韓居住期間為2.5年,最長為19年。同時針對朝鮮族在韓國生活中遇到的文化沖突和困惑,還采訪了10余名韓國人,以助理解朝鮮族在韓遇到的困境。
中國朝鮮族最初是在80年代以探親的名義開始訪問韓國的。隨著中韓兩國正式建交和韓國在外同胞法的頒布,朝鮮族開始大批涌入韓國,20年間,在韓中國人近50萬。這個數(shù)字占到了韓國人口的1%(2015年3月,韓國人口為51,378,174)[4]。從早期赴韓的類型看,一部分為國際結婚,在韓國推行一系列鼓勵朝鮮族女性和韓國男子結婚的舉措下,當時到韓國的女性多為國際通婚。而另一部分則為赴韓務工,多為男性,還有一部分為年長的女性。20世紀末,經濟飛躍發(fā)展的韓國成為“亞洲四小龍”,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韓國國民開始回避“3D產業(yè)”,即臟、累、險的產業(yè),因此外國人(包括外國同胞)急速流入韓國,語言溝通無障礙的中國朝鮮族成為韓國社會最為需要的勞動力[5]。
金燁在《朝鮮族族群認同的變化》一文中曾說:中國朝鮮族認同的變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年之前,在多種政治勢力影響下的朝鮮族視自身與朝鮮半島的居民們?yōu)橥幻褡?,即“朝鮮半島是老家”的族群認同;第二階段是1980年代之前,朝鮮族通常都把“朝鮮人民共和國”(北朝鮮)視為自己的故國,也就是“家鄉(xiāng)朝鮮”的認同;第三階段是1980年以后,特別是中韓建交之后,朝鮮族基本上都認為韓國是自己的故國,即“韓國是故國”的認同[6]。20世紀末,韓國經濟比中國更為發(fā)展,因此最初來到韓國社會的中國人無可否認是帶著“淘金”夢的。但是對于中國朝鮮族,雖然他們有的是結婚而來,有的是為務工而來,但在回答為什么而來時,都會不自覺地強調到朝鮮族和韓國人是同一個民族,還會強調“在這邊也有親戚,其實來之前沒怎么想著是要去外國”。可以看出韓國是故國的族群認知還是很明顯的。而初來韓國的文化適應狀態(tài)如何呢?
當時來務工的P(現(xiàn)韓籍)說:“開始覺得周圍的一切熟悉又陌生,雖然都說朝語,但是差異很大,不過干活溝通沒什么問題…工作不輕松,老板也還可以,讓干的活都干了嘛!當時掙得多,干得來勁兒,我當時在國內沒什么出息。”
為了給上學的女兒更好的生活,聽了親戚的話,放棄國內工作來韓的W女士(現(xiàn)韓籍)則說:“其實最初沒什么不適應的,工作(性質)上有落差,來之前已經知道了!……對韓國沒有特別的奢望,你想啊,一個富親戚和一個窮親戚到你家,你能一樣嗎?剛到韓國的時候,看到他們的生活,還是挺羨慕的,就想著一定把女兒也帶來。”
來韓讀碩士后又嫁給韓國人的C女士(F5簽證)說:“畢業(yè)了其實我在延邊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后來周邊人都到韓國了,刮起了‘韓國風’,其實也是想看看我們民族發(fā)展好的到底過個什么樣……在學校是稍微特殊一點的‘外國人’。當時我們有好幾個朝鮮族來留學,都想著不能學得太差給朝鮮族丟人。雖然是在不同的系學習,但是我們都是從早上學到凌晨2點多再集合在校門口一起回宿舍,在學校是出了名的勤奮,雖然學得很苦,但是教授們認可我們?!?/p>
Oberg在1960年提出了“文化沖擊”這一概念,指出一個人初次進入異文化時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的不適。文化沖擊是一個分階段的文化適應過程,第一個階段成為蜜月期,這一時期人們初入異文化,會對新文化產生興奮感、好奇感,對新生活充滿了熱情[7]。通過跟在韓中國朝鮮族訪談,不難看出在這個時期他們跟這個社會文化還沒有產生什么沖擊,他們以一個“窮親戚”的姿態(tài),進入到韓國這個經濟較為發(fā)達的熟悉又陌生的社會,他們一邊觀察接觸著這個“故國”,一邊恪盡職守著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角色。
90年代開始,赴韓淘金和遠嫁韓國的不僅僅只是中國朝鮮族,同一時期還有來自東南亞的淘金者和東南亞新娘。單一民族文化的韓國社會開始受到來自多種地域的文化沖擊。到2014年截止,韓國境內居住的外國人數(shù)量達到全國人口的3%以上。至此,不僅韓國政府、社會輿論以及市民團體,甚至聯(lián)合國等國際機構都宣稱:韓國社會正式進入多元文化社會。但是缺乏與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的習慣和訓練的韓國人,對外來移民本能地持有歧視與排斥的態(tài)度。尤其在韓國的外國移民多為務工移民和結婚移民,有經濟優(yōu)越感的韓國人和外國移民間的矛盾沖突不斷發(fā)生。韓國政府為了改變這種局面,2006年正式宣布:“(韓國)向多民族,多元文化社會轉換”,制定移民政策和政府主導的多元文化政策,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多元文化教育,以期解決韓國多元文化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8]。
但是這些問題是由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識引發(fā)的,問題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外國移民仍面臨著社會歧視和排斥問題,這其中也包括中國朝鮮族。“韓國人不喜歡外國移民,尤其不喜歡朝鮮族?!保绊n國人對朝鮮族的印象比漢族還差”,幾個不同的受訪者都有表露出這種負面情緒。社會學家埃利亞斯在研究胡格諾教徒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即“污名化”過程,就是一個群體將人性的低劣強加在另一個群體之上并加以維持的過程。不管這種污名化程度如何,它實質上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排外心理[9]。在這個過程中,處于強勢的一方最常采用的一種策略,即“貼標簽”。
本研究進行之時在一個十余人的韓國群體中試問:“你覺得在韓國哪個外國團體的犯罪率最高?”,一致認為是朝鮮族的答案讓人很是吃驚,根據韓國法務部公布的數(shù)據顯示,中國朝鮮族的犯罪率并不是最高的,有好幾個國家的移民都高于這個群體。追問為什么時,結果更讓人遺憾,他們幾乎都沒有跟朝鮮族的接觸經歷,有接觸的人也沒有直接的不愉快的經歷。其中一個很果斷的回答者稱,兩年前一個關于朝鮮族保姆虐待兒童的新聞報道讓人看了很痛心,至今記憶猶新。是的,韓國人對朝鮮族的刻板印象大部分來自大眾傳媒,更何況關于朝鮮族的犯罪還搬到了大屏幕,如《黃海》。朝鮮族跟韓國人語言和文化相通,他們不必像同期進入韓國的其他移民團體先花幾年的時間克服語言關,然后再慢慢了解和融入到韓國社會,他們一來到韓國就融入到韓國的方方面面,朝鮮族的不當行為總是直接或深層地觸及到韓國人的利益。受訪韓國人群體中有一個從事中韓貿易的則說,朝鮮族不誠實,他特別痛恨那些冒充韓國人做生意的朝鮮族,他認為這些人抹黑了韓國人的形象,造成很多中國貿易伙伴對韓國人的印象極差?!拔覀兂r族的犯罪都是大新聞?!绷魧W生L女士(D2簽證)無奈地說。“大新聞”的犯罪都是讓韓國人有切膚之痛的犯罪,所有在韓的朝鮮族無奈地被貼上了“高犯罪率”和“不誠實”的標簽?;钤谶@樣的標簽下的在韓中國朝鮮族則很辛苦。
來韓國十六年的H女士(F5簽證)說:“之前想努力做個韓國人,現(xiàn)在沒那想法,即使生活說話方式都跟韓國人一樣,韓國人也不把換了國籍的韓國人真正當成韓國人,所以我能換國籍也不換……韓國學校排外嚴重,為了孩子我在學校從不提自己是朝鮮族。年輕就來韓國,說話方式已經改了,只是日常說話,韓國人聽不出我是朝鮮族。但是家長聚會時聽到有人說朝鮮族怎么怎么不好就渾身不自在,挺擔心孩子被同學欺負。”
二次取得務工簽證的K先生(H2)說:“干活時被別人呼來喚去的也就罷了,還總是被人背地里嘀咕著,很受不了。以前是被人看不起,現(xiàn)在總感覺被人防著?!?/p>
W女士(F4簽字):“很奇怪,其實生活中我也說不出韓國人怎么對朝鮮族不好,但是只要一說自己是朝鮮族,我就覺得周圍氛圍很異樣?!?/p>
L女士(D2簽證)則自嘲說:“因為是朝鮮族,來韓國前反倒多了很多審查。我們入境的假想前提是來犯罪的……自己的人做了錯事,也不能怨別人對你不好。當最初來韓的本來就是沒受過什么教育,在國內混不下去的?!泵鎸ψ约涸馐艿牟黄降却?,朝鮮族并沒有一味地抱怨韓國社會,也在反思并從自身找原因。
H女士(F5簽證)說:“我現(xiàn)在一看新聞說有什么外國人犯罪就緊張,特別不希望是朝鮮族,朝鮮族在韓國的印象已經太不好啦……其實幾次惡性犯罪都是那些非法滯留者,朝鮮族大部分在韓國都是奉公守法、任勞任怨的老實人?!痹谥袊r族來韓國之初,韓國社會缺少勞動力卻沒有適時推出務工簽證政策,在兩國收入差距這導致中國朝鮮族有很多淘金者采取了偷渡的方式入境,同時還有一部分正常入境后不歸,做了非法滯留的打工者。這些沒有合法身份的朝鮮族成了“黑工”,他們在最低工資、醫(yī)療、休息、福利等方面得不到保證?!昂诠ぁ背闪藘煞N文化適應過程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讓文化沖擊很快從蜜月期進入到危機期。處在危機期人們會因不適應新文化而產生焦慮感、孤獨感、挫敗感和無助感?!俺r族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民族?!闭缬械膶W者研究中所言:在赴韓之前,他們更看重自身作為“在外同胞”的身份,對未來在韓國的生活抱有積極樂觀的預期,因此來韓國后的不平等遭遇和歧視,更容易激起他們內心的掙扎,也更容易帶來心理壓力和傷害,導致自尊心受傷[10]。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以來經濟持續(xù)增長,2013年的GDP是2001年的3.17倍,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的年均增長率為10%。中國經濟總量的國際地位實現(xiàn)“三連跳”,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4%,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笆畮啄昵霸陧n國掙一年錢能回延吉買套房,現(xiàn)在干十年回去也不一定買個好房?!彪S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來韓淘金的色彩已經沒有過去濃烈,韓國對中國朝鮮族的吸引力也不似從前,而韓國社會對朝鮮族的偏見,更促使很多朝鮮族對韓國沒有歸屬感。
此外,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后,兩國的經濟貿易合作保持著迅猛發(fā)展,2013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達2742億美元,是建交之初的55倍。中國現(xiàn)在已經成為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韓雙邊貿易額超過了韓美、韓日、韓歐貿易額的總和。經貿合作有力地推動了兩國關系的全面發(fā)展,就像習近平主席2014年7月訪韓期間發(fā)表的署名文章《風好正揚帆》一文中所說的:“中國已經成為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最大進口來源國、最大海外投資對象國”。隨著兩國貿易的增加和中韓多領域全方位合作的加強,具有雙語能力的朝鮮族在韓國不再只有從事3D苦力工作才能生存,他們有了更多的發(fā)展機會??梢愿杏X到,隨著中國在區(qū)域和國際經濟、貿易和外交層面的角色日益顯赫,中國朝鮮族開始在韓國社會里重新定位自己,文化適應過程表現(xiàn)出一定的走出危機階段的特征。
H女士(F5簽證)說:“我現(xiàn)在覺得自己沒換國籍太明智了,可以自由回中國辦事。我身邊好幾個換了國籍的朋友開始后悔了?,F(xiàn)在韓中之間可做的事很多,幾年前我老公就辭職,我們一起做他熟悉的行業(yè)的貿易。往返中韓,親戚也對我很尊敬,我在婆婆家很有地位的。”
Y女士(F5簽證)說:“我現(xiàn)在在做化妝品銷售,收入還不錯,忙的時候婆婆會主動幫我?guī)Ш⒆印,F(xiàn)在在這的中國女性很多人都做這個,因為我們有國內客戶,中國市場大,我們的業(yè)績比很多韓國同事好,韓國同行有些羨慕嫉妒恨。我希望能繼續(xù)做下去?!?/p>
K先生(H2簽證):“我這是第二次取得務工簽證,兩次干的活不一樣,上一次完全苦力,這次因為公司跟中國有合作,常被叫去擔當部分翻譯工作,有受重視的感覺?!?/p>
現(xiàn)階段在韓朝鮮族雖然在文化適應過程中處于調整期,但是這個調整階段有種迷茫感,這其中不得不考慮群體身份認同這一因素。身份是指一種出身或社會位置的標識,而認同旨在表達與他人相似或相異的歸屬感和行為模式。Deaux在1993提出身份認同是一個人對自己歸屬哪個群體的認知,是自我概念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11]。在當代多民族國家中,社會成員的認同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即側重于文化歸屬的民族認同和強調政治歸屬的國家認同[12]。
H女士(F5簽證)坦誠表示,最初韓國經濟發(fā)達,來韓的朝鮮族都有要成為韓國人的想法,但是卻被社會排斥。迷茫之時發(fā)現(xiàn)中國發(fā)展強大了,又考慮繼續(xù)當中國人也不錯。趨利的想法人之常情,自己沒換國籍也是為了給孩子多留條路。很多人,尤其是在延邊的朝鮮族,在中國生活時也是一定程度脫離中國主流社會的。在中國大家是少數(shù)民族,在這也算個少數(shù)民族。相當數(shù)量的在韓朝鮮族已經選擇國籍變更,脫離了中國社會又未被韓國社會承認,這讓他們很被動。沒有國家歸屬感的少數(shù)民族認同,讓在韓朝鮮族在文化適應過程中失去了立足點,進而在調整期有種失去方向的迷茫。
在韓朝鮮族在經歷了到韓半島尋根的期冀,到無法真正融入韓國社會的失意,文化適應過程動態(tài)而曲折。中韓自貿區(qū)談判已全部完成,根據中韓自貿協(xié)定(FTA),未來中韓兩國逾90%的產品將實現(xiàn)零關稅[13]。中國和韓國的雙邊關系將向更縱深的方向發(fā)展。在兩國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在韓朝鮮族,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經過一個波動的發(fā)展,走到了一個迷茫的自我認知的十字路口。民族身份和國家身份的復雜性,使他們游走在中韓之間不知故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中韓的全方位交流,他們努力調整著自己的文化適應過程,利用政策優(yōu)勢和語言優(yōu)勢尋找自身新的定位。本研究認為,無論是韓國政府還是中國政府都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期引導他們的情感和認知走向一個積極的方向,在活躍的雙邊關系中起到積極作用。
[1]孫進.文化適應問題研究:西方的理論與模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2]Lysgaand,S.(1955).A 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N orw egianFulbrightgranteesvisitingtheU nitedState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
[3]Phinney,J.S.(1990).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3),499.
[4]韓國行政自治部.注冊居民人口現(xiàn)狀統(tǒng)計.2015.03. http://rcps.egov.go.kr:8081/jsp/stat/ppl_stat_jf.jsp
[5]畢秋蘭.韓媒:中國朝鮮族人1%時代[N].新華網北京2011 -07-30.
[6]金燁.朝鮮族族群認同的變化[J].黑龍江史志,2010,(18).
[7]O berg,K.(2006).Cultural shock:A 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Curare,29(2),3.
[8]Chungok Choei(2010).U nderstanding of M ulticultural Education.Y angseow on.
[9]Link,BruceG.,andJoC.Phelan.Conceptualizing stigma.A 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1):363-385.
[10]俞少賓,崔興碩.認同轉變的影響因素探析—基于位在韓朝鮮族移民的結構式訪談[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2,(4).
[11]D eaux,K.(1993).Reconstructing socialident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1), 4-12.
[12]李智環(huán).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述論[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13]廖冰清,方燁.未來20年內中韓零關稅產品將超90%[N].經濟參考報,2015-02-27.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Korean Chinese in South Korea
Youngsoon Kim,CHEN Jia,HUANG Hai-ying
(Inha University,Inchon 402751,Kerea)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is a concerned issue in the study on transnational migration,and culture shock is explained as a staged process of acculturation.A a special ethnic group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South Korea wi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homology with Korean,Korean Chinese experienced different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 South Korean from other immigrants.It is found that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Korean Chinese in South Korea is a dynamic and curve process that varies with time.After experiencing the hope of looking for national roots and the frustration caused by the social biases,they began to readjust their positioning in Korean society as China grows stronger.
Korean Chinese in South Korea;culture shock;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G13/17
A
2095-3763(2015)03-0016-05
2015-05-15
金永洵(1966-),男,韓國江原道楊口郡人,柏林自由大學文化學博士,韓國仁荷大學社會教育學科教授,從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韓國政府教育部研究財團(NO. NRF-2013R1A2A2A04013571)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