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利昌
摘 要: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是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在體育教學中積極滲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對學生提高身體練習興趣,弘揚民族文化,增強學生體質,發(fā)展區(qū)域民間體育的健身功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就如何將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滲透到體育教學中進行探討,以使各地方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更好地得到繼承發(fā)展。
關鍵詞:民族民間體育;學生;體育教學;滲透
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核心價值體系中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各級學校肩負著繼承和傳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重任。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深受學生喜愛、易于開展,適用于地方性群眾鍛煉特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機融合、滲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可以豐富體育教學的內容,提高課堂有效性,也是體育教育改革的一種必然趨勢。
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引入中學體育課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民間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它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傳承?!毒V要》中指出:我們要“倡導民族傳統體育,開發(fā)民族體育資源,做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廣工作?!泵褡迕耖g傳統體育項目在各地區(qū)具有很高的健身價值,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讓學生養(yǎng)成經常鍛煉的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將使學校體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地域民族文化,把
握中華民族精神,使民族傳統體育得到傳承和發(fā)展,這對于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培養(yǎng)學生運動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yǎng)成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币郧嗪C耖g傳統體育項目為例,如在體育課開始部分準備活動課采用集體跳“青海鍋莊”舞的形式來完成,快速跑教學中可采用“跑圈兒”游戲,來發(fā)展學生的快速奔跑和靈敏躲閃能力。學生既熟悉又喜歡,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興趣有獨特的作用。還有像“打車輪”“跳房房”“搬羊頭”“立馬樁”等青海民間體育項目靈活引用到體育教學活動的各個教學內容中,使得教學內容多樣化、靈活化,增加了課堂的生活情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有利于改善學校體育教材結構體系。因此,要貫徹落實《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積極營造輕松、活潑、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注重學生的愛好和個性發(fā)展,促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自我價值感,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選擇與學生身心特點相符合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
學校開展民間傳統體育教育,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需要,在體育內容選擇上,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興趣愛好出發(fā),優(yōu)化組合。同時,注意創(chuàng)新民間體育傳統項目,以便使選擇的內容更適合學生身體發(fā)展和鍛煉的需要。體育老師要遵循體育教學的規(guī)律,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融合學生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項目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以便提高體育課堂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傳統的教學內容應有的放矢地保留或摒棄,這既符合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
也符合教育改革的整體思路。因此,合理滲透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于體育課堂教學中,既能使學生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又能使學生了解地域文化,吸收民族傳統體育的精髓,繼承中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和合作,充分培育學生新時期改革創(chuàng)新的民族精神氣息,優(yōu)化體育課堂的德育價值。
四、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在體育教學中的育人價值
中華民族是一個講孝道的民族,《禮記》中將孝分為三級,大孝宗親;其次弗如;其下有養(yǎng)。大孝宗親指的就是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其次弗如指要繼承區(qū)域性文化。中國“修齊治平”的治世之道是中華子孫“外王”的法寶。在體育教學中滲透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地域文化成果,樹立大孝宗親的做人之本;在體育課堂上學習與實踐自己熟悉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在樂學中明白小孝治家的立身之基。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結合實際情況,讓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經過課堂實踐和提煉,煥發(fā)出時代的光芒,并為學生所掌握與運用,才能增強國民,實現現代體育教學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方協邦.青海體育史略[M].甘肅民族出版社,1995.
[2]鐘墨.孝經智慧[M].同心出版社,20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