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霞 堯偉
摘 要:材質為45#的螺栓在熱處理后沿徑向出現(xiàn)裂紋并斷裂。為了查明原因,用光電直讀光譜儀、光學顯微鏡及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斷裂處進行了能譜、宏觀、微觀和化學成分等分析。研究表明:螺栓的化學成分完全符合產(chǎn)品的技術要求,螺栓斷裂是由于螺栓在淬火前存在成分偏析,以及淬火冷卻時生成較多的塊,半網(wǎng)狀鐵素體等組織缺陷,引起螺栓的強韌性下降,導致螺栓沿徑向方向產(chǎn)生微裂紋而引起的疲勞斷裂。
關鍵詞:螺栓 疲勞斷裂 成分富集
中圖分類號:TG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a)-0070-01
某公司生產(chǎn)的螺栓,主要用于汽車上,其作用是緊固連接。材質:45#,性能等級:4.8級,規(guī)格:M10。它的熱處理工藝是淬火900~930 ℃以及回火580~630 ℃。熱處理結束之后,發(fā)現(xiàn)沿徑向方向螺栓斷裂,導致批量性報廢,造成單位的經(jīng)濟損失慘重。該文通過分析,探究螺栓斷裂的原因,包括能譜、宏觀、微觀和化學成分等分析。
1 實驗過程與結果
1.1 化學成分分析
其材質:45#,執(zhí)行標準:GB/T699-1999,螺栓的化學成分是通過采用美國XXX型光電直讀光譜儀進行光譜分析的,結果見表1,觀察表1知斷裂螺栓的化學成分滿足GB/T699-1999優(yōu)質碳素結構鋼的要求。
1.2 宏觀分析
見圖1,斷裂螺桿的宏觀圖。經(jīng)觀察可知,螺栓對開是沿徑向區(qū)域,斷裂起源于螺栓螺紋牙處。整個斷口絕大部分為擴展區(qū),最后的瞬斷區(qū)很窄,宏觀上有明顯的疲勞特征。直于裂紋前端(每一瞬間)的輪廓。因此可判斷裂紋源應在螺栓螺紋牙處。
1.3 微觀分析
侵蝕樣品的溶液選用5%(體積分數(shù))硝酸酒精,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能夠發(fā)現(xiàn)其縱向截面斷裂邊緣組織是大量塊狀鐵素體以及回火索氏體(見圖2)。其塊狀鐵素體是屬于未淬透而生成的組織,有可能是經(jīng)加熱使其完全奧氏體化之后再做淬火冷卻而緩慢形成的,并在回火的時候,因沒有發(fā)生組織轉變,最后,這部分鐵素體被保留了下來,降低了機械性能,而余下的馬氏體經(jīng)碳化物析出,進而轉變?yōu)榛鼗鹚魇象w。
1.4 能譜分析
觀察正常部位組織(圖3)及裂紋附近的組織(圖4、圖5),可以發(fā)現(xiàn)組織均以回火索氏體為主,大小均勻。裂紋附近組織無明顯異常,可以初步判定裂紋不是在軋制階段形成的,因為若是在軋制階段形成,考慮在連續(xù)冷卻相變過程機理不同,裂紋附近組織與正常部位的組織會有明顯的不同。
能譜分析結果表明,裂紋靠近尖端及遠離尖端處,均發(fā)現(xiàn)有S、Ca、Mn等元素聚集,考慮是煉鋼環(huán)節(jié)保護渣卷入或鋼中夾雜物造成的。鋼中這些元素的聚集,形成硬質相,在外力作用下,易成為裂紋的起源點,而且這些硬質相對裂紋擴展的阻礙作用下,造成產(chǎn)品在服役過程中失效。
2 改進措施
對于上面所說的情況,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1)在調質之前應先進行退火。
(2)選擇冷卻能力較低的淬火介質(如:油)。
(3)有效防止煉鋼時保護渣的卷入。
3 結論
(1)45#在熱處理過程中生成了塊狀鐵素體這種非正常組織,最終在熱處理過程中的熱應力作用下造成螺栓因微裂紋發(fā)生斷裂。因此,在調質之前應該先進行退火,然后進行正火能夠將晶粒細化,使其組織有所改善。
(2)如果機械性能要求可以由淬火、回火滿足,那么若鋼種的淬透性比較好,則淬火介質應該選擇如油等這類冷卻能力比較低的介質,采用的方式還可以是分級淬火,從而減小組織的內(nèi)應力,進一步減少開裂或者變形傾向。
參考文獻
[1] 黃福祥,張津,杜長華,等.離心機轉鼓沖蝕磨損破壞失效分析[J].金屬熱處理,2007(8):93295.
[2] 孫維連,陳再良,王成彪.機械產(chǎn)品失效分析思路及失效案例分析[J].材料熱處理學報,2004,25(1):69273.
[3] 朱凱,何軍,陳志川.轉臂開裂原因分析[J].失效分析與預防,2007(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