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倫德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起家本錢、看家本領和傳家法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是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減壓器”和“防火墻”。特別是在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經(jīng)濟增長進入新常態(tài)的后改革階段,社會利益關系面臨著深刻調(diào)整,各種矛盾問題相互交織,各種思想觀點相互交鋒,加強思想政治建設不僅可以及時準確地掌握機關思想動態(tài),而且可以化解各種負面思想情緒,彌合意見分歧,凝聚共識,為改革攻堅提供強大的思想動力和精神武器。
當前我國改革已經(jīng)進入深水區(qū),好改、易改的領域已經(jīng)改革,留下的都是難改、不好改的領域。下一步改革向何處去、如何改,整個社會意見分歧很大,就是在黨政機關內(nèi)部亦是如此。小平同志講,改革是一場革命。[1](P113)要革命,首先要革思想的命,思想不統(tǒng)一,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當前,在后改革階段,需要樹立超越求同存異的改革共識觀。
1、不同階層對后期改革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如果說,后改革階段與前改革階段在社會基礎上有何不同的話,那就是,后改革階段已經(jīng)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利益群體。從整個社會來看,居民總體上層、中層和下層的分野越來越明顯,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行業(yè)之間及其內(nèi)部利益分化也不斷加大;從黨政機關內(nèi)部來看,領導與群眾、高級干部與中下層干部、正式職工與編外職工,甚至新進公務員與資深公務員、男性職工與女性職工之間的利益分化也越來越清晰。馬克思主義社會觀告訴我們,立場決定觀點,有不同的利益立場,就會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政治訴求多元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突出的社會特征。
2、后期改革很難使所有人滿意。之所以要把改革時期區(qū)分為前改革階段和后改革階段,是因為后改革階段的改革(后期改革)與前改革階段的改革(前期改革)在改革性質(zhì)上根本不同。前期改革,總體上看是一種“帕累托改進型”改革,即在不使甲利益受損的條件下使乙利益增加,或簡單地說,是一種使所有人(至少絕大多數(shù))利益都有所增進的改革,盡管增進的程度有大有??;后期改革,總體上是一種“非帕累托改進型”改革,除了少數(shù)改革以外,絕大多數(shù)改革已經(jīng)很難使某些人得益而不使某些人利益受損,也就是說,改革不再可能使所有人滿意。
3、在許多問題上不同利益群體對后期改革無同可求。要求同存異,首先必須要有“同”存在。但在改革后期,社會利益分化已經(jīng)形成不同的利益群體,人們站在不同群體立場上對許多后期改革存在意見分歧甚至尖銳對立,人們之間在許多問題上已經(jīng)無“同”可求。比如,在城市房價問題上,無房戶與有房戶存在尖銳的意見對立:前者希望改革能把房價降下來,越低越好;后者希望改革繞開房價,讓房價由市場決定,堅決拒絕任何可能導致房價下跌的改革措施。一方為了使自己能有立錐之地,一方為了使自己的資產(chǎn)保值增值,兩大群體之間根本沒有調(diào)和的余地。
4、在許多問題上不同利益群體對后期改革也很難“存異”。在后改革階段,如果一個群體的意見被作為“異”而暫時留置,那么必然導致這個群體的利益受損。更可怕的是,改革是有路徑依賴的,一旦利益受損,則接下來你的利益將不斷受損,直至群體被邊緣化。35年的改革反復證明了這一條規(guī)律。國企下崗職工就是這樣一個群體,下崗前無數(shù)美妙的許諾,下崗后都因這樣那樣的困難最終成為泡影。不僅如此,自此以后,改革陽光再也沒有普照這一群體,直至他們走進社會遺忘的角落。這樣可怕的結(jié)局,是任何群體都不敢面對的,相應地,再也沒有人敢輕言放棄自己的“異”。人們越來越相信,堅持已見就是勝利,釘子戶就是最好的詮釋。
新的共識觀超越求同存異,不要求最終必須達成約束性的“求同存異”式意見,而是給予所有群體以參與和表達的機會,讓各自傾聽對方的立場,達到“我不接受你的觀點,但理解你的理由”的共識。新的共識觀,是最大的共識觀:
第一,承認彼此之間存在立場差別。處于同一共同體的不同利益群體,承認各自之間存在著立場差別,不再把自己的立場看成是理所當然的共同立場,承認不同立場都是構(gòu)建共同體集體立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承認在立場上沒有大小之分,任何一個群體都不能忽略或漠視其他群體的權(quán)利,權(quán)利不因群體組成人員數(shù)量的多少和所占有資源的大小而不同,在法律地位上彼此是平等的。
第三,承認只有談判才是解決彼此利益分歧的唯一渠道,彼此承諾不以其他強力手段相威脅,只能以談判約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在某個指定區(qū)域內(nèi)每個群體都可以以示威的方式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同時,也只能以談判約定的方式形成談判結(jié)論。比如,約定在談判進行到某個預先規(guī)定的程度,即以投票的方式?jīng)Q定是否需要集合意見,如果需要,則再以約定的方式選出集合意見。
加強思想政治建設,難在減少入心阻力,化解情緒抵觸上。由于歷史上做思想政治工作過于追求“高大上”,嚴重脫離群眾生活和工作實際,給人留下“假大空”的思維慣性,導致今天的年輕人不僅不再相信思想上的說教,而且對思想政治工作產(chǎn)生了偏見和抵觸情緒,甚至逆反心理。如何化解這股思想阻力,暢通入心道路,就成為今天各個單位加強思想政治建設需要破解的難題。
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順心暢氣,氣不暢,心不順,再好的道理都進不了人們的頭腦。如何順心暢氣?筆者研究認為,可以從公開開始慢慢地由表及里建立公平觀。
首先,從公開開始,要把本機關除有嚴格保密要求以外的信息全部公開。一旦全公開了,不僅公開了結(jié)果,而且公開了過程,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事情并非他們想象的那樣不公正,或者說完全憑領導意志行事,人們也會得知,事情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要按規(guī)則辦理,只要規(guī)則如何產(chǎn)生的信息也是公開的,人們就會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大量無端的猜測就會消失,那些失意、怨恨的情緒就會排泄甚至無理由產(chǎn)生。
其次,人們可以根據(jù)已知信息研究現(xiàn)行公正原則及其產(chǎn)生的過程。如果贊成原則,就可以促使他們按原則行事;如果不贊成原則,就可以激發(fā)他們展開討論和提出建議,從而修改既有公正原則,從而實現(xiàn)現(xiàn)實的公正。一旦人們能夠參與到公正原則的制定中來,就事實上實現(xiàn)了公正,對規(guī)則的抵觸情緒就會淡化,不同群體對規(guī)則的歧見有可能得到彌合,原來需要苦口婆心勸導人們接受的道理,就可以轉(zhuǎn)化為他們的自愿行動,甚至某些人搖身一變反過來成了道理的自愿宣傳員,以切身的體會幫助更多的人接受道理,思想政治工作就從組織的強加變成了自覺的行為。
最后,通過公開的信息,人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是否得到了公平的待遇,一是是否一切按規(guī)則辦事,二是是否所有人在規(guī)則面前一律平等,三是是否有機會向所有人敞開,四是考核與晉升結(jié)果是否僅與自身努力相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人們就會接受事實,不再抱怨領導對自己不公;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人們就可以按規(guī)定程序向上反映,進而重新獲得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公平一旦獲得,共同體內(nèi)部的人際關系就走向融洽,從而產(chǎn)生向上的力量和奮發(fā)的精神狀態(tài)。一些大道理,根本不需要再講。所以,習近平講,“要強化公開”[2](P395)。
有人說,新一代是沒有信仰的一代。至于為什么新一代沒有信仰,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新一代的確沒有多少信仰,但是,不應該把責任完全歸咎于新一代,而應該從社會制度上找原因。如何開始重建信仰呢?筆者認為要從信任開始漸漸地由淺入深建立信仰。
首先,信任是人際關系的基礎。古語云:人無信不立。在一個共同體內(nèi)部,一個人不講誠信且沒被制止,就會傳染給更多的人,結(jié)果會發(fā)生劣幣驅(qū)逐良幣的現(xiàn)象,講誠信的人會越來越少,共同體最終會變成一盤散沙。在這樣的共同體里,信仰不僅變得毫無意義甚至非常危險,人們不需要也不敢要信仰。所以,要建立信仰,首先要從信任開始。
其次,當前急需恢復社會信任。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失去誠信的?原因除上面說的不講誠信的人沒有得到及時處罰外,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原因,那就是官員的榜樣作用。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官本位思想的國家,官風正才能民風正,是永垂不朽的至理名言?;仡櫢母镩_放以來社會失信的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正是由于大量官員不講誠信,才最終導致人們不再相信政府,進而擴大到一切官辦機構(gòu)。又因為政府的權(quán)威倒了,卻沒有新的權(quán)威樹立起來,結(jié)果整個社會陷入了你不相信我,我不相信你的怪圈,甚至發(fā)生了老人倒地卻沒人敢扶的怪現(xiàn)象。今天,要想重建信任,還得從整頓官風開始,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的“三嚴三實”教育,對于那些習慣說假話、說大話和說空話的干部,要堅決處理,發(fā)現(xiàn)一個罷免一個,要把那些堅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的干部提拔到領導崗位,讓他們發(fā)揮垂范社會的作用。為了加強監(jiān)督,要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只有當政府向公民敞開了懷抱,公民才能知道官員是不是說了真話,才會逐漸相信政府。
最后,有了信任就有可能樹立信心,進而重建信仰。當我們對我們的政府、官員產(chǎn)生了信任的時候,我們就對他們提出的發(fā)展目標有信心。一旦目標實現(xiàn)了,我們就會對他們說的話深信不疑,一種叫信仰的東西就開始出現(xiàn)了??梢哉f,信仰不過是信心的質(zhì)變。從這個角度講,重建信仰并不難,首先從建立干群之間的信任開始。
人類已經(jīng)進入了網(wǎng)絡時代,網(wǎng)絡在為人民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的同時,也給人民帶來了大量的網(wǎng)絡“噪音”,大量的情緒化、負面的聲音充斥其間,給人民群眾帶來很大的困擾,甚至引發(fā)群體性事件。但換個角度來看,為什么網(wǎng)絡上會充斥如此多的情緒化語言,而有人就相信這些東西?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人已經(jīng)失去了應有的理性,而沉默的多數(shù)、同情弱者的心理、搭便車的機會主義使之燎原。如果長期讓這種情緒化的東西統(tǒng)治網(wǎng)絡,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為此,我們急需從重建個人理性出發(fā),由小到大地逐步重建公共理性。
首先,個人理性并非是人的天性。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或者更確切地說,人有時候是理性的,有時候是感性的。從一生來看,人是理性的;從一時來看,人是感性的,而且理性與感性隨時轉(zhuǎn)換,并非一成不變。因此,人有情緒是正常的,情緒偶爾極端化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一個人長期失去理性是不正常的。我們承認人是有情緒的并且偶爾會極端化,并不等于承認網(wǎng)絡上大面積、長時間的情緒化表達是正常的。事實上,這種現(xiàn)象不是偶爾極端化的個人感性能夠解釋的。造成少數(shù)網(wǎng)絡大咖長期情緒化吼叫的原因,無非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故意,想要引起別人關注;一種是感性的無意,是一時的發(fā)泄或沖動的跟帖。前者是犯罪,應該受到應有的法律懲處;后者是病態(tài)的,需要得到治理。
再次,交往是個人從感性走向理性的現(xiàn)實道路。俗語說,沖動是魔鬼。不正確的感性表達就是一種沖動,害人害已,任其泛濫下去,遺毒無窮,對這部分人重建理性非常必要。從市場經(jīng)濟角度來講,個人理性實際上是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的。在競爭之前,人們往往會過高地評價自有商品的價值,只要在交換中,才能不斷修改自我評價,最終給自有商品找到一個理性的價格,也就是交換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當交換雙方在價格上達到一致時,實際上雙方都實現(xiàn)了個人理性。廣而推之,個人理性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產(chǎn)生的,并非天然產(chǎn)生于自身個體。
最后,通過群體交往從大眾理性走向公共理性。一個利益群體也有自己的理性和感性,當它不考慮其他群體的利益,強調(diào)自身利益至上時,該群體實際上陷入了感性之中。如何幫助一個群體從感性走向理性即大眾理性?像個人理性一樣,群體理性也是在與其他群體的交往中實現(xiàn)的。一是交往可以給予群體原來它不掌握的信息,從而減少群體因信息不全而得出錯誤結(jié)論的機會;二是交往可以以毒攻毒,被迫讓兩個不同意見的極端群體從彼此身上找回自己的理性,否則交往就會破裂,各自陷入孤立。當一個社會所有利益群體就某一個改革問題共同討論而不能取得一致意見,一個叫公共理性的東西就從中產(chǎn)生了。只有當公共理性建立起來時,社會和諧才真正成為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就是為了使所有社會成員走向公共理性。
做思想政治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做信息傳遞工作,需要把積極的、正面的信息以口頭表達、書面文字、形象動作等形式傳遞給受眾,并通過受眾的思想活動過程,使信息轉(zhuǎn)化為受眾的行動。因此,重視信息傳遞工作,特別是創(chuàng)立信息共享平臺就成為重中之重的事。
從前面的敘述可以看到,樹立新的共識觀,需要把各種不同看法放在一起比較;建立新的“入心”機制也要實現(xiàn)信息公開和進行信息交流。這兩者都需要發(fā)布、傳遞和處理大量的信息。
當前機關黨委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平臺比較多,但這些平臺的信息不僅在廣度上沒有包含全部不同代表性意見,而且在深度上大量應該公開的信息沒有公開,造成信息膚淺。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局面,一是傳統(tǒng)工作慣性造成的,故意地忽略了非主流代表觀點,企圖以此來突出正面宣傳;二是不依法辦事,對“國務院信息公開條例”執(zhí)行不到位;三是信息意識和信息歸集能力不足帶來的。
當前要在完善信息平臺信息上下功夫:一是要把平臺內(nèi)容填起來,一些欄目不能長期閑置和空白,該公開的信息都要按要求在平臺發(fā)布,越全越好,越廣越好,越深越好;二是對平臺信息進行系統(tǒng)化梳理,把各類代表性意見歸集出來,要讓受眾自己去判斷、去鑒別;三是做好各個平臺之間的鏈接,既是為了使各個平臺信息可以相互補充,也是為了把各個平臺信息重疊度控制在網(wǎng)絡沖浪者可接受范圍內(nèi)。
許多社會危機的發(fā)生,與政府反應緩慢分不開,在人們需要信息卻在第一時間找不到正面信息時,小道消息就會大行其道,最終發(fā)展為群眾性的迷信、盲信甚至盲從,從而釀成嚴重后果。今天,反應敏捷已經(jīng)成為信息平臺建設的基本要求。
反應敏捷,一是要求信息平臺保持對時事的敏感性,及時回應社會熱點問題,為網(wǎng)絡沖浪者答疑解惑提供周到的信息服務;二是要求信息平臺對社會關注的重大事件進行全過程跟蹤報道,滿足網(wǎng)絡沖浪者對事件的持續(xù)關切;三是要求信息平臺及時應對社會危機事件,歸集各種意見,傳遞正面聲音。
當前各類信息平臺,在反應敏捷方面做得非常不夠,許多網(wǎng)站空有網(wǎng)頁,卻很少更新,基本上失去了傳遞新聞的價值。究其原因,一是衙門心態(tài)使然,高高在上,對社會需求漠不關心,一幅要看就看、不看拉倒的架勢;二是衙門作風使然,散漫拖沓,對社會變化袖手旁觀,一幅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三是缺乏資源和合作意識,根本沒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的主動精神,工作得過且過,敷衍塞責。
大量的調(diào)查研究證明,建設反應敏捷的信息平臺,各大機關并不缺少條件,因此完成任務的關鍵不在投入,而在于工作作風。實踐證明,樹立親民、接地氣的工作作風是解決問題的鎖鑰。而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夠發(fā)揮作用的領域,建議機關黨委開展一次全國黨政機關網(wǎng)站網(wǎng)絡內(nèi)容反應敏捷程度的評價活動,藉此轉(zhuǎn)變工作作風。
信息平臺能否發(fā)揮作用,最終靠使用,使用的人越多、越理性,平臺發(fā)揮正能量的作用就越大。為此,建設一個互動友好、情緒中性的信息平臺就成為利用信息平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基本要求。
互動友好,一是要求平臺能與使用者進行互動通信,二是要求平臺使用者之間能夠借助平臺進行相互交流,三是要求平臺界面設置、欄目設定等符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情緒中性,一是平臺允許并鼓勵表達不同聲音,除法定約束下,平臺對此不作特別限制;二是在事件評論中平臺不傾向任何一方觀點,只作為信息提供方和信息載體而存在;三是平臺禁止謾罵、人身攻擊等極端化的表達方式,要求彼此尊重對方的表達權(quán)利。
就當前我國眾多機關信息平臺來說,互動通信基本實現(xiàn),但離友好還有一定距離,有些來自技術(shù)上的限制,有些來自管理方便利自身管理的初衷,真正把上網(wǎng)沖浪者當作上帝的信息平臺目前還比較少見,在這方面還需要多做文章。至于說,情緒中性,目前做的相當有限,謾罵、人身攻擊等極端情緒化表達還比較常見。這一方面與廣大網(wǎng)民表達習慣不文明有關,另一方面與網(wǎng)絡管理松弛分不開。因此,有必要端正觀念,注重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整頓網(wǎng)絡陋習,倡導文明上網(wǎng),應該成為機關思想政治建設的一個突破口。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A].習近平談治國理政[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