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 武明輝, 闞曉靜, 陳翠云, 吳景忠
近年來,肺癌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均呈明顯加快趨勢。臨床上治療肺癌的常規(guī)方法主要為放化療和手術,但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對放化療的敏感性較低,且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錯過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1]。因此,尋找有效的治療NSCLC的方法為臨床研究所關注[2]。為了探討CT引導射頻消融術(RFA)治療晚期NSCLC的近期臨床療效,對100例晚期NSCLC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現(xiàn)將相關內容報道如下。
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00例晚期NSCLC患者,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各50例。對照組患者男34例,女16例,年齡(65±11)歲,其中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29例,轉移性肺癌21例,病理學診斷確診為腺癌18例、鱗癌16例、支氣管肺泡癌4例、大細胞肺癌2例、腺鱗癌2例、未分型8例。病灶直徑1.1~7.6 cm,平均(3.9±2.3)cm。 觀察組患者男 32 例,女 18 例,年齡(66±12)歲,其中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30例,轉移性肺癌20例,病理學診斷確診為腺癌16例、鱗癌17例、支氣管肺泡癌3例、大細胞肺癌2例、腺鱗癌3例、未分型9例。病灶直徑1.2~7.9 cm,平均(3.8±2.4)cm。兩組患者在年齡、細胞類型、病理分型以及病灶大小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同步放化療治療,放療和化療同步進行,化療前常規(guī)給予患者5-HT3受體拮抗劑,并行補液治療?;煵捎眉魉麨I聯(lián)合順鉑方案,定期復查患者的血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根據(jù)患者的具有情況,調整下一步的治療方案,放療 60 Gy/30次,5次/周。
觀察組患者給予CT引導RFA治療。CT儀器為GE公司light speed plus 4多層CT機,RFA治療系統(tǒng)為綿陽立德公司生產(chǎn)的LDRF-120S多極RFA儀和配套電極?;颊呷⊙雠P位,進行低劑量CT掃描,根據(jù)CT掃描結果確定穿刺點,以及穿刺點深度和角度。局部麻醉穿刺點及胸膜,將針穿刺到達病灶外緣部位,確認針尖到達最佳位置,打開錨狀子電極呈“傘”狀,掃描確認錨狀電極完全覆蓋病灶,如果病灶較大,進行多點消融,直至病灶消融完全。機器根據(jù)病灶大小自動確定功率和時間為15~30 min。消融結束后收回射頻針的錨狀子電極,拔出穿刺針,包扎穿刺點。CT掃描確認無異常后靜臥2 h。
1.2.2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價 術后3個月對兩組患者復查CT,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評估標準進行評估。將患者的近期臨床療效分為4個等級: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無變化及進展。緩解率=(完全緩解例數(shù)+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測定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3個月CT值。
采用KPS評分表對患者術前和術后3個月的體力狀況進行評估。KPS評分表分為11個等級。治療后增加2個等級及以上為顯著,增加1個等級為改善,無增減為穩(wěn)定,減少1個等級及以上為減退。改善率=(顯著例數(shù)+改善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分別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主要包括氣胸、肺部感染、胸痛、發(fā)熱、胸腔積液以及胃腸道反應。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均數(shù)用x±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緩解率為52.0%,觀察組患者緩解率為86.0%,觀察組患者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圖 1。
表1 兩組患者近期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CT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CT值均顯著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CT值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 兩組患者體力狀況改善情況比較
圖1 觀察組RFA前后圖像治療3個月后病灶直徑明顯縮小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T值改善情況比較 (HU)
對照組患者體力狀況改善率為44.0%,觀察組為66.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體力狀況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胸痛、發(fā)熱、胸腔積液以及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NSCLC約占肺癌的80%,手術是早期治療的最優(yōu)選擇,但是80%肺癌患者就診時已經(jīng)處于晚期,已經(jīng)喪失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近年來RFA成為治療腫瘤的技術亮點,可以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正常肺組織和肺功能,摧毀病灶[3-4]。
本研究結果顯示,CT引導RFA組患者的緩解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放化療組患者,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體力恢復明顯,且術后氣胸、肺部感染、胸痛、發(fā)熱、胸腔積液以及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均較低。CT引導RFA能夠保證電極針準確進入病灶,減少了對健康組織的誤傷。本研究將溫度設定在90℃,電極針進入腫瘤組織后發(fā)射高頻射波引起組織溫度升高,導致腫瘤細胞凝固性壞死,腫瘤組織的周圍血管凝固,阻斷了腫瘤組織的血液供應[5]。相關研究認為肺腫瘤周圍為含氣的肺組織,能起到隔熱、絕緣的效果,溫度在腫瘤組織中表現(xiàn)熱量的集聚,使腫瘤組織的消融效果更加確切。RFA治療肺癌具有簡單、安全、微創(chuàng)、有效等特點[6]。
本研究顯示RFA治療后患者的胸悶等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但RFA治療NSCLC也會導致一些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主要包括氣胸、肺內出血以及發(fā)熱等。但只要通過CT對患者的病灶情況完全掌握,熟練掌握CT引導和穿刺技術,并對腫瘤部位與周圍較大血管、心臟以及支氣管等的關系非常明確,完全可以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后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多由射頻消融治療后病灶壞死吸收所致。
[1]鄧靈波,李曉光,明韋迪.射頻消融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的薈萃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1000-1006.
[2]劉春秋,李振家,竇衛(wèi)濤,等.CT導向下射頻消融治療不能手術切除肺癌患者的臨床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205-207.
[3]蒲德利,廖江榮.射頻消融聯(lián)合化療治療周圍型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觀察[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129-132.
[4]劉寶東,支修益,劉 磊,等.CT引導下射頻消融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肺癌雜志,2009,12:775-779.
[5] 孫 一,董 勇,肖 鵬,等.射頻消融聯(lián)合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應用[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09,4:123-125.
[6]程慶書,趙正源,劉 錕,等.CT引導經(jīng)皮肺穿刺錨狀電極高溫射頻消融治療肺部腫瘤105例[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0,21:1399-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