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鳳霞 張會珍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第五人民醫(yī)院體檢科 寧夏 石嘴山 753300)
我科2013 -2014 年對神華寧煤退休老年人體檢,共計體檢人員5250例,年齡55 -82 之間,其中一次穿刺失敗115 例,血腫132 例,血流不暢201 例,溶血98 例,全部采用一次性采血器。
2.1 穿刺失敗的主要原因:肥胖血管較深血管不明顯,消瘦皮下脂肪少血管易滑動,血管壁厚,發(fā)硬。
2.2 血流不暢的主要原因:針頭緊貼血管壁或滑出血管外,真空管內負壓不足或消失止血帶扎的過松或過緊,影響血流,低血壓或血液粘稠度高,采血管真空度不夠。
2.3 皮下血腫形成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血管不明顯,護士操作技術不熟練,反復穿刺損傷血管,按壓方法不當引起出血,血管彈性差或凝血功能差,拔針后穿刺側手臂用力或測血壓。
2.4 血液漏出及采血管內血液逆流的主要原因,真空采血管松動,血液達到管蓋時可致外溢,另一種情況,采血管采集完畢更換另一個采血管時采血針尾端橡膠護帽未能彈性回縮,針頭暴露,導致血液漏出.血液逆流是因為真空采血管的"真空"低于大氣壓。真空采血管壓力(負壓)的增減是根據采血量而設置的。由于采血時扎上止血帶血管內壓上升靜脈充盈,采血針刺入靜脈后血液流入負壓狀態(tài)真空采血管內,預置負壓耗盡血液停止流入,此時,血管內壓 = 真空采血管內壓,采血結束,松開止血帶,血管內壓瞬間降下重新回到常壓,此時保持采血管狀態(tài)的真空采血管壓>血管內壓,如果沒有正確的采血姿勢和技術,有可能采取的血液少部分再回到血管內給患者引起院內感染,給患者帶來痛苦。
3.1 穿刺時應選擇健康皮膚,血管粗直,彈性好,不易滑動,避開關節(jié)或靜脈竇的靜脈,對摸到而看不見的靜脈可用棉簽在穿刺點上0.5 -1 厘米處輕輕做記號,然后常規(guī)消毒穿刺,易滑動的血管壁較硬的血管可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上下固定血管,在血管上方進針。
3.2 在采血過程中要仔細檢查真空管有無裂隙,安全蓋有無松動,血流不暢是輕輕調整針頭位置,若不在血管,重新穿刺,確定針頭在血管,應更換真空管,止血帶不要扎的過緊,血流不暢可松開止血帶,囑體檢者握拳松拳加速血流。如果采血管內真空度不夠所致血流不暢,則需要更換合格的采血管[3]。
3.3 避免反復穿刺引起血腫,盡量穿刺明顯的血管,進針管后不要在進針過多,觀察體檢者凝血功能,正確指導按壓血管的正確方法。如用拇指順著血管的方向按壓,按壓住采血針進血管處,拔針后囑棉球按壓3 -5分鐘,不要輕揉或不時看一下,如果是肘部不要彎曲。
3.4 為避免血液漏出,采血前認真檢查采血管,確保管蓋連接緊密,在更換采血管時要反折采血針硅膠管。為了避免采血時可能引起的血液逆流,應加強規(guī)范采血產品的質量和采血技術的培訓,減少因采血給患者帶來的風險。
4.1 從條件方面改變
(1)選用無菌真空采血管和符合標準的雙向采血針;
(2)采血室設有專門采血椅或采血操作臺,使患者一坐上就自然呈上肢下垂狀;
4.2 采血人員規(guī)范采血技術方面,要求患者上肢呈下垂姿勢,患者不能配合時要見到血液流入管中就及時松開止血帶調節(jié)脈壓差。如采血時松開止血帶,同時采血針管內長度符合標準長度,采取時血液就會避免接觸采血針吐出的部分。如采血量少、采血時間短,也可先取下采血管后松開止血帶。而且安排技術過硬的護士采血,采血前耐心解釋,以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和顧慮,讓體檢者放松通過語言誘導或撫摸其他部位皮膚以分散和轉移注意力,減輕疼痛[4]。使用合格的真空管,減少溶血機會,靜脈穿刺困難者,扎止血帶時間不易過長,操作時見負壓管有血時可放松止血帶發(fā)現泡沫可稍變換針頭位置使泡沫消失,雙向采血針尾插入管內稍微傾斜側壁血液沿管壁流下,避免紅細胞直接撞擊造成破裂。合理安排采血順序先抽血清管,最后抽血沉,凝血項目等帶有抗凝劑的管[5]。以便及時搖勻,采入抗凝管中的血液應上下輕搖兩下,使抗凝劑和血液充分混勻,保持全血狀態(tài),采后立即送檢,提高檢驗的準確性。
綜上述采血一次成功,發(fā)現采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出相應的防范對策,對提高檢驗的準確性,減輕體檢者痛苦,提高體檢者的滿意度非常重要;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上述常見問題防范與了然于胸。提高護理質量。
[1] 朱營泉,納賽琳.真空負壓靜脈采血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0,16(22):86 -87.
[2] 望萌.護理人員心理因素對靜脈穿刺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6,3(3):97.
[3] 馮江雪,杜亞偉.一次性采血裝置在靜脈血中的應用[J].河北醫(yī)藥,2009,31(11):1398 -1399.
[4] 張雯.老年人靜脈采血常見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9,(18):12.
[5] 劉穎.血液標本采血步驟及注意事項[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8,10(2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