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燕 章 婧 鄭建峰 周 奧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醫(yī)院皮膚科 242000)
急性蕁麻疹是臨床上最常見過敏性皮膚病之一,筆者總結(jié)133例急性蕁麻疹住院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4月我科收住的133例急性蕁麻疹患者臨床資料。急性蕁麻疹診斷標準[1]:病程小于6周,皮膚反復出現(xiàn)風團伴劇烈瘙癢,可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跡,合并或不合并呼吸困難、胸悶、腹痛、腹瀉等癥狀。排除特殊類型蕁麻疹及蕁麻疹型藥疹。
1.1 一般資料 男61例,女72例;年齡2~79歲,平均25.22±17.78歲,其中2~20歲71例,21~40歲 27例,41~60歲25例,大于60歲10例;病程最短0.5小時,最長30天,病程0.5小時到3天的87例,4~7天41例,大于7天5例。有6例既往有蕁麻疹病史,有2例既往有過敏性鼻炎病史。
1.2 臨床表現(xiàn)所有患者皮膚表現(xiàn)為時起時消的紅色風團,風團大小不一,形狀不規(guī)則,伴劇烈瘙癢。82例(61.65%)患者伴有呼吸、消化等內(nèi)臟系統(tǒng)癥狀,其中出現(xiàn)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9例(6.77%),出現(xiàn)腹痛癥狀53例(39.85%),同時伴惡心、嘔吐的14例;伴暈厥者3例(2.26%),伴有發(fā)熱 43 例(32.33%);39 例(29.32%)患者扁桃體不同程度的增大;伴有咽痛、流涕、咳嗽、咳痰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 7例(5.26%);伴腸梗阻 1例(0.75%),伴膽囊炎膽囊結(jié)石2例(1.50%),伴泌尿系感染2例(1.50%)。伴輪狀病毒性腸炎1例(0.75%),伴急性腸炎1例(0.75%),伴支氣管肺炎 3例(2.26%),伴細菌性陰道炎1例(0.75%),伴糜爛性胃炎1例(0.75%)。
1.3 輔助檢查 所有患者中血常規(guī)白細胞異常者103例(77.44%),其中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均升高97例(72.93%),有2例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降低,淋巴細胞比例升高。CRP升高者70例(52.63%),胸片提示支氣管炎者5例,尿常規(guī)異常者6例,咽拭子培養(yǎng)出致病菌3例。過敏原檢查結(jié)果(德國Mediwiss醫(yī)療診斷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AllergYScreen過敏原檢測試劑盒,可檢測總IgE及特異性過敏原包括:戶塵螨、屋塵、貓毛皮屑、狗毛皮屑、矮豚草、桑樹、蟑螂、雞蛋白、牛奶、魚、蟹、蝦、牛肉、貝、羊肉、芒果、腰果、點青霉分枝孢霉曲霉交鏈孢霉(MX1)、櫟榆梧桐柳三角葉楊(Tx4)共19項。):15例未查,118例行此項檢查,其中 61例(51.7%)總 IgE>200IU/mL,14例(11.9%)總 IgE100 ~200IU/mL,43 例(36.4%)總 IgE <100IU/mL。有41例(34.7%)檢出特異性過敏原,從高到低分別:塵螨17例,羊肉11例,矮豚草10例,(Tx4)8例,牛奶8例,蟑螂7例,(MX1)7例,桑樹5例,腰果5例,屋塵4例,貓毛皮屑3例,蟹3例,雞蛋白3例,芒果3例,狗毛皮屑1例,蝦1例。34例(28.9%)結(jié)果正常。
1.4 治療方法 符合入院治療條件的急性蕁麻疹患者病情均較重,無合并內(nèi)臟系統(tǒng)癥狀的患者給予抗組胺藥、維生素C針、葡萄糖酸鈣針治療。合并暈厥、呼吸困難等癥狀的入院后首先吸氧,及時給予地塞米松靜脈靜脈注射及靜滴,癥狀控制后及時減量。合并腹部癥狀給予質(zhì)子泵抑制劑及解痙止痛藥物治療。對于血常規(guī)異常,CRP高,同時有其他感染征象的患者加用抗生素,血常規(guī)提示病毒感染,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的患者給予利巴韋林針治療。有84例有明顯細菌感染證據(jù),加用抗生素治療,有2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及單純皰疹加用利巴韋林治療。
所有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最快者1天癥狀消失,最慢者9天,平均3.52天。平均住院日5.06天。84例細菌感染性蕁麻疹患者,最快者1天癥狀消失,最慢者5天,平均3.98天。出院時有70例復查血常規(guī),68例血常規(guī)恢復正?;蚧净謴驼?,2例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總數(shù)較前升高,出院后未再復查。出院1月后隨訪到89人,均未復發(fā)。
3.1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xiàn)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1]。有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fā)生過一次蕁麻疹[2]。蕁麻疹的病因很多,以食物、藥物和感染為最常見的三大病因。常見的感染有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筆者總結(jié)的133例,有84例有明顯細菌感染證據(jù),有2例合并病毒感染。經(jīng)過抗過敏抗感染治療后治愈未復發(fā),提示感染因素與本次急性蕁麻疹的發(fā)病密切相關。可能的機制為細菌感染后,通過細菌內(nèi)毒素和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而致病。感染本身也可引起機體的免疫反應,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產(chǎn)生特異的IgE抗體并導致機體的過敏反應而發(fā)生蕁麻疹。但是大多數(shù)患者的感染灶很難發(fā)現(xiàn),筆者總結(jié)了84例有明顯細菌感染證據(jù),只有3例咽拭子培養(yǎng)出致病菌,5例胸片示支氣管炎,有6例尿常規(guī)異常,但未培養(yǎng)出致病菌。84例細菌感染性蕁麻疹患者,平均3.98天癥狀消失,較全部平均的3.52天略長。筆者總結(jié)感染引起的蕁麻疹有以下臨床特點(1)發(fā)病急、癥狀重、皮疹顏色紅、范圍廣、瘙癢劇烈,易合并發(fā)熱、呼吸困難、腹痛等癥狀。(2)單獨抗組胺治療即使加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效果差,聯(lián)合應用敏感抗生素后效果好。(3)絕大部分綜合治療開始后2~3天皮疹無減輕,甚至加重,治療3天后皮疹顯著減少。治療開始后癥狀不減輕甚至加重考慮可能與細菌裂解后大量內(nèi)毒素釋放入血,導致過敏反應加重有關。(4)既往很少有蕁麻疹病史,預后極少復發(fā)。其中118例行過敏原檢查,有51.7% 總 IgE >200IU/mL,11.9% 總 IgE100 ~200IU/mL,36.4%總IgE<100IU/mL。國外研究表明,高IgE僅僅意味著過敏概率相對較高,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檢測可提示患者過敏原的種類。有41例檢出特異性過敏原,包括塵螨、羊肉、矮豚草、(Tx4)、牛奶等等。部分患者同時有兩種以上過敏原陽性。41例中有17例同時合并細菌感染。但絕大部分患者不能提供發(fā)病前明確接觸上述物質(zhì)史。檢測總IgE升高及特異性過敏原陽性表明患者屬敏感體質(zhì),目前易過敏或處于過敏狀態(tài),本次蕁麻疹有可能為其他原因激發(fā)(如感染),未必是由此種特異性過敏原所致,但接觸致敏原后可能會導致過敏反應加重。查到特異性過敏原,生活中避免接觸仍有一定的意義。
急性蕁麻疹患者可伴有高熱、心慌、胸悶、血壓下降、惡心、嘔吐、頭痛、腹痛、腹瀉等癥狀,病情危重治療不及時者可危及生命。總結(jié)的133例中,合并上述內(nèi)臟癥狀者占82例(61.65%)。出現(xiàn)腹部癥狀53例較呼吸道癥狀9例顯著增多。少數(shù)患者同時出現(xiàn)呼吸困難、胸悶、腹痛癥狀。部分患者內(nèi)臟癥狀重,發(fā)病急,皮疹較少,有可能被非??漆t(yī)師誤診,耽誤病情。病程中伴發(fā)熱者43例(32.33%)均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聯(lián)合應用抗生素治療后體溫迅速下降。對于重癥急性蕁麻疹治療上首選糖皮質(zhì)激素及抗組胺藥物抗過敏治療,以期迅速控制癥狀。輔助檢查顯示明顯感染證據(jù)加用敏感抗生素治療。如查到過敏原則囑避免接觸。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2.
[2]Spickett G.Urticaria and angioedema[J].JR Coll Physicians Edinb,2014,44: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