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東
腰椎間盤突出癥兩種針刺法療效比較
張 東
密集針刺;輸刺;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以腰腿疼痛為主要癥狀的常見疾病。多數患者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1]。我院疼痛科2010-01至2012-06采用密集針刺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90例,與常規(guī)針刺法比較其效果更好。
1.1 對象 選擇我院疼痛科門診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180例,根據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密集針刺組90例和常規(guī)針刺組90例。病例符合文獻[2]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排除以下情況:(1)年齡小于18周歲或者大于70周歲以上;(2)合并嚴重心腦腎臟病變,及其他嚴重代謝異常疾?。?3)孕婦、精神病等不適合針灸治療者;(4)出現大小便控制不利或者出現足踝屈伸不能,以及嚴重肌肉萎縮等明確手術指征的患者。密集針刺組男58例,女32例,年齡23~67歲,平均45歲,病程1周~2年。常規(guī)針刺組男52例,女38例,年齡30~55歲,平均43歲,病程2周~3年。兩組病例在年齡、病程、性別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密集針刺組 (1)腰部縱向取穴2排:患側腰椎棘突旁在突出節(jié)段椎體的上一椎體棘突上緣病側距離中線1.0 cm處開始取穴,向下至病變椎間盤下一個椎體棘突下緣之間每間隔1.5 cm取穴一個,共取穴6~7個,再向外1.5 cm處同樣縱向取穴6~7個,兩排橫向交叉。(2)臀部弧形取穴3排:髂骨翼中點至髂后上棘做弧形連線上每間隔1.5 cm取穴8~9個,向外側2 cm做相同弧形取穴7~8個,股骨大轉子內上方與上述弧形相對也做弧形取穴5~6個。根據患者耐受性和體型取穴數量可適當增減。(3)針刺方法:選用0.45 mm×75 mm針灸針,所有穴位采用直刺或斜刺法,針刺需達到骨質,行捻轉提插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30 min,同時進行特定電磁波照射,中間行針1次。拔針后針眼處拔罐10 min。1次/d,7次一個療程,休息3 d后繼續(xù)下一個療程。共治療2~3個療程。
1.2.2 常規(guī)針刺組 (1)取穴:足太陽,足少陽經腧穴為主[3]。足太陽型:環(huán)跳、陽陵泉、秩邊、承扶、殷門、委中、昆侖。足少陽型:環(huán)跳、陽陵泉、風市、膝陽關、陽輔、懸鐘、足臨泣。加減:腰痛明顯加腰陽關、腎俞、大腸俞、夾脊、阿是穴。氣滯血瘀者加膈腧、合谷、太沖。(2)針刺方法:諸穴常規(guī)針刺,針刺深度根據穴位有所不同,但均未觸及骨質,余治療同密集針刺組。
1.3 療效標準 依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臨床治愈,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陽性體征轉陰,直腿抬高試驗>60°,可以從事日常工作;(2)好轉,癥狀大部分消失,但仍有輕度疼痛或不適感,直腿抬高試驗>60°,腰部負重后疼痛加重;(3)無效,經過2~3個療程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4]。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兩組療效比較采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密集針刺組療效好于常規(guī)針刺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種針刺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比較 (n;%)
注:兩組療效比較,U=2.5986,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腰椎間盤退變后在外力作用下使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而引起的以下肢反射痛為特征的疾病。椎間盤退化是個復雜的多因素過程,涉及椎間盤內的結構、代謝和營養(yǎng)的改變并影響脊柱生物力學,使附近結構如小平面關節(jié)、椎間韌帶或鄰近運動關節(jié)產生額外負重[5],最終導致嚴重的下肢放射痛。
軟組織外科學的理論和實踐證明椎間盤的退化屬于正常的生理性改變,這種腰腿痛的發(fā)病因素全在椎管外軟組織損害性病變[6],其表現與神經根受機械性壓迫的放射痛、根性痛一致,都是由于急性損傷未徹底治愈,進而形成無菌性炎性反應,如果經久不愈使腰部或腰骶部深層肌骨骼附著處的炎性反應逐漸發(fā)展為炎性粘連、纖維組織增生、組織變性和攣縮。宣蜇人[6]采用密集型壓痛點銀質針針刺療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該方法操作復雜,而且針具粗,患者痛苦較大。筆者采用普通針灸針在腰臀部密集針刺,可以消除椎板、椎小關節(jié)部位肌肉附著點及滑膜組織的無菌性炎性反應,解除局部肌肉的痙攣、粘連。
與常規(guī)針刺法相比,密集針刺法要求將針刺入骨膜部位,骨膜組織富含神經及血管,密集針刺后局部骨膜受到針尖的刺激,局部組織出現蛋白分解,末梢神經遞質增加,產生血管活性物質,降低致痛物質緩激肽和5-羥色胺在血清中的含量,從而達到了鎮(zhèn)靜止痛效果[7]。傳統(tǒng)針刺不要求深刺及骨膜組織,故不能產生更好的消炎鎮(zhèn)痛效果。同時密集針刺法可以觸及關節(jié)突關節(jié)、椎板,毗鄰的骨纖維管、骨纖維腔,刺激穿行其中的脊神經后內側支及伴行血管及病變部位的神經節(jié),改善神經根周圍微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還可以使椎旁豎脊肌、腰大肌和腰方肌產生自身恢復性痙攣反應,改變局部椎體病變、勞損和肌肉強直等癥狀[8]。
中醫(yī)認為,該病多為“坐臀風”“腿股風”“腰腿痛”之類的病癥,屬足太陽膀胱經病候中“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腨如裂”。辨證為風寒濕邪入侵或濕熱,濕濁郁久,痹阻腰腿的病癥。《靈樞·官針》中描述“凡刺有五,以應五藏……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這是一種深至骨骼的刺法,與十二刺中的短刺、輸刺類似。密集針刺法正是采用了這種深達骨質的針刺方法,與現代解剖相結合深刺病變節(jié)段骨骼肌附著部位的椎板,椎小關節(jié)周圍,髂骨后側及股骨粗隆部位。起到了內外疏通,通則不痛之意,與傳統(tǒng)針刺比較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1] 宋一同.實用軟組織損傷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345.
[2] 王和鳴.中醫(yī)骨傷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97-298.
[3] 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63.
[4] 國家中醫(yī)院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5] Sibell D M, Kirsch J R.疼痛快速診治手冊[M].于布為,婁 強,吳 韜.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98.
[6] 宣蜇人.宣蜇人軟組織外科學[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299
[7] 高仰來.淺談《內經》刺骨在骨關節(jié)疾病臨床應用及體會[J].針灸臨床雜志, 2011,27(2):24-25.
[8] 李鵬程,黃 平,敬素清, 等.密集型壓痛點及腰夾脊斜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14, 30(5):438.
(2014-07-28收稿 2014-10-28修回)
(責任編輯 武建虎)
張 東,本科學歷,主治醫(yī)師,E-mail:Zhxbyf@163.com
750004銀川,武警寧夏總隊醫(yī)院疼痛科
R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