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文
南懷瑾跟四川很有緣分,例如他人生的最后傳記,就是指定由四川青年作家王國平完成的。南懷瑾1918年生于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tǒng)私塾的嚴格教育,打下了扎實的國學底子。1937年5月,年僅20歲的南懷瑾只身入川,在四川一待就是10年。他本是中央軍校教官,后在都江堰靈巖寺偶遇禪宗大德袁煥仙,拜其為師,從此走上學佛學禪、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道路?!八拇ā⒅貞c我都待過,川西、川南、川東、川北都去了很多次。我在四川10年,成都的五老七賢,有幾位都是我的老朋友?!蹦蠎谚f。
南懷瑾喜歡四川人幽默和仗義,川西壩子的寧靜與富庶,都江堰靈巖寺的云煙和書聲,青城山的劍俠與滑桿,朋友們的熱心與真誠,當然他最喜歡的還是川菜。浙江的飲食習慣跟四川截然不一樣,光花椒、辣椒就夠你受的,但是沒有辦法啊,入鄉(xiāng)就得隨俗,何況川菜本來就是人見人愛的。10年時光的磨練,足以讓一個浙江人改變他的口味,南懷瑾就是這樣!
南懷瑾在臺灣時,臺灣開有一家四川官府菜,名氣大,價格也貴得嚇人,吃飯的人趨之若鶩。有一回,朋友魏承思拿了一筆稿費約8000元,想到南懷瑾愛吃四川菜,于是專門請廚師上門為大家做了一桌官府菜。南懷瑾興高采烈地坐上桌子,把菜肴一一品嘗過后說:“這根本不是地道的四川菜。”結(jié)果魏承思一問廚師,他們也只是見過這些菜譜,根本沒有認真學過,他們以為臺灣人不懂川菜,可以蒙混過關(guān),結(jié)果沒有想到遇到了舌頭與川味打了10年交道的南懷瑾,這下就露餡了。南懷瑾的舌頭非常敏感,嘗一口,菜味高下立判。很多人家里都有菜譜,你照著菜譜操作,可是跟廚師端上桌來的有天壤之別。原因無他,炒菜并不是機械式的流水作業(yè),菜品的好壞更多得依賴廚師的經(jīng)驗和判斷,什么時候放鹽,油溫多少適宜,火候的大小,這些竅門就算你把菜譜背下來也沒有用。
一天在飯桌上,南懷瑾說:“國平啊,你嘗一下,這個油炸花生怎么不像四川的那樣好吃?。俊蓖鯂絿L了一顆,答道沒放鹽。南懷瑾說:“對了,這道川菜是要放鹽的。油炸花生雖然簡單,但是很多人都炒不好,因為沒有掌握要領(lǐng),把花生炸焦了。這道菜是川人最喜歡的下酒菜,冷鍋冷油下花生,用鏟子攪拌均勻后開火,等到鍋里花生發(fā)出撲簌簌的聲音時,把花生鏟起來裝盤,上面撒上鹽巴等5 min即可?!蹦蠎谚环挘f得王國平連連點頭。
70多年來,南懷瑾無論身在何方,都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川菜。他曾經(jīng)托王國平在都江堰蒲陽鎮(zhèn)找兩個川菜廚子到江蘇的太湖大學堂去,他的要求很簡單,不需要專業(yè)廚師,只要會做家常菜就行,可是因為種種原因,王國平?jīng)]有辦到。
“四川人好客,會吃。那時,有很多老朋友住在四川鄉(xiāng)下,我去看他們的時候,主人就從雞圈里逮只雞,到魚塘里抓條魚,到田邊地角摘豆角,拔青菜,在磨子上推豆花,一會兒工夫就弄出一桌非??煽诘牟肆?,吃得之舒服哦!”說起四川的鄉(xiāng)土美食,南懷瑾可謂如數(shù)家珍,可惜他晚年因為身體原因,直到離世也沒有回到四川,更別說吃到地道川菜,這應(yīng)該是大師最后的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