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哲,李新圃,楊 峰,羅金印,王旭榮,劉龍海,李宏勝*
(1.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甘肅蘭州730070;2.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農(nóng)業(yè)部獸用藥物創(chuàng)制重點實驗室 甘肅省新獸藥工程重點實驗室,甘肅蘭州730050)
莢膜是細菌的特殊結(jié)構(gòu),存在于一些細菌細胞壁外的一層黏液性物質(zhì),可保護細菌免受抑菌或殺菌物質(zhì)的侵害以及宿主吞噬細胞的吞噬,同時還有助于細菌黏附于宿主細胞表面以誘發(fā)感染,是細菌得以生存的重要表面結(jié)構(gòu)。有些細菌的莢膜成分主要為多糖,是細菌重要的保護性抗原和毒力因子,同時也是細菌結(jié)構(gòu)變化最少的表面抗原,具有較好的免疫原性,是最適宜做疫苗的靶抗原之一[1-2]。莢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被廣泛應用于多糖疫苗的研制。莢膜多糖疫苗與傳統(tǒng)疫苗相比,其成分單一,不存在易引起免疫副反應的物質(zhì),使得該類疫苗更為安全、有效,已成為應用最多的疫苗之一[3]。本文從莢膜多糖的生物學作用,作用機制,提取合成工藝及影響因素,莢膜多糖疫苗的研制及應用,莢膜多糖疫苗的發(fā)展前景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綜述,以期為進一步了解和研究該類疫苗積累資料。
許多細菌,如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奈瑟菌、B 群鏈球菌、B型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傷寒沙門菌等,其表面都有莢膜[4]。莢膜多糖既是基本的毒力因子也是細菌重要的保護性抗原,對于細菌的生長繁殖有著重要的作用。莢膜多糖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①黏附作用 莢膜多糖能夠促進細菌與細胞表面或細菌之間的黏附,從而促進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細菌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定植。②耐干燥 莢膜層含水量在95%以上,圍繞在細菌的表面,可以保護細菌免受脫水的損害。③抵抗宿主非特異性免疫 莢膜處于細菌最外層,可有效保護菌體免受或少受多種殺菌、抑菌物質(zhì)的損傷;在生理pH 條件下,大部分細菌莢膜多糖帶負電,可阻止帶同種電荷的吞噬細胞的吞噬;且莢膜位于細菌的表面,能干擾宿主補體系統(tǒng)的激活[5]。④抵抗宿主特異性免疫 大部分細菌的莢膜多糖都可誘導宿主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反應,但少數(shù)細菌的莢膜多糖免疫原性極低,如B群腦膜炎奈瑟菌的莢膜多糖與哺乳動物的胚胎組織及神經(jīng)節(jié)苷脂中均含有乙酰神經(jīng)氨酸組分;大腸埃希菌K5莢膜多糖具有與未硫酸化肝素類似的多糖重復骨架,而宿主的組織多糖也有與上述結(jié)構(gòu)相似的組分。這類細菌的莢膜多糖免疫原性低,使得這些細菌能夠抵抗宿主特異性免疫。
莢膜多糖的發(fā)現(xiàn)最早可追溯至1917年Dochez和Avery發(fā)現(xiàn)的由肺炎球菌分泌于細胞壁外的一種可溶性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后來被證實為碳水化合物。1927年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給小鼠注射肺炎球菌莢膜多糖可起到免疫保護作用,從而證實莢膜多糖具有免疫原性。但莢膜多糖是2型非T 細胞依賴性(TI-2)抗原,進入機體后無需Th細胞就能激發(fā)B 細胞產(chǎn)生相應的IgM 抗體,但不能產(chǎn)生IgG 抗體且無記憶性B細胞產(chǎn)生[6]。研究發(fā)現(xiàn),肺炎莢膜多糖疫苗能降低老年人患肺炎的風險[7-8],有效期為5 年,且對于女性患者的保護率大與男性患者,但小于2歲的兒童對該疫苗的抗體應答較弱甚至無應答。這可能是由于嬰幼兒體內(nèi)的B淋巴細胞表面尚未形成足夠數(shù)量的IgM 受體分子,單純莢膜多糖不能使B 細胞表面形成帽狀結(jié)構(gòu)從而誘導抗體產(chǎn)生。此外,對莢膜多糖抗原的免疫應答需要功能完整的脾臟。在嬰兒出生后5 個月內(nèi),脾臟邊緣區(qū)(marginalzone,MZ)仍未發(fā)育成熟,2歲以下幼兒MZ B細胞上的Ⅱ型補體受體的表達水平低下或缺失,因此單純的莢膜多糖疫苗對嬰幼兒的免疫原性低、不能誘導其產(chǎn)生免疫記憶應答,僅有短期的保護作用。
1929年Goebel及Avery 發(fā)現(xiàn),將肺炎鏈球菌莢膜多糖共價偶聯(lián)到蛋白載體上,免疫家兔能提高莢膜多糖的免疫原性,誘導T 細胞依賴性抗體的產(chǎn)生,這一理論首先被B 型流感嗜血桿菌(Hib)結(jié)合疫苗的成功研制所證實。將莢膜多糖與合適的蛋白質(zhì)分子偶聯(lián),賦予莢膜多糖成分“載體效應”,就可克服不能產(chǎn)生以IgG 為主的抗體和無加強免疫應答效應的不足。試驗證實這種共價結(jié)合抗原能誘發(fā)T細胞依賴性免疫應答反應,激活T 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可增加嬰幼兒體內(nèi)血清抗體效價,誘導機體產(chǎn)生持久的免疫記憶反應。當多糖與載體蛋白質(zhì)共價偶聯(lián)免疫動物后,多糖-蛋白質(zhì)結(jié)合物通過胞飲作用進入B細胞,在細胞內(nèi)被水解成抗原肽,然后與胞質(zhì)內(nèi)MHCⅡ類抗原結(jié)合,形成抗原肽-MHCⅡ復合物并被分泌到B 細胞表面,從而可與Th細胞表面識別受體結(jié)合,促使該Th細胞活化、增殖并分泌一系列的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又可促使B 細胞增殖分化,產(chǎn)生IgG 和IgM 抗體,在增殖分化過程中有少量B細胞停止分化成為記憶性B 細胞[9]。據(jù)此,人們將莢膜多糖與合適的蛋白質(zhì)分子進行偶聯(lián)制成了莢膜多糖結(jié)合疫苗,克服了莢膜多糖疫苗存在的部分缺陷。
莢膜多糖作為疫苗抗原,需有較強的免疫原性與足夠的安全性。影響其免疫原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多糖分子質(zhì)量大小、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及特殊化學基團的含量。多糖中殘存的核酸、蛋白質(zhì)、致熱源物質(zhì)和純化相關(guān)的試劑,是影響疫苗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為提高莢膜多糖疫苗的免疫原性,一般要對提取的莢膜多糖進行純化,以達到最佳免疫效果。
3.1.1 去除菌體和收集總糖 傳統(tǒng)工藝中,去除菌體主要用離心沉淀法,但其效果依賴于高效率的設備投入,現(xiàn)已逐漸被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法所取代。CTAB 是一種陽離子去污劑,能與多糖形成季胺絡合物而沉淀多糖,并可共沉淀大部分的核酸和蛋白質(zhì)[10]。CTAB 的沉淀作用與其濃度、pH、溫度等因素有關(guān)。有報道指出,CTAB濃度越高,莢膜多糖沉淀效果越好;溫度越高,效果越 差[11]。陳作 江 等[12]試 驗 表 明,過 高 的CTAB 濃度不能增加其產(chǎn)量,且會增加復合多糖解離的難度。此外,超濾技術(shù),如中空纖維法已逐步被用于莢膜多糖的提取與純化。根據(jù)不同莢膜多糖分子的大小,選擇適宜孔徑大小的超濾膜,在起到濃縮作用的同時,還可去除比莢膜多糖小的大部分雜質(zhì)[13]。
3.1.2 去除核酸與蛋白質(zhì) 傳統(tǒng)的莢膜多糖提取純化工藝中,去除核酸與蛋白質(zhì)多采用有機溶劑沉淀法。去除核酸常使用乙醇,離心除去核酸沉淀;去除蛋白質(zhì)則主要靠苯酚抽提。鑒于有機試劑的毒性,人們嘗試了無機物沉淀法。Kothari S等[14]在純化傷寒Vi多糖時,采用無機物(硫酸銨)來沉淀多糖,結(jié)果表明硫酸銨能有效去除核酸。核酸和蛋白質(zhì)都能被各自特異性的酶水解,但酶活性的發(fā)揮需要適宜的外界條件,且加入的酶無疑是一種外源性物質(zhì),因此對酶的來源有嚴格的要求。Takagi M等[11]在提純Hib莢膜多糖時,以核酸內(nèi)切酶降解核酸,鏈霉蛋白酶E和胰蛋白酶降解蛋白質(zhì),最終獲得了符合相關(guān)規(guī)定的Hib莢膜多糖。
3.1.3 去除內(nèi)毒素 內(nèi)毒素即脂多糖(LPS),可引起人畜的發(fā)熱、微循環(huán)障礙及休克等。去除內(nèi)毒素可用超速離心法,但超速離心機十分昂貴、操作不便,且工藝放大較難。目前,傳統(tǒng)的超速離心法正在被一種優(yōu)化的超濾法所代替。由于脂多糖在水相中形成高分子聚合物,且其相對分子質(zhì)量接近莢膜多糖,因此一般的超濾法很難除去內(nèi)毒素。乙二胺四乙酸(EDTA)可以螯合LPS表面的帶電離子,使帶負電的LPS 相互排斥而解離成單體;脫氧膽酸鈉(DOC)可以破壞LPS的疏水作用使其解聚,解聚的單體便可經(jīng)超濾去除。總之,隨著對疫苗質(zhì)量標準和環(huán)保要求的不斷提高,一些舊的生產(chǎn)工藝正逐漸被淘汰,乙醇、苯酚等試劑將逐漸被限制使用。對超濾、酶解及無機物沉淀等方法的探索研究,將有望開發(fā)出一套安全有效的莢膜多糖提取純化工藝。
細菌莢膜多糖的生物合成是一個與酶作用相關(guān)的復雜過程。該過程起始于對單糖的吸收或合成以及單糖對核苷酸誘導劑的激活,接著由膜結(jié)合轉(zhuǎn)移酶復合物將已成功耦聯(lián)的單糖催化形成一種膜結(jié)合脂質(zhì)載體,最后由聚合酶類催化寡糖亞基的聚合,聚合完成后由運輸因子將其輸出胞外,并將完整的莢膜多糖錨定于細胞表面。莢膜多糖合成過程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2.1 培養(yǎng)基成分 胞外莢膜多糖產(chǎn)生的量和多糖組成,往往與培養(yǎng)基中可利用碳源的種類有關(guān)。楊正濤等研究表明,與哥倫比亞培養(yǎng)基比較,BHI培養(yǎng)基降低了莢膜多糖產(chǎn)量,而mod 110培養(yǎng)基可提高其產(chǎn)量;同種培養(yǎng)基,以乳糖作為碳源可提高莢膜多糖產(chǎn)量。
3.2.2 二氧化碳含量 Herbert S等[15]1997年首次報道CO2作為一種環(huán)境信號可以調(diào)節(jié)金黃色葡萄球菌5型莢膜多糖(CP5)的表達。當培養(yǎng)環(huán)境中增加5%的CO2時,CP5表達量顯著減低,CO2在基因轉(zhuǎn)錄水平上,影響了莢膜多糖基因的表達。而后續(xù)的研究表明,CP8的表達并非總隨C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這可能與cap基因啟動子序列的不同有關(guān)。
3.2.3 氧氣含量 發(fā)酵培養(yǎng)結(jié)果表明,溶解氧能促進莢膜多糖的產(chǎn)生,并且能使菌體在對數(shù)生長期之后仍然能持續(xù)形成莢膜多糖。假單胞菌、產(chǎn)堿桿菌屬以及黃單胞菌在提供高溶氧的條件下能大量產(chǎn)生胞外多糖[16]。Linton 研究證明,在生物合成過程中,菌體對能量的需求伴隨著對溶氧的需求,進而合成胞外多糖。
3.2.4 pH 的影響 培養(yǎng)基的pH 值也能夠影響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產(chǎn)生量。江元翔等在對腦膜炎球菌培養(yǎng)條件進行優(yōu)化時發(fā)現(xiàn),在pH 為6.6左右時,其莢膜多糖產(chǎn)量最高。在pH6.0~pH7.0 之間,Reynolds菌株在對數(shù)生長期之后仍然能夠持續(xù)產(chǎn)生莢膜多糖;但是在pH8.0時,對數(shù)生長期之后基本再無莢膜多糖的產(chǎn)生,且最終莢膜多糖的總量較少。
由于莢膜多糖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目前以莢膜多糖為靶抗原已成功制備了多種細菌疫苗,這些疫苗在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大大降低了相關(guān)疾病的發(fā)病率。由于單純的莢膜多糖疫苗存在很多缺陷,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莢膜多糖結(jié)合疫苗。
4.1.1 肺炎球菌莢膜多糖疫苗 肺炎球菌根據(jù)其莢膜多糖成分的不同,按照“丹麥命名系統(tǒng)”,可將其分成48個血清群91個血清型。在全球范圍內(nèi),有20種血清型與超過85%的肺炎有關(guān),其中13種最常見的血清型與70%~75%的兒童侵襲性肺炎有關(guān)。1978年,含14個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14價莢膜多糖疫苗(PPV14)在美國正式上市;1983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用新研制的23 價莢膜多糖疫苗(PPV23)代替PPV14;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于2000年研制出PPV23,并于2006 年上市。有關(guān)PPV23的研究表明,PPV23對相應疾病的保護率為50%~70%,但小于2歲的兒童對該疫苗的抗體應答較弱甚至無應答[8]。肺炎球菌7 價結(jié)合苗(PCV7)于2000年獲準上市,但研究表明,該疫苗的應用使得非疫苗型肺炎球菌所致疾病的發(fā)病率升高了25%。為降低血清型替代造成的影響,2009年-2010年,10價和13 價結(jié)合疫苗又分別被批準上市[17]。其中,輝瑞開發(fā)的Prevenar13是目前使用最廣的肺炎球菌疫苗,已獲全球120多個國家批準[18]。國內(nèi)目前有四家企業(yè)正在研制PCV13,且均已進入臨床試驗申報程序。
4.1.2 腦膜炎球菌莢膜多糖疫苗 腦膜炎奈瑟菌(Nm)俗稱腦膜炎球菌,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原菌。根據(jù)其莢膜多糖的不同,腦膜炎球菌可分為13個血清群,其中A、B、C、Y 和W-135群是主要的致病血清群[19]。1981年,第一個A、C、W-135及Y 型腦膜炎球菌四價多糖疫苗在美國獲得上市。我國從1972年開始試制Nm 多糖疫苗,目前國內(nèi)上市的腦膜炎球菌莢膜多糖疫苗(MenV)主要有4種,包括A群MenV、A+C群MenV、A、C、Y、W-135群MenV和A+C群MenV 結(jié)合疫苗。這四種疫苗經(jīng)試驗證實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及穩(wěn)定性[20]。A、C、Y、W-135群流腦結(jié)合疫苗已在國外上市,由我國沃森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研制的莢膜多糖結(jié)合疫苗已于2015年2月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4.1.3 傷寒莢膜多糖疫苗 傷寒是由傷寒沙門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全球每年發(fā)生的傷寒病例在2 160萬~2 690萬之間,2000年約有21萬病人死亡[21]。自19世紀末首次應用傷寒菌體菌苗預防傷寒以來,各國先后研制出10余種傷寒菌苗,但多數(shù)由于免疫效果差或副作用大而被淘汰。目前,國際上以傷寒Vi多糖疫苗的應用占絕大多數(shù),該疫苗是從傷寒沙門菌的莢膜多糖中提取純化的Vi多糖制成。與滅活疫苗相比,Vi多糖疫苗具有安全性好、副反應低、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但該疫苗對2歲以下兒童無效,為此,國內(nèi)外不少機構(gòu)開始研制結(jié)合疫苗,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所(NIH)將傷寒桿菌Vi多糖與重組綠膿桿菌外毒素A(rEPA)偶聯(lián)制備出了Vi多糖結(jié)合疫苗[22]。我國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率先開展了Vi-rEPA 結(jié)合疫苗的研制。玉溪沃森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研制的傷寒Vi多糖結(jié)合疫苗,目前正處于臨床試驗申請階段。
4.1.4 Hib 莢 膜 多 糖 疫 苗 B 型 流 感 嗜 血 桿 菌(Hib)是兒童鼻咽腔常見的寄生菌,可引起兒童肺炎和腦膜炎,全球每年約38.6萬患者死亡[23]。Hib莢膜多糖主要成分是多聚核糖基核糖醇磷酸鹽(PRP),具有較好的免疫原性。1985年美國和芬蘭首次以PRP制備的Hib莢膜多糖疫苗,并用于兒童免疫。隨著Hib結(jié)合疫苗成功研制,PRP疫苗已被Hib結(jié)合疫苗所取代。目前市場上主要有4種Hib結(jié)合疫苗[24],分別為以白喉類毒素、減毒白喉類毒素、腦膜炎雙球菌外膜蛋白和破傷風類毒素為載體的莢膜多糖結(jié)合疫苗。
與人用莢膜多糖疫苗的研究相比,獸用莢膜多糖疫苗的研發(fā)起步較晚。目前,獸用莢膜多糖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奶牛乳房炎疫苗開發(fā)方面。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業(yè)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已嚴重影響畜牧業(yè)的發(fā)展和人類健康。由于疫苗接種預防乳房炎具有安全無毒的特點,被認為是一種較為安全、有效的方法[25]。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多達150 多種,但95%以上的乳房炎是由鏈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引起。因此,用這幾種病原菌制備疫苗用來預防乳房炎是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重點[26-27]。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最主要的一種病原菌。據(jù)報道,從美國和歐洲的奶牛乳房炎病乳中分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別有100%和98%血清型為5型、8型和336型。Fattom A 等[28]將5型、8型的莢膜多糖偶聯(lián)到綠膿桿菌外毒素A 或白喉毒素上,可有效預防金黃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Edridge等將純化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血清型5型、8型和336型的莢膜多糖結(jié)合到載體蛋白和可生物降解的微球中,可提高其調(diào)理性抗體效價。林樹乾等2006年將提取的莢膜多糖與牛血清白蛋白偶聯(lián),制成了多糖結(jié)合疫苗。關(guān)于鏈球菌疫苗的研究較少,主要是關(guān)于無乳鏈球菌和乳房鏈球菌,但效果都不理想。Poutrelr等用一種絕大多數(shù)鏈球菌都有的蛋白X 與B族鏈球菌莢膜多糖偶聯(lián)組成的疫苗,能誘導調(diào)理性抗體產(chǎn)生。然而,到目前為止尚無有效預防鏈球菌性乳房炎的商品化疫苗面市。關(guān)于大腸埃希菌莢膜多糖疫苗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在經(jīng)歷了三次疫苗革命后,對于奶牛乳房炎的防治取得很大進展,但還未能得到根本的解決。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以及乳腺的反應強度,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shù)進一步改進疫苗的設計程序,選擇交叉血清性強的菌株以抵抗更多的血清型病原的感染,將是今后奶牛乳房炎疫苗研制的重點。
莢膜多糖作為細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其結(jié)構(gòu)特征、合成機制與生物功能,已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莢膜多糖疫苗作為一種新型疫苗,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已從最初單純的多糖疫苗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多糖結(jié)合疫苗,對傳染病的防控具有重大意義。莢膜多糖疫苗價格便宜,免疫僅需一針,更適用于經(jīng)濟落后地區(qū)相關(guān)疾病的防控。多糖結(jié)合疫苗研發(fā)困難,價格較高,但它能激發(fā)≤2歲兒童、老年人和免疫缺陷者產(chǎn)生有效的免疫應答,且能維持較長時間。因此,兩種疫苗的并存有利于優(yōu)勢互補,對我國相關(guān)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義。由于致病菌血清型的增多,使得人們不得不研發(fā)包含更多血清型的多價結(jié)合疫苗。這一方面增加了疫苗研發(fā)的難度,使得結(jié)合疫苗的制備成本增高,限制了其在發(fā)展中國家的應用;另一方面,隨著結(jié)合疫苗價數(shù)和載體蛋白劑量的增加,結(jié)合物之間或共免疫抗原之間產(chǎn)生干擾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廉價有效的結(jié)合疫苗應是今后研發(fā)的重點。隨著對結(jié)合疫苗免疫機制的進一步了解以及新型載體蛋白的不斷發(fā)現(xiàn),研發(fā)更有效廉價的莢膜多糖結(jié)合疫苗是十分有希望的。
[1] 趙海平,趙志強,謝貴林.細菌莢膜多糖的分離純化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12,40(2):72-78.
[2] Moran A P,Holst O,Brennan P,et al.Microbial glycobiology:Structures,relevance and applications[M].Elsevier,2009.
[3] 傅國平,張雪梅.細菌疫苗的發(fā)展歷史及研究現(xiàn)狀[J].重慶醫(yī)學,2013(26):3174-3177.
[4] Lesinski G B,Westerink J.Vaccines against polysaccharide antigens[J].Current Drug Targets Infectious Disorders,2001,1(3):325-334.
[5] Willis L M,Whitfield C.Structure,biosynthesis and function of bacteri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s synthesized by ABC transporter-dependent pathways[J].Carbohydrate Res,2013,378(10):35-44.
[6] Ochoa-Gondar O,Vila-Corcoles A,Rodriguez-blanco T,et al.Effectiveness of the 23-valent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against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ged ≥60years:3years of follow-up in the capamis study.[J].Clin Infect Dis,2014,58(7):909-917.
[7] Tl W,Rm C.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lysaccharide pneumococcal vacc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hospitalizations due to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the elderly differs between the sexes:results from th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organization(capo)international cohort study[J].Vaccine,2014,32(19):2198.
[8] Leophonte P,Neukirch F.Anti-pneumococci vaccination:role and indications in the prevention of 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s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J].Med Et Maladies Infectieuses,2001,31(4):181-194.
[9] 謝貴林,高恩明.細菌性多糖-蛋白質(zhì)結(jié)合疫苗的免疫學[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0(3):66-69.
[10] So S,Bj O.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 meningococcal a conjugate vaccine in africans.[J].New Engl J Med,2011,364(24):2293-2304.
[11] Takagi M,Lima R,Albani S,et al.Purification of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produced by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through a simple,efficient and suitable method for scale-up[J].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08,35(11):1217-1222.
[12] 陳作江,馮 鵬,趙海平,等.A 群腦膜炎球菌莢膜多糖純化工藝的優(yōu)化[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14(5):33-37.
[13] Mehta A,Zydney A L.Permeability and selectivity analysis for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J].J Membrane Sci,2005,249(1):245-249.
[14] Kothari S,Kothari N,Lee E,et al.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and scalable method for processing and purification of vi capsular polysaccharide[J].Proc Vaccinol,2010,2(1):78-81.
[15] Herbert S,Newell S W,Lee C,et al.Regul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type 5and type 8capsular polysaccharides by CO2[J].J Bacteriol,2001,183(15):4609-4613.
[16] 楊盛永.金黃色葡萄球菌液體發(fā)酵制備莢膜多糖[D].遼寧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2.
[17] Croxtall J D,Keating G M.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protein D-conjugate vaccine(synflorix;phid-cv)[J].Pediatric Drugs,2009,11(5):349-357.
[18] Esposito S,Principi N.Impacts of the 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in Children[J].J Immunol Res,2015,33(2):359-366.
[19] Ali A,Jafri R Z,Messonnier N,et al.Global practices of meningococcal vaccine use and impact on invasive disease.[J].Pathog Global Health,2014,108(1):11-20.
[20] 唐 靜,李亞南,賀鵬飛,等.我國2012年A 群C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質(zhì)量趨勢分析及評價[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14(9):1224-1226.
[21] Polonsky J A,Martínez-pino I,Nackers F,et al.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typhoid fever during an epidemic in harare,zimbabwe,2012[J].PLoS One,2014,9(12):e114702.
[22] Fy L,Va H,Hb K,et al.The Efficacy of a Salmonella typhi Vi conjugate vaccine in two-to-five-year-old children.[J].New Engl J Med,2001,344(17):1263-1269.
[2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position paper on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s[J].Weekly Epidemiol Rec,2006,81(47):445-452.
[24] 薛創(chuàng)宇,余 正.b型流感嗜血桿菌流行病學進展及預防分析[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13(9):86-87.
[25] 劉秀麗,郝永清,郭 宇.奶牛乳房炎金黃色葡萄球菌莢膜多糖研究概況[J].動物醫(yī)學進展,2011,32(3):117-120.
[26] Tiwari J,Babra C,Tiwari H K,et al.Trends intherapeutic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of bovine mastitis:an overview[J].J Vac Vac,2013,4(1):1-11.
[27] 李宏勝,羅金印,王旭榮,等.不同佐劑的奶牛乳房炎多聯(lián)苗對小鼠免疫機能的影響研究[J].中國畜牧獸醫(yī),2013,40(1):149-152.
[28] Ali F,Steve F,Myra P,et al.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booster dos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types 5and 8capsular polysaccharide conjugate vaccine(staphvax)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Vaccine,2004,(5):656-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