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ck Strollo
·睡眠醫(yī)學大論壇·
OSA的兩種治療方法介紹
Patrick Strollo
主講者為國際著名的內(nèi)科學、呼吸病學與睡眠醫(yī)學專家;美國胸科學會資深會員;美國匹茨堡大學臨床醫(yī)學與轉化醫(yī)學教授;美國匹茨堡大學醫(yī)學院睡眠醫(yī)學中心主任教授
OSA是常見多發(fā)病,雖然中重度OSA患者,PAP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但患者對PAP治療的依從性問題一直困擾著臨床醫(yī)生。對于不耐受PAP治療者,有沒有有效的替代治療呢?Strollo教授為大家介紹了上氣道起搏,也就是電刺激療法,教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OSA發(fā)病機制主要是因為維持氣道開放的力與導致氣道塌陷的力平衡打破,氣道主要塌陷部位在舌后和軟腭后,維持氣道開放因素主要是頦舌肌收縮和肺容積效應(氣管搖曳)。引起睡眠氣道塌陷主要因素是上氣道解剖因素和神經(jīng)肌肉代償功能下降。研究表明,與正常或輕、中度OSA相比,重度OSA患者死亡率明顯增加。且與輕度OSA和對照組相比,合并重度OSA患者致死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都明顯上升,而進行CPAP治療的重度OSA患者2種事件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沒有明顯差異。但只有持續(xù)使用CPAP治療才能發(fā)揮它的有效性。遺憾的是,2項大樣本的RCT研究顯示,經(jīng)過良好的患者教育,隨訪6月,患者使用PAP治療的依從性只有39%,家庭滴定后長期CPAP治療的依從性也只有50%。對于OSA患者來說,如果能堅持使用,CPAP治療仍是一線且最有效的治療。但對于不依從CPAP治療的中重度OSA患者,需要尋求可選的替代療法。
2.1 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療法 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治療裝置主要由3部分組成(圖1):探測器、發(fā)生器、刺激器。主要刺激部位是舌下神經(jīng)中間支,支配頦舌肌活動。配有體外遙控開關,可供患者在晚上打開儀器,早上關閉。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可供醫(yī)生對使用情況進行一個遠程讀取。目前,刺激方法采用的是間歇刺激,即吸氣相進行刺激,吸氣開始時啟動刺激,吸氣結束時刺激終止。基礎治療參數(shù)為:初始刺激強度(需要適配,逐步滴定),頻率33 Hz,每次刺激時間90 μs。在麻醉誘導下,通過氣管鏡可以看到,隨著刺激強度的增加,氣道逐步開放,當舌后和軟腭后區(qū)域都達到滿意的開放程度,且患者可耐受時為理想治療刺激量。PSG下治療強度滴定過程與PAP壓力滴定相似,PSG監(jiān)測下,刺激強度從0.2V開始,觀察≥10 min,如果出現(xiàn)5個以上阻塞性呼吸事件或明確鼾聲,將刺激強度升高0.1V,直至在患者偏愛體位下≥30 min不出現(xiàn)阻塞性呼吸事件,最好能涵蓋REM睡眠,如果患者不耐受或出現(xiàn)頻繁覺醒則將刺激下調(diào)0.1V。
在誘導麻醉下,氣道有2種塌陷方式,一種為前后性塌陷,一種為緊縮性(環(huán)形)塌陷,前一種塌陷方式治療效果好。目前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治療儀器有效性性和安全性研究的STAR試驗已經(jīng)完成。STAR(Stimulation Therapy for Apnea Reduction)試驗,首先提出一個觀點,認為單側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治療OSA有效且安全。我們設計了一個前瞻性多中心隨機研究,入組CPAP治療失敗或不耐受無嚴重合并癥,以阻塞性事件為主導(>75%),非體位性,麻醉誘導下內(nèi)窺鏡顯示前后性塌陷的中、重度OSA患者。主要觀察指標為AHI和ODI(判讀標準為血氧飽和度減低4%),次要指標為ESS、睡眠問卷評估功能改善、SaO2<90%。入組符合標準的126例患者,進行儀器植入,分別在第1,2,3,6,9個月和第12個月隨訪觀察,2名失訪(1名為非相關死亡,1名選擇儀器移除)。隨訪第12個月結果顯示,AHI下降68%,ODI下降70%,治療有效者83名。次要評價指標中ESS評分明顯下降,F(xiàn)OSQ評分明顯升高。對睡眠影響,總睡眠時間有所下降,但N3期增加,覺醒指數(shù)降低。對血壓和體重沒有影響。隨機移除儀器后,移除組AHI明顯反彈,說明治療有效是因為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療法。隨訪第3,6,9,18個月和第36月數(shù)據(jù)都顯示治療持續(xù)有效。并且,隨時間推移有效刺激強度不需增加。
圖1 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治療裝置的示意圖
相關不良事件:設備相關嚴重事件1例(設備故障),約25%出現(xiàn)疼痛(比較輕,不需要麻醉劑),33%出現(xiàn)設備相關舌部不適,1%出現(xiàn)輕中度感染。該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治療儀器還有強直性刺激方式,單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尚待進一步觀察。
2.2 PAP治療 睡眠呼吸暫停治療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變(保持適當體重、避免睡眠剝奪、側臥或抬高床頭),氣道正壓治療(CPAP為標準治療,此外還有BiPAP、APAP和ASV),口腔矯治器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氣管切開、上氣道重塑:UPPP和頦舌肌前移,上下頜骨前移、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治療)。PAP治療是通過面罩向氣道輸送一定得氣流形成氣道內(nèi)正壓維持氣道開放。治療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面罩選擇:面罩選擇非常重要,因為患者鼻形各種各樣,面罩應該根據(jù)患者面部結構來進行選擇適配。面罩有各種各樣的型號:鼻枕、鼻罩、口鼻罩等,非定制面罩中一般都能為患者選擇到合適的面罩。2)濕化:因為輸通過鼻輸送氣流可能會造成干燥。研究顯示,有鼻部癥狀患者,加溫濕化可延長患者的使用時間,年齡大于60歲,之前行UPPP手術患者可能會從濕化中更多的獲益。3)漏氣:對于口漏氣患者可以使用口鼻面罩或加用下頜帶。目前還有定制的附加口器的鼻罩。對于不愿意使用頭部綁帶的患者可以使用。4)壓力釋放技術:研究顯示壓力釋放技術在提高患者依從性方面結果不一致。壓力釋放技術可用于CPAP和BiPAP,但CPAP+壓力釋放并不是BiPAP,不提供通氣支持。5)干預措施: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不耐受CPAP的患者,進行加溫濕化,面罩選擇,鼻部治療,對睡眠呼吸暫停教育的干預措施可改善患者依從性。6)模式選擇:對于初始治療的OSA患者來說,選擇CPAP還是BiPAP,患者依從性沒有差異。所以,只有不能耐受CPAP壓力,如使用CPAP時呼氣困難,存在胸壁不適或有高碳酸血癥時才是選用BiPAP的適應證。研究顯示,對于經(jīng)過其他干預措施后仍然不耐受CPAP的患者,轉為BiPAP后可能改善依從性。不伴嚴重夜間低氧血癥的肥胖低通氣患者,CPAP治療和BiPAP對PaCO2的改善沒有差異。與CPAP相比,AutoCPAP可輕度降低平均氣道壓力,但并不能明顯改善依從性,且研究顯示CPAP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而APAP組未顯示相似結果;所以APAP可能更應該用于無合并癥的成人OSA家庭壓力滴定治療。ASV在研究中的確顯示能更好的降低CSA,但現(xiàn)在CSA的治療存在爭議,所以還是要進一步研究確定。對于CPAP依從性差的患者如何管理,我們按如下下程序管理。
圖2 接受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治療患者的PSG,刺激未開始時可見頻繁的阻塞性呼吸,刺激后事件消失
圖3 CPAP依從性差的患者管理流程
3.1 患者的依從性 研究顯示,影響依從性的因素有打鼾史、高AHI、ESS評分有嗜睡,如果患者有這些因素,預期依從性更好;如果實施加強支持措施,可以改善依從性,即使電話或文字教育這樣的簡單措施也能改善依從性;對于開始治療依從性就很好的患者,即使不隨訪,長期治療依從性也很好,對于開始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就需要我們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3.2 數(shù)據(jù)管理 通過患者數(shù)據(jù)卡數(shù)據(jù)下載,我們可以得到只包括使用時間和壓力的簡單文檔,也可以獲得包含使用模式,壓力,漏氣,呼吸事件數(shù)據(jù)的詳細文檔。研究顯示,設備自動探測事件與PSG比較一致性是很好的。漏氣方面會有總漏氣,故意漏氣,非故意漏氣的報告,我們關注非故意漏氣,如果漏氣量大,應該尋找問題并予以解決。數(shù)據(jù)的無線傳輸已經(jīng)得以實現(xiàn),醫(yī)生更容易得到患者的使用情況細節(jié),目前也有大的數(shù)據(jù)庫中心,存儲患者的病例、PSG診斷、PAP數(shù)據(jù)等,以便更好的管理患者。研究顯示,經(jīng)過認證的睡眠中心,患者的依從性更好。
3.3 輔助治療 患者睡眠疾病共患疾病的發(fā)病率相當高。目前大樣本,多中心研究顯示,有第二診斷患者幾率總體達到32.3%,其中PLMD(16.4%),OSA(10.6%),情緒障礙(9.1%),發(fā)作性睡病(7.1%),RLS(4.7%),病理生理性失眠(4.3%),UARS(上氣道阻力綜合征4.1%)。各種程度OSA都會報告嗜睡,如果充分PAP治療后仍有殘余嗜睡,莫達非尼可以改善嗜睡情況;另外OSA患者失眠相關癥狀發(fā)生率很高,但并不是都需要治療,如果患者持續(xù)存在失眠情況,唑吡坦等促眠藥物可以改善依從性。
總體來說,CPAP治療仍是OSA治療的基石;患者的舒適性很重要,所以要進行面罩適配并及時解決鼻部癥狀;教育干預措施可以改善患者依從性;如果合并疾病進行相關輔助治療,如嗜睡給刺激劑,失眠給促眠藥,RLS給予補鐵或多巴胺激動劑。經(jīng)過恰當?shù)幕颊哌x擇,對不接受或不耐受PAP治療的高危患者,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療法為其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手段;STAR試驗已證實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療法在中重度OSA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2月觀察終點過后,舌下神經(jīng)電刺激療法的治療效果仍持續(xù)存在。
(郭靜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