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峰,姚運法
(1. 詔安縣良種場,福建 詔安 363500;2. 福建省農(nóng)科院甘蔗研究所,福建 漳州 363005)
秋葵屬于錦葵科(Malvaceae)秋葵屬(Abelmoschus Medic)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補腎草、咖啡葵等。原產(chǎn)于非洲,自20 世紀90年代初引入我國,現(xiàn)國內(nèi)各地均有栽培[1]。秋葵分為黃秋葵和紅秋葵兩大類,生產(chǎn)上以黃秋葵為主,故秋葵也特指黃秋葵。黃秋葵以嫩果供食用,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游離氨基酸、礦物質(zhì)、果膠和多糖等組成的活性物質(zhì)[2],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營養(yǎng)保健蔬菜,因具有滋陰補陽的功能,被人們認為是無毒副作用“植物偉哥”[3-4]。每100 g 干物質(zhì)含粗蛋白質(zhì)21.43%、可溶性糖17.34%、纖維素9.42%、鈣0.67%、維生素C 29.95 mg、鐵4.94 mg[5]。此外,黃秋葵種子、葉子和花朵分別具有食用、藥用和飼用價值。黃秋葵喜強光和高溫,對土壤要求不高,適應性極強。熱帶、亞熱帶和廣大溫帶地區(qū)都適合黃秋葵栽植[6-7]。
福建閩南地區(qū)是黃秋葵重要產(chǎn)區(qū)之一,詔安縣位于閩南最南邊,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2℃,年均降雨量1 791.4 mm,年均相對濕度78%,年均日照2 200 h,非常適合栽植黃秋葵。當?shù)匾话氵x用優(yōu)良常規(guī)品種和雜交品種作為主栽品種,主要包括五福、五星、加巴里、清福和三鄉(xiāng)等。這些品種株高1 m 左右,結(jié)果早,果色濃綠,莢較尖,采摘期果長可達7~12 cm,有五棱。
3月初可在溫室或大棚準備播種育苗,多采用營養(yǎng)缽和穴盤育苗,一般采用72 穴/盤規(guī)格穴盤,營養(yǎng)基質(zhì)采用泥炭土、有機肥和蛭石混合而成,播種前對黃秋葵種子進行28℃條件下催芽12 h,催芽到吐白后準備穴盤播種,先澆水,后播種,再覆蓋一層薄土,厚2 cm 左右。4~5 d 即發(fā)芽出土。苗齡30~40 d,幼苗2~3片真葉時定植。定植前煉苗7 d。定植畦寬1.2~1.5 m,每畦2 行,株距20~25 cm,打孔定植。定植后封嚴定植穴,于膜下暗溝澆透水1 次。苗量約4 000 株/667 m2。
4月中旬以后,基礎地溫升高,適宜黃秋葵直播。播種前浸種12 h,后置于25~30℃條件下催芽,約24 h 后種子開始出芽,一半以上種子吐白后準備播種。播種前整地、做畦,蓋黑地膜,采用穴播為主,2~3株/穴,穴深2~3 cm,蓋土。用種量0.75 kg/667 m2。
種植黃秋葵要選擇保水保肥性好的壤土或黏壤土。種植黃秋葵一般選用新地種植或可選擇水旱輪作前茬黃秋葵田塊,適宜的土壤pH 值為6.0~6.8,所選地塊要排灌方便。前茬作物收獲后要及時進行深耕,耕層深度要求達到30 cm 以上,以增強土壤保肥和保水能力。深耕前施有機肥4 000 kg/667 m2、復合肥30 kg/667 m2,深翻入土,細耙拌勻,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開溝做畦,畦寬1.2~1.5 m,畦要做高,利于排灌。后蓋黑色地膜,準備移苗或播種。
幼苗2~3 片真葉時進行間苗,去除幼小、生長勢弱和有病蟲為害的幼苗,保留壯苗;3~4 片真葉時定苗,留1~2 株/穴(穴盤育苗省略)。
本高產(chǎn)栽培模式,利用黑色地膜覆蓋,減少田間管理除草和培土工作,夏季多臺風天氣,注意防止植株倒伏。
黃秋葵高產(chǎn)栽培模式需要水肥量大,正常條件下,要保持田溝一直處于水田狀態(tài),每次采摘后,要施用尿素5~10 kg/667m2或復合肥10 kg/667m2。進入開花、采果期時,還可用2%過磷酸鈣浸泡液,在陰天或晴天下午5 時以后,噴施于葉部正背面,噴到葉部濕潤即可。另外,南方土壤普遍缺硼,還應注意增施硼肥,或進行葉部噴硼[8]。
黃秋葵為耐濕性植物,植株高大,生長旺季需水較多,注意保持土壤濕潤。移苗后7~10 d 澆1 次水。6~8月,正值采果盛期,應保持水分供應,可以保持畦底有流水狀態(tài)。雨季或臺風降水時,由于時間集中,雨量大,應注意及時排澇。干旱高溫季節(jié),應在每天早上9:00 前、下午6:00 后進行澆水。
隨著黃秋葵生長和采摘,新長果實位置越來越高,黃秋葵植株下部營養(yǎng)側(cè)枝過多影響坐果率和產(chǎn)量,應及時抹去側(cè)芽,避免消耗養(yǎng)分;種植密度較小時,則需剪除部分弱小分枝,留下粗壯枝,以增加座果率;進入盛果期后,需及時摘除無效老葉、殘葉,增強通風透光;黃秋葵根深株穩(wěn),一般不存在倒伏問題,若遇夏季暴雨或臺風時,應加強預防和災后管理,主要通過利用1 m 的木棍或竹竿,插于植株附近,與主干綁牢,以防倒伏[9-10]。
主要選用抗病良種、增施腐熟有機肥、合理輪作與科學配方施肥等方式進行防治。
黃秋葵病蟲害物理防治主要利用昆蟲的趨光性用殺蟲燈進行誘蛾防治,還可進行人工捕殺,清除病株、病部,以降低病蟲危害。
根結(jié)線蟲:在種植前可施用35% 線克水劑3~4 kg/667m2進行地面消毒,然后覆蓋黑薄膜3~5個月,防治效果較明顯;實行水旱輪作,以減輕為害;選擇肥沃的土壤,避免在沙性過重的地塊種植;整地用5%克線磷10 kg/667m2溝施后翻入土中或栽種時穴施,也可在生長季隨澆水施入1~2 次。
苗期立枯?。好绱餐寥揽梢酝ㄟ^高壓滅菌消毒,也可用40%亞氯硝基苯與41%聚砹·嘧霉胺按1 ∶1 混用處理,或用38%惡霜嘧銅菌酯, 用量25~50 mL/667m2,均勻噴施于苗床;發(fā)病初期可噴灑15%惡霉靈水劑450 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200 倍液。
黑根?。河梅N子重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拌種;發(fā)病初期清除病苗后,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或60%多·??蓾裥苑蹌?00 倍液,或95%惡霉靈原藥精品3 000 倍液等防治。
白粉病、銹?。哼x用粉銹靈、綠帝粉劑l 000 倍液、40%滅病威懸浮劑300~400 倍液、25%敵力脫1 000倍液、得清2 000 倍液、噴克600 倍液噴霧防治。
枯萎?。哼x用2.5%適時樂拌種,及適時樂2 000倍液、枯萎立克500 倍液、必備500 倍液、50%甲基托布津400 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0.3~0.5 kg)。
病毒?。河诎l(fā)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乳劑1 000倍液或20%病毒A 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高錳酸鉀1 000 倍液防治。
軟腐病:選用72%農(nóng)用硫酸鏈霉素或新植霉素3 000~4 000 倍液、DT 膠懸劑等,隔7~10 d 噴1 次,連噴2~3 次。
美州斑潛蠅:可用1.8%愛福丁EC(阿維菌素)5 000 倍液、52.25%農(nóng)地樂EC 1 000 倍液、48%樂斯本EC 1 000 倍液或5%銳勁特SC 800 倍液防治。
椿象:可用80%敵敵畏乳劑1 000 倍稀釋液或90%敵百蟲晶體800~1 000 倍稀釋液噴霧。如在敵百蟲液中加一些松堿合劑,可提高防治效果,能掌握在一、二齡若蟲期防治,效果更好。
螞蟻:將5 kg 麥麩放進鍋內(nèi)炒香后,用50%辛硫磷500 倍液與其充分攪拌均勻,再用0.5 kg 蜂蜜對水1.5 kg 灑在上面,即成毒餌,把它撒在螞蟻途經(jīng)的地方,可起到滅蟻的作用;用馬拉硫磷45%乳油1 000 倍液噴霧也可達到滅蟻的理想效果。
蚜蟲:選用40%樂果乳油1 000 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0 倍液或20%菊馬乳油2 000 倍液噴霧防治。
地老虎:可用糖醋液加敵百蟲誘殺成蟲,用敵百蟲灌根防治幼蟲。
一般在黃秋葵種植45~50 d 左右進入采收期,在水肥管理充足的條件下,黃秋葵嫩莢長勢很快,5~7 d就適宜采摘,超過7 d 后嫩果極易老化,因此,采收期要保證適時采收,采收過早,嫩莢小,產(chǎn)量低,采收過遲,莢果纖維化程度高,營養(yǎng)成分降低失去食用價值,從而影響后續(xù)黃秋葵產(chǎn)量的提高進而影響經(jīng)濟效益。盛果期要求每天清晨采收1 次,采收后的嫩莢由于采后生理旺盛,消耗本身基質(zhì)較多,營養(yǎng)損失大,應及時食用或加工。
新鮮嫩果放置于4~5℃的流動冷水中,經(jīng)10~15分鐘后冷卻到10℃左右時,再放置溫度為4~10℃的冰柜或冷庫下貯存,相對濕度保持在80%~95%左右,這樣可保鮮7~10 d。外銷黃秋葵必須在采后對黃秋葵嫩果進行預處理(剪齊果柄),裝入保鮮袋或塑料盒中,再放置紙箱,送入冷庫,降溫至0~5℃后,準備待運。注意運輸過程中內(nèi)置冰塊。
[1]于英杰. 黃秋葵的栽培技術[J]. 農(nóng)村新技術,2004,(3):10-1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1999,4322-4323.
[3]龔衍蘭,戴雪花. 黃秋葵高質(zhì)優(yōu)產(chǎn)栽培技術[J]. 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2004,7(5):40.
[4]駱海波. 長江流域黃秋葵高產(chǎn)栽培技術[J]. 農(nóng)村百事通,2012,(9):27-29.
[5]王君耀,周 峻,湯谷平. 黃秋葵抗疲勞作用研究[J]. 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03,20(4):316-317.
[6]王建軍,朱宏華,鄧軍均,等. 黃秋葵特征特性8 及其高效栽培技術[J]. 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1,(4):251-252.
[7]施慶華,蔡立旺,陳建平,等. 江蘇省沿海地區(qū)秋葵栽培技術規(guī)模[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0(12):173-174.
[8]周思菊. 南方黃秋葵栽培技術[J]. 中國園藝文摘,2010,(7):142.
[9]王彥華. 營養(yǎng)保健菜——黃秋葵的栽培技術[J]. 中國林副特產(chǎn),2001,(1):26.
[10]柯東暉,吳 平,董文其. 平湖市纖指黃秋葵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1,(6):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