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華,李 宇
(遼寧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大衛(wèi)·休謨是英國近代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思想家,是“不可知論”的代表人物,研究和解讀休謨的政治思想不僅可以豐富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的內容,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發(fā)展脈絡。
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的抽象,但由于事物本質的復雜性,使得概念本身就具有了爭議性,事實上,每個術語都有一些互不相容的概念,其中任何一個都難以被接受為該術語的真正含義。然而,“承認一個概念‘本質上有爭議’,并不是要放棄理解它的努力,而是要明白:概念的各種相互競爭的版本都同樣是有效的?!盵1]休謨的政治主張是在維持現有經濟政治秩序的前提下走漸進改良的道路,呈現出了多元融合的思想特征,他的保守傾向為保守黨人所接受,他的尖刻批判又讓激進派非常激賞,而他穩(wěn)健的政治改良主張則易于受到廣大市民階層的歡迎,具體內容包括:
首先,在政府體制上,休謨認為民選的政治領袖并不一定優(yōu)于世襲君主,究竟是法國式的君主制好還是英國式的“自由”制度優(yōu)越,休謨對此十分謹慎、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他探討了這兩種制度產生的結果,即自由政府能促進貿易,但是有義務控制易于失控的公債;自由政府促進科學,君主制促進藝術;自由政府給予其國民以更多的自由,但存在犧牲他們權力的更大危險等等。休謨研究問題的宗旨在于對已經存在正式政府的地方,無論其形式如何,對政體的選擇應當很好地加以權衡,以使現存政體和審慎的政策贏得支持。以此為標準,他認為英國“光榮革命”后的君主立憲政體便是需要捍衛(wèi)的政府形式。因此,政治治理既要謹防完全君主專制,也要提防“民眾政權”,以便在一切政治論爭中保持中道適度。顯然,休謨繼承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混合制,完全的君主制和共和制都不是最好的,而將君主制和自由適度的混合,政府會變得更加自由,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他給革命后建立的資產階級政府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他又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出發(fā),提出需要保留傳統(tǒng),保留王室統(tǒng)治,體現了他在政治領域中折衷妥協的態(tài)度,而英國光榮革命后建立的政府也確實反映了人性的妥協與調和、制度的繼承于修補。
其次,在對待社會變革的問題上,休謨認為應該在尊重傳統(tǒng)與習俗的基礎上,追求漸進變革。休謨主張積極地尋求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革新,反對劇烈的社會變革,反對全盤推翻現有的制度,認為所有的改革都必須與傳統(tǒng)的體制相協調、相配合。在他看來,“每一種人類的制度必須進行一些革新,如果這些革新是由先覺的哲人指引,延著理性、自由和正義的方向變革,則為莫大幸事。但任何個人均無權作激烈革新,立法機構企圖做這種革新則更為危險,指望它們只能弊多于利?!奔ち易兏铩凹词骨斑M也長期成為動亂之源,所帶來的風險則更多。”[2]129據此有些學者將休謨歸為保守主義者。其實休謨的保守主義傾向體現在珍視現在而非眷戀過去。他是政治與經濟既有體系的維護者,強調正義規(guī)則,重視私有財產的保護,倡導對現存經濟政治秩序的保持。從這個角度說,休謨的思想傾向主要表現在他對傳統(tǒng)習俗的珍視,和對現狀的維護,而對那些自稱為政治中的“最終真理”常懷戒懼之心。他認為,在政治中,事實與價值之間存在著深深的鴻溝,沒有任何東西是由“不證自明”的理論規(guī)范推導出來的,現實政治不過是基于習俗、慣例或是人們的生活需要而形成并逐步完善的。他強調對哲學與政治應用“實驗的方法”,根據相對確定的現下經驗來從事哲學與政治理論研究得出更合理、更符合現實的結論,從這個角度上看,把休謨歸為保守主義者是不恰當的。
在黨派問題上,休謨反對黨派林立,認為“派別損害政體、癱瘓法律,在同一民族的人們中間造成強烈的敵意,”[2]39他分析黨派之所以存在部分原因是政見分歧、利益沖突,部分則是相互間的敵對情緒,大多數黨派之間并無利益與立場的根本沖突,反而使敵對情緒的渲染造成的相互仇視、水火不容,他常以英格蘭內戰(zhàn)為鑒,將其歸因于狂熱黨爭,指出英國政府制度的首要課題不在于如何權力分立,而是諸權如何統(tǒng)合,觀念分歧不管看起來多么微不足道,但企業(yè)造成了幾乎所有宗教戰(zhàn)爭和宗教分歧的根源,人們甚至會因為對一篇宗教論文中字句和短語的看法不同而貿然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休謨對此嘲笑說:“有些派別接受這些短語而實不知所謂,有些派別則以同樣盲目的方式拒絕接受它們?!盵2]41他同時認為,在現有立憲政體下,黨派會一直繼續(xù)存在,取消黨派既不現實也不可取,但要有意識地避開黨派沖突,各方要有所節(jié)制。他試圖說服輝格黨和托利黨放棄那些與現實政治極少關聯的政治教條,希望各黨派能以妥協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保持平衡。由此可見,休謨的政治態(tài)度基本上是保守的,但是一種源于懷疑論而不是源于抽象原則的保守傾向。
在對政府的服從和反抗問題上,休謨認為要兼顧權威和自由。人們需要權威、需要政府去維持秩序,保障自身權利,政府管理必然對公民的自由和權利有所限制,人們具有政治服從的義務。但是如果政府實行的統(tǒng)治侵犯了公眾的利益,人們可以起而反抗。在這里,休謨的思想其實暗含了一種思路,國家是必要的,但可能是一種禍害,所以對國家、權力、掌權者要常懷警惕和懷疑之心,對國家給予的應該是有限度的承認和有條件的服從。在人與國家關系上適度保持距離、避免太高的熱度是必要的,不要國家提出過高期望與幻想,這樣可以避免在狂熱的政治期望下走向大革命、大改造式的政治災難,使政府機制可以穩(wěn)健地發(fā)展。
由于休謨哲學思想體系中有很多顛覆傳統(tǒng)的觀念,因而人們往往會忽略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影響。但實際上休謨是一位思想認識獨特、又頗有影響的政治思想家,他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主要體現在:
一是多樣包容思想的繼承性與開創(chuàng)性。休謨將牛頓的“實驗方法”大膽地應用于人性科學的推理中,承襲經驗主義的分析路徑,同時借鑒唯理論思想家的部分學說,在批判與質疑中繼承與發(fā)展了前人的觀點,提出了人性哲學的呼吁、應然與實然的區(qū)分問題,引領了后人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他對因果必然性理論的批判性分析,給康德的哲學思考帶來了轉折性的影響,康德在對休謨提出的認識論問題的研究中,在休謨懷疑論的啟發(fā)下,走上了批判哲學的道路,推動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發(fā)展,而康德也成為哲學史上的思想大師。休謨堅持經驗與觀察的研究方法,發(fā)展了洛克、貝克萊等人的經驗主義哲學在邏輯上結束了西方近代傳統(tǒng)經驗論,為西方現代各派經驗論提供了理論支持,他的哲學觀點對近代分析學派和實證思潮也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他對經驗論原則的徹底貫徹又促成了當代西方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出現和發(fā)展。他對宗教神學的質疑與批判,沖擊了僵化的神學思想體系,對于破除封建迷信和宗教愚昧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對自然法、契約論的批判開啟了功利主義的模式,啟迪了后來的功利主義思想家在利益、需要與快樂層面分析政治問題。他的“無賴假定”理論和制度設計思路直接推動了憲政理論的產生與發(fā)展。他因倡導在尊重傳統(tǒng)與現實基礎上的漸進變革的政治理念,被哈耶克視為自由主義“英美傳統(tǒng)”的主要代表,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偠灾?,休謨在思想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他的很多思想創(chuàng)見也為后來者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思想素材,戴維·米勒曾這樣評價休謨思想的繼承者,“邊沁說,閱讀《人性論》,‘我感到似乎眼睛更明亮了?!欢葜兊恼嬲^承者很少是理性主義的功利主義者,而是象亞當·斯密以及他的伙伴蘇格蘭啟蒙運動參加者那樣的研究人性和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人?!盵3]
二是懷疑與反思精神的助推性。休謨用懷疑主義的哲學思維、反思謹慎的研究態(tài)度給哲學、科學界帶來了不一樣的聲音,他質疑人類獲得知識的真實性、可靠性與確定性,認為對確定性知識的追求一旦有所成就,哲學家便會自覺放棄努力,只有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繼續(xù)探問確定性知識之合理性,科學知識才能不斷發(fā)展,哲學的追求也在現實的實現當中體現出對無限價值的追求和對本體的關懷。他堅持徹底的經驗論立場,批判經院哲學,在這些批判中,休謨將以往哲學中的獨斷性弱點和經驗論與唯理論的片面性充分揭示出來,休謨的質疑聲音與挑戰(zhàn)性問題的提出極大地帶動了后來者們的思考,推動了后來者在這條路徑上探討知識的真假判定問題,他的思考在給既有哲學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發(fā)展,他以一種否定質疑的方式推動了現代科學哲學的發(fā)展,以反思修正的思維踐行著近代哲學對知識和真理不斷追尋的使命,彰顯著近代哲學的追求真實、探尋知識的精神。而近代哲學的求知精神、求真意識不僅影響了未來哲學,也直接催生了近代各門科學的復興,使自然科學得到長足而高效地發(fā)展,也給包括哲學、政治學等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
三是制度設防思想的引領性。休謨的政治主張是適應時代發(fā)展和歷史潮流的,他看到了人性的弱點和缺陷,也看到掌權者在權力的作用下有將自身貪欲、弱點放大的傾向,由此提出了無賴假定,希望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在統(tǒng)治者主觀利己的作用下客觀上達成公眾的利益與幸福。通過制度而不是人性之善,使“壞蛋也能為公眾的幸福服務。”[4]休謨在政治分析上的懷疑謹慎態(tài)度主要體現在他對政府、行政長官的懷疑戒備,對當權者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的擔憂,甚至是革命無邊界擴大的憂思上,而這些都使他成為憲政思想的理論先驅。
可以說,休謨的政治思想是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社會政治的觀察與反思的結果。他批判重商主義一樣都主張自由貿易,對當時的產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發(fā)展是持支持態(tài)度的。他在政治上支持君主立憲制,主張在各階層合作與協商基礎上的混合政府形式,主張政治發(fā)展上的漸進變革,提出“無賴假定”,提出對政府權力、官員權力設防的思想,希望通過制度設計實現公共利益的目的。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美國的建國者們,美國的開國元勛們從他的思想里汲取了對權力設防、以制度取勝的制度設計思路。
休謨是一位持多元調和政治立場的思想家,他反對激烈變革和革命,提倡漸進地革新、穩(wěn)健的政治發(fā)展,主張君主立憲制,主張在現有體制下將自由與權威結合起來,反對黨派敵對,倡導各黨派在妥協和談判中化解分歧,持中道調和的政治立場。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休謨或是被定位為具有“英美傳統(tǒng)”的自由主義思想家,或是被定位為有自由派傾向的英國保守主義者,亦或是無明顯傾向的中立主義者。具有“英美傳統(tǒng)”的自由主義者的定位主要是從哈耶克對休謨思想的定位而來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將他視為保守主義者的學者主要是從其學說對傳統(tǒng)、常識、習俗的珍視和對權威、秩序和規(guī)則的強調中得來的。實際上,歐洲所謂的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自由主義“正是美利堅政體賴以建立的基本傳統(tǒng),所以美國傳統(tǒng)的捍衛(wèi)者亦就是歐洲意義上的自由主義者?!盵5]從而歐洲意義上的自由主義者,在美國就成了保守主義者。保守主義一詞是波旁王朝復辟時保王派創(chuàng)造的一個術語,1830年美國的共和派自名為“保守分子”,英國托利黨被稱為“保守黨”。在西方,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是常用的政治術語,主要來自對傳統(tǒng)的延續(xù),在基本政治主張和制度設計上并無根本性的對立。休謨強調穩(wěn)定、秩序和權威的重要性,他這方面的強烈態(tài)度使他的政治理論具有一種保守主義的傾向,因而有的學者將他的思想視為一種具有自由派風格、注重常識的英國保守主義,一種具有自由和改革的傾向,同時以歷史地傳承、最終以同情心為根基的社會秩序為基礎的英國保守主義。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休謨在政治領域表述觀點時有點“騎墻”,具有妥協性和調和色彩,是個中立主義者,他的觀點總讓人捉摸不透他的立場,經常讓人感覺“腳踏兩只船”,很多對立性的概念似乎都能在他的思想里和諧并存、“兼容并包”。雖然他在政治思想上努力要做到包容、平衡,但他的政治觀點卻多少顯得有些曖昧不明、“模棱兩可”,在其思想體系中也有彼此沖突、自相矛盾的地方。
毫無疑問,價值判斷與政治主張應該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但也并不盡然。當代美國思想家丹尼爾·貝爾就曾對此有過清晰的論述,他說:“為了便于讀者了解我著作中的觀點,我以為應該首先申明立場:本人在經濟領域是社會主義者,在政治上是自由主義者,而在文化上是保守主義者。不少人可能對此感到困惑,認為只要某人在一個領域內激進,他在其他方面也必然激進。反過來,某人在一個領域內保守,他在其他方面亦會保守。這種認識在社會學和道德觀念上都錯誤判斷了不同領域的性質我們相信自己的觀點有內在的一致性。”[6]實際上,休謨在政治的發(fā)展問題上的看法是平和的、理性的,他尊重人性,懂得妥協,破除在政府權力和人類理性方面的神化思維,從更加審慎和現實的角度看待政府政治和社會發(fā)展。在政治發(fā)展問題上支持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的制度形式,同意啟蒙運動所代表的很多事物,在國家發(fā)展問題上也是主張革新進步的,只不過他強調放緩腳步,不急躁、不冒進,尊重傳統(tǒng)與習俗,相信走得更穩(wěn)才能走得更好。其實是給啟蒙時代一些比較狂妄的聲稱加上健康的剎車?!靶葜兣c柏克兩人對理性被啟蒙運動口號家那般高唱入云,都投以懷疑。兩人都認為啟蒙運動在人類事務中賦予理性的角色失之夸張?!盵7]休謨與柏克探討理性在道德哲學、心理學、政治理論及政治生活中的局限,但兩人都不能說是在抨擊理性,而是在探討理性適用于生活的最大可能。在變革問題上,他可以說是主張改良主義的,反對激烈變革和暴力革命,主張點滴改革、漸進成長,認為社會改革應該像陽光一樣,一點一點地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持續(xù)不斷地給人們以光亮和溫暖,而不是選擇推翻傳統(tǒng)、打破既有一切的全盤否定式的革命手段,認為那是如同閃電般雖瞬間照亮一切卻又迅速復歸黑暗的變革形式,是不可取的。
總之,休謨的政治思想體現多元融合、穩(wěn)健執(zhí)中的特點,在政府起源、對官員權力設防、政治演進等問題上的認識都是以現實為基礎謀求發(fā)展的真知灼見,是對狂熱的政治理想主義的批判和警醒,體現了一位思想家懷疑精神與求真意識,凸顯了政治哲人在大革命結束后對政治命題的思考與現實政治的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 安德魯·海伍德.政治學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8.
[2] 休謨.休謨政治論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 戴維·米勒.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61.
[4] 休謨.休謨政治論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8.
[5]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M].北京:三聯書店,1997:188.
[6] 丹 尼 爾·貝 爾.資 本 主 義 文 化 矛 盾[M].北 京:三 聯 書店1989:21.
[7] 約 翰·麥 克 里 蘭.西 方 政 治 思 想 史[M].海 南:海 南 出 版社,200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