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進喜 陳明 王玉光 杜宏波 楊承芝 牟新 劉寧 王茗敏 賈冕
·鏗鏘中醫(yī)行·
方以載道,弘揚中醫(yī)學術;用好成方,提高臨床療效
趙進喜 陳明 王玉光 杜宏波 楊承芝 牟新 劉寧 王茗敏 賈冕
【編者按】“鏗鏘中醫(yī)行”學術沙龍第十講以“如何合理運用好成方提高臨床療效”為議題,2015年7月26日在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舉行。成方是指臨床常用而療效較好的方劑,包括經方與時方,每一個成方都是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高度概括,有其特定的配伍和對應的病機及適應證。針對此議題,本次邀請的臨床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從融合古今,兼收并蓄;溯本求源,重視醫(yī)理;把握主證,謹守病機,適應現代臨床;熟讀經典,多參明師等多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探討和交流。
方劑學在中醫(yī)學科體系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中醫(yī)學術理論的最高表現形式往往就體現在一首或幾首名方。古今名方既是來源于醫(yī)家的實踐經驗,同時又是理論研究的結晶,彌足珍貴。用好成方,有利于提高療效。但臨床應用成方,必須讀原書,了解成方所產生的理論背景與淵源,準確把握其特定適應證以及君臣配伍、用法用量,并緊緊抓住隱藏在成方背后的病機。除背方歌以外,從祖方、類方入手,多跟名師,在實踐中學習成方應用經驗,也非常重要。
方劑; 學術成果; 病機; 祖方; 類方
中醫(yī)學體系中最具特色的當屬脈診和方劑學。其中,古今名方作為歷代名醫(yī)的學術思想與經驗的具體體現,尤其需要重視。張仲景之所以被稱為醫(yī)圣,就是因為其著作為“方書之祖”,使中醫(yī)的學術提升了一大步,呈現出飛躍式的發(fā)展,奠定了中醫(yī)臨床醫(yī)學的基礎。焦樹德先生曾批評過臨床大夫開方不能體現中醫(yī)方劑學“君臣佐使”的配伍思想—“有藥無方”的現象,引人深思。對方劑的掌握程度與醫(yī)生的臨床療效密切相關。如何合理運用好成方以提高臨床療效?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組織專家,在此期“鏗鏘中醫(yī)行”,進行了熱烈討論,謹總結報告如下。
趙進喜教授:
成方是中醫(yī)學術發(fā)展的高度結晶,是中醫(yī)學術經驗的具體體現,無論是張仲景的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承氣湯,還是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吳又可的達原飲,楊栗山的升降散,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張錫純的建瓴湯、升陷湯等,都是祖先和疾病做斗爭的精華,所以學好成方對提高臨床療效是非常有意義的。成方的形成,體現了中醫(yī)理論和長期實踐經驗的高度提升。為什么那么多人特別重視那一張成方,甚至作為家傳方、祖?zhèn)髅胤?就是因為學術理論和臨床經驗,都要通過方劑來體現。成方既包括經方,又包括時方,實際上也應該包括當代有名的經驗方,如過敏煎、二仙湯、星蔞承氣湯等。成方的形成過程,首先是臨床有效,逐漸被大家認可,其后流傳開來而為成方。心中無方,如畫圖無規(guī)矩,基于一般意義上的辨證論治,氣虛用黨參、黃芪,陰虛用生地、麥冬,很難取得好的療效。
王玉光教授:
把握成方,是年輕大夫成長或提高療效的一個關鍵點。古人說“讀方三年,天下無病可治”,“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什么意思?實際是強調成方應用與臨證之難?!肚Ы鸱健贰锻馀_秘要》都是方書,理論很少,卻能成就大家。古人留給我們最多的是方書,而不是理論書?!妒備洝贰镀諠健?收載上萬首方藥,用好不易。這些方藥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都是歷代醫(yī)家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在臨床實踐中抽提出來的經驗,經過了數千人或數萬人實踐才凝集出來的,是醫(yī)家理論的代表和整個經驗的結晶,特別珍貴,用好了成方,療效就能提高。
牟新主任醫(yī)師:
成方包括古今名方,都體現著前輩的智慧與陰陽互根互制的辯證思維。如治療呼吸系統疾病,肺的升和降,麻黃湯即用麻黃和杏仁,一升一降;止嗽散用桔梗、白前,一升一降,旨在恢復肺的宣發(fā)和肅降;如體現氣血關系的血府逐瘀湯,是四逆散合桃紅四物湯,理氣活血,氣血同治,稍加桔梗、牛膝,一升一降,則氣血流通起來了,可主治暓悶,情緒不好等,就是基于調和氣血。好的成方,或補中有瀉,或升中有降,一定是能夠體現陰陽相因的辯證思維特點,對提高療效有重要意義。
陳明教授:
成方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張仲景的經方。其實,成方也應該包括中成藥,古代的丸散膏丹名方。張仲景的經方,歷經千年,久傳不衰,生命力很強大,就是因為經過長時間實踐,臨床療效好。中醫(yī)目前存在重藥不重醫(yī)的問題。許多新開發(fā)的中藥新藥,常常是曇花一現,原因是缺乏中醫(yī)理論的指導,運用成方,離不開《內經》《傷寒論》這些經典著作的理論指導。
王玉光教授:
藥和方有別,并非開一堆藥就是方。以經方為例:厚樸三物湯、小承氣湯、厚樸大黃湯,藥物組成一樣,方名不一樣,君藥不一樣,主治證不一樣。厚樸三物湯中厚樸和大黃比例是8∶4,小承氣湯中厚樸和大黃比例是4∶2。兩個方中厚樸、枳實、大黃,一個是8∶5∶4,一個是2∶3∶4,厚樸大黃湯中厚樸的劑量是一尺,主治截然不同。厚樸大黃湯主治支飲胸滿者,厚樸三物湯主治痛而閉者,小承氣湯主治陽明腑實證腹?jié)M、大便不通等,三者作用靶點不同,其中具有很深的理論內涵,所以一定要理論結合實踐,深入思考?!巴炊]”,實際上是腸梗阻;“支飲胸滿”,應該是呼吸系統的疾病。學習經方,有助于我們理解經典理法與中醫(yī)理論背后的深層次的東西。
牟新主任醫(yī)師:
疾病譜的改變,環(huán)境、氣候、飲食因素,現在人體質的變化,決定了不可能用現成的成方解決所有臨床問題,這就更要求我們能夠溯本求源,在理論上下功夫。如消渴病,教科書說其病機為陰虛燥熱,然后氣陰兩虛。按這個思路來治療有時療效不佳;而按胃腸結熱、脾胃濕熱用大黃黃連瀉心湯、葛根芩連湯等反而有效。只有中醫(yī)的理論突破了,才能提高臨床療效。如果清代沒有溫病學派的興起,溫熱病的治療就無從發(fā)展。面對時代的變化,需要與時俱進,選方用藥,也要與時俱進。
趙進喜教授:
方劑從另一個角度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適合抓主證、辨方證,比如大部分經方以及后世金元四大家和清代溫病學家的一些方比較適合于辨方證,如三仁湯、達原飲、升降散、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少腹逐瘀湯、血府逐瘀湯之類;還有一類是適合按現在中醫(yī)理論體系辨證論治的方劑比如四物湯、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二陳湯等,或養(yǎng)血,或補氣,或滋陰,或化痰,即所謂“理法方藥、環(huán)環(huán)相扣”。曾有人提出“證治方元”即屬于這一類。辨證為氣虛,即用黨參、白術、黃芪,血虛就開當歸、芍藥、阿膠,雖然為現代醫(yī)家常用,也能說有一定療效,但難取得最好的療效,有藥無方不可取。
抓主證、辨方證,對于用好成方很重要。臨床一貫重視在辨體質、辨病的基礎上辨方證,反對堆藥。臨床應用成方,一定要把辨方證放到一個最中心的位置,在辨方證的基礎上再根據體質、病、癥狀、指標等加減用藥,以實踐“有方有藥”的臨床思維過程。曾治一慢性腎衰尿毒癥合并心衰病人,心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用西藥心衰也不能糾正,辨證氣虛、陰虛、陽虛、心肝脾肺腎五臟都虛,氣滯、血瘀、水濕、濁毒都有,只是在一般意義的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用藥,從益氣、養(yǎng)血、養(yǎng)陰、利水、瀉濁、解毒這樣的角度開一首近二十味藥的大方,也難以取效。但考慮符合“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黃連湯證特點,應用黃連湯加熟大黃、葶藶子等,病人服藥后即自覺腹中溫暖,當天腹瀉減到三四次了,心衰很快得到糾正,這即體現了抓主證的重要性。
當然,強調應用成方,并不是說一首成方就能解決臨床所有問題。因為許多疑難雜癥、急危重癥病情復雜,常需要加加減減,甚至幾首方合用。早年曾讀《祝選施今墨醫(yī)案》《施今墨臨床經驗集》這些書,似覺不如劉渡舟教授的桂枝湯、小柴胡湯加一兩味藥,簡單明快。臨床閱歷日久,方見施今墨先生之方,覺得非常過癮,但施今墨先生的醫(yī)案都是好幾味藥,當時覺得有點亂,但是隨著閱歷既久,方知施今墨先生之高明。施氏之方,藥味雖多,實雜而不亂,方中有方、方中套方,自有規(guī)矩存焉,用治復雜病證,尤其有效,所以不能把用成方跟靈活加減、合方對立起來,強調用成方,但是該加減就加減,經方與后世方甚至經驗方,都可以共冶一爐。
另外,運用成方,還應該重視把握病機。劉渡舟教授曾經用大青龍湯治療一例婦女受寒后上肢腫痛,劉老根據舌質紅絳、舌苔水滑的臨床表現,認為病機是飲閉其熱,《金匱要略》上講“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這個就是大青龍湯證,外邊有寒飲,里邊有化熱之勢,所以舌質紅絳,舌苔水滑,是溢飲證,所以投大青龍湯,讓溫服取汗,服后一汗而解。抓住病機,常可出奇制勝。相反,魯迅先生年輕時曾評價“《驗方新編》,用盡驗方都不驗”,蓋因其未能抓住病機。其后先生曾用烏雞白鳳丸治愈許廣平的崩漏,于是就開始信任中醫(yī),多次向朋友推薦。驗方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不是方不好,關鍵是要把握其適應證,把握其隱藏在方劑背后的病機。說中醫(yī)不能重復,非也。成方療效不能重復,往往是因為未能真正把握其精髓。
王玉光教授:
專病專方,應該重視。比如裘沛然教授《壺天散墨》曾說,原以為《千金》里邊很多方藥雜亂,但到晚年,遇到難治病,常用《千金》方而獲奇效。古之名方,歷經千錘百煉,或適合復雜病機。用不好只不過是我們不認識而已。宋孝志先生從小就背《千金》《外臺》,周平安教授常見其隨手拈來,而獲奇效。周平安先生常用的芪銀三兩三就是跟宋老學的,而且主治的病癥已經擴大了幾十種。其實就是一個民間驗方,叫瘡瘍三兩三,驗方也能夠起神效。
杜宏波副主任醫(yī)師:
學好成方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成方后面的病機。成方相對而言是比較死的,但方子后面的病機是客觀存在的,掌握了這個病機之后,選方用藥就能取得很好的療效。中醫(yī)的理論高深,但臨床療效是檢驗理論的標準。抓主癥,抓病機,對應用成方有指導意義,但如何在當今西藥抗酸藥如H2受體阻滯劑、質子泵抑制劑廣泛應用的情況下,做好中西醫(yī)結合,或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應用西藥,也是很有研究意義的。相信未來,一定會有一些新理論出現,可能也會不斷有一些經典方藥出現,時方、經驗方,慢慢也就變成成方,因此,應該重視成方背后的病機,重視組方的規(guī)律。
學好成方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成方后面對應的病機,這個病機才是成方的靈魂。成方是一種完美示范,如果學成方只會機械記憶成方的藥物組成以及計量,就把成方學死了;學成方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成方用藥的規(guī)律與建方思路,方子后邊對應的病機與疾病特點,有時還要了解建方人學術背景與時代特征,只有真正學到了成方后邊的這些內容才能把方子學透和用活。臨床情況是非常復雜的,很少有疾病是按照成方的模子去長的,所以你看很多經方大家的方子總有點似曾相識又有些許不同的感覺。學習和使用成方,可能要經歷原方照搬,成方化裁再到守其意趣而自由遣藥成方的階段。
此外對成方這個概念也要有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觀點。由于行醫(yī)環(huán)境的變化,昨日的成方可能會在新的時代中漸漸被淘汰,而今日的時方也可能會在幾代人的錘煉中變成經典的成方。這種演變,其實也是成方背后代表的病機以及理論的演變。中醫(yī)的理論發(fā)展既是保守的也是開放的,只要是臨床真正有效的方法,終究會被納入中醫(yī)的理論體系。掌握這些理論,抓住對應病機才能真正掌握對應的成方。例如,在胃病治療領域很多時候要處理燒心這一證候,很多成方中使用煅瓦楞、烏賊骨等藥材,也有經典成方左金丸,還有各種清肝瀉熱的治法。在高效抗酸藥物(如H2受體阻滯,PPI制劑)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該如何繼承和使用這些成方?我們是否能把這些抗酸藥物納入我們的治療體系中?做好中西醫(yī)在理論層面的結合工作,或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應用西藥,發(fā)展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成方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新理論不斷出現,肯定也會有新的時方、經驗方,慢慢變成成方。
總之,學習成方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成方背后的病機,只有掌握了成方背后的病機,才能避免學死方,才能真正活用方。
陳明教授:
中醫(yī)成才,學習經典是基礎。運用成方,也需要中醫(yī)理論的指導。比如《內經》講一日陰陽升降的規(guī)律:“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比绾螒?實際上在這一天的陰陽升降過程中,有幾個重要時間點—陰陽交接點,如果沒有交接好,就會出現陰陽失衡的一些病。臨床上常有休作有時的病,發(fā)作有固定的時間點,就可能這個時間點就是陰陽失調導致的,岳美中先生曾治午時發(fā)作性昏迷,用小柴胡湯而得奇效,很多臨床上一日或是四季之中的發(fā)作性疾病都可用此思路進行治療。再如《內經·生氣通天論》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維持陰陽的平衡,陽氣的固密很重要?!秱摗贰疤柌“l(fā)汗遂漏不止”,用桂枝湯加附子,不加沙參、麥冬,就是要用陽去固陰。
如何扎實掌握中醫(yī)理論?最低要求:《黃帝內經》能背一半,《傷寒論》更不用說,第二步就是理解它,第三步最重要,就是應用到臨床中。跟師學習,不能僅學其幾個方子,更重要的是學習思路,包括辨證的思路,選方用藥的思路。有說印會河先生就是抓主證,實際上抓主證是選方切入點,難的還是在辨證。劉渡舟老先生曾說過:但凡很復雜的疾病出現的時候,往往是表現為癥狀的不穩(wěn)定性及廣泛性,就像《傷寒論》中的或然癥一樣。辨證是用好成方的基礎。
目前,中醫(yī)存在一些誤區(qū):一是重病不重證,辨證論治的過程,功夫下的還不夠,總是自然不自然地受到西醫(yī)檢查、西醫(yī)病名的影響,忽視了辨證,開方用藥就失去了章法。如一見萎縮性胃炎就說陰虛,想當然應用石斛、木瓜、烏梅,不辨證,不把中醫(yī)的思維拿出來,就不能把中醫(yī)的特色顯現出來;另一個問題是重方不重法。不問君臣佐使,動則幾十味藥,很不可取。而經方就很精當,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桂枝是助衛(wèi)的,芍藥是養(yǎng)營的,對仗著,而且是1:1的比例,主藥確定以后,用佐藥,輔佐主藥,桂枝佐生姜,芍藥佐大棗,一類辛溫,一類酸甘,對仗得很工整,然后又加甘草與桂枝、生姜,辛甘化陽,與芍藥酸甘化陰。一張桂枝湯,五味藥,至少可以組合成6對,桂枝芍藥一對,生姜大棗一對,桂枝生姜一對,芍藥大棗一對,桂枝生姜甘草,芍藥大棗甘草,6對藥物,平衡中正之絕妙配伍。后世說經方不宜加減,有道理,當然這話有絕對之處?!秱摗方浄娇梢哉f是久經考驗,而且是越錘煉越好。
王玉光教授:
學習應用成方,要重視讀古人的書,讀古人的方書。而要用好成方,把握用方指征很關鍵。所謂的主證、主脈,就是你如何通過古人所描述的方藥的主要的癥狀以及其加減,把握方藥的用藥指征。這個用藥指征怎么把握?這需要長期的思考和積累,必須在具備中醫(yī)理論和深厚底蘊的情況下,才能夠去探驪得珠,否則難有那個能力。成方沒有不好的,關鍵在能不能去把握它的主治,把握其用方指征。其次,跟老師學習,當然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我們的每一個名老中醫(yī),都有傳承古人經驗尤其是名方的獨特辦法。李發(fā)枝教授日常喜讀方書,常為病求方,如根據狐惑病“目赤如鳩眼”,用甘草瀉心湯治療有鞏膜炎、口腔潰瘍的風濕病,用當通神。如何去認識古方描述的癥狀背后的實用價值和理論價值?大家尚需下功夫,需要用心體驗,帶著臨床難題去學習、去思考。如清燥湯和清暑益氣湯只差3味藥,但主治證截然不同,《脾胃論》的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湯、升陽益胃湯、益氣聰明湯,將近有三十多首方所謂補氣升陽,藥物組成幾乎也類似,但主治證截然不同,為什么方藥基本相同而主治證有那么大的差別呢,就是他的理論體系,就是他的醫(yī)理和他自己的理論以及制方的特點,如果不理解東垣的一個是氣火理論,一個是升降理論,那么東垣的方子你只會用兩三首或四五首,但是如果懂得他的氣火理論和升降理論,那么他的所有方子就可以隨手拈來。把握和運用他的方,就要回到那個時代去認識他的理論,他的理論和仲景理論是截然不同的,他的臨床思維過程、他的理論體系也跟仲景不一樣,你如果不懂東垣的體系就無法把握他的方藥。所以我們既要認真學習經方,又要學習后世各家的理論,只有掌握其理論和所有背后有關的知識,才會從古人豐富的寶藏中,來獲取無窮無盡的東西,提高臨床療效。
趙進喜教授:
學習成方,光背背方歌不行,還得去看原書,領會原創(chuàng)者為什么立這個方,尤其是要領會“用方指征”,還有就是用法、用量、加減法等。曾用柴胡達原飲加減治療小兒舌苔厚如積粉的乙型腦炎,三劑熱退,未遺留任何后遺癥。學中醫(yī)是苦功夫,投機取巧學不好中醫(yī)。方劑學習,建議重視在“祖方”的基礎上學“類方”。“祖方”是方劑中的最基本的主方,如四物湯、四君子湯、四逆散、二陳湯、六味地黃丸等,這些“祖方”加加減減,就會派生出一系列成方。桂枝湯、麻黃湯、柴胡湯都有大量的加減方,溫膽湯、滌痰湯、導痰湯、清金化痰湯甚至半夏白術天麻湯,都可以理解成二陳湯的變方,柴胡疏肝散、逍遙丸等順氣的方藥都是從四逆散基礎上變化來的,桃紅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泰山磐石散、膠艾湯,都可以理解成四物湯加減方。所以學好“祖方”,再學類方,有利于把握“用方指征”,加減方法比背方歌要有臨床意義。另一個方面,每一個成方,都有“方眼”,不一定是最主要的,但卻是最核心,最有特色,比如蘇子降氣湯里的沉香、肉桂,銀翹散中的荊芥、豆豉,歸脾湯中的木香等,“方眼”往往是這個方最精髓的地方。
楊承芝主任醫(yī)師:
分享兩點學習成方的心得:一是跟名師,善思考,多請教。曾跟隨周平安教授出診,周老應用芪銀三兩三方加味治療多種疾病,可謂出神入化,效如桴鼓,遂請教該方是否可以用來治療腦病,如當今疑難病之一癡呆,多數醫(yī)家認為腎虛髓減、痰瘀痹阻腦絡為其基本病機,治療上重視補腎和活血化痰。周老認為應在辨證基礎上重視氣血。仔細思考,芪銀三兩三方就是從氣血立法的方子,在臨證時嘗試將芪銀三兩三揉在癡呆的方里,效果不錯,隨后開展了該方治療癡呆的實驗研究。其二,學習成方應用,應注意下苦功夫從方劑的源頭去找理論的支持,就是要多讀經典。有理論指導的成方,才是有療效的好方。如張錫純的升陷湯,只有理解了大氣理論和大氣下陷機理,才能靈活應用,后世醫(yī)家廣泛將其應用于心肺脾胃疾病的治療,周老曾用升陷湯治療一例西醫(yī)無良法治療的“逼尿肌無力”患者,療效極好,受到極大啟發(fā)。所以跟師學習和熟讀經典是學習成方、用好成方、提高臨床療效的捷徑。
劉寧博士:
劉景源教授曾整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宋代官修方書,其中“煮散”劑量小,攜帶方便,能避免中藥浪費,自然非常經濟,真所謂“簡便驗廉”,值得學習。其實學習成方,煎服法也很重要。如銀翹散,有效成分含有揮發(fā)油,煎煮時間過長影響療效。吳鞠通《溫病條辨》里的煎服方法就是按著《局方》“煮散”的方法,少量頻服,銀翹散里邊一共加起來才五兩六錢,每次只服六錢(18 g),而且它是少量頻服保證血藥濃度,要求重病者,晝三服夜一服,白天喝三次晚上喝一次,一般的風熱感冒也就是一天到兩天也就是四服到六服也就退熱了,我覺得這是非??扇〉?。
趙進喜教授:
煮散是非常可取的地方,節(jié)省藥材確實非常重要。用成方,不但要方和藥要用到,煎服法也非常重要,像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的去滓再煎,抵擋丸的煮散、不可余藥。因為抵擋丸連著水蛭、虻蟲、大黃、桃仁一塊兒煮散,然后又全部喝進去,所以它效果是最好的。宋朝科學技術和文化發(fā)明,對中醫(yī)有很多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現在大鍋煎藥,跟煮散相比,肯定是浪費藥材。煎服法非常重要,應該是比小包裝更有意義的一項工作。
方劑學是中醫(yī)藥學科體系中最有特色的學科,千百年來古人為我們留下來大量的成方,如何合理地應用這些成方來提高臨床療效是每一個中醫(yī)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偟恼f,我們需要在熟讀經典、博覽群方的基礎上,充分領會成方的“用方指征”,用中醫(yī)理論指導,抓主癥、守病機,才能用好成方。熟讀經典,多參明師,勤于思考,才能學習好成方應用技巧,提高個人臨床選方用藥能力。只有全面繼承,充分學習,在臨床工作中多應用,才能促進方劑學傳承中發(fā)展,以使先賢理論與實踐結晶所得的成方更好地服務于現代中醫(yī)臨床。
趙進喜教授簡介
趙進喜,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工作站指導老師。博士畢業(yè)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師從中醫(yī)內科學家王永炎院士、腎病糖尿病專家呂仁和教授和腎臟病理專家魏民教授。主研方向為腎病、內分泌代謝病等。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內科教研室主任。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內科內分泌重點學科帶頭人,兼任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合會糖尿病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副主委、北京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yè)委員會副主委。國家第三批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呂仁和教授學術繼承人。
陳明教授簡介
陳明,醫(yī)學博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yī)臨床基礎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仲景學說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合會經方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首屆“教學名師”。
王玉光教授簡介
王玉光,博士研究生導師,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呼吸科主任兼肺病研究室主任。先后從師于李恩復、周平安、李發(fā)枝教授。目前擔任國家衛(wèi)計委中東呼吸綜合癥專家組成員,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醫(yī)藥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感染分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肺病分會常務理事,北京中西醫(yī)結合分會呼吸分會副主任委員。曾獲得首都甲型H1N1流感科技攻關獎勵、華夏醫(yī)學獎、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科技獎勵,曾獲得第二屆首都群眾喜愛的青年名中醫(yī)稱號。
楊承芝主任醫(yī)師簡介
楊承芝,主任醫(y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腦病3科,主要從事中醫(yī)腦病的臨床、教學與科研。
杜宏波副主任醫(yī)師簡介
杜宏波,博士,副主任醫(yī)師,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肝膽病分會委員,中國民族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理事,北京中醫(yī)藥學會肝病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學會委員。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脾胃病科主任,北京市中醫(yī)藥管理局125人才,國家衛(wèi)生應急隊成員,曾獲得華夏醫(yī)學獎、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科技獎勵各一項。
牟新博士簡介
牟新,醫(yī)學博士,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浙江省醫(yī)學會營養(yǎng)與代謝分會委員,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內科分會委員,浙江省醫(yī)學會內分泌專業(yè)委員會青年委員,杭州市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瘡瘍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杭州市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內分泌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兼秘書。
劉寧博士簡介
劉寧,中醫(yī)內科學博士,針灸推拿學碩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東直門醫(yī)院)針灸科主治醫(yī)師,第五批國家級名老劉景源教授學術傳承人,劉景源名醫(yī)工作室負責人,世界中醫(yī)藥學會經方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養(yǎng)生學會理事。
R222.16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10.025
2015-08-07)
(本文編輯:董歷華)
100070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腎病內分泌科[趙進喜、王茗敏(本科生)、賈冕(博士研究生)],老年病科(楊承芝),脾胃病科(杜宏波),針灸科(劉寧);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岐黃國醫(yī)實驗班[王茗敏(本科生)],基礎醫(yī)學院(陳明);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呼吸科(王玉光);杭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內分泌科(牟新)
趙進喜(1965-),博士,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yī)治療腎病、內分泌代謝病。E-mail:zhaojinximd@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