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晶,何玉磊
(大連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口譯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王阿晶,何玉磊
(大連大學 英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口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對于語言信息進行分析理解與加工的要求極高。口譯中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是否成功關乎溝通效果、影響信息交換質量。本文分析了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對口譯效果的影響,并探討口譯訓練中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策略,即加強思辨能力培養(yǎng)、提升中西文化理解領悟能力、夯實知識儲備與實踐鍛煉,口譯員應當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中介者的意識,不應當滿足于被動的對語言符號進行轉述,更要培養(yǎng)獨立的思辨的處理跨文化交際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努力成為不同文化的傳播者與溝通者。
口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策略
許多譯員在口譯中都會遇到諸如“屌絲、長袍馬褂、八仙桌、catch-22”等詞的翻譯,這就是文化負載詞或文化空缺詞無法找到對應詞的問題??谧g是一種極為復雜的跨文化交際的中介活動,需要譯員在交際過程中完成從聽辨推測、理解分析、再到信息加工整合進而準確表達等一系列工作。口譯過程中,難免要面對不同文化之間的抵牾與障礙,對于口譯員來說,如果對源語文化背景了解不夠透徹,則勢必在口譯過程中出現(xiàn)信息無法準確轉達的狀況。在口譯工作中,困擾譯員的不僅是語言方面問題,更難的是隱藏于語言背后的文化層面問題。口譯不僅僅是對源語進行實時翻譯,將接收到的信息準確而快速轉化另一種語言,它更是要實現(xiàn)兩種不同語言所反映的不同文化之間的對接,使接受不同文化教育的人們完成交流活動[1]。從這一點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口譯技能中一個重要技能。文化在語際的有效轉換關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類似或者相同的文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來更具有相通的信息通道。與之相反,文化形式上的差異則更容易在不同文化的交流過程中產(chǎn)生“隔膜”,阻礙信息傳遞的順暢。因此,文化因素,無論是文化本身還是文化的表達途徑都在語際轉換作用機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2]。譯員不應僅是把源語與目標語進行簡單、機械的語言符號轉換,而是應當在對兩種語言所涉及不同文化進行充分了解與掌握基礎上,去感悟講話人的語用含義,完成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譯員在信息傳遞過程中起銜接的關鍵作用,譯員應該通過自身對于不同文化領域信息的接觸與了解,準確而迅速地表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焦急雙方的意圖[3]。
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不能僅局限于語言能力的打造,更要以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根本目標??谧g中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能否成功是關乎溝通效果、影響信息交流質量的實際問題。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4]認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翻譯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義?!痹~語不能離開其歸屬的文化而獨立存在。正因為如此,口譯的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與譯員對于不同詞語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文化因素影響并制約著口譯工作。著名的語言學家王佐良先生[5]也曾說過:“翻譯里最大的困難是兩種文化的不同。一種文化里頭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外一種文化里卻要費很大的力氣加以解釋?!痹诖蠖鄶?shù)情況下,人們對于同一事物的理解會因為從屬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極為明顯的差異。最能反映這一差異的情況莫過于“文化空缺”。而語言對于這種“文化空缺”的難以傳達往往要上溯到非文化的語言因素。這使得文化負載詞與文化空缺詞無法找到對應詞的例子比比皆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語言在不同文化中不盡相同乃至截然不同,譯員作為交際雙方的中介與紐帶,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對交際雙方的文化差異有充分了解,那他便可以戰(zhàn)勝文化差異帶來的消極影響,在跨文化交際時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進而減少失誤,準確地在詞匯、語用等各方面處理, 采取必要的補償手段來彌補文化溝壑、克服障礙,保證自己翻譯過程中使用的詞語可以準確的傳遞交際雙方的意圖,確保交際雙方可以有效完成信息的交換,促進跨文化交際順利實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口譯工作高質量完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響口譯質量的優(yōu)劣,是譯員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
口譯工作中,譯員是唯一同時了解交流信息所屬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交替或分別使用承載著各自特有的文化印記的源語和目標語兩套信息系統(tǒng)。譯員存在的意義就是要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雙方完成彼此意圖的溝通。如果不能充分地掌握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文化差異,那么口譯工作必然會因文化意蘊的缺失而無法實現(xiàn)文化等值[6]??谧g工作中出現(xiàn)的信息錯誤與障礙,以及這種錯誤與障礙造成的信息誤導,即口譯工作的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 。語用失誤這一概念最早是由 Jenny Thomas[7]在“Applied Linguistics”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罢Z用失誤”可以理解為交際過程并未達到交際雙方彼此準確溝通的理想的交際效果。在交際過程中,不但人們使用的語言,包括語音、語法、選詞容易存在錯誤之外,還會因為表達方式上的差異使得歸屬于不同文化的交際對象對信息作出有悖于原意的解讀,從而造成交際雙方的彼此誤解。語用失誤造成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例子并不鮮見,是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通常情況下,我們可將之解釋為 “不能理解話語的含義” (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 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 。對于語用失誤比較常見的誤解是將其視為交際對象無法在語言層面上理解接收到的信息的真實含義,但實際上,語用失誤則是指交際對象無法通過理解其話語的話外之音而準確掌握說話者的真實意圖。也就是說,當交際對象從說話者的話語里感受到的語言力(linguistic force) 與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存在差異時,我們便可稱之為語用失誤[8]??谧g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主要分以下幾類:
(一)文化等值目標語的缺失導致的文化誤解
在口譯過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會因為許多因素而導致無法完全等值。直至目前為止,翻譯界仍未形成公認的文化翻譯等值標準及原則。而對于即興及即時特征極為明顯的口譯工作來說,迅速并準確使用目標語,并做到在語源信息及文化信息上的完全等值,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要求。英美人士不理解中國人把漢語中“農(nóng)民”的翻譯成“peasant”,“peasant”這個詞在英語環(huán)境中帶有貶義,指人缺少教養(yǎng),而“農(nóng)民”在漢語中則屬中性詞,沒有貶義的色彩,因此,如把“農(nóng)民”一詞一概譯為“peasant”,他們難免會認為中國的農(nóng)民仍然地位很低,不受尊重;中文中,“肥肉”一詞常用來比喻好的被人覬覦的好事,或者令人垂涎的號東西,人們常用“肥缺”來指代那些會獲得格外利益的職位或者崗位。而在英語環(huán)境中中,“a piece of fat meat”則往往是指令人厭惡摒棄的東西。曾有口譯員將“我們這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確實是塊肥肉”翻譯成“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s a piece of fat meat.”結果造成極大的誤解,讓人誤以為這個區(qū)域發(fā)展糟糕,是將要被廢棄的區(qū)域[9]。另一個因文化等值目標語的缺失導致誤解的例子是成語“胸有成竹”。如果把這個詞翻譯成“have a bamboo in one’s chest”則顯然是錯誤的,會讓不理解“胸有成竹”這一典故的英美人誤以為這應當是該被馬上送去醫(yī)院治療的意外事故。同樣的錯誤也會出現(xiàn)在將英語譯為漢語的過程中,倘若將贊揚聰明能干的話,“You are as wise as an owl.”翻譯為“你們像貓頭鷹一樣聰明?!本蜆O易讓聽到這句話的中國人感到不愉快。畢竟,貓頭鷹在中文語境中所引發(fā)的聯(lián)想絕不同于英語文化中的聰明能干的意思[10]。而如果把“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直接翻譯為“A toad lusts after a swan’s flesh.”那么不理解這一俗語背后典故的英美聽眾也會對這句話的意圖產(chǎn)生疑問,類似的例子是比比皆是的?!杜f約?詩篇》第 17章有這樣的句子:"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 hide me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wings"的中文譯為“求你保護我,如同保護你眼睛里的瞳仁,將我隱藏在你翅膀的蔭下”。如把“the apple of the eye”譯成“眼睛里的蘋果”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二)目標語信息傳達錯誤導致的無效交際
兩種不同的語言,往往存在著某些離開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語境就無法被理解和接受的習慣表達方式。這些習慣表達往往是單一文化背景交際下的默契,是心照不宣的約定俗成。它所傳達的意圖很可能與所使用的詞語的本來意思存在極大的差別。這種差別往往令僅依照字面意思進行的翻譯難以有效傳遞交際方的意圖。中國人在受到贊揚之時,常常會說,“慚愧,慚愧?!碧热魧⑦@里使用的“慚愧”一詞翻譯為“I feel ashamed.”則顯然與漢語的意圖有非常大的出入,會顯得詞不達意。漢語里“氣管炎”一詞因與“妻管嚴”這一俚語諧音,往往會用來形容某人“怕老婆”,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trachitis”則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按照中文的表達習慣生硬的翻譯成英文,售貨員直接使用“what do you want?”就會讓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中文的英美人士感受到冒犯。介紹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將“這是我的愛人”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this is my lover”,也會造成歧義,在英語文化中“l(fā)over”是情夫或者情婦的意思,“husband or wife”才與漢語“愛人”一詞表達同一個意思。在商務談判中,如果把中方的意思,“我們不會打白條,我們將會按時付款”,譯為“we shall not issue blank paper to you, we will pay you on time”也會造成交際無效的發(fā)生。“打白條”這一說法是中文的俗語,是指不能實現(xiàn)的許諾,與之相對應的英語俗語應該是IOU(I own you),“不會打白條”一語翻譯為“we shall not issue IOUs to you”才能準確表達中方的真實意圖,令外方感受到中方的誠意。
跨文化的口譯實踐中,既要盡量保持源語特色,又要尊重本國國情與民俗;既要引入異國情調(diào),又要考慮聽眾的反應與感受;既要忠實再現(xiàn)源語,又要符合目標語語言規(guī)范。即使同一詞語,其翻譯方法也常因上下文、語境及文體而異,譯語能否為聽眾接受是衡量口譯成功的標準。譯員應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注重英漢語言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差異與隱含意義,不斷提高翻譯的準確性與生動性,使聽眾能夠切實從中感受領悟到源語的特色與內(nèi)涵。
人類文化自有共同與共通之處,但各民族文化的個性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差異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際轉換基本作用機制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2]。翻譯大家王佐良先生也有類似的論述,譯員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因為他處理的不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5]。口譯員作為交際活動中唯一同時面對“兩大片文化”的人,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谧g員應當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中介者的意識,不應當滿足于被動的對語言符號進行轉述,更要培養(yǎng)獨立的思辨的處理跨文化交際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努力成為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靈魂——具有主體性的實施者與跨文化的傳播者。
(一)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語言是思維的反映,一種表達方式在一種語言文化體系下符合思維邏輯,內(nèi)容表達清晰,但將其翻譯為另一種語言時,就未必符合另一種語言文化所要求的邏輯。這正口譯工作的困難之處[11]。在口譯工作中,譯員的責任不應當局限于保證源語信息的準確與完整,或者僅將目標語傳達的迅速性與流暢性視為口譯工作的最高要求,更要考慮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diào)整,發(fā)揮其中介作用,盡最大可能保證交際雙方的正常有效溝通[12]。
中文與英語表達與反映的文化截然不同,語言的思維方式也因此而彼此迥異。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而決定了語言表達形式的多種多樣。兩種語言不但在文法句式上存在極大的差別,一些特殊語句、語序的存在更是給英漢或者漢英口譯造成了極大的障礙??谧g過程中必須有意識的將源語信息按照目標語的使用習慣進行重新調(diào)整與組合,才能使信息符合目標語的思維習慣和使用習慣,才能使目標語自然流暢,更易于接受。如果不進行這樣的調(diào)整,則會令信息接受者感到費解,從而影響了信息的有效傳達[13]。特殊句式的存在往往與不同民族的思維慣性的某些特征直接相關。中國文化往往強調(diào)直覺感受與整體效果,文字語言都常常運用形象思維,從整體描述再到具體描述,即從大到??;歐美人強調(diào)個體和邏輯,習慣于抽象思維和分析思維,在思想上將一個整體的對象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并從部分角度進行思維,即從小到大。思維方式的不同直接反映在漢英民族在時間及空間的順序表達上,填寫履歷表時中國人是從遠寫到近,歐美人是從近寫到遠[11]。在陳述觀點或討論問題時也反映出兩種思維方式的對立。中國人在表達思想時,先解釋原因然后再進入主題,歐美人習慣直截了當?shù)靥岢鰡栴},主題鮮明,由主觀內(nèi)容出發(fā),敘述與主觀內(nèi)容直接相關聯(lián)的客觀內(nèi)容,再到其他相關內(nèi)容。因此,在進行口譯工作時,必須考慮到不同目標語的表達方式與表達習慣,盡量彌合不同語言之間因表達差異而可能造成的誤解,抓住源語的真實意圖與真實信息,在不損害真實意圖的前提下,盡可能做到目標語的易于理解。
整個口譯過程要滿足兩大標準,一是結構和邏輯清晰、前后連貫;二是語用適度,針對具體語境,根據(jù)上下文及背景知識能夠推斷出講話人的意圖,選擇適合特定民族和文化的話語行為,充分體現(xiàn)源語文化的特色與魅力。譯員需要在跨文化的口譯活動中,形成一種認知標準和調(diào)節(jié)方法,通過思考、分析、判斷,在交際過程中增強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提高解決文化差異問題的綜合能力。所有這些工作沒有過硬的邏輯思辨能力是根本做不到的。
(二)中西文化能力的提升
口譯過程中如何處理跨文化語境下的詞匯與語篇是一個大問題,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馬虎不得,這其中關乎應急性思辨能力,也關乎跨文化交際能力,口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還是文化信息的轉換或傳遞。奈達[4]在《語言、文化與翻譯》一書中指出:“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對詞義、習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細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任何文本都無法恰當?shù)丶右岳斫??!笨谧g工作的一個基本原則,即“文化傳真”原則,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佐良先生[14]說:“翻譯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對于口譯員來說,優(yōu)秀的口譯員的知識積累應當貫通中西,盡可能全面了解各民族文化,熟悉其歷史、經(jīng)濟、政治、風俗習慣、科技成就、哲學思想乃至感情生活等,熟記各民族語言的經(jīng)典表達,在翻譯過程中能夠迅速并有效地跨越文化隔閡,主動規(guī)避文化的“誤導與過載”,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與交流的“雙贏”,以做文化傳播的使者。
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便要求學生在熟悉掌握目標語的文化背景的同時,更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母文化修養(yǎng)與學識。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很多學生將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了解目標語文化,對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了解不深。有的學生在翻譯中國古詩詞等典籍時,有時甚至不能夠準確理解漢語的全部內(nèi)涵,更何況要把漢語文化的優(yōu)美與博大精深用目標語淋漓盡致地傳達出來了。因此,必須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漢語文化積淀,這樣方能找到跨文化交際的立足點。同時,更要深刻理解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元性,強化對不同文化的對比與了解,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加深學習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對比學習中西方文化,可以對兩者形成更清晰的認識。
(三)知識儲備與實踐鍛煉
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習語表達與豐富的典故,譯員應廣泛學習,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建立豐富的語料庫,長憶勤記,加快目標語搜索的速度,方能在翻譯工作時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時,盡可能多地參與各種口譯實踐,在實踐中進行總結和反省。通過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能夠切身感受到具體的文化差異,也只有在交流中,才能不斷培養(yǎng)應對能力,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譯員擔當?shù)娜蝿詹皇菃渭兊暮唵蔚恼Z言轉換,而是具有跨文化思辨能力的交際活動的主體??谧g中無論歸化還是異化,直譯還是意譯,在具體的語境下、不同的文本中,翻譯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譯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口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譯員必須具有跨文化意識,才能促使口譯這一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實現(xiàn)。譯員在傳遞語言的同時更在傳遞文化,因此提高譯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勢在必行。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3.
[2]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72.
[3]趙軍峰,蔣楠.論口譯者的跨文化意識[J].中國科技翻譯, 1998(2):30-31.
[4]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87.
[5]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M]//郭建中.文化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1-10.
[6]陳振東,張珊珊.釋意理論關照下的口譯與口譯教學[J].上海科技翻譯, 2003(1):29-31.
[7]Thomas J.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3):91.
[8]何兆熊.語用學文獻選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677-683.
[9]連淑能.英漢對照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14.
[10]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選讀[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98.
[11]莊恩平.東西方思維差異與口譯[J].上??萍挤g,1998(2): 22.
[12]錢煒.口譯的靈活度[J].外語與翻譯,1996(4): 36-41.
[13]張文.論口譯面對的文化差異問題[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8(3):89.
[14]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出版社, 1989:68.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bility in Interpretation
WANG A-jing,HE Yu-lei
(College of English,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Interpretation i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ctivity involving high-quality understanding,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of language information.The suc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ctivity in interpretation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 of pragmatic failure on interpreting qualit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cross-cultural ability in interpreting training: improving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promo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reinforcing the accumulation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interpreting practice.Interpreters are not supposed to be only content with passively paraphrasing language symbols, but to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of being cross-cultural mediators, 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the actual problem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itically and independently, trying to become communicators and disseminator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pret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strategies
H059
:A
:1008-2395(2015)10-0110-05
2014-10-16
大連大學校級教改立項“口譯類課程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2014-2015)
王阿晶(1972-),女,大連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口譯教學與研究;何玉磊(1972-),女,大連大學國際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