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勝,王清濤
(1.新疆喀什地區(qū)行署,新疆 喀什 844000;2.中共濰坊市委黨校,山東 濰坊 262400)
?
平等、富裕、公平正義:中國共產黨核心執(zhí)政理念的時代轉換
王立勝1,王清濤2
(1.新疆喀什地區(qū)行署,新疆 喀什 844000;2.中共濰坊市委黨校,山東 濰坊 262400)
建國65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經歷了從平等到富裕到公平正義的時代轉換:在第一個三十年,我黨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是平等;在第二個三十年,我黨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是富裕;在第三個三十年之開局,我黨所確立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是公平正義。在不同歷史時期,我黨核心執(zhí)政理念的確立均有其現(xiàn)實根據,核心執(zhí)政理念的轉換根源于時代問題的轉換,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本質就是事物向對立面的運動,不平等的舊中國必然為平等的新中國所取代,貧窮的社會主義必然向富足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拜金主義的社會主義必然向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轉向。平等是要把人從對人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富裕是要把人從物質資料的極度匱乏中解放出來,公平正義是要把人從對物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從平等到富裕到公平正義是一個正反合的邏輯過程,在這個總體性圓圈中,平等是正題,富裕是反題,公平正義是合題。
核心執(zhí)政理念;時代轉換;公平正義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到2049年的100年時間,可以劃分為三個時間段,粗略地分為三個三十年。從1949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可以看作第一個三十年,從1978年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可以看作第二個三十年,從2012年到2049年,可以看作第三個三十年。第一個三十年,我們把它稱為毛澤東時代,第二個三十年,我們把它稱為鄧小平時代,第三個三十年,我們把它稱為新時代。應當說,毛澤東締造了新中國,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社會主義的奠基人;鄧小平發(fā)動了改革開放,發(fā)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造者;習近平作為毛澤東和鄧小平的繼承者,從當代中國的客觀實際出發(f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解剖中國社會現(xiàn)實問題,并且把這種解剖置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加以綜合性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生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是新型社會主義理論的開拓者。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習近平是新設計師。
新中國成立65年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黨都根據該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問題確立執(zhí)政理念。盡管在每一個時期我黨都面對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多種矛盾,這些矛盾必然要求我黨在確立執(zhí)政理念時必須統(tǒng)籌各方,綜合布局,所確立的執(zhí)政理念也必然是面面俱到的、總體性的,但在每一個時期的多種矛盾中,總有一對矛盾是主要矛盾,總需要我黨針對主要矛盾確立核心執(zhí)政理念來解決主要問題。概括說來,在新中國所走過的65個歲月中,第一個三十年,平等是我黨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第二個三十年,富裕是我黨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在第三個三十年之開局,我黨所確立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是公平正義。應當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黨都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根據時代課題提煉出核心執(zhí)政理念,在核心理念統(tǒng)領下,我黨確立了基本政治經濟制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路線、方針、政策,充分履行歷史使命,有效地解決了時代問題,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第一個三十年和第二個三十年為第三個三十年的探索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作為改革開放的新設計師,一定不會簡單地重復過去60年走過的老路,一定會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一條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客觀現(xiàn)實、符合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情況、新特點的全新道路,這條道路,將全面檢視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60多年來的經驗教訓,繼承我黨在第一個三十年以追求平等為核心執(zhí)政理念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繼承我黨在第二個三十年以創(chuàng)造富裕為核心執(zhí)政理念的改革開放歷史經驗,同時,也汲取第一個三十年片面追求生產關系純粹性,忽視經濟發(fā)展,取而代之以群眾運動、階級斗爭為主要方式推動社會發(fā)展、破壞民主法治的教訓,汲取我黨在第二個三十年以片面追求GDP數(shù)量,忽視道德文化建設,忽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造成社會分化嚴峻,社會矛盾重重,公平正義喪失的教訓,習近平設計的道路——套用甘陽的一個判斷:“孔夫子的傳統(tǒng),毛澤東的傳統(tǒng),鄧小平的傳統(tǒng),是同一個中國歷史文明連續(xù)統(tǒng),套用從前中國公羊學的一個說法,就是要達成新時代的‘通三統(tǒng)’”*甘陽:《新時代的“通三統(tǒng)”——三種傳統(tǒng)的融會與中華文明的復興》,《書城》,2005年第7期。,習近平的新常態(tài)的理論支撐將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原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毛澤東的紅色文化和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的完美結合。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新中國將建立一個怎樣的國家,中國將走一條怎樣的道路,鮮明地擺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面前,這個國家怎么建設,這條道路怎么走?路漫漫其修遠兮,第一代領導人上下求索。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三十年里,毛澤東的平等思想成為我黨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改變舊中國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局面,實現(xiàn)無產階級與勞動群眾的解放是毛澤東的畢生追求,新中國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人民享有廣泛的參政議政權利,并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但仍然沒有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仍然沒有消滅剝削,為建立平等社會的社會制度,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先后實施了三大改造、創(chuàng)辦人民公社、推行計劃經濟、發(fā)動“文化大革命”——在社會主義基本國家制度建立之后,毛澤東的平等社會建設著力點在經濟領域,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經濟決定政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要想保持政治上、文化上以及社會地位上的平等,必須以對生產資料的平均占有為先決條件,所以,中國共產黨在第一個三十年追求平等的實踐邏輯是: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平等地占有生產資料——以確保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地位的平等。毛澤東的努力最終達到了一定程度的平等——盡管這種平等以犧牲效率為代價,并且在改革話語中被描述為大鍋飯和平均主義。
(一)建立新中國為平等社會的建設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礎
確立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1949年9月,在建國前夕,毛澤東領導制定了《共同綱領》,為新中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明確規(guī)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體,即“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2頁。。從《共同綱領》的內容可以看出,毛澤東建立的新中國,是一個多黨合作、民族自治、各階級聯(lián)合執(zhí)政的新型政權,《共同綱領》基本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但同時又在實際上把社會主義方向從國體和政體上確定了下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了基本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實現(xiàn)了民族平等和階級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根本上結束了100多年來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政權。它根本上結束了極少數(shù)剝削者統(tǒng)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勞動人民真正成了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這是中國人民社會政治地位的根本變化”*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頁。。
制定1954年憲法,確立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原則,把平等從國家根本制度上確立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敝贫褡鍏^(qū)域自治制度,“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③④《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22頁,第51頁,第705頁。。發(fā)揚光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今后在動員和團結全國人民完成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和反對內外敵人的斗爭中,我國的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將繼續(xù)發(fā)揮它的作用?!雹墼凇吨袊嗣裾螀f(xié)商會議章程》對此作了進一步規(guī)定:“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作為團結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織,仍然需要存在?!雹?954年憲法從法律上保障了國家民主化的發(fā)展,加強了民族平等、團結和融合*胡鞍鋼:《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頁。,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們要實行人民民主專政,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國的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是真正的大多數(shù)人的統(tǒng)治,要實現(xiàn)社會平等,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全部經驗的總結概括中,提出人民民主專政學說,“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頁。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為人民的政治平等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二)進行三大改造為平等社會的建設奠定了經濟制度基礎
消滅舊的剝削階級的生產關系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xiàn)人人平等的重要步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于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改造分為兩個步驟,首先,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毛澤東制定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yè)?!薄睹珴蓶|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3頁。,由國家來控制經濟命脈。在城市,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消滅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給中國人民的站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農村,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于1950年6月28日通過了《土地改革法》,實行土地改革,土改“為無地、少地農民提供了擁有和使用土地的權利,實現(xiàn)了耕者有其田”,“為絕大多數(shù)人口提供激勵機制來發(fā)展生產力”*胡鞍鋼:《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土改和對官僚資產階級壟斷資本的沒收后,一個為人民所擁護的人民趨向平等、婦女解放的新社會誕生了,對此,費正清講,“現(xiàn)在的新中國是一個人人感覺自豪的國家——控制了通貨膨脹,廢除了外國人的特權,鏟除了腐化,公民都參加了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如修理公共設施,開展掃盲運動等,對于婦女,這是一個新紀元”*[美]費正清:《偉大的革命:1800—1985年》,劉尊棋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頁。。
三大改造是所有制變革的第二個階段,為平等社會建設奠定了生產關系基礎,土改之后,中國的現(xiàn)實是:在工業(yè)生產領域,仍然還存在著生產資料所有者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在農村,兩極分化極為嚴重,“許多貧農,則因為生產資料不足,仍然處于貧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債,有些人出賣土地,或者出租土地。這種情況如果讓它發(fā)展下去,農村中向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必然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頁。。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剝削和壓迫根源于舊的剝削階級的生產關系,而要消滅這種關系,建立新的人人平等的生產關系,必須實行社會主義,消滅資本主義和私有制,1953年8月,毛澤東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向全黨下發(fā),“在逐步地實現(xiàn)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逐步地實現(xiàn)對于手工業(yè)、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xiàn)對于整個農業(yè)的社會主義的改造,即實行合作化”*《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頁。?!叭蟾脑斓暮诵氖窃谵r村實行集體化和在城市實行國有化,將個體經濟、私人經濟改造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并將使國有經濟成為整個經濟的主體”*④⑧胡鞍鋼:《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頁,第223頁,第657頁。,到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生產關系基礎,“合作化完成了,這就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同個體農業(yè)經濟之間的大矛盾?!?《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頁。
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同時,從1953年起,我國開始了以156項重點建設項目為重點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和發(fā)展,這一時期是中國發(fā)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千年未有大變局’的開端。中國現(xiàn)代化的巨變第一次遍及整個中國社會,第一次惠及全中國人口”④。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當時中國的大部分社會問題得到解決,“儲蓄率和投資率急劇提高;由于實現(xiàn)了阻止傳染病和寄生蟲病蔓延的公共衛(wèi)生計劃,人的壽命已開始延長”*[美]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頁。,經濟發(fā)展、公共衛(wèi)生、醫(yī)療建設為社會平等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
(三)創(chuàng)辦人民公社為平等社會建設奠定了社會制度基礎
在毛澤東看來,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旨在打破工農差別、城鄉(xiāng)差別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為共產主義奠定物質基礎的運動;人民公社是集農業(yè)、工業(yè)于一體的基本單元,“把一個合作社變成一個既有農業(yè)合作又有工業(yè)合作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yè)和工業(yè)相結合的人民公社”*《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紅旗》,1958年第3期。;人民公社是社會主義社會通向共產主義社會最好的過渡形式,在“社會主義時期還不得不保存的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工農差別、城鄉(xiāng)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都逐步地消失了,反映這些差別的不平等的資產階級法權的殘余,也逐步地消失了,國家職能只是為了對付外部敵人的侵略,對內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這種時候,我國社會就將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時代”*《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人民日報》,1958年9月10日。,因而在農村和城市都要大辦人民公社。毛澤東設想通過人民公社化運動“在中國十分落后的、分散的農村創(chuàng)建一個工、農、商、學、兵無所不包,農、林、牧、副、漁無所不有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他試圖通過人民公社實現(xiàn)他美好的社會理想”⑧。
農村的人民公社化運動。農業(yè)雖然進行了合作化改造,但“資產階級法權”仍然存在,只有通過人民公社化運動,才能逐步消滅這種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象,才能為共產主義準備條件。1956年完成的高級農業(yè)合作社,每社平均200戶左右,這種小規(guī)模的合作社在1957年冬和1958年春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中暴露出不足,于是又出現(xiàn)了聯(lián)隊、聯(lián)社。為實施大規(guī)模的社會建設事業(yè),毛澤東提出要辦大社。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會議通過了《關于把小型的農業(yè)合作社適當?shù)睾喜榇笊绲囊庖姟罚赋觯骸盀榱诉m應農業(yè)生產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條件的地方,把小型的農業(yè)合作社有計劃地適當?shù)睾喜榇笮偷暮献魃缡潜匾摹!庇谑?,“人民公社”出現(xiàn)了。8月的北戴河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認為人民公社是“指導農民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提前建成社會主義并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所必須采取的基本方針”。此后,全國農村一哄而起,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基本上實現(xiàn)了公社化。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通過在農村建立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并最終過渡到公有制,實現(xiàn)平均分配,建立“公共食堂、幼兒園、托兒所、縫衣組、理發(fā)室、公共浴室、幸福院、農業(yè)中學、紅專學校等等”*《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人民日報》,1958年9月10日。,消滅農村的不平等現(xiàn)象,創(chuàng)造農民平等幸福的生活方式。
城市人民公社化運動。緊隨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之后,城市人民公社也建立起來。毛澤東在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強調城市也要辦人民公社,“將來城市也要搞,學校、工廠、街道都辦成公社。不要幾年工夫,就把大家組成大公社”*③汪海波:《汪海波文集》(第5卷),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頁,第256頁。。城市、鄉(xiāng)村一律叫公社,如鞍鋼叫鞍山公社,不叫工廠。在58年12月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又講:“人民公社現(xiàn)在在各民族農村中(除西藏和某些個別地區(qū)以外)已經普遍地建立起來了,在城市中也在開始進行一些試驗。城市中的人民公社,將來也會以適合城市特點的形式,成為改造舊城市和建設社會主義新城市的工具,成為生產、交換、分配和人民生活福利的統(tǒng)一組織者,成為工農商學兵相結合和政社合一的社會組織。”*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日)。在這種思想指導下,“1958年上半年,中國城市中開始出現(xiàn)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是按照‘共產主義原則和思想’組織城市居民的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的‘政社合一’的社會組織。城市人民公社一般以行政街道為單位,一街一社;有的公社是以區(qū)為單位,一區(qū)一社,下設若干分社?!雹邸暗搅?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大城市重點試辦城市人民公社?!?960年3月9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人民公社問題的指示》,決定在全國普遍推廣城市人民公社,要求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黨委采取積極態(tài)度,放手發(fā)動群眾組織城市人民公社,此后,很快形成了全國城市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到1960年7月底,全國各大中城市基本上實現(xiàn)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化運動建立了集體所有制的公有制基本形式,從制度上確立了人民的平等地位,奠定了人人平等的制度基礎。但無論是城市人民公社還是農村人民公社都是“左”的思想的產物,并非經濟社會發(fā)展必然規(guī)律,缺乏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經濟上實現(xiàn)了完全的平均,在生活上達到了基本的單一,也因此初步“消除”了差別,但事實上人民公社化運動對我國城市和農村剛剛恢復的生產是一種極大的破壞,“人民公社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極大地強化了城鄉(xiāng)居民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制度、就業(yè)制度、教育制度、公共衛(wèi)生制度、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等,嚴禁農村勞動力跨地區(qū)之間的自由流動,嚴禁他們向城鎮(zhèn)流動,極大地限制理論中國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極大地束縛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了1949年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之中?!?⑦胡鞍鋼:《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01頁,第235頁。
(四)推行計劃經濟為平等社會奠定體制機制基礎
在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看來,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在論述新中國的經濟制度時,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等都提出新民主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經濟”*董輔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上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頁。,相反,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豆餐V領》就規(guī)定了中國要搞計劃經濟,“中央人民政府爭取早日制定恢復和發(fā)展全國公私經濟和各重要部門的總計劃,規(guī)定中央和地方在經濟建設上分工合作的范圍,統(tǒng)一調劑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各經濟部門的相互聯(lián)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8頁。,但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剛剛建立的計劃經濟只是“一個‘大計劃、小市場’的混合經濟模式,即大工業(yè)等是計劃經濟,而小工業(yè)等則是市場經濟”⑦,可以說,“1949~1956年是由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過渡的階段”*武力主編:《中國發(fā)展道路》(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21頁。。
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1951年2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頁。的思想,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實行計劃經濟,1952年11月,中共中央正式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并于12月發(fā)出《關于編制一九五三年計劃及長期計劃綱要的指示》,1955年7月的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才正式批準了“一五”計劃。1953年之后,中國正式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從1953年起,我國已按照社會主義的目標進入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劉少奇文選》(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頁。,1954年《憲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國家用經濟計劃指導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24頁。,中國的計劃經濟正式確定。計劃經濟是推進社會平等的重要步驟,“因為只有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以國家指令性計劃來配置資源,才能保證人人就業(yè),分配平均,避免兩極分化。而這些正是平等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趙國江,萬理:《建國后毛澤東的平等實踐探析》,《宜賓學院學報》,2008年第9期。同時,計劃經濟也可以有效地集中全國的資源,確保一些特大建設項目的順利進行。
但計劃經濟也存在對經濟統(tǒng)得過死的弊端,造成企業(yè)沒有靈活性,勞動者沒有積極性,價格沒有指導性,嚴重地助長了分配的平均主義、決策的官僚主義和主觀主義的作風,不利于經濟快速的發(fā)展。
(五)推行單位制、初步建立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保障制度
在推行計劃經濟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建成的城市單位制成為公平的基本保障手段。單位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管理制度,是計劃經濟的基本實現(xiàn)形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位制被賦予了全面管理單位成員的職能和全面負責單位成員生活的義務,在資源配置、社會動員、滿足人們的需求、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單位不僅對職工的生老病死負責,而且為職工的子女和家屬的前途著想?!皢挝缓图乙粯?,也是一個功能多元化的事業(yè)組織或社群”*李漢林:《中國單位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頁。。單位向其成員提供均等的生活福利保障,為單位人在單位內部的平等提供了可能。
教育公平。毛澤東時代為了實現(xiàn)人民的教育平等,采取了多種制度措施: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在農村實行民辦教師制度,到1977年,全國民辦教師人數(shù)多達491萬,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批轉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提出“民辦公助的學校和民辦教師,國家補助應是主要的”,“爭取在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在農村普及小學五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qū)普及七年教育”*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頁。。
醫(yī)療衛(wèi)生平等。毛澤東時代,為了實現(xiàn)醫(yī)療衛(wèi)生均等,大力發(fā)展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赤腳醫(yī)生和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1968年9月,《紅旗》雜志發(fā)表了《從“赤腳醫(yī)生”的成長看醫(y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隨后《人民日報》刊載,“赤腳醫(yī)生”的名稱隨即享譽全國。“赤腳醫(yī)生”是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的產物,是農村社員對“半農半醫(yī)”衛(wèi)生員的親切稱呼。合作醫(yī)療是隨著新中國成立后農業(yè)互助合作化運動的興起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到1977年底,全國有85%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yī)療,赤腳醫(yī)生數(shù)量一度達到150多萬名。為發(fā)展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根據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落后的狀況提出‘把醫(yī)療衛(wèi)生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后,城市衛(wèi)生部門組織醫(yī)療隊下鄉(xiāng)和培養(yǎng)赤腳醫(yī)生對農村防病治病、保障農民健康、發(fā)展衛(wèi)生事業(yè)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的形成、完善和發(fā)展積累了經驗”*齊鵬飛,楊鳳城:《當代中國編年史(1949.10-2004.1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1頁。。
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保障制度的建立,成為教育、醫(yī)療平等的重要保障,“新中國結束了舊中國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的歷史,教育、科學、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各項事業(yè)得到很大發(fā)展”*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4頁。。
(六)發(fā)動“文化大革命”,建立毛澤東的理想社會:——共產主義大學校”
“文化大革命”是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國由毛澤東錯誤發(fā)動和領導,被林彪和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中華民族帶來嚴重災難的政治運動。1966年5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康生、陳伯達起草、毛澤東修改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正式開始,197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華國鋒宣布“文革”結束。
“文化大革命”在經濟上,是為了“使人口眾多、經濟落后、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的中國不僅要盡快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而且還要建立一個世界上發(fā)展獨特的理想的社會主義模式,即共產主義大學?!?,政治上,是為了“反修防修,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防止社會分化,建立‘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社會”*②③④⑤⑦⑨胡鞍鋼:《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56頁,第657頁,第662頁,第670頁,第682頁,第706頁,第724頁,第737頁。。在“文化大革命”之初,毛澤東“大膽地提出在全國各行各業(yè)都要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共產主義大學校’”②,這所大學校在經濟上限制和逐步消滅商品和貨幣關系,追求封閉的產品經濟模式,在分配上推行平均主義,限制按勞分配,在教育上提出工農兵上大學,取消大學的考試制度等等,從而“逐步縮小三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xiāng)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全面造就億萬‘共產主義新人’”③。
無疑,毛澤東發(fā)動“文化大革命”的主觀愿望是好的,“文化大革命”成為毛澤東消滅社會分配不公和社會分化問題,限制資產階級法權,從經濟上鏟除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土壤的手段。毛澤東發(fā)動“文化大革命”“以‘人民為本’,特別是以廣大工農群眾為本”④,是他始終追求的政治理想和經濟理念,但“文化大革命”的理論與實踐從根本上來說都是錯誤的,“文化大革命”對經濟、對國家制度建設、對人力資本、對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yè)、對公民權的破壞都是空前的,對此,《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有明確評價?!拔幕蟾锩笔敲珴蓶|的歷史悲劇,“‘文化大革命’成為鄧小平發(fā)動改革開放的直接動因,也是中國能夠在1978年后保持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穩(wěn)定的根本原因?!雹?/p>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人民公社化運動、推行計劃經濟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解決了社會平等問題,1979年,中國農村基尼系數(shù)為0.26,遠低于其他東亞國家(0.30-0.35)*世界銀行1984年經濟考察團:《中國:長期發(fā)展的問題和方案(主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頁。,“1949——1976年的27年,中國社會發(fā)展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比現(xiàn)代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為平等的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工人、農民群眾獲得了社會主人的地位”⑦,馬克·雪爾頓對毛澤東時代人民地位的平等與職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等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給予高度評價,“毛澤東取代的重要發(fā)展成果是消滅了所有重要的以財產為基礎的不平等,同時將農村內部以及城市內部的不平等大大縮小。工人階級取代了終身職業(yè)安全、優(yōu)厚的津貼和福利,社會地位提高,人均家庭收入略為提高。就全國來說,營養(yǎng)、平均壽命以及教育與健康水平都大為提高”*馬克·薛爾頓:《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中文版),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叢刊,1991年版,第1頁。。
但毛澤東為了社會平等的目的所采取的制度措施卻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為了保障平等卻走向了平均主義,喪失了效率;其二,保障平等的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問題,毛澤東用群眾運動與階級斗爭而不是用法治與經濟的手段來實現(xiàn)社會平等,必然使法律遭受踐踏使經濟發(fā)展遭到破壞。毛澤東“頻繁地發(fā)動各種各樣的政治運動。毛澤東不是通過有效的、基于規(guī)則(如黨和國家的制度安排)的措施來治理國家,而是通過發(fā)動各種政治運動來實現(xiàn)對全社會的控制”,“1949年至1976年中國開展大、小政治運動多達67次”⑨,從“共產黨的哲學是斗爭哲學”出發(fā),毛澤東把黨內不同意見之爭階級斗爭化,使黨內領導人不能表達自己一個的不同意見,“毛澤東從一個偉大的成功者變?yōu)槭≌?,因為他不能自我糾正錯誤,其他領導人也無法糾正他的錯誤”*《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頁。。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shù)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49頁。,毛澤東失敗是鄧小平成功之母,“‘文化大革命’成為鄧小平發(fā)動改革開放的直接動因,也成為中國能夠在1978年后保持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穩(wěn)定的根本原因”。不僅毛澤東的失敗是鄧小平成功之母,從最終意義上來說,毛澤東的成功是鄧小平成功之母,正因為如此,鄧小平通過改革開放發(fā)展經濟,恢復法律尊嚴,以彌補第一個三十年的不足;習近平反對割裂前后兩個三十年之間的關系,更多地是從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中來理解和繼承中國共產黨六十多年來的執(zhí)政經驗,力圖通過法治中國的建設來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并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到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年之際,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后,1978年農村絕對貧困人口2.5億。為了徹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結束短缺經濟,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在這三十年里,中國共產黨從經濟體制改革入手,逐步展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全方位的執(zhí)政方略,但其核心執(zhí)政理念是富裕,富裕理念貫徹在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中。
解放思想是正確認識毛澤東時代的錯誤,撥亂反正,擺脫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恢復和發(fā)展經濟的先導。在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中,中國人民逐步從毛澤東時代極“左”路線中解放出來,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我們粉碎‘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然后深刻地檢討了我們的歷史,提出解放思想,恢復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任務”*③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頁,第254-255頁,第373頁。。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xù)解放思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頁。。當時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不到滿足,部分群眾的溫飽沒有解決,而毛澤東時代,把財富同資本主義相聯(lián)系,把對財富的追求當做是資產階級腐朽沒落的東西,他們“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造成了社會主義和人民群眾的普遍的貧窮,所以,解放思想首先就要明確社會主義和富裕的關系,鄧小平斷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③,社會主義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xiàn)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發(fā)動機。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此后改革開放成為國家發(fā)展的主基調。改革是要發(fā)展生產力,更是解放生產力,是要打破生產力發(fā)展的各種束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分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兩大領域、兩個階段,改革是啟動我國社會生產力高速發(fā)展的引擎,是最終實現(xiàn)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的動力之源。對外開放扭轉了中國自1949年后逐漸對外封閉的態(tài)勢,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往,同時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制,不再采取封鎖國內市場和國內投資場所的保護政策,發(fā)展開放型經濟;大力引進資金和技術,促進了經濟快速發(fā)展。
經濟特區(qū)和沿海開放城市戰(zhàn)略是開辟致富道路的試驗田。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yōu)惠措施,并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qū),作為吸收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窗口;1984年4月,又進一步開放14個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qū)為經濟開放區(qū)。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放區(qū)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前沿,成為首批富起來的地區(qū)。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確立,是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科學總結的基礎上作出的正確選擇,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是解決我國現(xiàn)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把富裕同社會主義本質相聯(lián)系。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雹堋Ia力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最終決定力量,從生產力來概括社會主義本質,無疑抓住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問題。在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上,不僅講發(fā)展生產力,更要講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②③④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頁,第346頁,第254-255頁,第372頁,第23頁。。而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xiàn)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xiàn)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②。鄧小平斷言,“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③。總之,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本質就是發(fā)展生產力,實現(xiàn)共同富裕。
“三個有利于”核心是發(fā)展經濟。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針對當時不少人在改革開放問題上不敢闖、邁不開步子,以及理論界對“姓資姓社問題的爭論”,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判斷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叭齻€有利于”被鄧小平用來作為判斷是否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優(yōu)劣以及社會主義經濟政策的正確與否的標準,此前,鄧小平就曾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fā)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頁。?!案黜椆ぷ鞫家兄诮ㄔO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fā)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⑥。三個有利于標準其核心是發(fā)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走富裕之路,它跟姓社姓資的爭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發(fā)展經濟的制度保障。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規(guī)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1993年11月17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guī)律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并給企業(yè)以壓力和動力,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比較靈敏的優(yōu)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xié)調;針對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國家對市場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第一位的是代表先進生產力?!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澤民2000年2月25日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從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出發(fā)提出的,他指出:“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黨和國家全部理論活動、實踐活動,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準則、根本依據,三個代表第一位的是發(fā)展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
科學發(fā)展觀第一要義是發(fā)展生產力。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這就是科學發(fā)展觀??茖W發(fā)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⑩《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頁,第15頁。。科學發(fā)展觀仍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且“要始終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⑩,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還要保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
在所有制問題上,早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就肯定了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承認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和發(fā)展,此后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得到了空前發(fā)展。在生產力發(fā)展要素方面,1988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頁,第377頁。的著名論斷,強調科技在促進生產力發(fā)展中的首要作用。在發(fā)展問題上,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就講“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這一切,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目的是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是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成績輝煌,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中國已經基本實現(xiàn)小康社會,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1978年,我國GDP總量為3645.2億元,人均381元,2009年我國GDP現(xiàn)價總量為340903億元,人均25545元,在三十年里,我國GDP年均增長近10%,重要工農業(yè)產品的產量躍居世界前列。1978年,中國還是貧困國家,溫飽還沒有解決,農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shù)約68%,城鎮(zhèn)家庭約59%,平均計算超過60%,至2009年,城鎮(zhèn)居民恩格爾系數(shù)36.2%,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農村居民家庭為43.2%。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稗r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下降到2007年的1479萬,貧困發(fā)生率從1978年的30%下降到2007年的1.6%”*蘇國霞:《扶貧開發(f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經濟研究參考》,2008年第31期。。
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對此,鄧小平早就有清醒的認識,“現(xiàn)在看,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fā)展時少”*轉引自趙智奎:《改革開放30年思想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30頁。:
其一,長期奉行唯經濟主義的指導思想、唯GDP、唯招商引資、唯財政收入的政績觀,導致拜金主義盛行,資源環(huán)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國有壟斷行業(yè)憑借壟斷地位獲取超額利潤,嚴重損害市場公平,致使居民收入差距、地區(qū)差距、城鄉(xiāng)差距越來越大,國民收入分配嚴重畸形;住房、醫(yī)療、教育推向市場,改革變成收費,形成住房、醫(yī)療、教育新的“三座大山”,民生問題日益突出。
其二,法治國家建設遲滯,缺乏對憲法應有的尊重,導致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嚴重,一方面特權盛行,官員財產不透明,腐敗與“三公”消費、公共資金的浪費現(xiàn)象十分嚴重,行政開支巨大,民生支出過小,另一方面弱勢群體問題嚴峻;社會缺乏應有的公平、正義,仍然存在歧視性的法律、政策與制度,二元戶籍制度依然存在;在社會基本保障領域缺失公平,就業(yè)、失業(yè)保障、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等方面沒有實行公民平等的制度。
其三,經濟中心主義與道德建設一手硬、一手軟,“精神文明建設”流于形式,人們道德滑坡、信用危機、信仰危機日益侵蝕社會肌體,對弱勢群體、社會底層的人文關懷缺乏,對困難群眾的同情、憐憫之情淡漠,中華文明形象受損。
其四,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財富收入、財產保有量懸殊,社會分化嚴重,2013年國家統(tǒng)計局披露2012年全國居民基尼系數(shù)為0.474,2008年達到0.491峰值,均遠高于0.4的國際警戒線。2012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西南財經大學共同創(chuàng)立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對8438個家庭所做的調查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數(shù)為0.61,這一數(shù)值顯示中國貧富差距比產生社會動蕩的水平要高50%。報告警告說:“當前中國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見”*《報告稱中國家庭基尼系數(shù)達0.61收入差距世所少見》,《京華時報》,2012年12月10日。。“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總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額僅為4.7%,而總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總收入的份額高達50%。突出表現(xiàn)在收人份額差距和城鄉(xiāng)居民收人差距進一步拉大、東中西部地區(qū)居民收人差距過大、高低收人群體差距懸殊等方面”*⑦⑨李勁:《公民社會與社會層級結構重塑》,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頁,第26頁,第27頁。。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貧富懸殊日益明顯,社會公平正義受到嚴峻挑戰(zhàn)。
“從1978年起,隨著改革開放的推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中國的社會結構也發(fā)生了烈度、速度、深度和廣度比任何時期都要深刻的社會分化”⑦。社會分化的根本標志是社會群體間的差距拉大,由此導致的社會分化是全方位的,“不僅是領域的分化和區(qū)域的分化,而且包括階層分化、組織分化、利益分化和觀念分化”*文軍,朱士群:《社會分化與整合及其對中國社會穩(wěn)定的影響》,《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0年第2期。。社會階層分化必然加劇社會矛盾,“一個就是勞資矛盾;另外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矛盾”⑨。
對此,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總結十七大以后五年來的情況時指出,當前“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醫(yī)療、住房、生態(tài)環(huán)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zhí)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頁。。社會分配不均,弱勢群體、底層群眾利益得不到保障,社會分化、階級分化、固化嚴重是當前的主要社會現(xiàn)實,公平正義喪失,這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初衷相背離。
社會利益集團的分化意味著社會利益差別表達的明晰化,意味著社會利益矛盾的公開化,正因如此,縮小收入差距,消滅特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成為現(xiàn)時代的迫切任務。十八大之后我黨開始反思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問題和不足,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基本目標,把法治中國建設、社會公平與正義、民生與社會保障放到應有的地位上來抓,致力于社會公平、正義的重建。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經濟社會得以長足發(fā)展,中國人民逐漸擺脫了貧困,但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貧富分化嚴峻,利益集團、官僚主義、特權等都制造社會不公正,引發(fā)各類社會矛盾,所有這些問題、矛盾的產生都根源于公平正義的旁落,對公平正義的訴求正成為時代的強音。公平正義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石,也是當下時代價值的體現(xiàn),崇尚公平正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公平正義成為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基本品質和崇高選擇,是主體的社會活動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也是主體自我尊嚴維護的道德規(guī)范和原則,是群體內聚力的活水和追求實效群體奮進目標的動力;公平正義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馬克思主義衡量一個社會的歷史進步性的價值尺度,是建構未來社會的指導性原則,公平正義的喪失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重要根據,相反,共產主義則是無產階級埋葬了非正義的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的正義社會。習近平總書記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和馬克思主義紅色文化的繼承者,作為改革開放的新設計師,他一定會把公平正義放在其思想體系的核心位置。因此,樹立社會公平正義,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
黨的十八大之后,我黨核心執(zhí)政理念向公平正義轉向,新理念得以全面貫徹實施,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統(tǒng)領的公平正義理念在理論和實踐兩個領域同時全面展開。2012年11月29日,習總書記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人民日報》,2012年11月30日。,實現(xiàn)中國夢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贏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中國夢統(tǒng)領下,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黨的執(zhí)政理念在法治中國建設、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消滅特權、反對腐敗等在各個領域展開。
(一)公平正義理念成為新時代的執(zhí)政原則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強調“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深化行政制度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就是要“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強化“道德建設”,就是要“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日報》,2012年11月9日。。
十八大以后,公平正義成為習近平面向新時代的宣言書,成為中國共產黨在第三個三十年之開局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所以必須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頁。;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強調要從司法上保障公平正義,“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③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頁,第8頁。,要堅持依法治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xiàn)國家和社會生活制度化、法制化”③;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頁。。在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演講中指出,“改革開放以后,在鄧小平先生領導下,我們從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出發(fā),探索和開拓國家發(fā)展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堅持和平發(fā)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逐步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演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頁。。在二〇一四年新年賀詞中指出,“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二〇一四年新年賀詞》,《人民日報》,2014年1月1日。。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10月29日。。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主張公平正義迫在眉睫,公平正義理念將是中國共產黨在執(zhí)政第三個三十年的主基調。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發(fā)動機
如何縮小貧富差距、如何擺脫粗放型經濟、如何擺正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些都是大難題。十八大之后,我黨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標志著全面深化改革正式啟動。全面深化改革是構建公平正義社會的動力:為“形成企業(yè)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xiàn)代市場體系”,啟動“加快完善現(xiàn)代市場體系”建設;為確?!胺枪兄平洕纳鐣髁x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重要基礎”的地位,提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啟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為“優(yōu)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tǒng)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啟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為消滅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提出“健全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為“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為“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為“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提出“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體系”*《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應當說,全面深化改革是構建公平正義社會的基本步驟。
應該講,十八大之后的改革與鄧小平時代的改革是有所不同的,鄧小平時代的改革以富裕為目標選擇,以變革生產關系領域不合理的環(huán)節(jié)和方面促進經濟發(fā)展為主題,而習近平主導的改革卻以塑造社會的公平正義為目標選擇,是全方位改革,這場改革“不是推進一個領域改革,也不是推進幾個領域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改革”*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tǒng)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求是》,2014年第1期。,這就必須深入研究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guī)劃,加強對各項改革關聯(lián)性的研判,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各方面的體制改革有機結合。
(三)堅持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夯實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物質基礎
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生產力的發(fā)達,離不開物質資料的充裕和人民的富足,發(fā)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堅持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始終是我黨的首要目標選擇,習近平講,“中國目前的中心任務依然是經濟建設,并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③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演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4頁,第43頁。。在經濟發(fā)展上,習近平重申發(fā)展是硬道理,重申中國共產黨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重申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尤其是充分肯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開放以后,在鄧小平先生領導下,我們從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出發(fā),探索和開拓國家發(fā)展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堅持和平發(fā)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逐步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雹?。經濟發(fā)展離不開科學技術進步和人才的培養(yǎng),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有人說,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yè)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頁。。
十八大以后,中國經濟改革、創(chuàng)新迎來了新紀元,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秋,習近平主席向世界描繪了我國與有關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藍圖,APEC經濟體與“一帶一路”的目標區(qū)域雖然高度重合,是中國應對世界經濟中心向亞洲轉移和加強對外合作的務實之舉,是推動中國乃至亞太、亞歐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方案。
經濟發(fā)展的目的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造福人民,回饋社會,“一切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其他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要發(fā)揚勞動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回饋社會,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頁。。
(四)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在治國理政的總體思路層面為實現(xiàn)公平正義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指在政治實踐過程本身也必須以追求公平正義為目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保障公平正義的能力和手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要求“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要求“改進社會治理方式”⑦,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未來中國改革開放作出了頂層設計,提出了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我們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為中國長遠發(fā)展奠定更好的制度基礎”*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演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5頁。。
(五)法治中國建設確保公平正義法治化制度化
法治中國建設是公平正義理念得以實現(xiàn)的根本保障,它是一項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共同推進的綜合性系統(tǒng)工程。從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闡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要思想,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目標任務,再到十八屆四中全會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確立,一整套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治理體系加緊構建,法治中國建設得以全面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法治中國建設,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指明了路徑方向。奉法者強則國強,“‘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我們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xiàn)了有法可依,這是我們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們繼續(xù)前進的新起點。形勢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法律體系必須隨著時代和實踐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③《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人民日報》,2014年9月6日。。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發(fā)展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③。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xié)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 真抓實干蹄疾步穩(wěn)務求實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強調》,《人民日報》,2014年3月1日。。法律不能有效實施就成了廢紙,“現(xiàn)在,我們的工作重點應該是保證法律實施,做到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糾。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實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紙空文,依法治國就會成為一句空話”*⑥⑦⑧⑨《堅持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人民日報》,2014年1月9日。。挺直脊梁,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公生明,廉生威?!獔允芈殬I(yè)良知、執(zhí)法為民,教育引導廣大干警自覺用職業(yè)道德約束自己,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樹立懲惡揚善、執(zhí)法如山的浩然正氣。要信仰法治、堅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的執(zhí)法者,站穩(wěn)腳跟,挺直脊梁,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鐵面無私,秉公執(zhí)法”⑥。維護公平正義,司法機關是最后一道防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⑦。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該由自己行使的權力,“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牢固確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該由自己行使的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⑧。維護穩(wěn)定,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權威地位,“要處理好維穩(wěn)和維權的關系,要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完善對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使群眾由衷感到權益受到了公平對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⑨。法外無權:共產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普通一員,“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記,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jiān)督?!薄胺锤ㄔO,必須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xiàn)象。共產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guī)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 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月23日。。憲法受破壞,人民權利和自由就無法保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憲法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息息相關。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wèi)憲法尊嚴,就是捍衛(wèi)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xiàn)。只要我們切實尊重和有效實施憲法,人民當家作主就有保證,黨和國家事業(yè)就能順利發(fā)展。”“反之,如果憲法受到漠視、削弱甚至破壞,人民權利和自由就無法保證,黨和國家事業(yè)就會遭受挫折。這些從長期實踐中得出的寶貴啟示,必須倍加珍惜。我們要更加自覺地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 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人民日報》,2014年12月5日。。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里程碑,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提出依法治國六項任務:“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钡谝?,強調依法執(zhí)政首先需要依憲執(zhí)政,“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币鹬貞椃ǖ膰腋敬蠓ǖ牡匚唬皩⒚磕晔滤娜斩閲覒椃ㄈ?。”“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第二,強調良法善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薄凹訌妭浒笇彶橹贫群湍芰ㄔO,把所有規(guī)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guī)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發(fā)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薄凹訌娛袌龇芍贫冉ㄔO,編纂民法典?!薄皩崿F(xiàn)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薄皩Σ块T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協(xié)調決定?!薄懊鞔_地方立法權限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qū)的市地方立法權?!薄疤剿魑械谌狡鸩莘煞ㄒ?guī)草案”;第三,保護私產,“國家保護企業(yè)以法人財產權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企業(yè)有權拒絕任何組織和個人無法律依據的要求”;第四,懲治腐敗有法可依,“完善懲治貪污賄賂犯罪法律制度,把賄賂犯罪對象由財物擴大為財物和其他財產性利益”。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法治是保障公平正義的底線,十八大以來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首要價值追求,用法治來維護公平正義,堅持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就能使人民群眾感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六)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是公平正義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
堅持公平正義首先要肯定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肯定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是習近平的一貫主張,早在十八大召開之前,習近平就強調,“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他要求全黨“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各級領導干部要始終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從思想和感情深處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當先生,虛心向他們求教問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zhí)政本領的增強、領導藝術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中,不斷從人民群眾中吸取營養(yǎng)和力量。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一切權力服務于人民。黨員領導干部要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最大責任,把執(zhí)政為民、為民用權作為正確使用權力的基本準則,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習近平:《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人民日報》,2010年3月2日。。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樹立正確的群眾觀,肯定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是確立公平正義理念的根本前提。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尊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的偉大實踐。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強調,“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為重點,切實加強全體黨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教育,把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作為切入點,進一步突出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發(fā)揮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勢,為推動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保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過程,要貫穿‘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比嗣袷橇Ⅻh之本,“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深入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為實現(xiàn)黨的十八大目標任務提供堅強保證》,《人民日報》,2014年6月19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密切了黨群關系,擺正了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位置,突出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
(七)消滅特權、反對腐敗是維護公平正義的突破口和重要舉措
取消特權是習近平推行公平正義理念的重要步驟,是習近平的夙愿。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就指出,“各級黨委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自覺遵守廉政準則,既嚴于律己,又加強對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育和約束,決不允許以權謀私,決不允許搞特權”*《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會議,審議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使反對特權制度化,“中央政治局全體同志要改進調查研究,到基層調研要深入了解真實情況,總結經驗、研究問題、解決困難、指導工作,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多同群眾座談,多同干部談心,多商量討論,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切忌走過場、搞形式主義;要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不張貼懸掛標語橫幅,不安排群眾迎送,不鋪設迎賓地毯,不擺放花草,不安排宴請?!敝醒胍倪M會風、改進文風,要規(guī)范出訪活動,要改進警衛(wèi)工作,要改進新聞報道,要嚴格文稿發(fā)表,要厲行勤儉節(jié)約,“制定這方面的規(guī)定,指導思想就是從嚴要求,體現(xiàn)從嚴治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同意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八項規(guī)定》,《人民日報》,2012年12月5日。。八項規(guī)定是黨員干部的行為準則,是消滅特權、預防腐敗的重要措施。
反腐是維護公平正義的重大舉措。十八大以后,反對腐敗成為中國政治生活的重大事項。黨中央不斷強化反腐力度,致力于消滅腐敗,消滅特權,目的是還社會以公平、正義。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習近平就強調要下大氣力解決貪污腐敗等問題,“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zhàn),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黨員干部中發(fā)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全黨必須警醒起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6日。。
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指出如果不根治腐敗,必然會導致亡黨亡國,“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始終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黨風廉政建設,是廣大干部群眾始終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锉叵雀?,而后蟲生?!陙?,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蕩、政權垮臺,其中貪污腐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共產黨員要要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我們要警醒?。〗陙砦覀凕h內發(fā)生的嚴重違紀違法案件,性質非常惡劣,政治影響極壞,令人觸目驚心?!彼绕鋸娬{,“對一切違反黨紀國法的行為,都必須嚴懲不貸,決不能手軟”*《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9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要“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要求全黨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方針,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 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月23日。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全黨要“堅決同一切消極腐敗現(xiàn)象作斗爭,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奮斗”*《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3月18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講話指出,要“借鑒歷史上優(yōu)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拒腐防變能力”*《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yōu)秀廉政文化 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人民日報》,2014年4月21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講,“要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我黨要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深入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為實現(xiàn)黨的十八大目標任務提供堅強保證》,《人民日報》,2014年6月19日。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再次強調全黨要“堅定不移反對腐敗”*《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4日。。
2013年正式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組織部”巡視組,王岐山同志任組長,設立5個巡視組,標志著反腐巡視工作進入正式運作階段。巡視組定位于履行監(jiān)督責任,當好黨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和“蒼蠅”,對違紀違法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報告,成立巡視組是反對和懲治腐敗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后,我黨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對腐敗運動,至今年8月,共懲治省部級以上腐敗官員34名,極大地震懾了貪腐分子。落實八項規(guī)定,反對腐敗,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都是消滅特權,還社會以公平正義的切實努力。
(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實現(xiàn)民族平等和中華各族人民大團結是保障民族間公平正義的根本政策,是公平正義在民族事務中的具體體現(xiàn)
民族區(qū)域自治、民族平等和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是公平正義觀念在民族工作中的根本指針。習近平重新強調民族區(qū)域自治,“要堅定不移堅持黨的民族政策、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中國是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民族團結是中國各民族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⑨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作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30日。,各民族要緊密團結,“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⑩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5月30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還要“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自覺維護國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團結大局”⑨。各民族要確立在國家中的主體意識,“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⑩,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在精神上成為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
在民族政策上習近平還強調各民族之間的交融,“要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共建工作,推進‘雙語’教育,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有序擴大新疆少數(shù)民族群眾到內地接受教育、就業(yè)、居住的規(guī)模,促進各族群眾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加深了解、增
進感情”*②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5月30日。;還要改善民族地區(qū)的民生,“發(fā)展要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shù)厣稀⒙鋵嵉皆鲞M團結上,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②,共享祖國繁榮發(fā)展的成果。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維護公平正義的基本保證
保障民生是伸張公平正義的基礎,民生事業(yè)是維護弱勢群體和社會底層生存與發(fā)展的最后屏障,民生事業(yè)對弱勢群體和社會底層最有意義,羅爾斯的正義理論追求起點平等和有限的結果平等,努力維護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只要其結果能給每個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會成員帶來補償利益,它們就是正義的”*[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民生改善,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的、艱巨的、復雜的工程。對此,習近平同志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xù)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huán)”*倪洋軍:《感于習近平“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人民日報》,2013年5月16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要求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qū)、貧困地區(qū)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在2013年全國兩會上強調,要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在天津考察就業(yè)服務項目時說,就業(yè)是民生之本,要注重穩(wěn)定和擴大就業(yè)……。當前我國在教育領域、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就業(yè)領域等等的改革就是以保障民生重建社會公平正義為目的。
確立公平正義的執(zhí)政理念是第三個三十年工作的根本指針,從全面改革到經濟建設,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到法治中國建設,從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到消滅特權、反對腐敗,從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制定了一整套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目標指向的治國理政的根本方略,為新時期的社會改革、發(fā)展確立了基本的路線與方向。應當說,上述九條治國之策是相互連接,內在統(tǒng)一的,其目標選擇是公平正義,其方法是全面深化改革,其基礎是發(fā)展經濟,其體制機制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其保障是法治中國建設,其立足點和出發(fā)點是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其突破口是消滅特權、反對腐敗,其實施是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不同歷史時期,我黨執(zhí)政理念的確立均有其現(xiàn)實根據,執(zhí)政理念的轉換根源于時代問題的轉換,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本質就是事物向對立面的運動,不平等的舊中國必然為平等的新中國所取代,貧窮的社會主義必然向富足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拜金主義的社會主義必然向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轉換。平等是要把人從對人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富裕是要把人從物質資料的極度匱乏中解放出來,公平正義是要把人從對物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從平等到富裕到公平正義是一個正反合的邏輯過程,在這個總體性圓圈中,平等是正題,富裕是反題,公平正義是合題。
(一)平等、富裕、公平正義的辯證法
費希特講“自我設定非我”,在自我和非我的矛盾運動中,事物由自我向非我發(fā)展,馬克思講社會批判,社會批判是指要發(fā)現(xiàn)社會問題的本質,對社會問題的本質加以否定,從而達到改造現(xiàn)實社會的目的。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革運動就是按照辯證法的邏輯展開的,這個邏輯過程表現(xiàn)為我黨核心執(zhí)政理念“平等”、“富?!薄ⅰ肮秸x”的時代轉換。
毛澤東的批判對象是舊中國,其革命的目標也只能是舊中國的最大本質,這個本質就是人對人的剝削和壓迫,等級社會是人對人的剝削和壓迫所表現(xiàn)出來的根本特征。按照辯證法原理,事物的發(fā)展是向對立面的運動,舊中國的本質特征即是貧富不均的等級社會,其向對立面運動的訴求必然是平等。新中國是在舊中國基礎上誕生的,毛澤東對舊中國的批判是一個辯證否定的過程,他力圖尋找社會主義形式下恰當關系的合理形式,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將其付諸實踐,平等必然成為毛澤東時代我黨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應當承認,平等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階段人們之間的關系的淺層次的認識,并且深深地打上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平等觀念的印記,導致平均主義也是其題中之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平等就是一個常見范疇,平等不僅指財富的平等,而且應當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地位上的平等,但中國歷代農民起義所打的旗號“均貧富”只是一種土地、財富平等觀念。正因為人民對財富的渴望,平等觀念才深入中國人人心,平等,最能夠喚起中國人的參與熱情。我們挖掘毛澤東的平等觀念的傳統(tǒng)文化淵源,并不否認其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性質,毛澤東的革命理論無疑是馬克思主義的,他的平等觀念是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延伸,在新中國的第一個三十年里,作為中國共產黨核心執(zhí)政理念的平等自然比傳統(tǒng)文化中的平等觀念深刻得多,內容豐富得多,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認毛澤東的革命理論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毛澤東的平等觀念所要解決的是舊社會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黑暗現(xiàn)實,在實行一系列政治、經濟社會革命之后,中國建成了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平等框架結構,但新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蘇聯(lián)斯大林模式,高度計劃的經濟體制造成了效率低下等弊端。
70年代末,中國社會最大的問題是貧困,其向對立面運動的最大訴求就是富裕。在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第二個三十年里,鄧小平所提出的富裕理念以平等為基本前提,也就是說,鄧小平的富裕執(zhí)政理念的底板是平等,這是毛澤東的功勞。富裕所涉及的主要是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領域,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生產效率低下、經濟短缺、人民群眾的生活資料匱乏、兩億多人民還生活在絕對貧困之下的窘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主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經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富裕成為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但如果以單一的經濟發(fā)展為中心,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當下中國集聚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其根本原因就是公平正義得不到彰顯,其向對立面運動的訴求必然是尋求公平正義。應當說,“公平正義”理念是比“平等”、“富?!钡雀鼮樯羁?,更高一個層次的、更根本性的哲學范疇。從公平正義出發(fā),可以邏輯地開出道德、平等等政治哲學概念。正義在古希臘哲學中是高居于天國的邏各斯,在基督宗教中是上帝的意志,在中國文化中是“道”,是儒家思想中的“天命”、“天志”,正義是政治、倫理原則的靈魂,國家概念、政府設計、道德規(guī)范等等可以說都是從正義中開出來了的。只有確立理性、嚴整、合乎邏輯的正義觀念,才能保證建立在其基礎之上的國家、政府、道德的合法性。習近平公平正義觀念正是針對當下中國的道德失范、社會公平正義缺失、特權盛行、貧富分化嚴重等問題提出來的。
(二)從“平等”到“富裕”再到“公平正義”是人的解放的三次躍升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依據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關系把人的解放劃分為三個階段,“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代和新時代對平等、富裕和公平正義的追求恰恰是馬克思人類解放三個階段在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
毛澤東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功績在于把人民從不平等的社會中解放出來,因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對象之一是封建主義,而封建主義建立在人身依附關系上,反對封建主義的結果就是把人從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中解放出來,這可以說是毛澤東完成了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解放的第一個階段的歷史使命,這也是中國革命的新民主主義性質使然。但按照馬克思的理解,是資本的邏輯實現(xiàn)了人對人的解放,然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實現(xiàn)社會平等,實現(xiàn)人對人的解放的手段和步驟,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恰恰是消滅市場和資本,實行高度計劃的國民經濟,但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盡管達到了把人從人對人的依賴中解放出來的目的,消滅了人對人的依賴,但卻帶來了物質資料的極度匱乏。人對人的解放是資本邏輯的結果,但資本邏輯必然帶來物的依賴,毛澤東力圖通過一次革命就完成把人從對人的依賴和從對物的依賴中解放出來的目的,顯然脫離實際。
鄧小平時代我們黨以富裕為核心執(zhí)政理念,依靠的手段就是市場和資本,資本的充分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一方面資本的邏輯肯定了人對人的解放,資本只承認人和人之間的金錢關系,并且以原子化的個人作為其社會基礎,但過度市場化的結果是人依賴于物,“從唯物史觀考察市場經濟,其本質就是人對物的依賴關系的社會化的交往形式。生產者個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生產活動,要以‘物’的聯(lián)系為基礎,以物質產品的交換形式作為生產者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不論是生產者個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還是勞動產品,也不論是交換價值和貨幣,都具有物化的性質,并通過‘物’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即形成人對物的依賴關系”*賴傳祥:《試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中州學刊》,1997年版,第1頁。。財富,不僅是人的解放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變成了奴役人的手段。
市場、資本的邏輯必然帶來物的依賴,但恰恰是物的依賴過程創(chuàng)造了人的解放的物質基礎,要想從人對物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必須讓這種關系得到充分發(fā)展。物的依賴關系的充分發(fā)展正是人對物的解放的必要條件,正像基督教哲學中所講的那樣,“上帝黑暗”是因為在“極致而無限的明亮中陷入極致的黑暗”*徐龍飛:《形上之路:基督宗教的哲學建構方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470頁。,正是極度的明亮才使上帝陷入黑暗,只有在極致的物的依賴中人對物的依賴的解放才成為可能。人類解放必然由第二個階段躍升至第三個階段,人的解放的第三個階段既沒有人對人的依賴,也沒有人對物的依賴,而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fā)展,但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離不開物質基礎,恰恰是資本、市場締造了人的解放的物質條件,“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在人的全面發(fā)展階段,“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
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公平正義,就是通往人類解放第三個階段的現(xiàn)實路徑。公平正義,一方面以人從人對人的依賴的解放為基礎,但同時,又從現(xiàn)實的社會實際出發(fā)肯定市場與資本的地位與作用,客觀的生產和交往關系既是公平正義的基礎,又是公平正義的天花板,“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頁。。公平正義以現(xiàn)實的生產和經濟為標準,“社會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門科學來斷定,那就是研究生產和交換這種與物質有關的事實的科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8頁。。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也需要客觀的現(xiàn)實是物質手段,“正義精神和價值的實現(xiàn)最終要依賴于由生產方式決定的公平關系,它需要現(xiàn)存生產力的發(fā)展與生產關系的變革,以及由此導致的整個社會交往的發(fā)展水平”*⑦萬斌,趙恩國:《公平、公正、正義的政治學界定及其內在統(tǒng)一》,《哲學研究》,2014年第9期。。但公平正義絕不會完全屈從于資本的邏輯,完全仰仗資本的鼻息,“正義以否定性的形式和超越性的內容表達著人與人交往關系中非私利性和類特性等恰當性的不斷增長,以達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⑦。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執(zhí)政理念就是要在保障生產的基礎上建立恰當?shù)囊?guī)范的人的生活關系和交往準則。
(三)從“平等”到“富?!痹俚健肮秸x”是一個正反合的過程
許全興教授撰文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正反合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要經歷一個正、反、合的辯證歷史過程。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的探索與試驗是辯證發(fā)展過程中‘正’的階段,為爾后的發(fā)展作了必要的準備,奠定了基礎;鄧小平糾正了毛澤東晚年的錯誤,繼續(xù)進行試驗,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后繼者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這一理論,這是辯證發(fā)展過程中‘反’的階段;理論發(fā)展的自身邏輯和當代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要求需要一個‘合’的階段。‘合’不是復舊,而是在‘正’、‘反’兩階段基礎上進行綜合創(chuàng)新?!?②③許全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反合”》,《毛澤東思想研究》,2014年第7期。許教授的觀點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核心執(zhí)政理念的時代轉換恰恰就是一個正反合的邏輯過程,這個過程以平等為正題,富裕為反題,公平正義為合題。
毛澤東是新中國的開創(chuàng)者,他處于正題階段,“毛澤東雖然沒有找到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道路,但他無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開拓者、奠基者,他的有關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反、合’歷史過程中‘正’的階段”②。而平等是毛澤東時代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平等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起點,平等自然構成了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核心執(zhí)政理念的正題。
鄧小平時代否定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和計劃經濟,處于反題階段,“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時代正確的理論、制度和實踐的基礎上,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和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理論、方針和政策,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亦是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辯證否定,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過程中‘反’的階段”③。富裕是鄧小平時代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富?!笨隙烁偁?、效率、資本的合法性,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構成了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核心執(zhí)政理念的反題。
對于毛澤東時代和鄧小平時代,習近平明確提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毫不動搖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習近平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顯然,習近平總書記是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三十年積極因素的充分肯定,處于合題階段。我黨在第三個三十年的核心執(zhí)政理念是公平正義,于是,公平正義構成了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核心執(zhí)政理念的合題。但作為合題的“公平正義”,不是正題“平等”、反題“富?!钡暮唵尉C合,更不是復舊,用老辦法解新問題,而是在更高基礎上對當代中國現(xiàn)實做出的理性回應。合題“公平正義”不是對反題“富?!钡暮唵畏穸?,更不是回到正題“平均主義”的老路上去。公平正義一個方面是對平等高層次地回歸,另一方面又承認和肯定了作為公平正義基礎的財富增長的合法性地位。平等包含著公平正義的元素,公平是貫徹始終的邏輯線索。
資本與市場的邏輯與公平正義的內在張力是一個悖論,在唯物史觀看來,市場、資本能夠激發(fā)活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但也會制造貧富不均,市場、資本的邏輯與公平正義之間始終存在著內在緊張,當市場、過度張揚時,公平正義必然受到壓制。只有公平正義力量充分彰顯,市場、資本才會發(fā)揮其應有作用。正是根據這一邏輯,毛澤東建立了平等、公正的社會,消滅了市場、資本,而鄧小平為了糾正計劃經濟所帶來的效率低下問題,引入市場、資本。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之后,市場、資本高度張揚帶來了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極度繁榮,但在市場、資本力量擴張中公平正義力量被遮蔽。在第三個三十年中,這個合題仍然糾纏于公平正義與資本的邏輯之間——整個現(xiàn)代性就奠基在資本的邏輯之上,資本邏輯是現(xiàn)代化建設無可回避的。也就是說,一方面,要重新確立公平正義理念,但這種對公平正義的反思不是簡單地向平等的回歸,而是在更高層次上對人的自由解放思想的回應,它超越了毛澤東單純追求平等的局限,毛澤東的平等簡單地拒絕了市場與市場與資本,將公平正義與資本、市場簡單對立,而習近平是在更高層次上思考公平正義,并且把公平正義在與市場、資本的對立中把握其統(tǒng)一,是經濟高度發(fā)展基礎上的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公平正義也是對富裕的超越,公平正義肯定了富裕的兩大支柱:市場與資本的積極因素,并且力圖克服市場、資本對公平正義的侵害,是在公平正義與市場、資本的統(tǒng)一基礎上的綜合創(chuàng)新。
[責任編輯:韓小鳳]
王立勝(1963-),男,曲阜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毛澤東思想研究會副會長,喀什地區(qū)行署常務副專員;王清濤(1968-),男,中共濰坊市委黨校教授。
D25
A
1003-8353(2015)01-0072-21
①[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現(xiàn)代主義與認同》,楊渝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