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雷
(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運城044000)
家長引導對幼兒交往行為的影響及改進策略
張怡雷
(運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運城044000)
在幼兒交往行為的發(fā)展進程中,家長是應順其自然,還是給予適時適當的引導?哪些具體做法會對幼兒的交往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筆者通過調查分析,差異比較,得出結論,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家長;引導;幼兒;交往行為;影響;改進策略
在幼兒交往行為的發(fā)展進程中,家長是應順其自然,還是給予適時適當的引導?哪些具體做法會對幼兒的交往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為澄清這些問題,筆者選定某市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附屬的4所幼兒園為試點進行調查研究。事先對8個大班的323名幼兒進行了小組劃分,根據其交往行為表現(xiàn)分為受歡迎型和被忽視型兩組,研究中對其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繼而將兩組數據進行差異比較分析,由此得出結論,提出改進策略。
幼兒交往行為:結合論文的研究方向和主旨,從哈貝馬斯、覃江梅等眾多研究者對交往行為的研究分析中,文章將交往行為界定為: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等符號在思想、情感、行為等方面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區(qū)別于交往能力的關鍵點在于交往行為更加注重交往的表現(xiàn)過程,而交往能力則包含了交往的策略、技巧等。幼兒交往行為指3-6歲幼兒園階段兒童的交往行為。 家長的引導:根據研究主旨,將其界定為家長通過有意識的活動,促使幼兒在交往方面的表現(xiàn)良好發(fā)展的具體行為傾向。
表1 不同交往類型家長的引導差異比較
由表1所示,根據差異顯著程度排序,位居第一的是第10項,這個問題與第9項、第8項聯(lián)系在一起,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同一個問題,即:家長對幼兒的同伴交往是否限制和干涉。位居第二的是第4項,第5項與之并列,以下依次是第7項、第1項、與第3項、第6項。
從標準差的表現(xiàn)狀況來看,被忽視型在第4項中的標準差為1.06,離散度較大,表明該組被試家長有的很少讓孩子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有的則經常讓孩子獨自一人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第9項被忽視型的標準差為1.11,第10項被忽視型的標準差為1.07。這兩個數據不禁讓我們思考,在被忽視型幼兒家庭中,對待幼兒的矛盾沖突是否有兩種極端現(xiàn)象,一些家長可能會對幼兒的交往表現(xiàn)過度敏感,擔心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吃虧,刻意為孩子選擇與之交往的同伴,當孩子在交往中發(fā)生矛盾時,為避免沖突,趕緊將孩子帶離現(xiàn)場。而另一些家長則對孩子的交往完全置之不理,不聞不問,使孩子在與同伴發(fā)生矛盾沖突時或盲目無助,或粗暴應對。如此久而久之,幼兒也會對交往失去信心從而降低交往的動機,減少應有的交往行為。
在對家長的引導行為進行調查的問卷中,包涵了對家長的觀念、能力的調查,結果顯示,家長的引導行為方面差異最為顯著,表明家長對于幼兒交往的引導行為將會是幼兒交往行為發(fā)展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也就是說,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給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并進行科學有效地引導,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的交往行為。在前期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被試家長對于幼兒交往的認識很好,兩種類型基本不存在大的差異,但是觀念的改進不能完全解決行為跟進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和觀點,有了正確的目標和方向,卻找不到問題突破口,不知如何去做,或做法錯誤,或明知應該如何去做,卻懶于行動、懶于作為,這些都是導致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在家長對幼兒的同伴交往是否限制和干涉這個問題上,第8、9、10項數據顯示,受歡迎型幼兒家長更少地限制和干涉幼兒的同伴交往,在思想上,他們更多認為幼兒同伴間發(fā)生矛盾并不一定是壞事;在行為上,他們在自己的孩子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不帶孩子回避矛盾,同樣也不限制孩子與經常發(fā)生沖突的同伴進行交往。
第4項、第5項的差異表明,家長或為了貪圖省心、安逸,或一心撲在自己的事業(yè)上,或沉迷于自己的興趣而忽略孩子,讓孩子長時間地看電視、玩電腦,被忽視型幼兒家長正是在這一問題上不加節(jié)制,導致了自己孩子在交往行為方面與其他幼兒產生了距離。而受歡迎型幼兒家長正是留出了一定的時間來陪孩子,才不至于讓孩子陷入虛擬世界,變得越來越自我。
第7項盡管牽扯到一些其他原因,但整體上受歡迎型的平均值還是高于被忽視型0.32,表明受歡迎型幼兒家長還是更多地允許或引導幼兒將自己喜歡的玩具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幼兒行為的形成,能力的獲得,需要靠模仿成人以及不斷地進行強化練習。那么,沒有模仿條件和練習機會,行為將如何形成?因此,第1項和第3項得出結果,受歡迎型顯著優(yōu)于被忽視型。
1、不限制幼兒的同伴交往
皮亞杰的研究指出,幼兒初期的交往是自我為中心的,然而隨著游戲的展開,逐步趨于平等互惠,同時也在矛盾中體驗到沖突、談判或協(xié)商,這些體驗讓幼兒懂得了與同伴合作才是積極富有成效的交往方式。可見,幼兒與同伴交往中的沖突是幼兒交往發(fā)展的必經階段。因此,筆者建議家長們不要限制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在發(fā)現(xiàn)幼兒與同伴發(fā)生矛盾沖突時,也不必急于制止或將幼兒帶離現(xiàn)場,而是應該作進一步地觀察,如果幼兒之間經協(xié)商化解了矛盾,那將是幼兒交往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如果實在無法化解,家長再介入幫幼兒協(xié)商解決不遲。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們在觀察幼兒解決沖突時一定不要讓他們意識到你的存在,應當隱蔽起來,否則,將會影響幼兒在平等競爭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2、幫助幼兒學會分享
在當今幼兒多為獨生子女的狀態(tài)下,幼兒在家庭中更多體驗到的是被關愛、被給予,而很少有機會與別人分享心愛的物品,由此習慣了索取和拿來,就難以做到分享與合作。作為家長,應該具有從小培養(yǎng)幼兒謙讓、分享的意識,在家庭中,即使孩子是最小的,也應該讓他養(yǎng)成好的東西大家分享的習慣。買了好吃的,不僅自己吃,也要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吃,買了好玩的,不僅給自己玩,也要舍得與鄰居的小朋友一起玩。只有家長有這樣的意識,才能建立幼兒良好的分享、合作交往行為。
3、與幼兒共同活動
當今社會電子產業(yè)發(fā)展迅猛,不僅幼兒,即便是成人也難以抵擋電子娛樂帶來的精神誘惑。甚至有為數不少的家庭在節(jié)假日期間,大人小孩人手一臺電腦(或電視),各看各的節(jié)目、各玩各的游戲,互不干擾、自得其樂,如此狀態(tài)持續(xù)少則半天,多則數日,哪里還有時間用來交往?于家長不溝通,孩子少交往,交往能力又從何而來?其實,孩子放學放假在家,可干的事很多,動畫片不是不能看,游戲不是不能玩,但一定要有節(jié)制。聰明的家長會有不同的辦法,或每天約定一定的時間來看電視、玩游戲,比如,每天一小時,時間一到,必須休息。或約定特定的節(jié)目來看,比如,某動畫片每天看一集,多了不行。這些做法一定要在行為之前與幼兒約定好,達成一致意見,方可順利實施。另外,家長不能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不讓孩子看,自己卻玩得放不下,如果這樣,家長的要求將無任何效力。
除了對看電視、玩電腦的控制,幼兒在家時,可干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給孩子講書里有趣的故事;還可以帶孩子畫畫做手工,折紙、做泥塑、搭積木等;也可以帶孩子到社區(qū)廣場找同伴玩;如果有時間,家長可以帶孩子爬山、游泳、放風箏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在這里我們有必要來回顧一下曹子方和滿晶的研究結論,他們認為兒童的交往動機中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動機是活動動機,即在兒童身上具有強烈的要了解和操縱物體的需要,但由于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又想獲得某些活動的實際結果時,就會尋求與成人共同活動。如果幼兒經常在獨自一人看電視、玩電腦,活動都不存在,引起幼兒交往的活動動機就無法產生。
4、讓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
蘇聯(lián)兒童心理學家利西娜研究認為,交往雙方的主體化,是交往需要產生的必要條件,也是交往活動產生的必要前提。中國的兒童在家庭生活中,更多的被看做“小孩”來照顧,而不是被看做與成人平等的“主體”來看待,即便是再簡單的勞動,家長們也愿意自己去做,而很少讓幼兒參與進來,原因是擔心孩子做砸了。殊不知,這樣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恰恰剝奪了幼兒交往的動機和權利。2013年熱播的電視系列劇“爸爸去哪兒”掀起了又一輪收視熱潮,在這收視熱潮的背后,不僅僅是人們對于明星家庭的好奇,更重要的是節(jié)目中的各種任務活動本身以及活動中爸爸和孩子的表現(xiàn)吸引了電視觀眾。生活中平常不過的做飯,找食材等簡單的工作,有了孩子的參與而變得鮮活、有趣,節(jié)目中孩子們?yōu)橥瓿扇蝿斩嗷f(xié)作,積極溝通想辦法,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這個節(jié)目也不禁讓我們反思,這些任務我們交給過幼兒嗎?家長們以為不讓孩子干活、不讓孩子勞動是愛孩子,而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體驗勞動探究樂趣的機會以及通過努力獲得成就感的權利。目前在我國深圳等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城市,建有供兒童進行職業(yè)體驗的場館,在這樣的場館內,兒童可以體驗不同的職業(yè)角色,去做各種不同的工作,比如,擠牛奶、護理嬰兒、自制蛋糕、理發(fā)等。在這里,兒童表情嚴肅、工作投入認真,完全不同于玩時隨意的感覺,可見兒童與生俱來有對生活勞動的熱愛。然而,這樣的場館因投資大、收費高昂,收入一般的家庭其孩子也是難以企及,故而還未得進一步普及。然而我們又何嘗不能在實際生活中,為幼兒提供這樣能滿足他們工作的機會呢?因此,建議家長,讓孩子幫你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飯前擺放碗筷,來客人時端茶倒水洗水果,去鄰居家送東西,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偶爾短缺的日常用品可以讓孩子去小區(qū)超市購買??傊?,幼兒的交往需要有機會來練習,如果家長不給機會,幼兒的交往行為就難以表現(xiàn)。
[1]姚紀綱·交往的世界一當代交往理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劉曉曄·教師對幼兒社會交往行為的潛在影響[J].中國教育學刊,2010(S1).
[3]張文秀·培養(yǎng)幼兒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6).
(責任編輯:李昌禮)
Parents’ Guidance Impact on Children’s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and It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Zhang Yilei
(Yuncheng Infant Normal College, Yuncheng044000, Shanxi,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of infants, should parents give their children guidance or just let it be? How to give infants specific practices to promote their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Having done lots of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is, the author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concluded the fact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parents,guidance,child care,communicative action,impact,improvement strategies
2015-01-09
2013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茖哟螌W前教育專業(yè)課程結構重建研究”(項目編號:JG2013075)。
張怡雷(1978.08~),女,山西新絳人,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G610
A
1673-9507(2015)02-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