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 Idea of Ethnic Work in Inner Mongolia from the Ferspective of Giving Mutual Help and Protection
胡清惠
HU QING-hui
(內蒙古黨校,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70)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ner Monglolia Autonomous Regisn Party Committel,Huhhot Inner Mongolia China 010070)
守望相助視角下開展內蒙古民族工作的新思路
The New Idea of Ethnic Work in Inner Mongolia from the Ferspective of Giving Mutual Help and Protection
胡清惠
HU QING-hui
(內蒙古黨校,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70)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nnerMongloliaAutonomousRegisnPartyCommittel,HuhhotInnerMongoliaChina010070)
[摘要]內蒙古是民族地方,民族工作事關自治區(qū)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大局。守望相助是民族工作思想的新發(fā)展,是做好自治區(qū)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唯有建設以守望相助為根本遵循的民族工作機制,才能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開創(chuàng)內蒙古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守望相助;民族工作機制;新思路;根本遵循
Abstract:The Inner Mongolia is local ethnic. Ethnic work is a matter of autonomous region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Giving mutual help and protection is new development of ethnic work idea, is the fundamental following for autonomous ethnic work. Normally, constructing the ethnic working mechanism of giving mutual help and protection being fundamental following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ethnic work in Inner Mongolia, and construct new situation of ethnic work.
Key words:Giving mutual help and protection; The ethnic working mechanism; New idea; Fundamental following
民族工作事關全局。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對有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大局和長遠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重要論述和指示。當前,如何做好內蒙古的民族工作事關自治區(qū)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事關國家的邊疆鞏固和繁榮昌盛,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笆赝嘀?,“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內蒙古建成祖國北疆安全穩(wěn)定的屏障,”[1]這是黨中央對內蒙古民族工作的總要求?!笆赝嘀睘樾滦蝿菹伦龊脙让晒琶褡骞ぷ魈峁┝烁咀裱?,開辟了新思路。
一、守望相助是民族工作思想的新發(fā)展
守望相助其思想深刻,立意高遠,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工作思想,是對民族工作思想的新發(fā)展。它既是對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新詮釋,又是對民族工作主題的新概括。
守望相助是對民族關系的新詮釋。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我國的各民族血肉相連、相依互補。從毛澤東同志“不要以為只是漢族幫助了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也是很大地幫助了漢族”[2]的真知灼見到鄧小平同志對“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3]的高度肯定,再到江澤民同志“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4]的繼承和發(fā)展,全面真實反映了我國民族關系的歷史面貌,精辟概括了中華各民族休戚與共、互助合作的緊密關系。進入新世紀,胡錦濤同志特別強調:“我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鞏固,”[5]對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賦予了新內容和新特點。新時期,習近平同志要求各民族要做到守望相助。他強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5]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共同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目標。“守望相助”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對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做出了新詮釋。
守望相助是對民族工作主題的新概括。民族工作的主題是指民族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要實現(xiàn)的主要目標。在我黨的民族工作史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與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把消滅民族剝削和壓迫,消除民族隔閡和歧視,實現(xiàn)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作為黨和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主要目標。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認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發(fā)展落后是民族工作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把民族地區(qū)能否發(fā)展起來作為衡量民族工作得失成敗的客觀標準,把發(fā)展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作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使共同繁榮成為各民族的奮斗目標。江澤民同志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深入分析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全面概括了現(xiàn)階段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在新的歷史時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盵7]胡錦濤同志立足新世紀,面對民族關系的新內容、新特點、新問題進行了高度總結:“新世紀新階段的民族工作必須把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作為主題。”[5]“兩個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題成為各族群眾的普遍共識。在改革的攻堅期,習近平同志考察民族地區(qū)工作時提出“守望相助”?!笆亍本褪且⒆闵贁得褡迕褡宥?、人口少、聚居邊疆、風俗差異較大和民族地區(qū)資源富集、生態(tài)脆弱、文化富有特色、地處邊疆、發(fā)展滯后的國情和區(qū)情;“望”就是要以全國和世界的眼光、歷史的眼光、全局戰(zhàn)略的眼光,跳出地區(qū)和民族的限制看待和處理民族問題;“相助”就是各民族要相互幫助、友好互助、同舟共濟,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科學發(fā)展,共創(chuàng)美好生活。一句話,當前民族工作的主題就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從實際出發(fā),開拓進取,攜手互助,科學發(fā)展,共享發(fā)展碩果?!笆赝嘀痹趯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下對民族工作主題做出了新概括。
二、守望相助是做好內蒙古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從地區(qū)特點上看,內蒙古是民族自治地方,截至2013年底,全區(qū)總人口為2497.6萬人,由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等49個民族組成,少數民族人口579.2萬,占全區(qū)人口的23.19%。[8]其中4個少數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在我區(qū)有聚居區(qū),在呼倫貝爾市建有3個自治旗和1個民族鄉(xiāng)。毫無疑問,民族工作在自治區(qū)工作大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地理特點看,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qū),與俄羅斯、蒙古接壤,比鄰東北亞,邊境線長達4200公里,有19個邊境旗縣和19開放口岸,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北大門。一直以來內蒙古就是三股勢力攻擊和滲透的重要地區(qū),2011年西烏旗事件也被境外的所謂“南蒙古運動”及其“援助”勢力所利用,防范和打擊三股勢力的任務不容小視。所以,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戰(zhàn)略地位來看,自治區(qū)各民族的團結互助和發(fā)展繁榮事關祖國北疆的安定和諧,事關各民族的共同福祉,事關改革發(fā)展的大局。
因此,基于內蒙古的特殊區(qū)情和民族工作對自治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以及自治區(qū)的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對國家安全穩(wěn)定大局的戰(zhàn)略意義的綜合考量,必須把守望相助作為自治區(qū)做好民族工作、處理好民族問題的根本遵循。
眾所周知,“民族工作有兩件大事,一個是團結,一個是發(fā)展。圓好團結夢,追尋發(fā)展夢,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9]
內蒙古一直保持著民族團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內蒙古就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模范自治區(qū)”。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大力培養(yǎng)和任用少數民族干部,不斷進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鞏固和發(fā)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居住格局和“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民族關系?!皬?內蒙古)自治區(qū)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嵌入已經不需要刻意為之,而是早已成為我區(qū)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的核心內容,成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團結奮斗的動力源泉”,[10]為建成祖國北疆安全穩(wěn)定屏障奠定了牢固的群眾基礎??傮w上來說,自治區(qū)民族關系大局是好的,民族團結的基礎是穩(wěn)固的。但是,民族工作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和諧、穩(wěn)定的局面需要不斷鞏固。涉及少數民族的民生問題,發(fā)展中的文化保護、生態(tài)保護、利益分割等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一些民族政策漢族不滿意,少數民族也不滿意,是政策的問題還是落實的問題有待深究;大漢族主義和狹隘的民族主義在局部地區(qū)和極少人群中依然存在;一些領域、個別社會矛盾糾紛中不和諧的聲音仍能引起部分群眾思想認識上的波動。這些都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中不能回避的重要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發(fā)展成就。在現(xiàn)代化建設的征程中,內蒙古抓住西部大開發(fā)、興邊富民、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的大好機遇,立足區(qū)情,走出一條具有自治區(qū)特色的發(fā)展之路。2002年以來出現(xiàn)經濟增速連續(xù)八年全國第一的“內蒙古現(xiàn)象”,經濟總量進入全國中等水平,人均GDP名列前茅,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近幾年,面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內蒙古轉變發(fā)展思路,2014年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7.8%,經濟保持平穩(wěn)增長。發(fā)展的成就不可否認,發(fā)展中事實上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自治區(qū)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現(xiàn)狀沒有根本改變,面臨的問題依然很多。農牧民增收難度加大,扶貧任務艱巨,改善民生的任務繁重;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的現(xiàn)狀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經濟快速發(fā)展給生態(tài)文明建設帶來的挑戰(zhàn)仍然巨大。這些都是推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健康科學有序可持續(xù)發(fā)展中需要我們直面的重大問題。
總結成就,唯有守望相助,才可維護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良好局面;直面困難,唯有守望相助,才可破浪前行。
三、建設守望相助的民族工作機制,提高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當前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總結內蒙古民族工作的歷史經驗,面對新形勢下開展民族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筆者以為,唯有建設以守望相助為根本遵循的民族工作機制,才能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開創(chuàng)內蒙古民族工作新局面。
(一)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夯實守望相助的物質基礎
“推動民族工作要依靠兩種力量,一種是物質力量,一種是精神力量”。[11]守望相助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fā)展,反過來,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fā)展又夯實了守望相助的物質基礎。近些年內蒙古出現(xiàn)的諸如生態(tài)移民補償、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權益保障、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等問題,只有在發(fā)展過程中才能得到解決。所以,當前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還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展的總要求就是要守望相助。立足內蒙古區(qū)情,以全國乃至世界的眼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齊心協(xié)力,擰成一股繩,形成加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強大驅動力。不讓任何一個兄弟民族掉隊,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
從宏觀上來說,堅持國家?guī)椭兔褡宓胤阶粤Ω嘟Y合的方針。內蒙古要抓好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興邊富民、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的大好時機,把握國家打造“絲綢之路”和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戰(zhàn)略機遇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強和深化與蒙俄互利合作,立足區(qū)情,緊扣區(qū)位優(yōu)勢,登高望遠,謀劃發(fā)展。
在具體實施中,首先,應制定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章辦法,依法加強對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和管理。其次,要立足內蒙古的產業(yè)基礎和資源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清潔能源、現(xiàn)代煤化工業(yè)、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和現(xiàn)代裝備制造等新型產業(yè)、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旅游業(yè),調整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產業(yè)新布局。再有,加強合作。一方面,建立內蒙古與其他國家或其他國家部分省份之間的合作,加強貿易往來。另一方面,協(xié)調自治區(qū)內區(qū)域發(fā)展,采取盟市之間、旗縣之間、部門鄉(xiāng)村之間對口幫扶,打造同舟共濟、共謀發(fā)展的大好局面。
(二)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構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夯實守望相助的思想基礎
近期發(fā)生的民族糾紛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各族群眾和干部對少數民族特點和國家民族政策法規(guī)知識的缺乏和認識程度不夠所引發(fā)。民族團結工作,關鍵是重在平時、抓好平常,民族團結教育要發(fā)揮重要作用?!巴苿用褡骞ぷ饕揽课镔|和精神這兩種力量,在用好發(fā)展這把鑰匙的同時,必須把思想教育這把鑰匙用得更好”。[12]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就是要解決教育誰、教育什么、怎么教育三個問題。教育誰?民族團結事關每個社會成員,因此,既要教育干部,也要教育群眾,既要教育漢族,也要教育少數民族。教育什么?四項基本教育,即民族基本知識教育、民族法律法規(guī)教育、民族理論教育和民族政策教育。依據教育對象的年齡、知識結構、民族的不同教育的內容有所不同。怎么教育?針對不同教育對象采取不同教育途徑和手段。展覽館、博物館、社區(qū)宣傳欄都是宣傳的載體,電視、電影、歌曲都是宣傳的媒介??傊?,通過民族團結教育,就是要增進各民族的了解、互信、友好、互助,夯實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思想基礎。
加強民族大團結,要培養(yǎng)中華民族意識。中華民族意識是各民族在共同發(fā)展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開拓幅員遼闊的國土、共同締造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孕育并形成的對中華民族的普遍共識。中華民族離不開各民族,各民族也離不開中華民族。少數民族在幾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中能夠頑強地生存并發(fā)展至今,足以說明其民族品質具有特別之處,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所以,認同中華民族要建立在尊重各民族的基礎之上,尊重各民族必然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13]民族心理認同是民族最主要的特征,通常表現(xiàn)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只有文化認同了,才能形成對民族共同體的心理認同,因此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由此,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首先要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各民族文化中的優(yōu)秀品質,諸如崇尚自然、守望相助、尊重老者、重情重理等都與中華文化的價值相通。足以說明,認同中華文化與認同各民族文化并行不悖。
面對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推進自治區(qū)科學發(fā)展、建成祖國北疆安全穩(wěn)定屏障的重要任務,必須增強內蒙古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是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在歷史上是這樣,在未來發(fā)展中要吸取各民族文化的養(yǎng)分,來培育發(fā)展中華文化。要促進作為中華文化三大源流之一的草原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這將有益于構筑抵制敵對勢力滲透、破壞的牢固防線,有益于構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夯實各族群眾守望相助、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有益于匯聚各族干部群眾推進自治區(qū)科學發(fā)展和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三)加強民族工作的干部隊伍建設,夯實守望相助的組織基礎
“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14]“今天做好民族工作,同樣要靠好干部”。[14]什么樣的干部才能稱得上民族工作的好干部?“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場特別清醒、維護民族團結的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的感情特別真誠”。[14]
民族工作的干部要在國家和少數民族之間發(fā)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既要維護少數民族合法權益,也要維護國家整體利益;既要維護民族團結,也要與任何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作斗爭;既要有所作為,也要防止激進冒失。民族工作的干部要關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要了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的情況,多與少數民族群眾溝通交流,多為少數民族解疑釋惑。民族干部要把對民族政策的理解和民族政策的效力真正地落實到工作的對象上去,讓群眾明白、認識、遵循民族政策,認識到民族政策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從事民族工作的漢族干部要學習少數民族語言,不懂少數民族語言,就無法與少數民族群眾交流溝通,也就無法開展工作,也就談不上掌握少數民族的思想動態(tài),進而滿足他們的實際需要。既然民族工作是人與人的工作,民族團結是人心與人心之間的一種連接,那就要投入感情。新中國成立之初從事民族工作的干部并不多,派到民族地區(qū)以后很快能打開局面,就是因為他們堅定的執(zhí)行了黨的民族政策,充分的尊重了少數民族。各民族守望相助、共謀發(fā)展離不開民族工作的好干部,加強民族工作的干部隊伍建設是促進自治區(qū)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和夯實守望相助的組織基礎。
(四)推進民族事務治理法制化,夯實守望相助的法治基礎
從依法治國的高度推進民族事務治理法制化是服務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選擇。民族工作事務法制化,就是要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qū)域自治法,依法行使自治權、依法保障民族團結、依法維護各民族一律平等。
一是加快民族法制建設。各民族守望相助推進民族事業(yè)科學、有序、健康發(fā)展,依賴于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只有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才能激發(fā)各民族守望相助、共謀發(fā)展的熱情和信心。保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的權益的關鍵是要堅持和完善好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其地位不容置疑、不容削弱、不容動搖。但是,《民族區(qū)域自治法》作為基本政治體制和國家基本法律的規(guī)定,它的落實、實現(xiàn)程度顯然不夠。比如,155個民族自治地方中尚有5個自治區(qū)、新疆的5個自治州和6個自治縣的自治條例沒有出臺。我們在嚴厲打擊東突、藏獨等分裂勢力的同時也需反思我們的民族工作。
二是加強法制教育。不僅要讓漢族學法,不能知法犯法,也要讓少數民族學法,維護自己的權益,當然也不能違法。要增強各族群眾的法律意識,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哪個民族,不管信仰何種宗教,不管出于何種動機,都必須遵紀守法,都必須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活動。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自覺維護國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團結的大局。
三是依法開展民族工作。一方面,對于涉及民族因素的社會事件不能簡單的定性為民族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堅持“四個維護”①的原則,首先就要維護法律尊嚴。2014年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中也特別強調:“要妥善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問題,堅持在法律范圍內、法治軌道上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問題,不能把涉及少數民族群眾的民事和刑事問題歸結為民族問題,不能把發(fā)生在民族地區(qū)的一般矛盾糾紛簡單歸結為民族問題”。[15]另一方面,要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堅決糾正和杜絕歧視或變相歧視少數民族群眾、傷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對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一定要依法處置。
總之,只有筑牢守望相助的物質基礎、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和法治基礎,形成守望相助的民族工作機制,才能深入鞏固各民族團結互助的良好局面;才能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生態(tài)文明、邊疆安寧、各族人民幸福生活;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強大動力。
[注釋]
①四個維護: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春節(jié)前夕赴內蒙古調研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N].人民日報,2014-01-30(01).
[2]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54.
[3]中央書記處討論新疆工作問題的紀要.新疆工作文獻選編(1949-2010年)[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248.
[4]新時期民族工作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1.
[5]胡錦濤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全文).國際在線.2005-05-28. http://gb.cri.cn/3821/2005/05/28/922@562294_3.htm.
[6]讓我們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N].新疆日報,2014-06-05(10).
[7]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3.
[8]內蒙古數據[EB/OL].內蒙古自治區(qū)統(tǒng)計局網.http://www.nmgtj.gov.cn/acmrdatashownmgpub/tablequery.htm cn=C0101. 2015-11-20.
[9]王正偉:圓好團結夢、追尋發(fā)展夢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N].民族報,2013-07-23(01).
[10]文化交融促共同發(fā)展——內蒙古“模范自治區(qū)”的探索與實踐(四)[N].民族報,2014-08-19(01).
[11]李昭.做好民族工作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N].民族報,2014-11-18 (01).
[12]匯聚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磅礴力量(社論)[N].人民日報,2014-05-30(04).
[13]人民日報評論員: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4-10-10(01).
[14]人民日報評論員: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四論學習貫徹習近平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4-10-12(01).
[15]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EB/OL].國家民委政府網.http://www.seac.gov.cn/art/2014/12/23/art_8012_221637.html.2014-12-23.
[責任編輯:李春輝]
DOI:10.16161/j.issn.1008-0597.2015.04.013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597(2015)04-0077-05
[作者簡介]胡清惠,女,內蒙古黨校民族理論教研部,副教授。
[基金項目]內蒙古黨校2014年度科研課題青年項目“守望相助,做好民族工作,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wěn)定屏障問題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