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君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簡析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
劉怡君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寓言約為14篇,分為哲理寓言和現(xiàn)實寓言兩類:哲理寓言主要是宣傳品德修養(yǎng)和講述生活哲學;現(xiàn)實寓言主要是諷刺社會現(xiàn)象。寓言寫作特點有:敘事為主,體裁短小精悍;手法以對話為主,形式多樣;使用多種修辭,突出本質(zhì)。研究這一課題既能培養(yǎng)兒童道德觀、審美觀,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又能起到繼承和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
小學語文 語文教材 寓言故事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篇幅簡短、情節(jié)簡單,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常帶有諷刺、勸解、教育的性質(zhì)[1]。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共有十四則寓言故事,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研究寓意與寫作特點,并歸納寓言教學方法。
寓言以小見大、諷喻性較強的特點給人深刻的印象,隨著寓言教育教學功能的凸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寓言選文內(nèi)容被許多學者和教師關(guān)注。從內(nèi)容上講,寓言可以分為哲理寓言和現(xiàn)實寓言,一是議論說理,進行教訓啟示;二是諷刺勸誡,揭示社會丑惡。下面我們先看這些寓言故事的分類。
(一)宣傳品德修養(yǎng),講授做人的道理。
從教材選文看,蘇教版選用大量德育寓言,將人類社會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同時呈現(xiàn),以對比方式讓小學生體會什么是真善美,從而將道德教育落到實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提高自我修養(yǎng)。
第一類是借動物形象嘲諷人類貪婪自私的品質(zhì)。如《螳螂捕蟬》(六年級下冊),以動物主人公的兩者相爭引出第三者得利的結(jié)果:“那螳螂弓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保?]告訴我們?yōu)槿颂幨啦荒苤活櫻矍袄?,目光短淺只能獲取一時利益。
第二類是直接通過故事情節(jié)諷刺主人公的無能形象。如《濫竽充數(shù)》(五年級上冊)“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這諷刺了沒有真才實學卻混在行家里面、以次充好的行為,具有鮮明的教育意義,提醒學生做具有豐富涵養(yǎng)、有真才實學的人。
第三類則是借日常生活情景展現(xiàn)主人公一貫說謊的悲慘下場。如《牧童和狼》(五年級上冊),就是我們常說的“狼來了”的故事,講述放羊小孩三次撒謊說“狼來了”,愚弄村民,最后導致羊被狼吃了卻沒人相救的悲慘結(jié)局,故事內(nèi)容貼近兒童生活,寓意明確,便于教育兒童誠實做人。
以上三則寓言以小見大,故事內(nèi)容本身雖然具有很高的娛樂性,但表現(xiàn)了鮮明的道德價值,對提高學生自我修養(yǎng)有重要意義。
(二)講述生活哲學,肯定勞動創(chuàng)造。
寓言與人們的生產(chǎn)勞動密切相關(guān),是人們的生活智慧,通過正面故事凸顯主人公的優(yōu)秀品質(zhì),從而體現(xiàn)勞動人民的生活經(jīng)驗與智慧。
有以動物為主人公的寓言,如 《烏鴉喝水》(一年級下冊):“它刁起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了,烏鴉就喝著水了?!睆臑貘f的巧妙舉動告訴人們,遇到困難要認真思考,尋找辦法,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有以人物為主人公的寓言,如 《畫龍點睛》(五年級上冊):“霎時間,只見烏云密布,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惫适沦潛P了畫家張僧繇畫技高超,后用來表示寫作或說話時用關(guān)鍵幾句話點明實質(zhì)。
以上這兩則寓言都從積極角度講述簡短故事,充分體現(xiàn)社會的正面價值,是對勞動創(chuàng)造的肯定,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與探究能力。
(三)諷刺社會現(xiàn)實,重在警醒后人。
諷刺現(xiàn)實的寓言大多借動物形象映射當時社會現(xiàn)實、嘲諷人類缺點,以深刻寓意警醒后人。
首先是映射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寓言,如《狼和小羊》(二年級上冊):“狼不想爭辯了,大聲喊道:‘你這個小壞蛋,罵的我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樣!’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這則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為了吃掉小羊?qū)ふ以S多借口,小羊反抗無果最后還是被狼吃掉了,體現(xiàn)了社會的不平等,暗諷強者想要做的事情,弱者有再足夠的理由也無法阻止。
其次是嘲笑人類缺點的寓言,如《自相矛盾》(五年級上冊),楚國人夸耀自己的茅是世界上最尖銳的,盾是最堅固的,但有人問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此人無以回答。他的語言行動前后不一致,違背客觀邏輯致使他成為一個笑話,以此警示我們說話做事都應該三思而后行,不能夸大其說、前后矛盾。
最后是告訴人們要學會冷靜思考,這則寓言是《狐貍和烏鴉》(二年級上冊),講的是狐貍通過奉承烏鴉騙得烏鴉嘴里肉的故事。從烏鴉角度說,面對別人的花言巧語要冷靜思考,理性判斷,正確認識自己。
《狼和小羊》、《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充分利用寓言諷刺性較強的特點,通過典型的動物形象如狐貍、狼等揭露社會病態(tài),嘲諷社會中黑暗腐朽的代表人物。
教材中寓言故事主要是宣傳品德修養(yǎng)、講述生活哲學和諷刺社會現(xiàn)實,故事既簡短又趣味盎然、新鮮活潑。
(一)形式體裁:短小精悍,敘事為主。
寓言是一種短小精悍的兒童文學,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最長的一則寓言是 《一路花香》(四年級上冊)439字,最短的是《狐貍和葡萄》(五年級上冊)99字。多數(shù)寓言故事情節(jié)簡單,語言精練,以敘事為主,具有哲理性、諷刺性的特點?!兑宦坊ㄏ恪芬云扑薜男睦碜兓癁橹骶€展開。首先講一個有裂縫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慚愧,接下來挑水工告訴破水罐,他利用破水罐裂縫流出的水澆灌出了美麗的花朵,并讓破水罐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而《狐貍和葡萄》以簡潔的語言講述狐貍想盡辦法摘葡萄卻白費勁,接下來以狐貍無望的一句獨白“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結(jié)束整個故事,以全文99字鮮明地體現(xiàn)寓言故事短小精悍的特點。
(二)寫作手法:對話為主,形式多樣。
寓言主要以記敘與議論為主,通常以主人公對話的形式展開故事,借助語言、動作、心理、環(huán)境等描寫,讓讀者對故事進行閱讀思考得出生活哲理。
1.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是寓言故事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可以鮮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動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有時還可以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寓言中的語言描寫如《牧童和狼》:“狼來了!狼來了!快來幫忙啊,狼在吃羊了!”生動地表現(xiàn)牧童內(nèi)心的焦急與慌亂。此外,運用動作描寫的寓言如 《蟬和狐貍》(五年級上冊):“蟬察覺其中有詐,就摘下一片樹葉扔了下來,狐貍以為是蟬,猛地撲了過去。”其中突出狐貍“猛撲”的動作以體現(xiàn)其迫不及待想吃蟬的心理狀態(tài),推動故事發(fā)展。
2.白描和對比。
寓言描寫的都是簡短的故事,通常使用白描手法,即用簡練的寓言如實描寫對象的特征、事物的情態(tài)。如《鷸蚌相爭》(三年級下冊):“一只河蚌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有只鷸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庇煤啙嵉恼Z言向我們展現(xiàn)一幅鷸啄河蚌的生動畫面,直接交代故事的前因,引出下文鷸蚌相爭的情節(jié)。此外,對比也是主要的寫作手法,如《狼和小羊》,故事中狼的兇惡和小羊的善良同時呈現(xiàn),以對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真善美,從而將道德教育落到實處,借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3.心理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
心理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是寓言寫作的特點之一。心理描寫指對人物在一定環(huán)境中心理狀態(tài)的描述,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如《一路花香》:“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而那只有裂縫的水罐卻為自己感到十分慚愧?!惫适轮幸耘杂^者的身份對水罐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簡單剖析,讓讀者對水罐的所思所想更明白清楚。環(huán)境描寫是對人物所處自然環(huán)境或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如 《濫竽充數(shù)》:“戰(zhàn)國時期,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該句描寫南郭先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為他混在隊伍中假裝會吹竽而不被發(fā)現(xiàn)埋下伏筆。此外,恰當?shù)沫h(huán)境描寫對刻畫故事主人公、突出主題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突出本質(zhì)。
寓言大多以人物或動物為主人公,具有鮮明的教育性、強烈的諷刺性,常用擬人、比喻、夸張、想象等修辭手法制造戲劇性的情節(jié)和場面,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形象生動地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簡短的故事當中。
1.擬人:印象鮮明,便于理解。
寓言故事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是擬人。以動物為主人公的寓言,大多采用擬人手法,把物當做人來寫,便于學生理解,加深故事印象,有利于闡明作者的理論觀點。如寓言中典型的反面角色“狐貍”在《狐假虎威》(二年級下冊):“老天爺派我來管你們百獸,你吃了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爺?shù)拿??!薄逗偤蜑貘f》、《蟬和狐貍》等寓言中狐貍都以能言善辯、奸詐狡猾的形象出現(xiàn),給人印象鮮明,易于激發(fā)讀者對此類形象的厭惡感,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
2.比喻:淺顯易懂,利于表達。
比喻是寓言中常見的修辭,通過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借一種事物說明另外一種事物,用淺顯易見的事物對深奧的道理加以說明。比喻包括本體和喻體兩部分,本體指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指打比方的事物。如寓言《螳螂捕蟬》中就用到比喻的修辭手法:“那螳螂弓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备嬲]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潛在隱患。故事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故事生動有趣,有利于表達寓意,易于讀者接受。
3.夸張:借助想象,引起共鳴。
夸張是寓言中重要的手法之一,是為增強表達效果而夸大事物特征的一種修辭。同時借助豐富想象,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質(zhì)特征,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如《畫龍點睛》:“霎時間,只見烏云密布,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贝颂幱每鋸埵址ㄍ怀鰪埳懋嫾几叱鰪娮髡咭磉_的對張僧繇畫技高超的崇拜與贊賞之情,使讀者產(chǎn)生強烈的震撼感,留下深刻印象。
寓言通常以主人公簡單對話的形式展開故事。對于學生來說,寓言語言的娛樂性較強,符合兒童心理,相較于其他文本更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教師而言,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寓言、掌握寓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圖畫聯(lián)想法。
圖畫聯(lián)想法是把所需要學習的寓言故事同圖畫等聯(lián)系起來,借助形象思維加以理解。比如,講授《螳螂捕蟬》時,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圖讓學生更簡便地意識到螳螂、蟬和黃雀之間的利益位置,更好地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的意思。此外,學生學習《狐假虎威》這一寓言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演示有趣的簡筆畫,向?qū)W生展現(xiàn)狐貍帶著老虎到百獸面前走一趟的威風場景。圖畫聯(lián)想法既有利于激發(fā)興趣、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加深記憶。
(二)角色扮演法。
學生由于缺乏實踐環(huán)境,我們需要增強學生感知覺等方面的刺激,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jù)寓言故事設(shè)計表演主題和相關(guān)場景,借助各種多媒體手段模擬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在其中表演相應的角色。在教《濫竽充數(shù)》這一寓言時,可以讓學生仔細分析南郭先生混在隊伍中裝著會吹竽的動作和神態(tài),之后進行分角色表演,親身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角色扮演法充分展示學生的活潑、好動、模仿力強的特點,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主動學習思考,積極參與課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誦讀討論法。
誦讀法即熟讀背誦寓言,一般低年級使用較多,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背誦全文。討論法一般在小學高年級采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故事情節(jié),通過討論或辯論獲得知識或鞏固已學寓意。如講授《蟬和狐貍》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圍繞狐貍用花言巧語奉承蟬的行為和蟬不受狐貍欺騙的機智形象進行討論,對比兩位動物主人公的語言、動作、性格特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間的合作精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兒童文學文體,寓言一直以來便是學者及語文教師關(guān)注的熱點。寓言以小見大、諷喻性較強的特點給人深刻啟示,可激發(fā)學生成善的渴望,幫助學生認識生活,故事情節(jié)還提供大量日常環(huán)境中較缺乏的行為示范,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道德觀、審美情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1]劉明,羅玉圃,馮英.小學多用詞典[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7:111.
[2]張慶,朱家瓏.語文[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恒展.中國古代寓言的分類及特點[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1991(5).
指導教師:齊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