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一諾
課間,我向同學借了一本科學小實驗的書,里面有一個制作水晶石的有趣實驗吸引了我。于是,我趁著科學課向老師軟磨硬泡,好不容易才借到些化學試劑,我開心得都快要飛起來了。放學后,我一刻都沒停留,直奔家的方向,迫不及待地開始我的科學之旅!
回到家,我開始準備實驗所需的器材:棉線、燒杯、筷子、明礬、一大一小兩塊洗干凈的石頭、溫水200毫升。準備工作完畢,我首先用棉線一端系住小石子,另一端系在筷子上,使小石子垂掛在筷子上。接著把溫水倒入燒杯中,不斷加入明礬,并用另一根筷子不停地攪拌,直到明礬完全溶解。書上要求用小石頭,這一點我不是很理解,為了能得出滿意的實驗結果,我特地多長了個心眼——在杯中又放入了一塊稍大點的石頭。最后一步就是把燒杯放在溫暖通風的窗口,開始漫長的等待!
4天后,杯中的水蒸發(fā)掉了一部分,除此之外,石頭表面并沒有顯著的變化。又過了3天,石頭開始有些發(fā)白,表面還鼓出許多小氣泡,燒杯底部有許多半透明的細小顆粒。
時間就這么一天天過去,隨著杯中水分的減少,大石頭的一部分露了出來,除此之外,兩塊石頭表面一點變化沒有。
今天已經是第18天了,這么久了,也應該有點變化了吧!早上一起床,我迫不及待地去窗口觀察杯子里有什么變化。定睛一看,哇,杯中的水完全蒸發(fā)干了,一滴都不剩。杯里析出了一層晶體,就連杯壁上也出現(xiàn)了淡黃或白色的“水晶”。這些“水晶”其實都是明礬的晶體。不過令我不解的是,大石頭上幾乎沒有晶體,而小石塊上的結晶卻很明顯,這是什么緣故呢?原來,明礬結晶時需要依附在一個晶核上生長,而小石塊就起到了晶核的作用。
實驗雖然簡單,但小作者通過動手實驗,不僅成功自制出“水晶”,更獲取了新的知識。這就是科學探究精神的體現(xiàn),值得每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