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碧
人工點火開始了人類照明領域的第一次革命,而愛迪生發(fā)明的白熾燈被公認為第二次照明領域的革命。現在,環(huán)保、節(jié)能的LED照明則標志著第三次照明革命的到來。
由于在LED照明上的貢獻,3名科學家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分別是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和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在頒獎詞中,諾貝爾獎委員會寫道:“白熾燈照亮20世紀,而LED燈將照亮21世紀?!?/p>
攻克難題
LED是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的縮寫,意思是發(fā)光二極管,是一種能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半導體電子元件。利用LED制成的燈泡叫LED燈,是電力照明史上繼白熾燈、熒光燈之后又一突破性產品。1962年,世界上第一支LED誕生,它一出現就顯示出體積小、壽命長、安全低壓、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優(yōu)勢,作為一種新型照明手段進入了科學家的視野。
既然LED早在1962年就誕生了,為何如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燈泡還大多不是LED燈呢?這是因為LED誕生之初并不適合日常照明。最初,LED只是作為電器中的指示燈和戶外大型的電子顯示板,或者用在裝飾領域充當輔助光源的角色。最早發(fā)明的LED只能發(fā)出紅光,隨后有了綠光LED。LED要用于日常照明,必須得發(fā)出不刺激眼睛的白光。照明用的白光需要用紅光、綠光和藍光調和而成,但是如何制造藍光LED一直是個大難題。
直到30多年后,即20世紀90年代,這個難題才被中村修二、赤崎勇、天野浩這3名科學家攻克。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的皮爾·德爾辛教授介紹了此次獲獎人成果的來之不易,他說:“有趣的是,很多大公司此前曾嘗試做這件事,但他們都失敗了。這幾個人就是堅持著不肯放棄,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實驗,并最終取得了成功。”
節(jié)能環(huán)保
LED燈和白熾燈在外觀上有些類似,白熾燈靠燈絲發(fā)光,而LED燈靠半導體晶片發(fā)光。一盞白熾燈只有一根燈絲,而一盞LED燈有幾十個方塊狀半導體晶片。
如今,我們家中幾乎很難看到白熾燈的身影了,用得比較多的是緊湊型熒光燈。大多數緊湊型熒光燈在外觀上和白熾燈、LED燈不太相同,它的燈泡是幾根U形燈管,或是一根螺旋形燈管。這種熒光燈是在原來長長的日光燈管基礎上縮小的一種熒光燈,這也是超市中還在熱賣的節(jié)能燈。既然我們已經有了熒光燈這種節(jié)能燈,為何還要制造和使用LED燈呢?這是因為熒光節(jié)能燈充填了低壓汞蒸氣,會導致汞污染。熒光燈破碎后可使周圍空氣中的汞濃度達到10~20毫克/立方米,令人出現頭昏、咳嗽、發(fā)燒、呼吸困難、記憶力明顯減退等癥狀。如果把廢棄熒光燈作為垃圾埋到地下,一盞熒光燈所含的汞就能直接造成180噸地下水的污染。
熒光節(jié)能燈將逐漸被淘汰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沒有LED的節(jié)能效果好。LED燈所產生的光譜中沒有紫外線、紅外線,沒有熱量和輻射,不會產生過多的光污染和熱污染,屬于典型的綠色照明光源。如果從照明效率來看,油燈的效率是0.1,白熾燈的效率是16,熒光燈的效率是70,LED燈的效率是300。由此可見,LED燈是目前最節(jié)能的燈具。
大勢所趨
統(tǒng)計資料表明,我國目前每年用于照明的電力接近2 500億度,如果其中1/3采用LED燈照明,每年可節(jié)電800億度左右,相當于三峽電站的年發(fā)電量。美國能源部門預測,如果美國日常照明全部用LED燈,每年節(jié)電費用600億美元。由于LED燈具有節(jié)能、長壽命、免維護、易控制、環(huán)保等優(yōu)點,LED燈進入日常照明領域已是大勢所趨。
如今,LED燈用途越來越廣泛,除了用于日常照明外,還常用于戶外和舞臺的裝飾性照明,因為它們可以發(fā)出多彩光線。另外,由于LED燈節(jié)能、光線柔和、開關速度很快,它們也逐漸用于電視機、電腦、手機等的顯示照明。我們熟知的LED電視機、LED顯示屏,用的就是LED燈。
目前,不少國家都在推廣LED燈,一些國家已把LED照明產業(yè)列入國家發(fā)展計劃時間表。中國發(fā)起了“國家LED照明工程”,美國啟動了“國家LED照明”計劃,歐盟啟動了“彩虹”計劃,日本啟動了“21世紀光”計劃。LED燈還將幫助全球邊遠山區(qū)或者不發(fā)達地區(qū)超過15億人告別沒有照明的時代,因為LED燈更低的能耗將讓采用當地太陽能小型電站電力實現照明成為可能。
100萬年前,人類祖先用火照亮夜晚。1.7萬年前,原始人發(fā)明了油燈。100多年前,愛迪生發(fā)明的白熾燈引發(fā)電力照明革命。正如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所說的那樣,如果說白熾燈點亮了20世紀,那么21世紀將閃耀在LED燈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