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斐芳
(三明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變遷的跨文化探究
周斐芳
(三明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摘要:隱喻是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詩歌哲言中表現得最為豐富。詩歌哲言帶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折射出不同時代人的思維方式及社會文化特征。友情隱喻是詩歌哲言中一個常見的源域,通過對中英詩歌哲言及詩學思想的對比、分析,挖掘中國詩歌哲言深層的隱喻概念和思想,并從跨文化的角度證實西方隱喻理論的普遍認知觀。研究表明:盡管中西文化存在差異,但在詩歌哲言的基本認知觀上已有共識。中國學術史上缺少隱喻研究的統(tǒng)一理論框架,但中國詩學傳統(tǒng)從不缺乏對隱喻認知的真知灼見。
關鍵詞:詩歌哲言;中西隱喻;變遷;文化探究
隱喻,是一種普遍自然文化現象,在我國隱喻應用始于文學的修辭,至今已有兩三千年了,但對隱喻文化的理論研究比西方遲。20世紀80年代末,以情感概念為研究重心的認知語言學出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萊考夫和庫維克西斯。近十年有193篇關于情感隱喻的文章,大多涉及憤怒、高興、悲傷、嫉妒、恐懼、愛情,對于友情的隱喻研究不多見。本文選取中西詩歌庫中文獻、名人名言網、短文文學網作為語料的主要來源,以中國1917年為界劃分的古代和現當代兩個大的時期;從古今部分友情隱喻實例入手,搜索詩歌哲言中友情類隱喻哲言的跨時代變遷軌跡,從中西跨文化角度對比分析友情隱喻變遷的深層次原因;探討友情隱喻變遷同自然環(huán)境、不同時空、時代生產力、不同民族、傳統(tǒng)文化淵源的關系。進一步揭示了隱喻理論的普遍認知觀,發(fā)現中國詩歌友情隱喻以物喻人的哲理思想比西方國家更為豐富。研究結果有助于發(fā)掘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友情文化,理解不同民族文化對語言和認知的具體影響,對豐富和發(fā)展認知語言學、對比語言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同時,研究對于詩歌翻譯和跨文化交際也將具有一定應用價值。
詩歌友情隱喻是復雜的隱喻,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西的詩歌史,就是中西的思想史、哲言史、文化史;[1]p106-107哲言則是人們在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的提煉和總結,是歷史文化精華的積淀。友情詩歌哲言中的隱喻承載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文化色彩,是中西文學寶庫的瑰寶,是文學體裁的靈魂,反映文化的時代性。
(一)隱喻理論
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隱喻是一種“認知現象”;即在隱喻思維形態(tài)中,人們通過隱喻把原本看似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兩個事物相互聯(lián)系,對它們產生了某種相似的聯(lián)想,并用已知事物或現象來解釋未知事物或現象,以此達到認知新事物的目的,這就是隱喻的認知基礎。[2]亞里士多德在《詩學》和《修辭學》中把隱喻看作是一種語言現象和修辭現象;布萊克把隱喻看作是一個概念對另一個概念的替換;[3]p27塞爾從語言學的觀點出發(fā),認為隱喻是一種語言修飾。[4]p230
可見,隱喻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之下,人類觀察、感知、思維、想象、理解、體驗之下以比喻的方式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認知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那么什么是友情隱喻?筆者認為:“友情是朋友間的情感,是人性最樸實、彼此平等相待、曉之以情、榮辱與共基礎之上交流”產生的情感,用精華詩歌哲言以物揭事形式比喻得以產生、傳播、繼承、發(fā)展的一種普遍現象。
(二)隱喻的文化時代性
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承載著豐厚文化信息的大隱喻系統(tǒng)。資料研究表明隱喻語言占英語語言的四分之三,[5]p85隱喻性是詩的本質屬性,反映文化時代特征。德里達指出:“原始的言語必然是詩意的東西,詩,文學的最早樣式,本質上具有隱喻性?!盵6]p394而哲言里深遂的哲理,其含義也具有很強的隱喻性。每則隱喻背后都濃縮了反映時代特征的文化信息;從這一點上看,隱喻具有創(chuàng)建、傳承、發(fā)展時代文化的功能,[7]p49透過隱喻就能了解各國當時的宗教、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隱喻又對文化有著反撥影響,它即可豐富文化內容,又將其所蘊含的文化因素投射回文化世界中,制約人們隱喻思維以及對文化的理解。
友情隱喻是詩歌哲言中一個較為常見的源域,透過古今友情隱喻實例分析能夠發(fā)現盡管事物具有相同的原始特征,但由于同一事物在不同語言中的認知角度和文化特征不同,導致在不同語言中的映射差異。同時,各個文化階段的特征也直接影響那個時代隱喻的篩選、擇用、發(fā)展。所以,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文化實際上同時代的生產力、生產方式、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密相關。因此,不考慮時代文化因素的影響,便無法解釋隱喻的深層蘊意,更談不上詩歌友情隱喻的發(fā)展。
詩歌友情隱喻隨著時代文化的發(fā)展變化,[8]p40正逐漸成為隱喻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在人類各種情感體驗中,友情具有最普遍和特殊的重要性。那么,中、西古今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同時代有何關系?同當時的文化有何關系?即友情隱喻時代變遷同時代文化特性的關系。
(一)中國古今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文化
詩歌哲言友情隱喻中融入的不同時代印記至今依稀可見,可以說它們是創(chuàng)造隱喻思維活動豐富的源泉。中國古今文化無論是思維方式、傳達方式、體系建構等都處處體現著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的交融關系。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帶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投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價值取向。
1.中國古代詩歌哲言友情隱喻與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核,對古代文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正由于此,古代友情詩中的隱喻普遍存在儒家文化思想的身影。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中以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李白的情深作量化對比,以不及表明友情比桃花潭更深;詩中友情隱喻的本體是“汪倫送我情”,喻體是“桃花潭水”,喻意妙在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作友情對比。中國古詩哲言經常用水來喻指友情,是基于天人合一理論。
再如:結交須擇善,非識莫與心。(中國古代哲言:唐代王梵志)。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中國古代哲言:戰(zhàn)國孟軻)。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古人們習慣用“心”來比喻 “交友之道”。筆者查閱224條的古代詩歌哲言中“友情是心”的隱喻占21條,位列第1。喻體“心”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具有認知和情感機能,被概念化為儲藏思維、行為以及情感的器官;心為一身之主宰;心是神之舍,血之主,脈之宗。[9]p78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古典哲學、傳統(tǒng)中醫(yī)學、佛教對身體器官“心”的認識所形成的概念域作為源域或喻體,映射到同樣具有重要性的領域友情類本體上,以達到認識朋友友情的抽象含義。
2.中國現當代詩歌哲言友情隱喻與現當代文化
1917年后,胡適、陳獨秀等人在文學形式上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自此,現當代詩歌內容和形式打破舊詩詞格律的束縛,形式上更加明了,開放自由的文體,而詩歌哲言友情隱喻也隨著文化的變化而變遷。如:世上唯一無刺的玫瑰,就是友情(中國現當代哲言:古龍)。那友誼的花瓣并沒有掉落,依舊綻放(中國現當代哲言:佚名)。有誰理解無垢的友情的嗎?它正是生命里的一滴甘泉(中國現當代哲言:柯靈)。友情是干渴時一杯清涼的水(中國現當代詩羅洛:《友誼》)。友情,清淡如水,香濃如咖啡,清苦如綠茶(中國現當代哲言:佚名)。顯然,現當代詩歌哲言中除傳承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外,還對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引入,融成了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兩個基本特征,即,民族性與開放性的和諧統(tǒng)一。也影響著友情隱喻詩歌哲言,使得文體格式變的開放直敘,筆者在友情詩歌隱喻史料的研究中發(fā)現中國當代詩壇幾乎重復上演了西方現當代詩歌近百年的歷程。在中國現當代代表性的詩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西方詩歌的背景。從郭沫若、李金發(fā)、戴望舒、穆旦、艾青、綠原、李瑛,上世紀70年代末嶄露頭角的朦朧詩派以及第三代先鋒派開始的后朦朧詩流派等詩人的作品中,都能夠看到西方現當代詩潮中的文學模式。
(二)西方古今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文化以及中、西友情隱喻的對比
當代西方認知語言學認為:詩歌隱喻是理解抽象概念,進行抽象思維的主要途徑,隱喻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表達感情,情感的表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隱喻來實現的。[8]p42因此,從本質上說,隱喻詩歌哲言也是一種認知現象和思維方式。西方現代詩歌哲言較大的特點就是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其中最廣泛使用的是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提喻等來表達情感,這給詩歌哲言帶來了巨大影響。此外,西方哲學中也以“友情”來盛贊“交友之道”。顯然,隱喻的認知功能具有普遍性,在西方語料基礎中已得到語言學家的充分論證。
1.就生活方式而言
維特根斯坦曾經寫到: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方式。[10]p109馬克思和恩格斯則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盵11]p29中、西方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與社會條件下,各個民族、階級和社會群體的生活模式,社會交往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
中國是一個有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的文明古國,生活中古人以結繩為契,結之為約,于是產生了許多與“契”相關的友情隱喻表述:契交、契誼、契義等。如,人生交契無老少,(中國唐詩杜甫:《徒步歸行》)。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中國東晉詩陶淵明:《桃花源詩》)。古人用“契”喻感情志趣投合的朋友,在現代商業(yè)文化背景下,友情重實用和交換原則,現代社會人們的情感又難免受到金錢關系的腐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向于冷漠,社交的網絡化讓共同在場的機會減小,人更有可能產生孤獨感與虛無感。如:友誼是一個捉摸不透的東西(中國現當代哲言:佚名)。友誼需要過多的理解交集…… (中國現當代詩佚名 《孤獨的友誼》)。
縱觀歷史,從先秦松散的統(tǒng)治到秦漢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建立,都是圍繞著“家”字發(fā)展,易中天先生在《閑話中國人》中提出,中國文化的內核是群體意識,自我價值依存于群體來實現,幾乎沒有“自我”的私人空間,凡事以集體為重,以和為貴。[12]p235-247
而西方文化的內核是個體意識,西方的詩歌中體現著西方文化核心的希臘羅馬神話的文化價值和基督教教義,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使西方人不斷地要超越自我,追求獨立、進步,希臘神話沉淀下來的是個人主義,主張個性自由是西方主要的價值觀念,這一價值觀念在友情隱喻中表現的特別突出。如:友情是天堂,沒有它就像地獄;友情是生命,沒有它就意味著死亡(西方古代哲言:威·莫里斯)。
2.就友情觀念而言
通過友情隱喻的大量詩語料研究證明:人們關于友情的觀念并非一成不變,既有一脈相承又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由于近現代中、西方文化的融會,西方文化的潮流也沖擊著中國友情觀念的社會文化心理,友情觀念與友情隱喻也發(fā)生一定的變化。人際關系呈現開放、自主、廣泛性;同時由于互聯(lián)網時代的出現,人與人之間直接交流的機率減少,還滲透著非現實、匿名、失范性,從而導致現代社會出現人際情感的疏遠與信任的危機。新的時代特征創(chuàng)造出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時代文化,友情詩歌哲言隱喻由含蓄蘊藉的情感變成西方的熱烈直白與袒露。如:一支玫瑰就是我的花園,一個好朋友就是我的整個世界(西方現當代哲言:佚名)。(A rose is my garden,a good friend is my whole world.---Unknown)。友誼是倦怠時一聲驚蟄的春雷(中國現當代詩羅洛:《友誼》)。友誼,你在狂風之中嘶吼,咆哮著對我的呼喚……(中國現當代詩佚名:《友誼》)。定時炸彈只響一次,朋友可以響多次(中國現當代哲言:李承鵬)。交朋友是可以產生偉大的力量的(中國現當代哲言:徐特立)。泥濘中一只扶持的手。岔道口一個引導的箭頭(中國現當代哲言:佚名)。顯然,中、西方重視友誼的同時,人們也看重彼此的空間和隱私。對待友情的態(tài)度是認同、支持、獨立,既有物質上的幫助,也有精神層面的支持和鼓勵。
3.就客觀現實而言
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物,承載著社會的變化與發(fā)展,客觀現實條件決定友情隱喻的使用。,在古代中國,詩詞哲言友情隱喻中經常出現畫、墨、朱砂等。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國古代哲言:傅玄)。交之道,猶素之白也;染以朱,則赤,染以藍,則表(中國古代哲言:譙周)。與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相水,其色愈污;與端方人處,如炭人薰爐,雖化為灰,其香不滅(中國古代哲言:許棐)。
而在古代西方,18世紀西方國家由于工業(yè)革命的迅速擴展,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guī)模工廠生產取代手工作坊,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的生活,那時機器對于西方人而言非常熟悉;因此英語哲言中常出現如:“友情是機器(Friendship is a machine)”,人應該經常維修友情 (西方古代哲言:約翰遜)。(Friendship requires a level of care and attention for its maintenance.---Johnson)。友情是機械裝置上的潤滑劑 (西方古代哲言:科利特)。(Friendship is the lubricant of mechanical device.---Collet)。這些客觀現實的友情隱喻概念比比皆是。
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不斷吸納人類文明的最新事物及成果,例如:電燈、興奮劑、分數等,頻繁出現在現當代中英詩歌哲言中。如:友情在我過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中國現當代哲言:巴金)。友情是寧神藥,是興奮劑;友情是大海中的燈塔(中國現當代哲言:冰心)。友情好比一個分數,雙方就是分子和分母。分子--分母失去對方,分數值就化為烏有(中國現當代哲言:佚名)。友情,那心靈的神秘的結合者,生活的美化者,社會的鞏固者(西方現當代哲言:羅伯特·布拉亥)。(Friendship,that mysterious combiner of souls,the beautifier of life,and the consolidator of society.---Robert Bula Hai)。可見客觀事物極大地影響著友情隱喻,客觀世界不斷涌現新鮮事物,它們成為喻體,為隱喻表達創(chuàng)造新的可能。
詩歌哲言不僅是詩歌友情隱喻的根基,也是人類文化活動的根基,語言的構成方式,全部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征與變遷對比如下。
(一)詩歌哲言中西友情隱喻的民族文化特征性對比
語言變化,歸根結底是人的認知思維在起作用,[13]而文化決定思維,思維作為文化的基本屬性,隱喻從來都與其所在民族的文化具有統(tǒng)一性。蘊含著豐富而生動的文化內涵,從古到今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具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征性,在變遷中折射出文化的光彩。
中西方民族文化特征對比:在人與自然的觀念上:西方持有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觀念;中國持有“天人合一”,順從自然、改造自然的觀念;在國與國的競爭上:西尚武、以強欺弱、強權政治;中持德、和平共處、以德服人;在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上:西方重競爭意識、強調個性、自由、人權高于國權、強烈排異性;中國重平庸、包容、忍讓、集體主義、國權高于人權;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上:西方靠外律(即外部監(jiān)督),中國尚內?。磧炔勘O(jiān)控)。在認知上:西方重求知,中國重務實;在穩(wěn)定性上:西方重“無物不變”思想、冒險、創(chuàng)新、求變求異;中國慣于“穩(wěn)定和睦”、安于現狀、順其自然。
(二)詩歌哲言中西友情隱喻的文化差異性和統(tǒng)一性對比
詩歌哲言中西友情隱喻是“客觀對應物”和“思想的知覺化”的隱喻,[13]是中西文化概念整合和新生的結果,反映友情隱喻的時代變遷的異同,其差異性和統(tǒng)一性歸納對比如下。
中國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的變遷。中國古代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蘊含豐厚的儒家思想,文化心理結構,滲透出中華美德;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特點:表達委婉曲折、感情細膩、情感深厚、文字樸實,或借景抒情,或移情于景。這與“五四”后西化趨向形成鮮明的對照。友情隱喻是對具體友情隱喻的抽象概括,中國人則更強調感性思維,在中國的友情詩歌中友情隱喻表達含蓄蘊藉、簡潔、隨意,體現想象力和藝術性的高度融合。特點為:詩歌語精意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筆調清新,情意濃烈,形象鮮明。
西方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的變遷。西方文化核心是希臘羅馬神話的文化價值和基督教教義,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使西方人不斷地要超越自我;“無物不變”思想、冒險、創(chuàng)新、打破平蘅、求變強烈;追求獨立、進步,主張個人主義,個性自由是西方主要的價值觀念。特點為:西方人注重理性、形式邏輯,凡事都講究清晰、嚴密、符合邏輯且條理分明;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表達方式則熱烈直白、袒露、簡潔、開放大膽隨意。
中西方詩歌哲言中友情隱喻的共同點。伴隨中國改革開放,中、西方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借鑒與融會,使人們置身于多元的文化世界當中,友情隱喻特征,友情觀念變化,個體的主體、自由、平等、博愛等意識也發(fā)生突出變化。但中西詩歌友情隱喻認知觀上具有共識,沒有內在本質的區(qū)別。中西方詩歌共同特征:詩歌強烈的抒情性,詩歌的意蘊美,意象美和形象美的特點。如,中西方詩歌哲言中都有 “友情是植物”,“友情是液體”,“友情是財富”,“友情是鉆石”,“友情是機器”,“友情是愛”等概念隱喻;真切反映了詩人借物載情,以詩明志的情感變化,所以詩歌必然帶有強烈的抒情特點。
綜上中英詩歌及詩學思想的跨文化、跨語言角度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證實了西方隱喻理論的普遍認知觀。研究表明盡管存在著中西文化差異,但在詩歌友情隱喻的基本認知觀是一致的。
第一,友情隱喻是人類的重要情感表達,不再是詩性思維的特質,它是人類思維的主要手段;是人們日常友情語言和友情詩歌語言濃縮提純后的結晶,友情隱喻反映并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經驗認知方式,而人類情感隨著時代人們的價值觀、經濟觀、人生觀的變遷而變化,友情詩歌隱喻的表達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第二,由于不同民族既具有基本相同的身體經驗,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經驗,這就決定了詩歌哲言里的友情隱喻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既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同時又存在著不同的文化特征。
第三,中西方詩歌隱喻在象征符號及原形中確實存在人類普遍的經驗感知和抽象思維模式不同,但中西文化和文學傳統(tǒng)的差異,在詩歌哲言友情語言的基本認知觀上具有共識。中西詩歌友情語言沒有內在本質的區(qū)別,兩者只是在表達內在情感的強烈程度上存在量的區(qū)別,在技巧上存在差異性和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呂經.中國文化與中國詩歌[J].江漢論壇,2005(7):106-109.
[2]Lakoff J.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嚴世清.隱喻理論史探[J].外國語,1995(5):27-31.
[4]Black M.Models and Metaphors: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5]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德里達.論文字學[M].汪堂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7]王守元,劉振前.隱喻與文化教學[J].外語教學,2003(1):48-53.
[8]黃華,余衛(wèi)華.中英詩歌隱喻與文化異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2):41-45.
[9]孫毅,楊秋紅.跨語言“心”多義圖譜的認知功能說略[J].外語學刊,2013(5):75-79.
[10]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徐紀亮,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92.
[11]程松濤.馬克思的理論思想及其價值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4.
[12]易中天.閑話中國人[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13]Freeman M.H Poetry and the Scope of Metaphor:Toward a Cognitive Theory of Literature.In A.Barcelona(Ed.). Metaphor and Metonym at the Crossroads[M].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2000.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09(2015)04-0011-05
收稿日期:2014-11-14
基金項目:三明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A201412/Q)。
作者簡介:周斐芳(1979-),女,漢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漢英語言與文化,英語教學。
Study on the Change of Friendship Metaphors in Poetry and Philosophy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ZHOU Fei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Fujian 365004)
Abstract:Metaphor is a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especially in poetry and philosophy.With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poetry and philosophy reflects the speakers’ways of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Friendship metaphor is a common source domain in poetry and philosophy.Throug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philosophic words,deep metaphors and thoughts were mined.From the cross-cultural and cross linguistic perspective,the general cognitive view of metaphor theory was proved.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hile consensus has been made in basic cognitive view.Although lacking of a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metaphor study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the poetic tradition in China far from lacking of deep insight.
Key words:poetry and philosophy;Chinese and Western metaphor;change;cultural 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