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赤峰市第二醫(yī)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心臟術后病人由于心功能較差,手術過程復雜,創(chuàng)傷大及低溫、麻醉、氣管插管、體外循環(huán)等特點,心、肺、腦、腎都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極易發(fā)生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肌梗塞、低心排等風險[1],需要術后嚴密的病情觀察和生命體征監(jiān)護,發(fā)現異常后需應用先進的醫(yī)療技術和醫(yī)療設備立即糾正,使各異常指標迅速恢復到正常水平,使人體各臟器功能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使病人渡過危險期.因此,心臟病人術后入ICU進行觀察和護理尤為重要.我院自2010年8月開展心臟手術至今共進行46例心臟手術,現就其入ICU后48小時內的病情觀察和護理總結評價如下:
病人共46例,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齡5—72歲,平均年齡39.5歲,其中先天性心臟病32例,風濕性心臟病14例.單純房間隔缺損修補術12例,室間隔缺損合并動脈導管未閉同期手術2例,單純動脈導管未閉體外循環(huán)下縫扎18例,二尖瓣置換術5例,雙瓣置換加三尖瓣成型術9例.術后病愈45例,死亡1例.
入ICU后立即上呼吸機,觀呼吸狀況→心電監(jiān)護,測生命體征→意識狀態(tài)→各管路(心包引流,縱膈引流,有創(chuàng)動脈血壓,頸內靜脈管,氣管插管,導尿管,胃管,輸液通路)→藥物(0.6%氯化鉀,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甘油,硝普鈉)控制速度→術區(qū)情況→皮膚情況,尤其皮溫→其它(術中情況等).
2.2.1 心率
術后心律失常是心臟外科病人手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術中對心臟傳導系統(tǒng)及心肌的損傷,術后代謝紊亂以及外科應激.心臟術后的患者血流動力不穩(wěn)定,并且術前已存在壓力或容易負荷過重而導致心功能不全,術后易發(fā)生節(jié)律紊亂[2].房間隔缺損易發(fā)生房撲房顫,三尖瓣關閉不全易發(fā)生房性心律失常,室間隔缺損,法洛四聯(lián)癥易發(fā)生室早,室速,室顫[3].注意觀察心率變化,心電監(jiān)護必須根據病人具體情況設定上下限報警值,及時發(fā)現心律失常及電風暴的發(fā)生,并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或電除顫.必要時安置起搏器,應用異丙腎使病人維持一種適合自己病情變化的心率水平.
2.2.2 血壓
血壓能反映循環(huán)血量情況,心臟術后病人多置有創(chuàng)動脈管和中心靜脈管,連接監(jiān)護儀,時時測量血壓,保證血壓在120—90∕85—60毫米汞柱之間,中心靜脈壓5—12厘米水柱,要避免管路打折,受壓彎曲,保證血壓測量值準確.
2.2.3 體溫
體外循環(huán)以及使用冷晶體間斷灌注,未加溫的生理鹽水沖洗胸腔等可導致體溫失調—低體溫.患者術后入ICU體溫較低,一般在35.4—36.5℃之間,尤其下肢及表皮溫度較低,觸及發(fā)涼,并有一個明顯的體溫平面.勤測體溫每小時一次,感知體溫平面,準確記錄體溫及皮溫平面變化情況,給予被褥及控溫毯保溫.術后4小時左右體溫升至正常,雙肢雙足溫暖,術后10小時左右患者體溫可升至38℃以上,為術后反應,給予相應處理.
2.2.4 呼吸
患者入ICU時氣管插管,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合理設置呼吸機參數,注意有無自主呼吸,與呼吸機是否同步.注意氣管插管深度,妥善固定,觀察有無痰液,及時吸痰,記錄痰液性質.使用呼吸機過程中合理設置報警值,注意報警情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病人意識清,自主呼吸平穩(wěn)后及時停機、拔管,給予鼻導管吸氧,注意呼吸節(jié)律、強弱、快慢變化,有無憋氣,監(jiān)測血氧飽和度,保證在90%以上.
2.2.5 意識
病人入ICU后均處于麻醉未清醒狀態(tài),瞳孔較小,光反射正常,壓眶反射靈敏.半小時觀察一次瞳孔大小,對光反射,肢體活動情況,有無躁動、掙扎,直到患者神智清醒,能自我表述.注意全麻未醒與昏迷的區(qū)別,有無因低血壓、心律失常導致的缺血缺氧性腦病,及時發(fā)現,準確判斷,及時處理.
2.2.6 心包和縱膈引流管
觀察引流液的量及顏色,每小時記錄1次,第1小時偏多正常,但不應超過300ml,若大于300ml,顏色鮮紅,提示有活動性出血,應通知醫(yī)生及時處理.注意引流管的長度,避免脫出、打折、受壓、彎曲,當引流液小于50m l,顏色淡紅,胸腔無積氣、積液時可拔管.
2.2.7 出入量
術后12小時內每小時統(tǒng)計出入量,注意出入量是否平衡;留置導尿,監(jiān)測每小時尿液性質、量;應用輸液泵控制輸液速度,根據出入量及中心靜脈壓調整滴速,避免心臟負荷過重引發(fā)心衰和腎衰.
2.2.8 術區(qū)
注意術區(qū)敷料是否整潔、包扎完好,有無滲血,術后病人多胸帶包扎固定,要定期打開觀察術區(qū)情況.
病人入ICU時全麻未醒,去枕平臥,床頭抬高15度,待病人清醒,循環(huán)穩(wěn)定后取半臥位,利于呼吸和引流,后期病人可床上坐起.
術后病人用藥種類多,多巴胺,多巴酚酊胺,硝普鈉,硝酸甘油,0.6%氯化鉀液同時使用,有時需補液補血,應用異丙腎.根據醫(yī)囑,準確給予藥物治療,由中心靜脈給藥,或外圍靜脈留置套管針輸液.了解藥物特性,主要事項及不良反應,控制滴速,觀察藥物療效.
3.3.1 有創(chuàng)動脈和中心靜脈管
有創(chuàng)動脈管多置于橈動脈,應手腕伸直,保持管路暢通;中心靜脈管多置于頸內靜脈,妥善固定,避免管體脫出;每30—60分鐘病人平臥調零點測一次中心靜脈壓.CVP管內不輸注升壓藥物、血管擴張藥,以免影響測量結果準確性.病人咳嗽、嘔吐、抽搐躁動時需安靜10—15分鐘再測.穿刺部位保持無菌,每天碘伏消毒,換藥一次.熟悉三通使用方法,確保連接牢靠,防止管道脫開造成出血.
3.3.2 心包和縱膈引流管
術后48小時內每30分鐘采用負壓法擠壓引流管一次,有助于引出心包及胸腔積液,防止血凝塊堵塞.擠壓時防止引流液逆流入胸腔.引流管經皮膚口處保持無菌,定期消毒更換敷料.管路各連接處要緊固牢靠,避免脫開造成氣胸.
3.3.3 尿管
每日兩次會陰擦洗,避免泌尿系感染.術后24小時定時關閉尿管,訓練膀胱功能.
病人清醒拔出氣管插管后,少量飲水.無嗆咳,給流食,少食多餐,逐漸半流食至普食.飲食要清淡,低鹽低脂.多食蔬菜水果,適量補鉀.
病人入ICU后多有緊張,恐懼心理,產生ICU緊張綜合征[4],應向他們介紹ICU環(huán)境,工作人員應多與他們交流,并附肢體語言.態(tài)度和藹,語言溫和,耐心傾聽病人表述,提出問題及時解決,使病人安心治療.
監(jiān)督護工做好晨、晚間護理,保持病室整潔、安靜,每2小時為患者進行肢體按摩一次,避免皮膚長期受壓.加護床擋,防墜床,并懸掛相應標識,提醒病人及工作人員注意,保證病人安全舒適.
在對心臟術后入ICU病人的積極治療、嚴密病情觀察、細心護理的過程中,總結了上述經驗,應用于每位心臟手術病人,收到了較好效果.45人病情平穩(wěn),安返病房,1人因嚴重心律失常低血壓,搶救無效死亡.
〔1〕徐宏耀.心臟外科監(jiān)護[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662.
〔2〕曲志玲,宋曉娟.心臟術后心律失常原因及治療[J].工企醫(yī)刊,2001(1):42—43.
〔3〕王效民.護理干預對體外循環(huán)術后法洛四聯(lián)癥患兒的影響 [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4(1B):32—33.
〔4〕麻潔,侯白梅,ICU緊張綜合癥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7(21):2486—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