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 100081)
《山海經》今存十八卷,集地理、歷史、神話、醫(yī)藥、宗教、礦產等方面于一身,內容異常豐富。前輩學者自郭璞以來,在字詞疏通、名物考辨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今天依然有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該書性質問題。概括起來,各家對于《山海經》一書性質的認定,有“形法說”“巫書說”“神話說”“信史說”“古小說說”“五行說”“類書說”“天文說”“地理說”等。以下就舉其要,對各說予以述評。
把《山海經》列入形法家的是班固?!稘h書·藝文志》:“《山海經》十三篇、《國朝》七卷、《宮宅地形》二十卷、《相人》二十四卷、《相寶劍刀》二十卷、《相六畜》三十八卷。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贝撕螅家娧芯空邔⒋藭鴼w于形法類。李零認為:“如形法類的《山海經》、《國朝》和《宮宅地形》即屬此類?!保?]64
班固所列書,除《山海經》外,余書今皆亡,其內容已不可考。王毓瑚認為:“據魏晉時代的人說,漢時有《相馬經》,但《漢志》不載,獨有本書,似乎這三十八卷,包括有關于鳥、狗、彘的各種相法,所以總題名為《相六畜》。后世分別傳寫,各成專書,原來的總名卻消失了?!保?]19《漢書·藝文志》定義:“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兇。猶律有長短,而各征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贝蠹s是要通過“九州之勢”“城郭舍形”“人及六畜骨法”“器物之形”,通過觀察辨析“精微之獨異”而“求其聲氣貴賤吉兇”。
班固所列形法家的書,宮宅、地形、人、寶劍、刀、六畜之類,皆是可見“形”,而以之求吉兇禍福?!墩摵狻ぴ懶g篇》引《圖宅術》說:“宅有五音,姓有五聲,宅不宜其姓,姓與宅相賊,則疾病死亡,犯罪遇禍?!薄秶芬粫爸饕c山川的走向和形勢,屋舍、墓地的位置和結構有關……這類書與古代地理學、軍事地形學和建筑學有密切關系”[1]64。
《山海經》一書,“記載了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3],但《山海經》的絕大部分行文,均看不到山、水、獸、草、木的詳細描述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吉兇禍福的判斷。至于偶見的如“名曰鳧徯,其鳴自叫也,見則有兵”(《西山經第二》)之類,所引起吉兇的“形”,大多是神怪畏獸之類,荒漫而不可具形,和形法家所講的具體的山川禽獸之形,相差甚遠。
因此,《山海經》不屬于形法家之書,明矣。
“巫書說”最早由魯迅先生提出。他曾說:“《山海經》今所傳本十八卷,記海內外山川神祇異物及祭祀所宜,以為禹益作者固非,而謂因《楚辭》而造者亦未是;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然秦漢人亦有增益?!保?]17-18任乃強也認為,該書由方士輯篡而成。[5]翁銀陶在比較種種說法后,對魯迅的說法進行了補充說明,認定:“占全書一半以上的神話傳說,或紀巫術施行方法,如舞應龍、驅旱魃記載;或即巫術行為的注釋,如桃都山神話;或為‘以舞降神’時采入歌舞的神話;或為供群巫參考的‘先巫之故事’,如群巫救猰貐,無一不與巫術、巫的職事有密切的關系。”[6]袁珂認為《山經》“與巫術活動有關……它關系到巫事活動中的法術禁御”,而《海經》本身“就是巫術活動”,因為本自于《招魂》。因此認為魯迅先生謂《山海經》為“古之巫書”“誠為巨眼卓識”[7]。袁珂先生對于該書性質的推定,只能往“巫書”或者“神怪”方向去,因為這些都牽系著神話。這個問題,后面會再次談到。陳傳康認為,該書是“一本原始社會的巫術百科全書,乃巫家的‘類書’”[8]。胡樹雖沒有直言《山海經》為巫書,但從《山海經》之巫形象、巫術活動、巫與治療術、巫的通神等方面進行了論述,認為該書是“反映中國人宗教觀念的一個文化寶庫”[9]。
巫術是宗教的溫床。弗雷澤認為,巫術賴以建立的基礎有兩點,即所謂“相似律”和“接觸律”。[10]25梁釗韜對“巫術”一詞的定義可以看作是對弗雷澤論述的濃縮:“巫術是人類直接感受自然現(xiàn)象的啟發(fā)而產生的,人們企圖以之抵御或控制自然力,克服或者避開兇險,達到生產的豐收或個人、群體的企圖目的?!保?1]219
巫術的主要實施者是巫。最初的時候,恐怕人人是可以為巫者的。后來隨著社會形態(tài)的升級及社會結構的分化,巫者日益專業(yè)化?!秶Z·楚語下》的記載也印證了這一點:“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月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钡髞硪驗椤熬爬鑱y德,民神雜糅”,故而顓頊命重、黎“絕地天通”。對于這一點,張光直先生認為:“自天地交通斷絕以后,只有控制著溝通手段的人,才擁有統(tǒng)治的知識、即權利。于是,巫便成了每個宮廷中必不可少的成員。事實上……帝王自己就是眾巫的首領。”[12]37
那么,在《山海經》中,與巫相關的工作有兩項:占卜與山川祭祀。這兩點也是“巫書說”者所主張的理論依據所在。如前述,《山海經》中所涉及的內容不單單是古代地理,該書亦有濃重的巫術意味,特別是將書中的巫術、原始宗教及神話三者結合起來看的時候。但如果據此認為該書是一本純粹的“巫書”或者內容的主要方面體現(xiàn)為“巫術”的話,則是不成立的。
占卜是巫術的一種,是通過自然或者人為的方法,以獲取神秘的帶有預兆性質的信息。此類的材料在《山海經》中確實存在。比如: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南次三經》)
在《南山經》中,據筆者粗略統(tǒng)計,此類具有征兆性質的材料約占全部材料的16.66%。如果《山海經》是一本“巫書”,應該充斥著大量的類似材料。但內部材料如此單薄,顯然證明該書的寫作者主要用意不在巫術上。
與此類似,《五藏山經》每個山系后面都有一段話,用以總結該山系所司之神“及其祠祭法術”[11]181。如: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于萊山,凡十七仙,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為席,其十輩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而不糈,毛采。 (《西次二經》)說這些材料反映了古老的山川崇拜固然無錯,說其中有神話成分也可,但把這些材料當作認定《山海經》乃“巫書”,恐怕是有些牽強的。先不說在占去將近一半內容的《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等內并無類似材料,就其材料表面來看,很難看出作者的用意是要呈現(xiàn)一場山川祭拜的全過程,尤其是一場莊嚴而神圣的祭祀應該包含的從開始到最后的一切禮儀、著裝及程序上的體現(xiàn)。
即如詹鄞鑫所論述,單就祭祀來說,就牽扯到犧牲制度、粢盛制度、酒鬯制度、籩豆制度、鼎簋制度、玉帛制度等方面;就單次祭祀來說,涉及祭祀之準備、通神及降神法、祭祀儀式(預備禮、入場禮、降神禮、朝踐禮、饋獻禮等)等方面。[13]要支撐起《山海經》為“巫書”,顯然需要更為豐富充足的相關材料,僅憑書中偶現(xiàn)的預兆材料及宏觀的描寫,實難以成立。
《五藏山經》部分共有26山系,447座山而幾乎所有的“祠祭法術”都以“凡某山之首,自某山至于某山,凡多少山,多少里,其神皆某面某身。其祠之:某用某物瘞,某玉用某物”的模式進行。因此,這些材料看起來更像是對于外表千篇一律的祭祀山川活動的大體宏觀的描述,而非是以巫家的角度來具體詳細地闡釋祭祀準備、過程、結果及影響。
因此,《山海經》非巫書,明矣。
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大概司馬遷所看到的《山海經》,比我們今天所見,更要“怪”些。而造成這“怪”之主因,大約因其神話性。
魯迅先生是把《山海經》當作“巫書”和“古小說”之書的,這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有所體現(xiàn)。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認同該書為神話書的。郭沫若的神話研究不是專論的,而是泛論的。他主要結合《詩經》《楚辭》《淮南子》中的神話材料,對中國古代神話做了初步探討。茅盾的神話研究也自稱為“初探”。與前兩位所不同的是,在其《中國神話研究初探》《神話研究》等書中,對《山海經》中的神話材料給予極大關注。無疑,在茅盾先生的視野里,《山海經》是一本神話書。袁珂著力主張《山海經》乃“匪特史地之權輿,乃亦神話之淵府”[14]1,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國神話傳說》《袁珂神話論集》《〈山海經〉校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國神話史》等著作中反復申說此觀點。袁珂是當代“神話說”的代表人物。后來的學者,多繼承發(fā)展了袁珂的學說,其中以葉舒憲、蕭兵等為代表。
袁珂有一篇專門討論《山海經》神話性質的論文,認為《山海經》是古代的巫書,由巫師主導的“宗教活動”達到了“觸目皆是”“多難勝舉”的地步,并且該書所記載的巫師的活動,“有些簡直成了神話不可分割的部分”。那么神話的因素必然是此書的主流。因此,此書必是神話書無疑。這條理由建立的基礎是認同《山海經》是一本巫書,這點上文有所辯證,不再贅言。
在該文中他進一步指出,上古時代神話與歷史是同出一源的。但恐怕即使是在中國的上古時代,歷史和神話也不是同出一源的。所謂歷史,是在縱橫的時間和空間的秩序里,所發(fā)生的永不可反復的時間。在文字誕生以后,可以記錄,因此見諸大眾。而且洪荒的時代,可能因為記錄的不便的問題,上古時代雖然有其客觀的歷史事跡,但我們卻無法知曉其中的細節(jié),只是靠遠古遺存的種種材料和藝術方式窺見星星點點。在這其中,神話是反映遠古歷史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因為其中合理的歷史因素,因此才可能被后代的儒家學者歷史化。因此,袁珂先生所提的歷史和神話同源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韓湖初認為:“關于皇帝戰(zhàn)蚩尤、顓頊使重黎‘絕地通天’,鯀禹治水、禹攻共工、殺相柳等等記載,都一概被袁珂視為神話。其實這些記載均有其真實的歷史內容。如‘絕地通天’,它是顓頊推行的重大的宗教改革;至于黃帝戰(zhàn)蚩、禹攻共工和殺相柳等等,其歷史內容乃是在上古華夏走向統(tǒng)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部落戰(zhàn)爭。不難看出,兩位先生(袁珂、劉起軒)的誤斷,其根源在于把《山海經》視為神話的定位。”[15]
此外,《山海經》一書內容明顯分外兩部分,即《五藏山經》及剩余部分。前者幾乎純?yōu)楣糯乩硇再|,偶或夾雜異聞。就內容而言,這部分占去全書的二分之一強;而后者則有相對豐富的神話材料,但支離,斑駁,不成系統(tǒng)。在這兩者中又夾雜著古史、民俗、礦產、氣象等方面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貿然地稱《山海經》為神話書,至少是不嚴謹的。再者,袁珂的名著《山海經校注》最初亦只有《海經》部分,“乃取此經之《海經》部分,于舊注基礎上,略加詮釋,謂之《新釋》’”。完整的一本書,為什么只取一半?想必也是十分有緣由的。即此書中的神話材料雖則廣泛,但卻難以支撐起該書作為一本神話書的分量。后來又受命草釋《山經》,兩者合璧。但他自己也坦言:“余于地理動植之學,素少究心,謝不敏者,亦已再矣?!保?4]2這番坦誠,也就注定了《山經》的校注質量,也再加肯定了《山經》地理書的屬性。
當然,我們雖主張《山海經》非神話書,但我們也不否認該書中有相當豐富的神話材料。有的學者想徹底把該書還原成一部歷史,那又犯了矯枉過正的錯誤。
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將《山海經》《竹書紀年》與《周書》《國語》《戰(zhàn)國策》等史書歸在一類,并在“古史第四”下曰:“古無史例,故周、秦記傳體例與經、子、史相出入,散歸史部,派別過繁,今匯聚一所為古史。”[16]85把該書劃為史書,大抵從此始。
王國維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發(fā)現(xiàn)《山海經》及《竹書紀年》中王亥與卜辭中記載一致,因此認定《山海經》中所說王亥為史實。[17]31雖則作者未明言該書為史書,但自然認為其中是有幾分歷史的真實存在。此外,胡欽甫《從〈山海經〉的神話中所得到的古史觀》、馮承鈞《中國古代之神話研究》、鐘敬文《山海經神話研究的討論及其他》、古鐵《中國古代的神祇》、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衛(wèi)聚賢《古史研究》一致認同《山海經》是可作上古史史料的書。胡厚宣也在《甲骨文四方同名考證》一文中通過考證,證明《大荒經》中四方風和四方神的記載基本與卜辭一致。[18]369
以上各家除了張之洞把《山海經》歸之史書有待商榷之外,其他各家皆指出該書中所存在的合理的歷史材料,大體上是合理的。
進入新時期,在此問題上的研究日益深入,觀點日益趨近張之洞。楊超在《〈海經〉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中認為:“《山海經》,我以為應當視為信史,這是多少年來若干事實所證明了的?!保?9]10韓湘初認為:“從《山海經》的背景、過程和內容等方面分析論證,認為當代學術界把該書定位為‘語怪之祖’是不正確的,應視為‘信史’。”[15]
有的學者觀點更為徹底一些,認為此書應從神話書回歸到信史的本來面目,進而解構《山海經》的諸神系統(tǒng),以證明該書的非神話性質。比如,為了徹底推翻燭龍神話,借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說燭龍“并不是神話中的人物,而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說白了,就是北極光”[20]。按照這個邏輯,在今天的人看來,不論是中國的羲和與嫦娥,還是希臘的赫利俄斯和塞勒涅,全然沒了任何存在的價值——那不就是太陽和月亮嗎?
如前文所述,我們不否認《山海經》當中有史料的價值存在。這些已經被歷來的研究者所證實。在文字誕生及成熟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承擔了絕大部分記錄人類歷史的責任??疾靹?chuàng)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zhàn)爭神話、自然神話之類,幾乎每一類神話都有歷史的影子存在其中。但從學科的分類來說,信史的實錄精神不可或缺。遠古歷史和神話雖然相互交織,但畢竟歷史和神話不能畫等號。我們不能承認“神話的人物,通通是歷史的人物”和“神話完全是史事的訛傳”這樣的觀點,正如黃石所言:“我們一方面固然不能把神話視為‘信史’,但他方面卻不能不承認有一部分神話,確是歷史的轉變,做背景?!保?1]104再者,具體到《山海經》,本身就不是一本純粹的神話書,其中的神話材料相對有限,且大部分不成體系,更就難以成全該書成為一部信史。
因此,“信史說”頗難成立。
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說“《山海經》是‘古今語怪之祖’”,其實亦是指實該書為小說性質。這點他在《二酉綴遺(中)》中予以了確認——“《山海經》當在《莊》《列》前,蓋古今小說之祖”。
《四庫提要》進一步明確提出《山海經》為“小說”之書:“書中序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玄部競字號中。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難考據,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并以為地理書之冠,亦為未允。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濒斞赶壬凇吨袊≌f史略》一書中,是以“神話與傳說”為古代小說的開頭,無疑他也認同《山海經》乃小說書,這點與他所主張的“巫術書”并不矛盾。袁珂也認為:“(《山海經》)無疑是我國古往今來記載神話故事書籍的鼻祖,所以列之于小說類還是較列之于形法、地理等書籍為適宜?!保?]
自《四庫提要》和魯迅先生之后,偶見以《山海經》為小說的。如有人就認為:“《山海經》內容具有民間性和遠離現(xiàn)實的特點,它敘述了許多不可征的神怪奇異,因而在‘不語怪力亂神’的務實社會氛圍中注定了遠離文化主流而成為‘小說之流’。”[22]但問題是,該種主張沒有以任何意義上的“小說”概念作為立論的基礎,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小說”一詞見于《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其后《漢書·藝文志》又定義為:“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濒斞冈谄洹豆判≌f鉤沉·序》中說:“余少喜披覽古說,或見偽敚,則取證類書,偶會逸文,輒亦寫出。”[23]3此處“古說”蓋是指古小說。他所指古小說的分期,或為唐前,或包含唐代在內。概言之,《山海經》是在其所指范圍之內。自此“古小說”一詞為學界所頻繁使用,但各家所指內涵并不一致。今天我們要探討有關古小說的任何問題,離開這一前提,沒有一個共同認可的理論基礎,恐怕任何的研究都會變成無源之水。那么,古小說具有什么文體特征呢?羅寧將其歸之為五點:一是使用文言,二是叢集短文,三是風格文雅,四是實錄精神,五是作者大多是貴族名士或官高位顯之人。[24]
我們再以此考之《山海經》。該書為古文言寫成無疑,也為叢集短文。但風格就非文雅,而是充滿狂野質樸的氣息。再者,所謂實錄精神,即作者是出于信以為真的記錄需要,還是有意的虛構事實。正如魯迅所論六朝志怪:“蓋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保?]39《山海經》的最初作者,無疑也是以無比虔誠和篤信的態(tài)度寫作此書。經過簡單的對照,表面上看似乎該書確為古小說無疑。
但事實卻非如此。該書有所謂小說特征的材料,某種程度上亦是神話的材料,所占比例相對較少。“《山海經》非這方面的專集,在《山經》所記的四百四十七座山中,不涉及神話、異聞的就有兩百九十余座……于全書則約為三分之一?!保?]《提要》分小說為“敘述雜事”“記錄異聞”和“綴緝瑣語”三類,《山海經》蓋為“記錄異聞”一類,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分類是不對的?!渡胶=洝分械纳裨挷牧?,單純就其所占比例,就不足以支撐該書為純粹的神話書。
因此,《山海經》非古小說書,明矣。
此外,尚有“五行說”“類書說”“方志說”“天文說”“地理說”等說。
《宋史·藝文志》將《山海圖經》十卷列入五行類八百五十三部書中,蓋亦是獨特分法。分類的依據,大概是漢代以來,古代地理學說,混合陰陽五行、神仙方術、讖緯之學而成。但上溯至最晚漢初時代,回歸到《山海經》文本,這種分法顯然是不合理的。
呂子方認為,《山海經》內容包羅萬象“可說是一部名物方志之書,也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類書”[26]1。如果因其內容廣博而認定其為類書的話,那么“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詩經》,幾將可以做一部類書。無疑,沒有人將《詩經》看作類書。
徐顯之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最古的方志。大體說來,其中《山經》部分是以山為經的方物志,《海經》部分是以氏族為經的社會志,其《海內經》部分具有制作發(fā)明的科技志的性質?!保?5]1在此只備一說。我們覺得,此說建立的基礎,最起碼是要以信史為基礎,失去這個基礎談,就顯空洞而無力了。
也有人將《山海經》當作一部“天書”,“它以宇宙本體論為框架,在觀象授時、制定歷法、歲時祭祀的過程中產生神話。再從天上對應到地上,‘天人相應’,比喻萬物眾生,形成了‘閎誕迂夸’的內容”[27]?!渡胶=洝分写_有天文方面的材料,但將此書列為天文學專書,無論是從其成書之意,還是現(xiàn)在已被公認的確鑿證據,至少目前還是站不住腳的。
最早把《山海經》歸為地理書的,大抵是西漢的劉秀。他在《上山海經表》中說:
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禹乘四載,隨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島,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
此后《山海經》一般被當作地理書,如《后漢書·王景傳》:
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乃引見景,問以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帝善之。又以嘗修浚儀,功業(yè)有成,乃賜景《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及錢帛衣物。夏,遂發(fā)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筑堤,自滎陽東至千乘??谇в嗬铩髂晗?,渠成。帝親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景由是知名。
晉代郭璞注《山海經》時努力挖掘其地理內涵,“據統(tǒng)計,郭璞《山海經》注文中地理考證達50處,其中考證山30座、河流15條、湖泊2座、地名3處”[28]?!端鍟そ浖尽芬矊ⅰ渡胶=洝放c《豫章記》《西征記》、《洛陽圖》列入地理書,并說:“漢初,蕭何得秦圖書,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經,相傳以為夏禹所記?!薄杜f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王堯臣《崇文總目》、尤袤《遂初堂數目》、羅泌《路史》、馬瑞臨《文獻通考》(經籍考三十一)均將《山海經》歸入地理類。
《山海經》研究在明清出現(xiàn)了興盛,涌現(xiàn)出一批卓越的學者。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是清代第一部對《山海經》進行注釋、考證的學術著作,主要是對地理、名物進行校注?!稄V注自序》曰:“《經籍志》載地理書二百四十四家,《山海經》最為近古?!碑呫渲小渡胶=浶滦U芬粫O星衍在該書后序中說:
秋帆先生作《山海經新校正》,其考證地理,則本《水經注》,而自九經箋注、史家地志、《元和郡縣志》、《天平寰宇記》、《通典》、《通考》、《通志》,及近世方志,無不征也。自漢以來,未有知《山海經》為地理書。……先生開府陜西,假節(jié)甘肅,粵自崤函以西、玉門以外,無不親歷。又嘗勤民灑通水利,是以《西山經》四篇、《中次五經》諸篇疏證水道為獨詳焉。常言《北山經》泑澤涂吾之屬,聞見不誣,惜在塞外,書傳少征,無容附會也。
畢氏考證嚴謹,論述詳瞻,雖無全備之譽,但亦不應有如袁珂所說“畢目光所矚,在山川古今異同”[14]之責。吳承志的《山海經地理今釋》是晚清《山海經》地理考證的集大成者,其地理“考證特別周全縝密。《五藏山經》是中國上古時代以山川為綱目的調查記錄,一山一水都經調查者親身考察,均可探究其地望。吳書確已作到一一考證”[28]。
進入新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地理學科的大發(fā)展,人類拓展了自己的視野,因而能在更宏闊的天地里審視《山海經》。徐旭生在《讀〈山海經〉札記》中指出:“須認清《五山經》為古代遺留下相當可信之地理書。”[29]譚其禳在《〈五藏山經〉的地域范圍提要》一文中認為:“《五藏山經》是《山海經》全書各部分中最為平實雅正,盡管免不了雜有一些傳聞、神話,基本上是一部反映當時真實知識的地理書?!保?9]13日本學者小川琢治認為:“中國《山海經》一書,中國人向視為荒唐無稽之談,然其價值遠比向認為金科玉律之地理書《禹貢》為可靠。其余中國歷史及地理之研究為唯一重要的典籍。”[30]
此外,有些學者的觀點則更具突破性。扶永發(fā)在其專著《神州的發(fā)現(xiàn):〈山海經〉地理考》中認為:“用現(xiàn)代地理學和地圖學知識對《山海經》加以研究,發(fā)現(xiàn)書中有3個明顯的確定其地理位置的自然條件……這是我們今天從宏觀上定《山海經》地理在今日云南西部橫斷山脈地區(qū)的堅強證據。古昆侖山當然是應該到那里去找尋?!保?1]3-4這對頗有代表性的“《山海經》也以伊洛為中心”[25]286,以此展開南、西、北、中山脈,而海內,海外,大荒的敘事模式,具有顛覆性的沖擊。劉樹人《〈山海經〉中的“東山”區(qū)地理考古研究》一文認為,《山海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地理書,《五藏山經》中除過東山之外,其余都在中國域內。此外,其文又介紹了美國學者亨利埃特·默茨博士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亨利埃特·默茨博士經過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美國中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的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及距離完全吻合”[8]。雖然吳承志在《山海經地理今釋》已將《山海經》地理范圍向今天朝鮮、日本等地延展,但將《東山經》外移太平洋沿岸的美洲,這樣的觀點頗具沖擊力。馬來西亞華裔丁振宗認為:“經文里的西海應該是特提斯海,而北海應該是覆蓋了從貝加爾湖至北冰洋整個地區(qū)的北方海?!保?3]
毫無疑問,《山海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該書以山川地理為支撐骨架,來展開敘事,其道里形勝經過歷代學者考證,大部已得到確認,其為地理書無疑。就山來說,箕尾山、崦嵫山、邽山、北岳、王屋等位置可考;就水來說,渭水、淯水、苕水、泿水、滏水等亦可考;就禽獸來說,鱯魚、鮆魚、駱駝、牦牛、鯢、猩猩、鸚鵡等乃今日仍可見之物。當然,《山海經》中還有相當數量的山水名物今日罕見,間或有神禽畏獸莫可名狀。對此,我們可做如下幾點補充:
一者,自古以來滄海桑田,地理變化萬千,不可明究。即使按照現(xiàn)在流行的看法,即《山海經》最晚成書于漢初,亦有兩千多年。如果再算上成書的過程,以及成書以前地理勘測和流傳的時間,該書所反映的山川地理,抑或更加久遠。數千年以來,神州的地理變遷無疑是劇烈的。兩周時期,黃河流域分布有廣泛的澤藪,如焦獲、昭余祁、大陸澤、巨鹿?jié)?、大野澤、菏澤、雷夏澤、滎澤,這些澤非常巨大。“直到唐代中葉,其湖面(大野澤)還是南北三百里,東西有百余里?!保?4]341如今,這些大澤要么湮滅,要么徒留地名,多不可尋覓。正如董漢儒在《重刻〈山海經釋義〉序》中所說:“蓋歷世既久,則滄海變遷跡隨時異,實存名改者有之。”因此,考之《山海經》,諸如乾山、乾昧山、盤水等,雖今天已難考,但也不能據此否定其過去可能存在的可能性。
再者,原始先民,面對風雨雷電洪水猛獸,心中會有劇烈的恐懼感。他們想得到解釋和安慰,便想象著背后有神靈來操控這一切,萬物有靈。“從這些蒙昧的觀念中,產生了原始宗教和原始神話?!保?5]3眼前的和遠方的世界便在先民強烈的好奇心和瑰麗的想象力中得到重建,各種的不祥不明的現(xiàn)象得到解釋。他們從中找到途徑,那便是崇拜、祭祀。由此,不安和恐懼的心理終于得到安慰。因此,那些神怪畏獸,如聞獜、計蒙、開明獸、三首、奇肱之類,也便得到部分的解釋。
還有些人神交織的英雄人物,如黃帝、炎帝、帝俊、帝嚳之類。“這些英雄成就看似不可能達成的任務,例如憑一己之力橫掃千軍,甚至造訪地府。同時他們還可能是文化英雄,教導人們生火等重要技能;由于他們成就不凡,死后得以躋身諸神之列?!保?6]8嚴格地說,他們是神話人物,而非歷史人物。但我們相信,在荒蠻年代,這些人物一定有其原型。這些英雄大概是領導各個原始部落戰(zhàn)勝洪水猛獸,使部落進一步繁榮強大的部落首領。因其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巨大的歷史功績,人們?yōu)榱烁桧炈麄儽阍谫x予他們神力的同時,賦予他們各種功績。
與此相關的是,那些富于神話色彩的部分,如茅盾先生說:“原始人受了自然的束縛,活動規(guī)模是很狹小的,然而他們的想象卻很闊大。他們對于遼遠的——因自然界的阻隔而使他們不能到的地方,也有強烈的好奇心,因而也就有許多神話?!保?7]49-50“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之類,大約可見此種思維。且《山海經》的敘事有神奇化、陌生化的傾向,從此也可以看得出先民對自然既充滿好奇,又十分敬畏與恐懼的復雜心理。如《西山首經》曰:“又西百八十里,曰黃山……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比绻皇墙裉煲廊豢梢婝W鵡,這“人舌能言”的鳥禽是多么讓人難以置信。
第三,動植物自身亦有進化淘汰的規(guī)律,而《山海經》中眾多動植物恐怕是在進化過程中被淘汰,故此不聞?!段魃浇洝吩?“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這種蛇可能有其原型,很可能是蛇在進化中的一種形態(tài)?,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蛇是從蜥蜴進化而來,“翻開蛇類家譜,它們的老祖宗就是具有‘四腳蛇’之稱的古代晰蜴。蛇的進化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三迭紀”[38]。而有一派的觀點認為,蛇的先祖是一種海蜥蜴。至于像奇肱、獸身人面、一足之類,恐怕亦多是進化中的畸形及基因突變。即使進化到今天,人類和禽獸時或有畸形之物產下,使人驚駭不已,遑論蒙昧時代。
綜上,歷代學者對《山海經》一書性質從不同維度進行了探究,說法紛紜。我們認為該書內容雖涉及地理、神話、醫(yī)藥、礦產、天文、民俗、歷史等多方面,但從主要的性質上講,它還是一本古地理著作。該書以敘述彼時域內外之山川道里為主,在此主線下,雜述其他方面,保存了上古時期豐富的文化信息遺存。這種敘述方法在后代的地理學著作《水經注》中變得純粹而清晰。
[1]李零.中國方術正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王毓瑚 .中國農學書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7.
[3]馬昌儀.山海經圖:尋找山海經的另一半[J].文學遺產,2000,(6):19 -29.
[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5]任乃強.巫師、方士與山海經[J].文史雜志,1985,(1):36-37.
[6]翁銀陶.《山海經》性質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4):83 -88.
[7]袁珂.《山海經》蓋“古之巫書”試探[J].社會科學研究,1985,(6):61 -67.
[8]陳傳康.從解釋學角度看山海經一書的性質[J].人文地理,1997,(1):15 -20.
[9]胡樹.試論《山海經》的宗教特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28 -134.
[10][英]J.G.弗雷澤.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M].汪培基,徐育新,張澤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11]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fā)展[M].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12]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13]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tǒng)宗教綜論[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14]袁珂.山海經校注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5]韓湖初.《山海經》到底是“語怪之祖”,還是“信史”[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1-7.
[16][清]張之洞.書目問答補正[M].范希曾,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7]王國維.王國維考古學文輯[M].南京:鳳凰出版社,1999.
[18]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M].上海:上海書店,1989.
[19]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山海經新探[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20]胡遠鵬.論山海經是一部信史[J].中國文化研究,1995,(4):50 -55.
[21]馬昌儀.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22]劉新生.山海經小說敘述元素分析[J].東岳論叢,2011,(5):114 -117.
[23]魯迅.古小說鉤沉[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24]羅寧.古小說之名義、界限及文類特征[J].社會科學研究,2012,(1):170 -181.
[25]徐顯之.山海經探源[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
[26]呂子方.中國科學技術史論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7]陸思賢.以天文歷法為主體的宇宙框架——《山海經》18篇新探[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5):80 -87.
[28]張步天.《山海經地理今釋》歷史背景簡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1,(2):90 -92.
[29]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0][日]小川琢治.山海經篇目考[J].中央研究院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1929,(9).
[31]扶永發(fā).神州的發(fā)現(xiàn):山海經地理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32]劉樹人.《山海經》中的“東山”區(qū)位地理考古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04,(1):14 -16.
[33]丁振宗.山海經地貌應屬的年代[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6,(3):12 -18.
[34]史念海.河山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1.
[35]袁珂.中國神話傳說[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36][英]菲利普·威爾金森.神話與傳說[M].郭乃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37]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38]君子.蛇的秘密[J].蛇志,1993,(4):45 -46.
[39]王崇慶.山海經釋義[M].明萬歷四十七年刻本.
[40]吳任臣.山海經廣注[M].康熙六年崇文書院刻本.
[41]畢沅.山海經新校正[M].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書局《二十二子》本.
[42]吳承志.山海經地理今釋[M].求恕齋刊本.
[43]郝懿行.山海經箋疏[M].上海還讀樓校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