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五中學 康 杰
《語文課程標準》給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這不僅體現(xiàn)了人文學科的特點,而且明確了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目標。長期以來,高考的指揮棒使語文教學強調實用功能,不重視語文作品對學生的熏陶感染,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新課程下,語文教育讓人文精神浸潤課堂,“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及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引導他們求真、求善、求美,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關懷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質。那么,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該如何做呢?
缺失一:“人格平等”;缺失二:共同學習;缺失三:品德教育;缺失四:賞識和信任;缺失五:閱讀的生活習慣;缺失六: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健康的人格品質。
一是語文課堂注意力不集中;二是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三是語文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回答問題不積極;四是不善思維重復訓練造成無效教學;五是課后閱讀量少影響學生思維的廣度和寬度;六是教師能力和素質的影響,教學方法單一且無法脫離教材的束縛等。
1.激發(fā)豐富想象,激勵敢于創(chuàng)新
人類的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都伴隨著想象,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笨梢娤胂罅τ趯W生是何等的重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大膽的想象空間,打破以往教師填鴨式的教育。
2.鼓勵大膽表達,勇于積極發(fā)言
大部分的語文老師也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隨著年級的增高,特別是到了高年級,課堂就越顯得冷清。年級越高學生的惰性心理就越強,他們習慣于靜態(tài)參與。現(xiàn)在語文教學在課改之風的吹動下,越來越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讓學生自己說、自己總結。我在給六年級學生上課時,提了個問題,班上僅有幾只手舉了起來,課堂上靜悄悄的,我以為也許是問題太難了,于是就降低了難度,但學生就是不愿意舉手,后來我想了個辦法,采用小組對抗賽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應果然不錯,第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后,我聽了說:“雖然你說得不是很全面,但我非常感謝你的勇氣!”沒想到一句簡單的話,卻給了學生無限關懷,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頓時課堂上發(fā)言踴躍,學生們又活躍起來??梢姽膭顚W生,給予學生一定勇氣,可以讓冷清的課堂逐漸熱鬧起來。課堂上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他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不僅使老師的教學工作的開展得到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把上課當作一種享受學習知識的樂趣。
3.善于大膽質疑,張揚自我個性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講讀課文的時候,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質疑問難,使學、思、疑、問、悟相結合,這更能發(fā)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討論,幫助他們體會到發(fā)現(xiàn)的樂趣,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情”是文章的核心和靈魂,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自己被教材感動,才能使學生感動。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翻開小學課本,一篇篇課文文質兼美,童心童趣躍然紙上。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蘊涵其中,人類底蘊也蘊涵其中。因此,教師先要鉆研教材,理會作者的情感,然后把這種感情通過朗讀,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能領悟課文中所滲透的感情,再讓學生通過自己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優(yōu)美的語言,感人的形象,深刻的思想等人文素養(yǎng)來感染、塑造學生的靈魂。
語文教學中,教師恰當?shù)倪\用情感誘因,由情入手,以文激情,以情激情,喚起學生的內心感悟,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透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于課文意境中,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靈性,以健康、優(yōu)美,高尚的人文情境育人。
于永正老師曾說:“語文教學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以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苯處熞朴谝龑W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在郎讀中肆意宣泄自己的情感,讀出形、讀出味、讀出神,讀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深沉含義,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體會了,他們的思想境界才能在讀中得以升華。
客觀事物存在著“真、善、美”與“假、丑、惡”之分。人們崇尚“真、善、美”,批駁“假、丑、惡”。但在客觀生活中也有一部分人在傳播“假、丑、惡”,在沖擊人們正常的審美標準,學生更容易被這種誘惑所迷惑。作為教育者,應該注意自己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對學生要進行什么是“美”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語文作品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幫助。如果老師善于捕捉、啟發(fā),學生的激情很容易被調動,而當學生真正感動的時候,他們也漸漸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語文教學中弘揚了這種人文精神,學生的欣賞標準也會提高。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變得健康,高尚起來。
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性教育,就要把師愛帶進語文課堂,讓學生感懷人文關懷;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用豐富的情感構筑課堂,使學生得到情感熏陶。語文教育應該以育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為目標,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培養(yǎng)出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
一位老師曾對學生說過:“語文課,我要教你們的不只是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教你們如何去做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這不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嗎?在新課程的推動下,我們要讓人文精神浸潤課堂。因此,弘揚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對于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深化語文課堂教學,為奠定學生終身學習將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