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第一零六中學 潘 敏
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審題成為學生失分的重要因素之一。審題失分所占的比重愈加嚴重。因此近年來我從日常學習和測評中細心的觀察,探究學生在這方面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并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現(xiàn)將所得與大家分享。審題,簡而言之,就是仔細閱讀,深入理解,反復推敲。就歷史學科來講具體應該做到審好以下幾點。
一是審好重點,注意問題的側(cè)重點,由于問法不同,同一史實答題也有所不同,這就需要審題時看好側(cè)重點,這樣答題才能具有針對性。二是審好題型,不同題型有不同的要求,答題的方法也就不盡相同,因此要針對題型題。
抓“題干”,就是要明確“答題項”(答案包含的項目)、“主干語”(選項論述的對象)和“限定語”(限定回答的內(nèi)容)各是什么。我們可以從“答題項”中把握題目所屬的基本類型及命題人考查的目的;從"主干語"中把握題目所考查的及要求;從“限定語”中明確題目所限定的時空范圍或特點。
一是審好范圍;這是審題中重要的一環(huán)。這里的范圍很廣泛,包括問題所涉及的時間、地點(空間)人物、領域、知識甚至是論點。二是審好字詞;這是審題中重要的另一環(huán)。有人說:做歷史題也太咬文嚼字了??扇绻蛔プ£P鍵詞語,分析句子,找出中心詞解決問題就會出現(xiàn)偏差。三是審好采分點;歷史試卷中有的試題是一句一問,但有的是一句幾問,這就容易丟漏,這時看看采分點可以提醒答案的多少。
此類題中材料只是個引題,解答過程中可以不用過多考慮材料內(nèi)容。例如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民為自由而戰(zhàn),尋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榮光,查理的斷首,都鐫刻著“王在議會,法為習慣”的字樣。材料二:獨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堅靈魂深處,為此它不惜與母邦兵戎相見…南北對峙,國家面臨分裂,一位偉大的總統(tǒng)將它從危機中拯救??吹健安槔淼臄嗍住本蜁朗怯Y產(chǎn)階級革命,從而引出《權利法案》;看到“美利堅”就會聯(lián)想到兩次革命戰(zhàn)爭,“美國獨立戰(zhàn)爭”“美國南北戰(zhàn)爭”從而引出《獨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這就要求學生們在熟練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多加訓練分析和概括總結能力。
一是審題受心理習慣的支配及定勢思維的干擾;學生在審題過程中犯下錯誤,多數(shù)情況都是因為心理習慣、定勢思維干擾造成的。定勢思維在審題過程中帶來的不良影響確實值得教師的注意和重視。教師在概念教學中既要重視概念建立的條件,又要重視訓練他們運用概念、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技巧,幫助學生消除不利的思維定勢。
二是緊扣條件,培養(yǎng)學生審題的嚴密性;歷史問題的陳述和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點滴、細致審題、嚴密思考的審題能力。
在“審清題目”之后,學生的思維應立即轉(zhuǎn)向?qū)Υ痤}所需材料的收集上來。找齊材料是解好問題的關鍵。只有找齊了材料,才能保證回答問題時不漏要點。對答題所需材料搜集的齊全與否,將決定著答題的最后得分。
對問題與條件的關系難以分辨,或者是一組問題構成的連續(xù)追問,這時學生產(chǎn)生畏懼心理,審題受阻。部分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比較薄弱,當他看到繁多的條件時,便會產(chǎn)生畏懼心理。心情立即變得緊張起來,再也不想把題目看多一遍,更談不上認真、仔細分析題中的問題與條件的關系。我們平常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習、不怕困難的頑強意志,提高他們勇于克服障礙的心理素質(zhì)。
例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是中國學習西方后的一次較量。判斷這種說法是否正確?[8]學生大多數(shù)判斷這道題是錯的!其實是對的。其原因這里面內(nèi)含了一個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后的一次較量),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4年;結果失敗,洋務運動破產(chǎn)。之所以出現(xiàn)以上的情況,主要是學生對一些看似簡單或者很熟悉的問題自以為掌握得很好,麻痹大意,結果忽視了“隱藏”的要求。在教學中,我們著重要求學生讀題,在讀題中認真審題,使學生在讀題中學會抓重點、抓關鍵詞語,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注重轉(zhuǎn)化可使問題的形式朝有利于審題或能更好地運用資料信息提示,朝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方向進行。例如閱讀下列資料(節(jié)選)。
材料一:在1840年之后,中國人雖然被西方列強一再敲打,但仍在半夢半醒十分。真正把中國人從落后中徹底‘鬧醒’的應該是日本:怎么“變革”才不到30年,就把中國給打敗了?……——均摘編自《日本,雄獅身邊的鬧鐘》
(1)寫出材料一中日本進行的“變革”及“把中國給打敗了”的戰(zhàn)爭名稱?!靶选边^來的中國在19世紀末試圖通過哪場改革救亡圖存?(明治維新;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戊戌變法)
(2)作者把日本比作雄獅身邊的“鬧鐘”,這其中有何寓意?(是對中國一種警醒、警示,它告訴我們應該居安思危,并保持敏銳洞察力。)
解析:如材料一提到時間限定“1840年之后” “19世紀末”;國家限定“日本”“中國”;事件限定“變革”“戰(zhàn)爭”“改革”學生根據(jù)這些限定轉(zhuǎn)化為有用信息靈活判斷為(1)正確答案為明治維新;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戊戌變法。又如,學生如能理解“雄獅”“鬧鐘”的意義?那么問題自然轉(zhuǎn)化為“中國”“ 警醒、警示”,學生再靈活運用,形成正確寓意。
總而言之,題海戰(zhàn)術,猜題壓寶,都不能提高歷史成績,只有掌握了歷史答題的審題方法,才是立于不敗之地的唯一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