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龍井市北安小學校 韓海金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犊茖W課程標準》中強調:“科學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碧骄考仁强茖W學習的方式,又是科學學習的目的,而實驗則是探究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讓學生實現(xiàn)獲取知識、鍛煉技能、培養(yǎng)興趣的目的。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實驗教學, 使學生達到自主探究和應用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呢?
課堂上,要讓學生真切地經歷實驗操作探究活動,充足的材料準備顯然是活動的保障。沒有了材料,一切實驗活動都是空談。只有保障充足的材料才能開展實驗活動,也只有充足而有用的材料才能為學生提供探究活動的載體,讓學生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科學實驗所帶來的實際價值。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課型的教學目標、教學特點、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選擇、有比較的取舍活動材料,才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活動材料。對于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教師事先都要進行調試,保證材料的完好性、可用性。如在教學《簡單的電路》時,要提供給學生足夠的合格燈座、小燈泡、電池、電池盒等,而且要能配套。同時,教師要對小燈泡的質量、電池的電量等進行測試。準備充分了,實驗時才不會慌亂,教師才能集中精力指導學生組裝電路,才能讓學生在規(guī)范活動中掌握必要的知識,以免造成學生實驗失敗卻不明所以,對科學知識產生懷疑或對所學知識產生理解錯誤、偏差,從而影響了科學實驗的目的。
科學課學習以實驗小組合作為主,小組合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實驗的效果。因此構建良好的實驗小組是小組實驗的前提。分組時根據(jù)“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yōu)勢互補” 的原則讓不同類型、不同特點、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優(yōu)化組合,一般4人一組,確定組長、材料員、記錄員等,在實驗室的位置相對固定。根據(jù)不同實驗的要求,也可以分成兩人一組,方便教師管理和了解學生。
科學實驗小組的分組要做到嚴格控制人數(shù),一般采用4人一小組,目的是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事做,避免個別學生游離于小組之外,要讓他們感受自己在小組中的重要性,使學生產生合作的意識,培養(yǎng)合作的精神,初步形成小組的凝聚力。在組建小組的時候先讓學生自由的組合,體現(xiàn)民主,一般情況他們會平時比較要好的同學組成一組,這無疑給小組順利合作埋下伏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教師的策略。合作學習的習慣非一天兩天養(yǎng)成,是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中逐漸形成的。這就要求老師具有耐心,留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們自己去磨合。
在小組合作實驗活動之前,教師應讓每個小組先明確分工,確定各自在實驗操作中的任務,在實驗活動過程中,要強調每個學生責任,哪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追究相應學生的相應責任,讓學生認識到合作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認真、嚴謹、負責的科學態(tài)度。在實驗操作實行“責任制”的同時,還要推行崗位輪換制,在多次活動中,每個同學不能不斷重復同一個任務,必須經常輪換,依此來體驗不同崗位上的不同辛勞,能做到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避免同組成員推卸責任、互相指責。
第一,學生認識儀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學實驗都要借助儀器進行,因此儀器的使用情況直接影響著實驗的成敗,影響著探究的效率。
很多儀器的使用有著嚴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溫度計的使用與讀數(shù)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將溫度計拿出水面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液面相平等;點燃酒精燈要用側面由下而上點燃,點燃后火柴不能隨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銹鋼實驗盤中,熄滅時要用燈帽蓋滅;電路的連接應先接線路后接電源,拆卸時先斷電源,后拆線路,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實驗前教給學生,并讓學生反復練習,逐漸掌握這些技能。
因此,每一次實驗如果要使用一些儀器,教師都要進行復習與強調,而對于第一次出現(xiàn)的儀器,就要告訴學生這種儀器的名稱,并在黑板上進行板書,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告訴學生這種儀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第二,教師規(guī)范演示。
在學生分組實驗前,教 師可邊演示操作,邊講解要領,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的直觀刺激,形成一個感性認識。在學生熟悉操作流程之后,再進行親身的體驗,通過反復的強化訓練, 達到規(guī)范操作的目的。如,在“如何使用酒精燈“這一部分的教學時,學生一開 始就被教師的一舉一動所吸引, 并隨著教師的操作進程產生種種疑問:為什么用 火柴, 而不用打火機點燈芯呢?為什么用塑料燈罩滅火,而不像吹蠟燭那樣吹滅 酒精燈?為什么塑料做的燈罩不會被燒壞?為什么滅完了火還要將罩掀開一次 呢?等等。隨著老師的講解,這些疑問一一得以解決,學生在接下來的親自操作 中就能夠按部就班,通過實踐掌握這些操作技能。
第三,學生明確目的,自覺進行實驗。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采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
如《比較水的多少》學習量筒的方法,教師可以從前面的幾次實驗結果引出量筒這一種儀器,再追問學生,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量筒?通過討論,學生知道量筒的用途非常廣泛,那他們在學習它的使用方法時會更加的投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提高實驗的效率。
第四,教師巡視實驗,確保有效進行。
學生小組實驗并不意味著我們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學模式,這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甚至特發(fā)事件,以免造成課堂的混亂。
又如,“用碘酒檢測食物中的淀粉”這一實驗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實驗時滴管的正確使用,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影響后面幾次的實驗效果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