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第二中學 佟杰群
在國外,“微課程”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jīng)理戴維·彭羅斯于2008年秋首創(chuàng)的。后來,戴維·彭羅斯被人們戲稱為“一分鐘教授”。微課程這個術語并不是指為微型教學而開發(fā)的微內(nèi)容,而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化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nèi)容。《高等教育記事報》介紹說,這些大約只有60秒長度的展示帶有具體的結構,它們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演示。戴維·彭羅斯把微課程稱為“知識脈沖”。
在國內(nèi),最早一批將微課程這一概念運用于中小學教學的有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的教研室副主任李玉平老師。他將微課程的素材來源和涉及范圍進行了拓展,目前已經(jīng)起步并形成一定影響力的有三小微課程,包含的種類有:教育敘事微課程、班級建設微課程、學科微課程、電影微課程、閱讀微課程等。同時,基于微學習研究的微課程網(wǎng)站已經(jīng)初步建成,很快將有大批優(yōu)質的微課程資源上傳。另外,幾乎同期展開研究的是上海師范大學的黎家厚教授,他帶領的研究生團隊有一支骨干力量進行了微課程的研究。
微課程作為一種省時、高效的學習方式,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一線老師所了解和認同,也積極參與到開發(fā)的行列中來。
“微課”是“微型教學視頻課程”的簡稱,它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熱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含活動、任務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適合學生學習或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的新型網(wǎng)絡課程資源。為什么要使用微課呢?它可以供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反復觀看難點、重點;也可以讓教師進行自我反省,改進講課方式;還能夠不斷積累后建立起教學視頻資源庫。
微課與傳統(tǒng)課程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主題突出,指向明確;二是資源多樣,情景真實;三是短小精悍,用途廣泛;四是半結構化,易于擴充;五是交互性強,使用方便。
微課按照不同情境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第一,講授型:以學科知識點及重點、難點、考點的講授為主,授課形式多樣,不局限于課堂講授。
第二,解題型:針對典型例題、習題、試題的講解分析與推理演算,重在解題思路的分析與過程。
第三,答疑型:圍繞學科疑難問題進行分析與解答。
第四,實驗型:針對教學實驗進行設計、操作與演示。
第五,其他類型:不屬于上述分類的作品,均可歸為此類型。
一是多媒體電腦(必選);二是手寫板、照相機、攝像機(可選)。
一是文字辦公軟件(如PowerPoint2003以上版本,2010最佳,可以直接轉換為視頻;WPS等)必選。二是圖像處理軟件(如去水印軟件、光影魔術手等)可選。三是聲音及視頻處理軟件(如繪聲繪影、QQ影音等)可選。四是屏幕錄制軟件(CamtasiaStudio),可制作可汗微課程。
一是知識點必須足夠細,突出重點,10分鐘內(nèi)能夠講解透徹,面向全體;二是一節(jié)微課只講解一個特定的知識點或典型問題,如果該知識點牽扯到另一個知識點,詳細講解時需另設一節(jié)“微課”。
一是課件的字體、字號合理,以確保容易被學習者辨認、識別;二是顏色美觀,給人美感;課件動靜結合、圖文并茂;三是課件有前奏(如微課名稱、作者姓名等信息)和謝幕的版塊。
一是保持攝像頭清潔;二是遠離強光刺激;不背光;適當打光,確保光線充足(可使用帶燈光的攝像頭);三是調(diào)整攝像頭距離確保至少能看到整個頭部。
一是微課視頻時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視頻畫質清晰、圖像穩(wěn)定、聲音清楚(無雜音)、聲音與畫面同步;二是影響視頻畫質的因素有:三是顯卡驅動未更新導致屏幕像素低;四是導出視頻時未設置與屏幕分辨率相一致的視頻長寬尺寸,導致視頻畫面變形。
一是教師講解時,適當看鏡頭,與攝像頭(即收看微課的學生)有眼神交流;二是充分利用鼠標的拖、點配合解說,可適當使用畫筆功能;三是知識點、題目等講解不照本宣科,表述應有自己的見解;四是儀表得體; 語言通俗易懂;五是講解聲音響亮,節(jié)奏感強。
隨著教育工作者對更加主動的學習環(huán)境的追求,越來越多的在線課程和面對面教學都是嘗試著各種不同形式的變革與嘗試。從這個意義上講,微課程作為一種大膽而積極地嘗試,的確具有較大的發(fā)展?jié)摿?,尤其是在在線教學以及在面對面課堂教學中作為課程教學的組件和資源來使用。因為這樣的微課程讓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和擁有感,微課程的開放性及后續(xù)補充與開發(fā)的潛力也為教學應用帶來了巨大的靈活性。
研究微課的著名教師胡鐵生認為,“對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tǒng)的教學與教研方式,突破教師傳統(tǒng)的聽評課模式,教師的電子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基于微課資源庫的校本研修、區(qū)域網(wǎng)絡教研將大有作為,并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微課程對于學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他說,“微課能更好的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特別是隨著手持移動數(shù)碼產(chǎn)品和無線網(wǎng)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
微課和課改密切結合,符合網(wǎng)絡時代學習碎片化的需求,但愿在這一波熱浪過后,微課仍然能具有長遠的生命力,與翻轉課堂、網(wǎng)絡教育相結合,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微課程概念必然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很顯然,它不可能適應于所有的課程。對于那些簡單的、以介紹某個簡單的核心概念而言,也許它更適合,而對于復雜的教學內(nèi)容,也許并不適合。對于課堂教學中班級討論是否適用,也有待進一步地實踐檢驗。因此,每一位一線教師及教育工作者在基礎教育領域中對微課程的不斷應用與探索,也許才能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