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寧市南山路小學 張文英
《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是對學生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那么,怎樣才能有效的開展呢?應該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回到兒童實踐活動中,打破書本與生活的墻垛,軟化學科邊緣,在開放的、動態(tài)的、實踐的土壤中,幫助兒童構筑自己感興趣的并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維場、情感場、學習場,讓兒童的學習翅膀翕然張揚、自由飛翔。
以六年級學生為例,他們具有一定的組織、合作能力。探究主題確定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圍繞研究主題,充分發(fā)表看法,集思廣益,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要確定好解決問題的行動步驟,即制定研究計劃,教師可先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特長、能力差異,引導學生組建研究小組;進而引導學生從研究學生的具體內(nèi)容、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活動過程及所需要的大致時間,進行全盤考慮,制定出可行的研究計劃。這樣做既是尊重個性、優(yōu)勢互補,又讓學生懂得做事要有計劃性,因而有利于研究實效的提高。
這一階段的活動大多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自主展開,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內(nèi)容。各小組成員根據(jù)制定的小組活動計劃,在課余時間通過多種方法搜集有關內(nèi)容資料。在個人準備的基礎止,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內(nèi)交流,并將本小組最有價值的內(nèi)容進行二次加工提高后在全班進行展示。獲得了豐富而真切的情感體驗。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在學生迫切需要時,才給予適當?shù)闹更c或協(xié)調(diào),這也是課程自主性的需要。
強調(diào)學生親身經(jīng)歷,并獲得參與活動的發(fā)展性體驗,是綜合實踐活動價值追求,從這一點上看,綜合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行為的結果而是行為過程的本身,所以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必須遵循“親歷體驗、親身體驗、深度探究”的原則,學生自主參與問題探究與解決的全過程,親身探究的艱辛、收獲的喜悅。例如在六年級上冊開展的詩歌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確定主題,制定計劃(1~2課時)。第二,詩海拾貝:自主搜集喜愛的詩歌及與詩歌相關的資料。小組內(nèi)編寫“詩海拾貝”詩集,并選一首本組認為最好的詩歌在全班參加“我愛詩歌”表演朗誦會(1~2課時)。第三,與詩同行:自創(chuàng)詩歌。小組內(nèi)集合成詩集并開展“自創(chuàng)詩歌朗誦會”。第四,詩歌知識競賽:各小組共同出一份詩歌知識競賽題。在全班開展知識競賽。在上述各種特定的“履歷情境”中學生積極進取,實實在在的收集,處理各種信息,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主動與人交往、合作、分享,在活動過程中獲取了寶貴的情感體驗。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評價過于強調(diào)甄別與選拔得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得功能,根據(jù)這一指導意見,我從兩個方面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效果評價研究。
首先,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針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興趣等內(nèi)隱性因素,設制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自我實踐活動自我評價表,強化評價的感性認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建立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教師或家長根據(jù)觀察學生活動中的表現(xiàn),檔案袋中得活動成果等,用一般人能夠理解的語言,說明學生活動令人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以便學生能夠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與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體會,以及進步的喜悅。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中一項落實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徑,為了學生的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需要我們要不懈的努力和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