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 張蕙芳
“學困生”的存在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有學校存在,有教育存在,學生的發(fā)展就會存在差距,特別是在應試教育還有一定市場的情況下,因為各種原因產生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已經成為教育的老大難問題。
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和提高,是落實“以人為本” 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調查、分析和總結,我們認為轉化城鎮(zhèn)高中英語學困生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在教書育人中,教師要用愛心去教育學生,不論是優(yōu)等生還是學困生,我們都要滿腔熱情去教育他們。特別是學困生,更要“偏愛”他們,給他們“特別的愛”,因為他們更需要愛的陽光雨露,更需要教師用愛心去滋潤他們健康成長。
微笑是友善的表露,是相互交流的基礎。教師要時刻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用微笑去面對學生,使他們覺得老師是平易近人的,是可以信任的。學困生一旦得到教師的微笑,他們會感覺到一種安全感,一種溫馨。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愿意接近老師,更愿意打開心扉,和老師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要想改變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只有全面了解每個學困生的性格、脾氣、愛好、需求、家庭背景、生活經歷、英語水平等情況,才能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達到最佳轉化效果。
英語教學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這些因素之間和諧共處所構成的英語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是英語教學取得成績的前提。英語作為一門交際語言,課堂教學需要有良好的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創(chuàng)造協(xié)商式的課堂交際氛圍,從而讓師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思維共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外語學習沒有興趣,就不可能有學習的主動性,也就不可能學好了。興趣的培養(yǎng)應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發(fā)他們的熱情,使他們“樂學”。
學者吳也顯指出:“作業(yè)系統(tǒng)如果安排得好,對學生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法。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作業(yè)設計應靈活多樣。針對學生層次不同,教師應設計有層次性差異的練習題,使每位學生均得到最優(yōu)的發(fā)展?!?/p>
新課標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要能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在具體運用語言做事情的過程中發(fā)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使學生通過交往互動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課堂提問是一種很常見的教學形式。有人把課堂提問叫做“點擊”學生。大多數(shù)教師為了不耽誤上課時間經常只提問優(yōu)等生和中等生。而對于學困生來說課堂上被提問的機會是很少的,還有的教師一次都沒有被叫到。經常不被提問的學生會認為“老師看不起我”或“老師不關注我”。慢慢地,他對這門功課的興趣會減弱。從這個角度講,不良的課堂提問習慣也會導致學困生的產生。那么,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關注課堂提問,爭取讓每位學生都有被提問的機會,想辦法提高課堂上的“點擊”率。
初高中教材在難度上有較大差別。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初中到高中的平穩(wěn)過渡。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基于學生的起點水平,照顧到大多數(shù),這對減少和轉化學困生至關重要。
英語學習具有動態(tài)性,學生應該根據(jù)自己的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學習內容的不斷變化而對學習策略不斷進行調整。這是因為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也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因此,學生要根據(jù)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同時英語教師也要幫助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學會運用和調整學習策略,促進英語學習。
高一的學生經歷了小學和初中的學習后,對自身學習英語的認知不盡相同。有的學生體驗過成功的喜悅,對英語學習很有信心,這樣的信心如果能從高一年級保持下去,會對后續(xù)學習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有的學生在初中或剛上高一時多次考試考不好,有了失敗感,對英語學習逐漸失去了信心。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每個學生在學校里都能抬起頭來走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是一種優(yōu)勢心理定勢,是取得學習成功的內因。那么對于失去學習英語信心的學生來說,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重建學好英語的信念,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應做到:勤鼓勵,驅動前進;善表揚,培養(yǎng)自信;設目標,感受成功;巧評價,堅定信念。
教師做出評價時,要注意堅持激勵性原則和差異性原則。
在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家校合作。另外,教師也可以介紹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學困生往往受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很多學困生都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我們強烈呼吁:全社會一起行動起來,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教師的愛心和師生情感交融是學困生轉化的堅實基礎;家校合作、齊抓共管是學困生轉化的保障措施;明確志向、樹立信心是學困生轉化的內在動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學困生轉化的關鍵所在。
總之,要改變學困生的現(xiàn)狀,必須聯(lián)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幫助學困生克服心理上的、學習上的困難,使學困生走出困境,步入正常的學習軌道。而且要準確找出學困生形成的原因,采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轉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