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第七中學 鄭天貴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學生體檢數學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歷程,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如何落實這一新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是目前數學教師的中心任務。那么如果對數學既不興趣又無智力的學生,又該如何提高他們的成績呢?是目前數學教學的一個盲點,既沒有理論依據,也沒有個案模型?;诖?,本文就個人的教學經驗和一些個案進行初步的探究。
《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的研究》是指教師采用人文教育的手段,激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何利用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從非智力因素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科成績的目標。這就是以“針對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激勵性”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模式。
針對目前的教學狀況: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學校生員素質普遍偏差,學習主動性不足;同時針對初中新課改和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實際情況,希望通過《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的研究》,走出一條符合我校實際情況的教育教學新路子。激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是讓學生將親身經歷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體會到實踐的重要性,享受到參與實踐活動的快樂。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地參與探索而獲得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獲得概念與規(guī)律,又能掌握研究的方法,形成研究事物所必要的探究能力。
在學生原認識結構的基礎上,探究知識的本源,建立教學模型,通過歸納、分析、類比、推理、論證等教學手段,獲得新的認知結構;在新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并通過歸納、總結,獲得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創(chuàng)新是高層次的思維培養(yǎng),只有通過不斷實踐、總結,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發(fā)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yōu)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tài),從而為參加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準備。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辦法很多,這里只想強調一點,即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既做學生的良師,更做學生的益友;所以如何激勵學生是教學的一大策略,平淡、呆板的激勵是不成功的,只要情感投入,心的交流才能奏效。當然,教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學科用語和幽默風趣的語言是不可缺少的。
新課標下要求教師培育學生的知識技能與創(chuàng)新能力,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取決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拓展能力是教學的主要目標。我認為一個教師上好一節(jié)課應該做到:點明知識點;剖析知識點;知識點的類比與聯(lián)系。
《考綱》告訴我們:高考命題源于課本,高于課本;我們必須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給學生問題的結果。在構建和諧、寬松、愉快的課堂大前提下,放飛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立體式、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的研究》教學模式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實驗、實施,已顯示出其強大的功能和優(yōu)勢,課堂上呈現(xiàn)出一派各抒已見、暢所欲言的知識探索氛圍,一改過去教師唱獨臺戲的格式,師生互動,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的場面溶入濃濃的學術探討之中。
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要想與學生真正達到情感交流的目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從不批評學生、縱容學生,跟學生嘻嘻哈哈所能達到的;而是教師對學生的真正理解和用心的呵護。在和諧課堂的氛圍下,教師必須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因而,教師必須從平時的點點滴滴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在和諧課堂中進行無障礙的情感交流,從而達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目的。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成功的教育法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下學習知識、應用知識,為此,必須探究知識的本源,探究知識是如何發(fā)生、如何生成?已往的課堂教學:教師總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學生總是不停地接納;至于知識是如何發(fā)生、如何生成那是別人的事,與學習者無關,因而,學生的學習總是被動的;知識的接受總是膚淺的、模糊的;教與學之間無法達到融合與統(tǒng)一。只有在和諧課堂的氛圍下,才能探究知識的本源,體會學習的樂趣。
總之,《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的研究》教學模式,適合教育教學新理念下各學科、各課型的教與學,因為它采用人文教育的手段,激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具有“針對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激勵性”的主要特征。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下學習、應用知識,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