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萌萌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魏老師執(zhí)教的《人生的境界》是一次借班上課,是初一的學生學習高三課文的特殊課程。魏老師經(jīng)常因為事出有因或是有意在借班上課中讓低年級的學生學習高年級的課文,我們姑且不論原因,但不容置疑的是這些課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由此可見魏老師教學技藝的高超和教學的爐火純青。那么,魏書生老師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結合魏老師執(zhí)教的《人生的境界》這堂公開課,筆者總結了這節(jié)課的特點,亦是魏老師一貫上課以來的特色。
據(jù)徐光華的分析,我國“二十年來對于語文教學模式的各種探索,基本上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為宗旨的”。[1]而追求效率,需要兩個必要條件:一是目標明確,二是方法得當。王榮生教授在其魏書生老師《統(tǒng)籌方法》研習中這樣評價魏老師:“對‘語文’,魏書生是以循規(guī)蹈矩的好老師姿態(tài)去把握的?!盵2]那么,魏書生老師究竟是怎樣以循規(guī)蹈矩的教學姿態(tài)去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的,我們從《人生的境界》這堂課目標的設定、目標的完成情況這兩個方面來分析:
上課一開始,魏老師便在黑板上書寫展示了這堂課的四個目標。魏老師日常關于目標的設定大體采用三種形式:其一是完全由學生集體來定;其二是由老師自己來定;其三是學生和老師商量著來定。[3]更多的情況是采用后者,足見魏老師教學的民主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哪種確定目標的方法,都是在上課伊始就幾乎定好的,當然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目標設定怎樣來完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反應和接受程度,魏老師靈活調(diào)動課堂,這樣既可避免目標隨堂隨時變動的盲目民主性,又可給予學生民主完成他們需要的教學目標。魏老師此次公開課目標設定的方法采用第一種的原因大概是出于一方面隨堂上課,學生對設定目標的不熟悉;另一方面,初一學生學習高三的課文容易產(chǎn)生茫然性。
魏老師設定的這堂課的四個教學目標分別為:①作者簡介②掌握注釋中的四個詞語③《人生的境界》描述了哪幾種境界,分別怎樣達到④處理課后三道習題。一方面這四個教學目標的設定顧及到字詞篇章等各個的知識層面,而且這些知識都是實用、不花哨的,另一方面目標的設定都是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充分依據(jù)初一學生學習高三課文這一特殊學情。這一教學目標的設定合理、科學,教學內(nèi)容的確立合適、精到,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率必不會差強人意。
衡量一節(jié)課有沒有效率,教學目標設定是否循規(guī)蹈矩,教學內(nèi)容設定合不合理的一個重要的標志為目標的完成情況,換句話說就是學生通過這節(jié)課具體學到了什么。首先通過目標一,學生掌握了作者馮友蘭的最基本的情況;目標二通過男女競賽回答、教師點班上不愿回答問題的學生單獨回答以及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書釋義,由此學生至少達到了解詞義這一目標,至于運用詞語的目標仍值得商榷;目標三的進行占據(jù)了課堂約四分之三的時間,觀其教學過程,師生通過一系列的設疑、探討、競賽、整理、解答、朗讀等環(huán)節(jié)的進行,學生參與度高,思維活躍,教師引導合理,總結到位。根據(jù)學生的反應可見他們對課文中有幾種人生境界分別怎樣達到這個問題的把握都已了然于心;目標四關于課后練習題的處理是魏老師對教材和教材編輯者意圖的把握,然在處理的過程中對問題二的處理又巧妙靈活不拘泥于教材權威,由學生的互動情況和他們?nèi)w一起回答的行動,可見目標已完成。
由目標設立的循規(guī)蹈矩符合知識特點和學情,目標高度完成的實際情況,不得不說魏書生老師的這節(jié)課是目標明確,內(nèi)容合理的有效率的一堂課。
魏書生先生最大的教學特點是其民主性,在《人生的境界》這節(jié)課中,我們能感受到他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和師生間平等和諧的關系。下面從他非教學狀態(tài)的親民性和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的民主這兩方面談起。
首先課堂伊始,魏書生老師便要求一位學生毛遂自薦管“壓堂”,管“壓堂”顧名思義就是說一位學生監(jiān)督魏老師,到下課的時候提醒他。他還風趣的講如果那位同學到下課時沒有提醒他而“壓堂”那就不是他的錯了。魏老師在自己班里更是有長期監(jiān)督他“壓堂”的學生,魏老師的親民不是公開課傻瓜的作秀,而是他一貫的作風。當然用在這里效果更好,這樣從一開始站在學生面前的不是一位陌生的、權威的教育家,而是一位幽默風趣又不是睿智,娓娓道來的親切的老師的形象。魏老師成功的留下了親民的第一印象。
魏老師的親民還體現(xiàn)在他對學生平等對待、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上。雖是不熟識的學生,魏老師提問學生問題確是極少用“請班委或者學習委員來回答”這樣的字眼,也不是只提問舉手的,表現(xiàn)積極的學生。魏老師在這堂課中先后幾次這樣說:“誰是班里的南郭先生啊,我們請班上最不愿回答問題的學生來回答好不好”“我們請這位沒有回答過問題的學生來回答”等等。魏老師更是在自己的課堂里經(jīng)常請不愛說話的學生朗讀,容易寫錯別字的學生板書等。并不忘回答完問題后及時鼓勵表揚他們,這些無一不體現(xiàn)出魏老師對學生的一視同仁,和對待學生態(tài)度的親切。
魏老師的親民性在這節(jié)課中,特別體現(xiàn)在其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態(tài)度上。在朗讀征求意見時就男生先讀還是女生先讀的問題上爭執(zhí)不下時,魏老師并沒有專斷獨行,而是趁機幽默的教誨說,雖然俗話說“女士優(yōu)先”,但這種優(yōu)先是快樂、享受的事情,朗讀這種挑大頭的事情是不是享受的事情呢?對嘛,苦活累活還是得我們的男生沖到前面。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男生樂呵呵的齊聲朗讀,這就是魏老師的魅力。在課堂進行中,話筒出了一些問題聲音不太清晰,工作人員幫助魏老師換了新話筒時,上課環(huán)節(jié)被打斷,學生注意力分散。魏老師和學生們商量說你們是喜歡哪個話筒的呢。學生們當然回答新話筒,魏老師趁勢那我們就用新話筒繼續(xù)探討剛才的問題。如此處理,更是體現(xiàn)魏老師散發(fā)的親民的魅力和教育智慧。
魏書生老師講課的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他把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選擇留給學生,課堂上學生的智慧迸發(fā),學生的思維活躍,參與度極高。此堂課教學的民主性具體結合朗讀環(huán)節(jié)來闡釋。
這節(jié)課朗讀的環(huán)節(jié)有五次,朗讀的形式各不相同,朗讀的選擇權在學生,學生的參與度高無疲勞感,其間摻雜競賽又極大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具體說來:第一次朗讀,魏老師引導學生揣摩“自然境界”是何種境界,讓學生自己想過之后問學生,“想不想讀一讀?”接著又問“是單獨找同學讀,全班一起讀,還是男女競賽讀,舉手表決”學生們確立了競賽讀之后,魏老師又征求大家的意見“誰先讀”,在大家爭執(zhí)不下的情況下魏老師又幽默風趣的新解“女士優(yōu)先”,由男生先讀。讀完之后又問大家“哪方讀得好”,又在爭執(zhí)不下的情況下,魏老師不失時機的說:“老師沒聽出多大差別來,看來我們還得接著比,但是要注意啊,剛剛讀的過程中停頓太長”,這樣既委婉點出了朗讀的不足之處,又順理成章的確定了之后的朗讀形式。在這次朗讀環(huán)節(jié)中魏老師將是否朗讀的權利,朗讀形式選擇的權利,甚至是誰先朗讀的權利都交給了學生,學生的參與度極高,朗讀氛圍濃烈;第二次朗讀,繼續(xù)比“功利境界”,順理成章過渡自然;第三四次朗讀,分開比,女生讀“道德境界”,男生讀“天地境界”,然后表決勝負,魏老師總結“女生讀的比較好,停頓少,流暢”。自此,人生的四個境界通過競賽的形式穿插在教學過程中都已朗讀完畢,學生的朗讀不足之處相信通過這種形式印象也比較深刻;第五次朗讀,因“天地境界”理解較有難度,魏老師讓學生齊讀“如何達到天地境界”這一自然段,要求“快而不亂”。針對學生的朗讀情況有針對性的作出朗讀要求,相信學生的朗讀就這一方面問題的改進進一步得到鞏固。
魏老師的這堂課以其循規(guī)蹈矩的教學姿態(tài),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并以其親民性和民主性營造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和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堂課無疑是成功的,廣大語文教師亦可從中收獲不少。然則,再優(yōu)秀的課堂都不是完美的,不完美的瑕疵才是真實的課堂。因能力有限,就魏老師的教學方法無可批判,就兩點細節(jié)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一點,魏老師上課開始時讓一位學生管壓堂,然而下課鈴聲響起時,該同學提示魏老師。魏老師不置可否,未作任何說明還是壓堂一兩分鐘。這樣的處理,不禁使人質(zhì)疑,若是如此反應,讓學生管壓堂的意義何在。第二點,魏老師在進行目標一、二的過程中分別讓一位學生上講臺板書,目標一書寫字數(shù)尚少,目標二的內(nèi)容一位同學上臺書寫了三至五分鐘,在此過程中魏老師在引導學生們進行目標三的教學過程。且目標三的教學過程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這樣勢必會影響講臺書寫的那位學生的對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
[1]徐光華.當代語文教學模式評介[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6,(3).
[2]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
[3]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魏書生.魏書生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中華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