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例產后首發(fā)抑郁癥患者臨床分析*
**通信作者,E-mail:476988838@qq.com
徐良雄,高卉,劉祖松,曾德志,黃翠萍**
(湖北科技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湖北 咸寧 437100)
摘要:目的 探討產后首發(fā)抑郁癥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措施。方法對60例產后首發(fā)抑郁癥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作出診斷分類,并統一給予舍曲林片100mg/d治療,根據24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減分率評價療效。結果60例產后首發(fā)抑郁癥患者中產后1月內起病66.7%,1月后起病33.3%。經藥物治療及心理、康復治療,痊愈50.0%,顯效36.7%,有效13.3%。結論產后首發(fā)抑郁癥起病急,有明顯的心理社會因素,以20~38歲剖腹產的初產婦常見,城市高于農村,文化層次低的發(fā)病率高于文化層次高的,給予抗抑郁藥物及心理康復治療均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產后抑郁癥;抗抑郁藥物;臨床分析
產后精神病又稱產褥期精神病,是指在產后4周內產生的各種精神障礙,一般起病急,主要分為產后抑郁、產后精神分裂癥及癥狀性精神病三類,產后抑郁最常見,發(fā)病率為10%~15%。為提高識別和診治能力,現將2012—2013年在我院住院的60例產后首發(fā)抑郁癥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0例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抑郁癥的分類診斷標準;24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20分;排除嚴重器質性疾病和物質依賴患者,年齡20~38歲。
1.2方法入院時采用自編調查表回顧性調查一般資料、發(fā)病年齡、分娩方式、起病時間、有無心理社會因素、地域差異、診斷分類、治療及轉歸。
治療上統一給予舍曲林片,用法:第一周50mg/d,1次/d,早上頓服;第二周100mg/d,1次/d,早上頓服;連續(xù)口服用藥時間為8周,不合用其它抗精神病藥。
合并睡眠困難者可短期聯用苯二氮卓類藥(如阿普唑侖0.8mg/晚)
合并心慌和靜坐不能患者可短期使用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20mg/d)和抗膽堿能藥(苯海索4mg/d)。
1.3療效標準評定療效測評由本項目組成員負責,首先要對項目組成員進行量表測評方法培訓,一致性檢驗Kappa值>0.95。采用24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評分的減分率和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療效和不良反應。
痊愈:癥狀消失,情緒正常,HAMD減分率≥75%;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情緒正常,HAMD減分率≥50%;有效:癥狀減輕,情緒基本穩(wěn)定,HAMD減分率≥25%;無效:癥狀及情緒無改善,HAMD減分率<25%。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2、4、8周末各評定1次。按照文獻劃分,總分超過35分,為嚴重抑郁;超過20分,為輕度或中度抑郁;小于8分無抑郁癥狀。于治療前、治療后4、8周末分別行三大常規(guī),血糖,血脂,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
2結果
2.1發(fā)病年齡患者均為適齡孕產婦,其中20~28歲發(fā)病36例(60.0%),29~38歲發(fā)病24例(40.0%)。
2.2起病時間產后1月內起病40例(66.7%),產后1月后起病20例 (33.3%)。
2.3分娩方式順產發(fā)病25例(41.7%),剖腹產發(fā)病35例(58.3%)。
2.4分娩次數初產婦發(fā)病44例(73.3%),多產婦發(fā)病16例(26.7%)。
2.5心理社會因素病前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者45例(86.5%),無明顯心理社會因素者15例(13.5%)。
2.6地域差異所有患者中,來自城市者40例(66.7%),來自農村者20例(33.3%)。
2.7文化程度分類根據患者受教育文化程度分類,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8例(30.0%),初中26例(43.3%),小學10例(16.7%),文盲6例(10.0%)。
2.8療效分析痊愈30例(50.0%),顯效22例(36.7%),有效8例(13.3%)。
2.9藥物副反應用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療效和不良反應:靜坐不能3例,震顫3例, 竇性心動過速3例。EEG輕度異常4例,給予苯海索(4mg/d)和普蔡洛爾(20mg/d)對癥處理后改善。
3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共調查了60例產后首發(fā)抑郁癥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發(fā)現,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病率與患者剖宮產的方式有較大關聯,產婦的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都會受到產婦手術方式的影響。當產婦采用剖腹產這一方式時心理緊張和恐懼程度會增加,及對新生兒的安全及切口的過分擔心又會加重患者緊張的程度,從而導致患者的抑郁。另外學歷較低的產婦由于不積極主動獲取孕產期相關知識,不能正確認識分娩后的事宜及如何自我保健,導致產后抑郁癥的高發(fā)病率。因此,盡可能的對相關因素進行早期干預如:加強初產婦產褥期的心理健康指導,提倡順產和母乳喂養(yǎng),避免心理社會應激因素,將有助于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病率。一旦出現精神障礙,要積極治療,在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心理康復治療,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謝日華,羅陽.產后抑郁癥病因研究及防治進展.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0,5(4):305
[2]中華醫(yī)學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3
[3]鄭桂琴,郭慧芳,曠春秀.帕羅西汀結合心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的療效觀察.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23(22):2797
[4]梁洪波,麻愛華.艾司西酞普蘭合并認知治療對產后抑郁癥療效的分析.精神醫(yī)學雜志,2011,22(6):449
[5]雷麗香.26例產后抑郁癥進行心理干預的臨床分析.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27):5
[6]張明園.精神疾病和疾病負擔.中華醫(yī)學雜志,2012,81(2):67
(收稿日期:2015-06-02)
DOI:10.16751/j.cnki.2095-4646.2015.06.0484
中圖分類號:R74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4646(2015)06-0484-03
*項目基金:湖北省衛(wèi)生計生政策類專項科研項目(WJ2015GB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