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琳
(合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 合肥 230009)
?
詩歌與音樂的意境之美——以《當你老了》為例
馬琳
(合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 合肥230009)
摘要:意境作為詩歌中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可謂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靈魂。在音樂領域,意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詩歌與音樂在藝術形式上雖有不同,但是二者的魅力均離不開意境的營造。文章從意境的角度分析、比較了葉芝的When You are Old和莫文蔚版歌曲《當你老了》的不同,探尋詩歌和音樂不同的意境之美。
關鍵詞:詩歌;音樂;意境;《當你老了》
一、引言
談到美學,我們必不可少地要談到意境?,F代漢語詞典中將意境定義為:“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盵1]文學作品通常以文字形式創(chuàng)造出意境。此外,意境還能以其他藝術形式展現出來,比如音樂、繪畫、建筑、舞蹈、戲劇、影視等,它們會通過聽覺藝術、視覺藝術等形式,更加立體地傳達出意境。在詩歌意境理論方面,自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至唐代,經過王昌齡、皎然、司空圖等人對意境的深入研究和發(fā)展,將詩歌意境理論發(fā)展到成熟階段,再經過明清時期發(fā)展至近代,由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將其推到新的高度。而在音樂意境理論領域,先是美學思想在音樂領域的廣泛運用,而后逐漸將意境理論和音樂聯系起來。在近三四十年里,音樂意境領域也是頗受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內容。不少音樂人將詩歌改編成歌曲,如《水調歌頭》《在水一方》,其意境唯美,頗受歡迎。雖然,詩歌透過文字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意境與音樂創(chuàng)作成的歌曲意境不盡相同,但是二者所傳遞出的不同美感卻都令讀者和聽眾無法忘懷。
二、詩歌與音樂的意境理論
人們對意境理論的探討大致可追溯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西晉文學家陸機曾提出“意象”說。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劉勰則強調主觀精神和客觀物境相融合的重要性,提出了“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2]。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在其評論專著《詩品》中提出了“滋味”說。此外,印度佛教的“境界”說也對詩歌意境理論的發(fā)展起了很大作用。
“意境”這個詞正式被提出來是在唐代。著名的盛唐詩人王昌齡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這三種境界,即“詩有三境”[3],從而正式提出了“意境”一詞。中唐詩僧皎然認為“取境不盡曰情”[4],故而提出“取境”說。晚唐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司空圖在意境方面有很大造詣。他認為意境的創(chuàng)造離不開思想與形象的融合,也離不開理性和感性的融合,從而在《與王架評詩書》中表達了“思與境偕”[5]的思想。到了明代,朱承爵強調“意境融徹”。清代文學批評家葉夔則主張意與境并重。到了近代,意境得到了更深一步的發(fā)展。著名美學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6]并大量分析了古代詩歌的意境及其美感。
除了文學領域,意境理論與其他藝術領域,如音樂、舞蹈、影視等,也是密不可分的。美學家王國維認為:“上乘的藝術在于主觀面的情與客觀面的景的情景交融,從而達到宏壯與優(yōu)美、寫境與造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之主客合一與交融的境界,以之為藝術作品的極致表現。”[7]音樂理論家趙曉生也表示演奏水準“在于境界之高下”[8]。意境是藝術的靈魂。音樂的魅力當然也依賴于意境的營造和表達,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意境和流動的音樂的高度統(tǒng)一,創(chuàng)造出藝術格調高、樂曲意境美的音樂作品。后來,除了將音樂意境與審美緊密聯系之外,人們還將其與教學、樂器、詩詞等結合起來,大大拓展了音樂意境的發(fā)展空間。
三、詩歌與音樂的意境美學特征
袁行霈教授認為意境就是“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9]。在意境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離不開對景的構建和創(chuàng)造,也離不開對情的吐露和表達。美學家王國維先生認為: “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景、曰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盵10]這更是突出了景與情的密不可分。無論是詩歌,還是音樂,都要以意境取勝,以逼真靈動的景和物引人注目,以真切的情感打動人心,情景交融,情韻悠揚,才會讓人感到余味無窮。所以情景交融在詩歌與音樂意境領域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征。
皎然在《詩議》中還提到了“境象非一,虛實難明”,揭示了意境的另一大特征,即虛實相生。意境中除了對客觀具體的物質世界進行描寫,還會描述些主觀抽象的精神世界,將主觀與客觀、具體和抽象進行融合,時虛時實,虛實相生。
除此之外,皎然還提出了“文外之旨”這一審美追求,被后人發(fā)展延伸為“韻味無窮”之美。這一美學特征使得人們的審美從語言文字上升到抽象的思維想象,達到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新境界,傳遞出更濃厚的韻味和更深刻的感悟。在藝術領域,對美的認識和理解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這三個層面在音樂意境和詩歌意境領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美學特征。
四、從意境角度賞析WhenYouareOld和《當你老了》
文學作品中的意境雖與音樂意境不盡相同,但各自產生的審美效果令讀者和聽眾回味無窮。本文從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和韻味無窮這三個角度來分析葉芝的WhenYouareOld和莫文蔚的歌曲《當你老了》中的不同意境,欣賞不同類型的美感。
1889年,愛爾蘭詩人葉芝與熱衷于民族獨立的茅德·岡初次結識便一見傾心,而后于1893年為她創(chuàng)作了這首愛情詩WhenYouareOld[11]。詩人站在未來時空(年老時)的角度,巧妙地運用現在時態(tài)描繪著一幅年老時常見的生活景象:見證歲月滄桑的“白發(fā)”、象征家庭溫馨的“爐火”和人老疲憊倦怠的“睡意”和“打盹”。正是在這些時候人們會去回首“青春”。詩人將其全部勾勒在同一意境中,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畫面樸實無華,卻給讀者留下深刻的親近感。
詩中“the soft look”、“glad grace”和“beauty”均體現了這位愛國女士的美麗動人。實際上有靈魂有內涵的人的內在美更是彌足珍貴。所以詩人談到“How many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時,強調“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葉芝通過對比兩種不同的愛,揭示了愛的真諦。有關愛情的詩作數不勝數,比如彭斯的ARed,RedRose就勇敢奔放地說出“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12]。而葉芝的WhenYouareOld不同于其他愛情詩作,詩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進行客觀真實地描寫,只字未提“I”或者“me”。取而代之的“one man”很隱秘地傳達出自己濃濃的、真切的愛意和對這份愛情的堅定,也為每位讀者在欣賞到此處時留下了遐想的空間,創(chuàng)造出一種很神秘的意境。正是這樣一幕幕源于生活中細微之處的描寫使得景與情密不可分,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也獨樹一幟。
詩人通過他具有預見性的超前意識在第一詩節(jié)中運用現在時態(tài)來描寫這位愛國女士年老時的情景。而在第二詩節(jié)中描寫青春時期的愛情以及在最后一個詩節(jié)中描寫愛情已逝的場景時,詩人巧妙地運用過去時態(tài),也暗示了它的逝去和不復存在,透露著無言的傷感之情。詩人對自己這份癡癡的愛戀已經有了一個預設性的結局,但還是依舊執(zhí)著地表達他的愛意。詩人通過運用現在和過去時態(tài),將現在的實和過去的虛聯系起來,流露出虛實相生的美感。
詩中“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不僅體現了年老時“you”對愛情消逝的傷感,其實也體現了詩人對自己屢次被拒的愛情經歷的無奈和那份“為你痛而痛”的傷感意境。詩人年輕時崇尚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情調,也在最后一個詩節(jié)中完美地展現出來。最后的詩詞宛如這樣一幕場景:睡眼瞢忪的你憶起年輕時的愛情,望向窗外。群山那頭,布滿群星的夜空中浮現出一張模糊的“他”的臉龐。低語幾句,進入夢鄉(xiāng)。這樣的朦朧唯美的意境再配上未知的“他”的臉龐,更是多出來些許神秘色彩,其中韻味不言而喻。
縱觀全詩,詩人用樸素誠懇、簡短的語言將情與景融合起來,也將虛與實聯系起來,充分展示了這位年輕的詩人在幻想著茅德·岡年老的樣子時所表現的那種跨越時空和一如既往的愛。讀者在欣賞此詩時除了感受葉芝的情感起伏和理解一份真摯的愛之外,也會由人及己。不同的讀者感受著各自不同的情感世界,思考著各自對于愛情的理解和領悟,其韻味自然也是因人而異的。
《當你老了》是一首催人淚下的抒情藝術歌曲,歌詞來自于葉芝的同名詩作WhenYouareOld,由歌手趙照對原作進行適當地修改最終譜寫而成。在2015年央視春晚上,莫文蔚成功地演繹了這首歌,歌曲本身的感染力再配上春晚精湛的舞臺藝術效果,營造出了溫馨動人的意境,讓大眾對此歌此曲此景印象頗深。
悠揚舒緩的吉他和提琴伴奏渲染了整首歌曲的氣氛,使得音樂內容更加豐富飽滿,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歌詞內容簡約樸實,基本保留了原作的風格,但也添加了不少新的內容,從而使得歌詞內容與伴奏的旋律更加完美結合起來。在情感表達方面,原作更多的是追求對愛情真摯的流露和表達,而趙照卻將《當你老了》賦予了新的生命。這首歌曲的初衷是想傳遞趙照對他母親的愛,從而將感情基調上升至人間最溫馨的親情。當然,如果從愛情角度來欣賞這首歌曲,也是可以的。不同的聽眾對歌曲有著不同的理解。春晚的這首歌曲除了歌曲本身的魅力震撼人心之外,舞臺藝術效果也提升了人們對于這首歌曲的關注度。
舞臺背景主要是以一幅不斷轉換畫面的相框和不停轉動的時鐘構成,相框中的畫面隨著音樂的曲調和歌詞契合時機地進行改變,正好映襯著此曲此景此情。歌曲第一部分描述的場景正如相框中的畫面:年邁的老人獨自一人坐在隨風蕭瑟、殘葉飄零的樹下。當唱到“回憶青春”時,畫面正好倒回到青春時期:一對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人,正幸福地走在桃李芬芳中。當唱到“愛慕你的青春,假意或是真心”,畫面繼續(xù)倒回到老人的妙齡時期:家中的寵物貓正陪在身旁,這位妙齡女子倚靠在窗邊,望著窗外,想著心事。在歌曲的演唱過程中,音樂背景和歌曲內容將視覺和聽覺充分配合起來,使得情景交相輝映。整首曲子還伴隨著十分立體的藝術視覺效果——泛黃的落葉隨風紛紛落下,時鐘的指針一直不停地轉動。生動、立體的歌曲氛圍和婉轉哀怨的歌聲讓人深深地感受到時間流逝、青春不再的傷感。在歌曲后半部分,有這樣一幕畫面:相框里真實的人物照片和時鐘里相應的模糊畫面,不停地發(fā)生轉變,既真切又虛無,虛實相生的舞臺整體效果,讓觀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歲月如梭般流逝的憂傷。而那一張張和諧美滿的家庭照片更是傳遞出兒孫滿堂、和和美美的幸福感,也傳遞出人們對這樣一種人生的憧憬與期盼。
當人們聆聽這首簡約雋永的歌曲時,可以在輕緩、柔和、流動的音符中欣賞它的舞臺藝術,領略它創(chuàng)造出來的溫馨意境,思考人們內心的愛情和親情。在當代,這樣一首觸動心靈的歌曲,將音樂情感和心靈情感交融在一起,彰顯了音樂藝術的獨特感染力,拓寬了思想的廣度和深度,傳遞出了正能量。
五、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愛爾蘭詩人葉芝創(chuàng)作的愛情詩WhenYouareOld和音樂版同名歌曲《當你老了》進行比較,從意境理論領域來賞析藝術作品,領略不同藝術形式所呈現的意境之美。意境作為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在不同的藝術形式方面都具有深刻的意義。詩歌通過文字將情感流露出來,寄情于文字和文字構建出來的意境。音樂突破文字的描繪和表達,通過流動的音符、旋律和極具渲染力的藝術意境,從視覺、聽覺等多角度多層次使得意境更加立體、宏壯、優(yōu)美?!懂斈憷狭恕窂脑姼柙俚揭魳罚o人留下了不一樣的意境美。如今,將詩歌和音樂聯系起來的藝術作品不在少數。無論是詩歌還是音樂,二者的魅力都對離不開營造出來的意境;意境是將景和情進行融合的極致表現;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離不開對意境的構建和營造。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495.
[2]陳志平.文心雕龍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130.
[3]邱正明,朱立元.美學小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89.
[4]李壯鷹.詩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70.
[5]李壯鷹.中華古文論釋林:隋唐五代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23.
[6]王國維.人間詞話[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3.
[7]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90.
[8]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405.
[9]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26.
[10]王國維.王國維學術經典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145.
[11]葉芝.葉芝詩選[M].袁可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22.
[12]彭斯.彭斯詩選[M].王佐良,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96.
(責任編輯謝媛媛)
On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Poetry and
Music inWhenYouareOld
MA L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Abstract:Artistic conception, as an important aesthetic category in the poetry,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sou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realm of music, artistic conception, to some extent, is a kind of state pursued by people. Although poetry and music are different in art form, the charm of the two absolutely cannot do with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t artistic conceptions expressed by Yeats's When You are Old and Karen Mok's song When You are Old, and explores different beauties created by artistic conceptions from poetry and music.
Key words:poetry; music; artistic conception; When You are Old
作者簡介:馬琳(1990-),女,安徽合肥人,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5-09-12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634(2015)06-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