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
世界貿易組織把世界經濟體分為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當初為了解決中國和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問題,把中國和俄羅斯當作既不是市場經濟也不是非市場經濟的“轉型國家”,決定以“轉型國家”的身份批準中國和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俄羅斯斷然拒絕承認西方國家強加給他們的“轉型國家”身份,強調只能以市場經濟地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接受了“轉型國家”的身份。因此,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得以保留部分審批事項,但是,在處理與其他成員貿易糾紛的時候,不得不以“替代國進口價格”考察中國企業(yè)是否存在傾銷和補貼的問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指控每年超過15%,中國企業(yè)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應訴,中國政府不得不就中國企業(yè)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通過外交途徑向各國交涉。
考察一個國家是否屬于市場經濟國家,主要是看這個國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從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進一步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化。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審批無處不在,因此,“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戰(zhàn)略目標很難落到實處。本屆政府下大力氣簡政放權,加快實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把中國建成真正意義的市場經濟國家。
然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首先,長期形成的審批經濟體制已經被固化,圍繞著審批權力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這些既得利益集團不甘心失去自己的權力,他們不斷變換花樣,千方百計地保留行政審批許可事項。國家能源局集團腐敗案件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這個部門掌握著我國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審批生殺予奪的大權,因此,上至能源局局長下到業(yè)務處室的處長,都因為審批成為了千萬富翁,有些還成了億萬富豪。對于國務院制定的簡政放權的改革措施,他們必然會陽奉陰違,必然會采取各種措施削弱政策實施的效果。比如,取消行政審批許可之后,一些行政部門設置前置條件,繼續(xù)以權力尋租;再比如,一些行政機關執(zhí)行國務院簡政放權的方針政策,但是,增加審批的流程,讓申請人不勝其煩。
其次,行政審批說到底是解決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問題,行政審批改革的核心價值就在于減少政府權力,讓市場主體擁有更加廣闊自由競爭的天地?,F(xiàn)實生活中一些政府官員為了在短期內出政績,不斷地修改城市規(guī)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從表面上來看,地方政府歡迎民營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但由于政府設置很高的市場準入門檻,并且以政府的財政資金支持政府投資設立的基礎設施建設企業(yè),結果導致民營企業(yè)望而卻步。這種現(xiàn)象充分說明,減少法律規(guī)定的審批許可事項相對容易,可是,要想真正敞開市場的大門,建立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卻相對困難。只有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體制改革的步伐,堅決貫徹落實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才能真正確保簡政放權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中明確規(guī)定,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年后自動取得市場經濟地位。這意味著中國的市場經濟即將得到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認可。不過,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如果在簡政放權的過程中內外“兩層皮”,對外資企業(yè)采取一套政策,對內資企業(yè)采取另一套政策,那么,中國的市場經濟仍然是不完整的或者說不公平的市場經濟。國務院決定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其目的就是要借助于試驗區(qū)貫徹落實各項簡政放權的方針政策,通過建立“負面清單”、“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明確市場主體可以做什么,政府機關不能做什么,通過強化政府的責任意識,使簡政放權的改革取得明顯的成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將簡政放權各項措施法律化的要求,各級政府應當充分領會四中全會的精神,把簡政放權作為衡量中國是否市場經濟的標志,通過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權力,不斷地增強市場經濟的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