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詞匯在西方媒體中異化翻譯策略研究
孫富香,董會慶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外語系,陜西楊凌712100)
摘要:西方媒體對中國特色詞匯英譯時所采用的翻譯策略是近年來我國翻譯研究中的熱門話題,標(biāo)志著中國英語正在逐漸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異化和歸化作為兩大翻譯策略,各有特點(diǎn),縱觀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異化更受其青睞。西方媒體使用異化策略來解讀中國概念的背后更有著其深刻的動因。
關(guān)鍵詞:西方媒體;中國特色詞匯;中國英語;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孫富香,碩士,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外語系。 楊巍,碩士,講師,重慶文理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功能語言學(xué)等。
文章編號:1672-6758(2015)07-0098-3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Abstract:It is a hot topic in China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used by Western media in dealing with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hina English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 has been gradually acce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two maj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have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By making an overview of Western media reporting China, we might conclude that foreignizaiton strategy is more favored by them. There are deep motives for Western media of using foreignization to interpret China.
基金項目:重慶文理學(xué)院校內(nèi)科研一般項目“英漢互譯中功能對等的實現(xiàn)途徑及策略研究”(編號:Y2011WY38)的部分成果。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隨著國力的增強(qiáng)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逐漸成為西方媒體中不可缺少的話題。中國特色詞匯,是指中國所特有的、能夠反映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經(jīng)濟(jì)、政治等方面的信息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根據(jù)賈冠杰(2013:9)所言,中國英語特指“操漢語的人們使用的;以標(biāo)準(zhǔn)英語為核心的;反映中國文化的;具有中國特點(diǎn)的;英語本族語人能夠理解、并接受的英語”??梢娭袊厣~匯的英譯不斷豐富了中國英語,使中國英語逐漸自成體系,并成為世界英語大家庭中的一個構(gòu)件部分。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時,不可避免地要處理中國特色詞匯問題??v觀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基本采取了以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
本文首先介紹兩大翻譯策略,隨后用大量實例來探討西方媒體對中國特色詞匯采用的異化翻譯策略及其原因,并讓大家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在全球化進(jìn)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迷失在西方媒體的糖衣炮彈中。
一異化(foreignization)和歸化(domestication)
人們對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的爭論由來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直譯和意譯之爭。熊兵教授針對翻譯界術(shù)語的亂象,對“翻譯策略”(translation strategy)、“翻譯方法”(translation method)和“翻譯技巧”(translation technique)這三個概念做出明確區(qū)分,并指出:“翻譯策略”主要指歸化和異化,直譯和意譯等屬于翻譯策略指導(dǎo)下的“翻譯方法”,而增譯、減譯、分譯、合譯等歸屬于翻譯方法指導(dǎo)下的“翻譯技巧”。本文從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以及所使用的翻譯方法兩大角度來探討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時所使用的總體異化翻譯策略。
異化和歸化兩個概念是基于德國哲學(xué)家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的理論。美籍意大利學(xué)者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1995年作品《譯者的隱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中提到:施萊爾馬赫在1813年發(fā)表的一篇論文《論翻譯的不同方法》中說,“翻譯有兩種:一種是譯者盡量不要打擾作者,而讓讀者靠近作者,另一種是譯者盡量不要打擾讀者,而讓作者靠近讀者”,異化和歸化概念的雛形就此形成。而韋努蒂本人為異化和歸化兩個概念提出更加具體的所指:異化翻譯旨在限制歸化翻譯所帶來的“翻譯的種族中心主義的暴力”(ethnocentric violence of translation),在生成目的語文本時,通過保留原文中某些異國情調(diào)的東西,故意打破目的語習(xí)慣的語言和文化規(guī)范。這種方法也就是施萊爾馬赫所說的“讓讀者靠近作者”;韋努蒂給歸化翻譯的定義是“翻譯是用暴力置換外國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給目的語讀者提供一種可讀性強(qiáng)的文本”。其中,流暢是英語語言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外國文本刻上了目標(biāo)語文化中特有的價值觀烙印。
簡單來說“我們可分為以源語文化為歸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or SL culture-oriented)和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or TL culture-oriented)” 的意念,即異化和歸化這兩種翻譯策略。翻譯策略的目的是“指導(dǎo)具體翻譯方法和技巧的選擇與運(yùn)用”。
二西方媒體對中國特色詞匯采取異化翻譯策略
在異化翻譯策略指導(dǎo)下,西方媒體主要采取以下四種翻譯方法來解讀中國特色詞匯。
1.完全音譯(translateration)。
音譯是一種以原語言讀音為依據(jù)的翻譯形式,一般根據(jù)原語內(nèi)容的發(fā)音在目標(biāo)語中尋找發(fā)音相近的內(nèi)容進(jìn)行替代翻譯。音譯通常用于姓名、企業(yè)、地名和國名等的翻譯(維基百科)。音譯通常發(fā)生在一種語言里有些詞在另一語言里沒有對應(yīng)詞的情況中,即出現(xiàn)了文化空白,一種文化在另一種文化中缺乏對等。
下面兩個《紐約時報》例子轉(zhuǎn)引自范勇(2010, 84):
(1) Still visible in the two-story courtyards of the defunct banks here are opium dens and mah-jongg tables.(M arch 18, 2009, page A8 )
(2) Mr. Lips struggle to open his Songtangzhai Museum is a tortured tale that involved five years of kowtowing, cajoling and a “gift” of 148 prized items to the Culture Ministry. (January 19, 2009, page A8)
這兩個例子中的mah-jongg(麻將)和kowtow(磕頭)在《牛津英語詞典》中都有收錄。比如,“dim sum”(點(diǎn)心)、“yin”(陰)、“yang”(陽)、“cheongsam”(旗袍)、“wonton”(混沌)、“kung fu”(功夫)等中國特色詞匯不僅是中國英語的一部分,更成為英語詞匯的一部分,現(xiàn)在在《牛津英語詞典》中都能查到這些詞的淵源。
當(dāng)然,完全音譯也僅限于已經(jīng)被西方所廣泛接受的漢語詞,對于未輸入西方國家的中國英語詞匯,如果西方媒體只按照漢語讀音音譯,對于沒有中國文化背景(尤其是沒有中國本土語言者同樣的文化心理)的西方人來說,簡直是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此時,對音譯詞進(jìn)行解釋,就是非常必要的。
2.音譯加解釋。
音譯加解釋就是在完全音譯的基礎(chǔ)上,對音譯的詞進(jìn)行解釋。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讀者有時并不能領(lǐng)會漢字音譯的真正內(nèi)涵,即缺乏中國人的文化心理。這時有必要對音譯詞進(jìn)行解釋,才能真正傳達(dá)漢語所包含的信息,讓西方讀者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漢語中的“關(guān)系”可以說是譯入英語中較為成功的例子,下面例子來自《紐約時報》:
(3) Chinese are masters of “guanxi”, or connections, using the art of relationship—and its close companion, corruption to secure everything from safe childbirth to a prestigious burial, taking in education, jobs, a fancy home and so on.(Jan. 10, 2010)
眾所周知,想要在中國做事,事事離不開“關(guān)系”。在這里,作者對“關(guān)系”一詞進(jìn)行音譯,隨后對其加以解釋“or connections, using the art of relationship”,使西方讀者較全面地了解了這個中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
前不久,隨著APEC峰會即將在中國召開,外媒很關(guān)注中國的一舉一動,10月22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介紹中國人怎么稱呼領(lǐng)導(dǎo)人的文章,開頭是:
(4) “As people try to figure out what China will bring the world, they may want to pay attention to what Chinese are calling Xi Jinping, their president, Communist Party leader and military chief. Or perhaps that should be Xi Dada(習(xí)大大), or, literally, Xi Bigbig. ”(New York Times, Oct. 22, 2014)
此處,對習(xí)近平的稱呼“習(xí)大大”,作為中國人是如雷貫耳,人盡皆知,但是如果單純地說Xi Dada,很多外國讀者真是不知所云,前面就是對習(xí)大大的解釋,至少讓外國人知道到底是誰。當(dāng)然,有人會說,英譯的Xi Dada并不能傳達(dá)中國人對這個詞的微妙情感,外國人無法理解我們中國人對國家主席的尊敬和愛戴。因為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客觀的,翻譯本來就是一門缺憾的藝術(shù)。
下面是來自BBC新聞雜志上的一個例子:
(5) BBC trending: Tuhao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bling
In Chinese “tu” means earth, and “hao” means rich. To say someone is tuhao is to imply they come from a poor peasant background, and have made it rich quickly but don't quite have the manners, or sophistication to go along with it.(Oct. 31, 2013)
例子中“tuhao”(土豪)一詞,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英語,該新聞用整篇文章追溯了該詞的意義和起源,配合相關(guān)的解釋,西方讀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該詞匯的內(nèi)涵。
3.完全按字面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
直譯是相對于意譯而言的,直譯法是既保持原文內(nèi)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要求完全按照漢語的字面意思,逐句逐字地對漢語進(jìn)行翻譯,盡量做到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
漢語中有些詞通過直譯就可以被西方人接受,是因為中西方對這些詞具有聯(lián)想相似性。這些詞大多是固定用法或者是成語、俗語等。其中比較成功的翻譯,如中國“西部大開發(fā)”發(fā)展戰(zhàn)略,現(xiàn)在大多統(tǒng)一譯為“western development”,和近幾年胡錦濤提出的“和諧社會”(harmonious society),都為西方媒體所熟知。其他直譯的中國英語還包括:“l(fā)aid off workers”(下崗工人)、“official profiteering”(官倒)、“two civilizations”(兩個文明)、“four modernizations”(四個現(xiàn)代化)、“one China policy”(一個中國政策),在西方媒體中都成為一種固定用法。
又如以下《紐約時報》上的例子,轉(zhuǎn)引自范勇(2010:83):
(6) “It’s like fishing a needle out of the sea,”he said. (April 5, 2009, page A1)
(7) The families of Pingyao know all too well this old saying, “Wealth does not last for more than three generations.” (March 18, 2009, page A8)
(8) One Chinese saying compares the exam to a stampede of “thousands of soldiers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horses across a single log bridge.”(June 13, 2009, page A4)
上面三個例子分別譯為“大海撈針”“富不過三代”“千軍萬馬過獨(dú)木橋”,都是極具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成語、俗語。采用直譯法意思非常清楚明了直觀,即便是不懂中國文化的西方讀者在這些具體的語境中,也能體會漢語所蘊(yùn)含的意義,因為中西方對這些詞語具有聯(lián)想相似性。
4.直譯加解釋。
在有些情況下,單純的直譯并不能傳達(dá)漢語的韻味,而且有些漢語直譯詞有堆砌之嫌,成為毫無意義的符號,此時就需要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對其加以解釋才能實現(xiàn)東西方文化間的傳遞。
下面的例子選自《紐約時報》:
(9) Looking to Invest? How About China's New Frontier?
Looking for a place to invest in China? How about Xinjiang, or the “New Frontier,” as the northwestern autonomous region is known in Mandarin? And now the New Frontier, once a vital stop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 is fully open for foreign business.(Jan. 10, 2010)
該例子是對我國“新疆”的解釋,隨著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政府歡迎外商投資于中國這片廣闊的西北大地。前面我們提到,對于人名、地名等最好采用音譯(此處為“Xinjiang”),這樣能夠保留其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因為在其他語言中沒有對等的詞匯。而直譯為“New Frontier”也有其特定的目的。對于“新邊疆” (New Frontier)一詞,人們很容易想起十九世紀(jì)六十年代美國總統(tǒng)林肯在提名候選人演講中提出的政治口號,要求美國人準(zhǔn)備作出犧牲來面對一系列需要應(yīng)付的挑戰(zhàn),并通過采用區(qū)域發(fā)展條例和實施刺激經(jīng)濟(jì)發(fā)展的方針來解決貧困問題。這與我國的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初衷不謀而合,該例子綜合運(yùn)用音譯、直譯加解釋的翻譯方法,可以說此翻譯達(dá)到了形式和內(nèi)容的統(tǒng)一。
三西方媒體采用異化翻譯策略的動因
首先,西方媒體采用異化翻譯策略的動因是由新聞文本的特點(diǎn)決定的。新聞報道的特點(diǎn)之一就是求新、求異、吸引讀者眼球。西方媒體主要對象是西方讀者和懂英語的中國讀者,在當(dāng)今各種新聞媒體鋪天蓋地之際,如何在千篇一律中脫穎而出,成為各家媒體競爭的焦點(diǎn)。因此,為抓住西方讀者喜好,西方媒體對中國特點(diǎn)詞匯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國特色的文化內(nèi)涵,符合西方讀者追求異國情調(diào)的心理特征;同時,也使懂英文的中國讀者增強(qiáng)了其對西方文化的認(rèn)同感和親切感。
其次,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由于中西文化差異,一種文化在另一種文化中缺乏對等,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就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不可能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完全對應(yīng)的文化?!皌hree represents”(三個代表)、“one country, two system”(一國兩制)、“fengshui”(風(fēng)水)、“Spring Festival”(春節(jié))等都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必須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體現(xiàn)外域文化的特色,這也是新聞媒體的主要訴求。
再次,由于中國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影響力增強(qiáng),近幾年西方媒體開始大量報道中國,可以說中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外媒的心。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jiān)測機(jī)構(gòu)主席保羅·帕亞克稱,中文影響力在整個21世紀(jì)將會一直持續(xù)。西方媒體密切關(guān)注中國的動態(tài),這與中國影響力的增強(qiáng)是密不可分的。比如,2003年10月,“神州五號”飛船成功發(fā)射, 楊利偉成為進(jìn)入太空的第一個中國人,根據(jù)“太空人”音譯的“taikonaut”為西方主流媒體頻頻報道,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的聲音。與此同時,外媒有時故意歪曲事實,炮轟中國。比如,去年我國提出加強(qiáng)東海防空識別區(qū),這明明是我國強(qiáng)化領(lǐng)海領(lǐng)空管制,維護(hù)國家領(lǐng)海領(lǐng)空安全、維護(hù)空中飛行秩序的合法之舉,也是我國有效行使自衛(wèi)權(quán)的必要舉措,卻被西方媒體解讀為稱霸世界的舉動。
最后,新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反映的是他所服務(wù)的國家和階級利益。盡管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一貫提倡的真實、客觀、公正原則,最終還是服務(wù)于資產(chǎn)階級利益。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媒體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其本質(zhì)是為了輸出西方的文化價值觀,麻痹中國讀者的心理。在韋努蒂看來,強(qiáng)勢文化在輸入弱勢文化時,有意采用種族中心主義的歸化翻譯策略,以弱化甚至否定外來語言文化。其實西方媒體作為強(qiáng)勢文化的一種,在輸入外來文化時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并不與韋努蒂所說的理論相悖,無論采用什么策略,都是為了宣揚(yáng)其文化價值觀。所以在西方文化全球霸權(quán)盛行中,我們不要被西方媒體表面的糖衣炮彈所迷惑,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xiàn)
[1]范勇. 《紐約時報》涉華報道對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策略之研究[J]. 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 2010 (5).
[2]郭建中. 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 1998(2).
[3]賈冠杰. 中國英語再研究[J]. 當(dāng)代外語研究,2013(3).
[4]劉軍平. 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 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 2009.
[5]劉艷麗,楊自儉. 也談“歸化”與“異化”[J]. 中國翻譯, 2002 (6).
[6]熊兵. 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 翻譯方法”、“ 翻譯技巧”為例[J]. 中國翻譯, 2014(3).
Study of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Used in Western Media
Sun Fuxiang,Dong Huiq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Key words:Western media;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hina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y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責(zé)任編輯:鄭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