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傾聽譯者的心聲:《莊子》英譯本序跋研究

    2015-03-18 06:55:55
    外語學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序跋序言譯本

    劉 妍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240)

    傾聽譯者的心聲:《莊子》英譯本序跋研究

    劉 妍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240)

    在近年來的翻譯研究領域,作為翻譯活動主體的譯者和譯文的周邊文本越來越受關注,而譯文的序跋因其直接表達出譯者的心聲,對翻譯研究,特別是翻譯主體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研究《莊子》各個英譯本的序跋,總結譯者共同關注的核心問題,以期為《莊子》英譯及其它典籍英譯做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同時給翻譯實踐和譯作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序;跋;《莊子》;譯者

    1 譯序跋概述

    譯文的序和跋是分別附在譯文前面和后面的說明或介紹性文字,一般用來介紹作品、原作者等背景知識,說明譯者的翻譯動機、翻譯策略等,以此來架起讀者和原文、讀者和原作者以及讀者和譯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孫昌坤認為,譯本的序言是“譯者同讀者對話的開始” (孫昌坤 2005:54)。

    在典籍翻譯中,大多數(shù)譯者都會通過附加大量的序、前言、后記、跋、注等“周邊文本”介紹和分析所譯作品,對翻譯情況作簡要說明。除了背景介紹,譯序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反映譯者心聲,是譯者翻譯思想的承載者。譯者的翻譯動機、翻譯策略、對原作者的理解程度和對原文的把握程度對譯文最后呈現(xiàn)的面貌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而這些要素大多在譯者的序跋中有所顯現(xiàn)。因此,序跋可以作為研究和評價譯者以及譯作的重要依據(jù)。

    在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研究中,譯書的序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陳??怠吨袊g學理論史稿》的“翻譯文論參考篇目”中可以看到,“序”、“后記”、“跋”、“引”、“敘”、“敘例”、“序例”、“例言”、“譯例言”、“后序”等篇目占相當大的比重,這些材料是梳理我國翻譯理論發(fā)展脈絡不可或缺的珍貴文獻。如支謙的《法句經(jīng)序》被認為是“今存最早帶有佛經(jīng)翻譯理論性質(zhì)的文章”(陳???2000:6)。嚴復《天演論》卷首的“譯例言”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理論(同上)。魯迅的翻譯思想很多也體現(xiàn)在其眾多譯本序言中,這些譯序跋已經(jīng)收集在《譯文序跋集》中出版。其他如道安、徐光啟、林紓、傅雷、郁達夫等翻譯大家都很注重譯文序言跋語的書寫,他們關于翻譯問題的討論都出現(xiàn)在各自所譯之書的譯序中。

    西方翻譯界的情況也是如此。譚載喜指出,英國16世紀的作家大多在作品中加前言和后記來與讀者溝通,譯者受此影響也通過前言和后記來告訴讀者其翻譯目的和方法(譚載喜 1991:91)。 可見,在翻譯理論研究獨立開展以前,西方同中國一樣,譯作的序跋含有豐富的理論資源。梵第根就曾指出,譯者的序文提供最可貴的材料,它們會告訴我們每個譯者的個人思想以及他所采用或自以為采用的翻譯體系,告訴我們譯者的態(tài)度。(梵第根 2010:133) 這些序文有時還答復那些指責和攻擊的言論,以此來為原作者或譯者辯護。

    2 《莊子》英譯本序跋的分類研究

    典籍翻譯因原作的重要地位、成書年代的久遠及書中蘊含的獨特文化、思想等,翻譯起來相對較難,讀者接受也有難度,所以一般譯者都會附有較長篇幅的序言跋語,有的甚至附上一些研究成果。在哲學和文學等方面,《莊子》均堪稱中國古代書籍的典范,翻譯該書對任何譯者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莊子》的譯者大多在譯文前附有長篇序言?,F(xiàn)有《莊子》譯本的序跋主要涉及兩大類內(nèi)容:一類是背景介紹,另一類是翻譯計劃及心得。西方很多讀者可能從沒聽說過《莊子》,鑒于《莊子》在中國哲學、思想、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譯者認為有必要使目的語讀者事先知曉相關背景。譯者一般會介紹中國古代各家的學說、道家各個代表人物;《莊子》的哲學思想、關鍵術語等;《莊子》內(nèi)、外、雜篇的分類;《莊子》的文學特征等。簡言之,在《莊子》英譯本的序跋內(nèi)容中,第一類就是莊子其人其書的介紹,目的是提供給讀者背景知識,便于讀者理解及增加興趣。這些背景的介紹會反映出譯者對《莊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類序跋內(nèi)容主要指譯者直接表明的翻譯計劃和心得,包括譯者表述的翻譯目的、翻譯策略、翻譯困難、對其它譯本的評論等,能最直接體現(xiàn)出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心聲。這部分內(nèi)容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翻譯目的或起因

    自德國功能翻譯理論興起以來,翻譯目的不斷被研究者提及。功能翻譯派認為,翻譯行為由翻譯目的決定;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的語境和預期功能選擇最佳的處理方法。由此,翻譯目的在翻譯批評中的地位就凸顯出來?!肚f子》的譯者們在譯本的序言中大多都提及各自的翻譯動機,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介紹哲學思想、獲得更多的讀者和“完美”地描述最真實的莊子。

    有些譯者翻譯《莊子》主要為了介紹和傳播莊子的哲學精神,代表人物有馮友蘭、楊國榮等。馮友蘭是第一個翻譯《莊子》的中國譯者,他的譯文把重點放在哲學思想的譯介上。馮友蘭在序言中指出,《莊子》首先是一部哲學作品,當時已有的兩個全譯本并沒有反映出莊子真正的哲學精神(Fung 1931:v)。所以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課程中使用自己的譯文來講解中國哲學思想。楊國榮與霍希曼(H?chsmann)合作翻譯的《莊子》也意在介紹中國的哲學思想。他們在前言中提到:“我們希望呈現(xiàn)給讀者的莊子是置于中國哲學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的莊子,我們把莊子與西方哲學傳統(tǒng)結合起來”(H?chsmann,Yang 2007:xi)。研究中西哲學的楊國榮與霍希曼希望西方讀者可以從他們的譯文一窺“道”的深意,了解中國的哲學思想。

    另有譯者的翻譯動機是使《莊子》獲得更廣泛的讀者。從《莊子》到《莊子》的譯文要跨越漫長的時間距離,克服文化的隔閡,并且解讀《莊子》本身的難解之處。如果譯文通篇晦澀難懂,西方讀者很難有耐心讀下去,而傳播《莊子》的第一步就是吸引讀者。威厄曾指出,“專家們自然不用借助我的譯文來理解”(Ware 1963:13),所以他翻譯的首要目的就是讓普通讀者能讀懂《莊子》。帕爾默用一句話清楚地表達了他的翻譯意圖:“期望我的譯本更受歡迎”(Palmer 1996:ix),其譯本在企鵝出版社出版多少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這些序言都告訴我們,《莊子》的譯者越來越重視譯作在普通讀者中的接受程度,希望擴大讀者群,讓更多人了解《莊子》。

    還有一些譯者對莊子其人其書評價極高。出于對《莊子》的熱愛,他們的譯文多追求完美,嘗試從各個方面展現(xiàn)《莊子》的與眾不同。比如汪榕培發(fā)現(xiàn)英美人“在理解漢語原文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所以其目標就是“讓《莊子》以其真實面貌從東方走向西方”(汪榕培1999:41)。梅維恒的譯本自出版以來一直廣受贊譽,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認真和天賦,另一方面則在于他對莊子的極度熱愛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介紹《莊子》的迫切愿望。他說,“我翻譯《莊子》的一個很大目的就是我認為《莊子》值得為更多西方人知曉”(Mair 1998:xiii)。他認為,從各方面來說《莊子》都是一部比《道德經(jīng)》更偉大的作品。梅維恒除了希望能準確地傳達莊子的哲學思想外,他還想讓讀者知道莊子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從序跋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譯者們由于對《莊子》倍加推崇,所以非常希望完美地呈現(xiàn)《莊子》各個方面的優(yōu)秀之處。

    2.2 翻譯原則和方法

    關于翻譯標準和原則的探討很多都出現(xiàn)在譯序跋中。在《莊子》各譯本的序言中,很多譯者,特別是力圖展現(xiàn)《莊子》文學性的譯者,都提及各自翻譯《莊子》時的原則和方法。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原文的形式如何再現(xiàn),意義如何傳達。

    《莊子》獨特的語言魅力使得譯者很想把這種奇妙的言說方式傳達給讀者,直譯是他們最多用到的翻譯方法,譯者們在譯序中多次提到直譯。比如汪榕培就表示能夠直譯的盡量直譯,“用原文的對應詞語或?qū)Y構來翻譯”(汪榕培 1999:42)。他翻譯的總原則就是要“以流暢的當代英語表達原作的精神實質(zhì),再現(xiàn)原作的藝術風采”(汪榕培 1999:41)。梅維恒的原則也是盡可能地再現(xiàn)原文,“使讀者閱讀時產(chǎn)生的感覺與一個研習中國古典文學的學生閱讀時所獲得的感受一致”(Mair 1998:xlvii)。梅維恒所說的就是效果對等。要達到這樣的對等效果,梅維恒認為,即使在原文風格不統(tǒng)一的情況下,也應盡量保存原味,避免同化處理。(Mair 1998:xlix) 由此,其翻譯策略清晰地表達出來。華茲生也追求效果對等并贊成直譯。比如他在序言中寫道,盡管譯成的英語有時會顯得有些奇怪,但他仍然堅持直譯,緊隨原文。因為“莊子對語言突破傳統(tǒng)的運用方式值得譯者至少去試圖表現(xiàn)出來,這樣才對得起莊子那豐富的想象”(Watson 1968:19-20)。 另外,他還主張運用俗語或口語來翻譯《莊子》,以便譯文詞語和結構的感覺更接近原文。(Watson 1968:20) 當然,也有譯者認為有些地方不能直譯,比如哈密爾和希頓認為,《莊子》是言語簡潔的哲學文本,直譯是最不討好的,還列舉了馮友蘭和梅維恒對“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一段的翻譯,并與自己的譯文對比。(Hamill,Seaton 1998:x)

    有少數(shù)譯者提到關于韻文及意象的翻譯。梅維恒說,他在翻譯時盡力反映出作品的詩性,“忽視詩性而僅把它當作哲學作品來翻譯是對《莊子》極大的不公”(Mair 1998:xii)。華茲生也特別指出,莊子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篇之一(Watson 1968:19),所以,他翻譯時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原作的意象。他特別列舉“德充符”中的一段話:“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逼渲小芭c物為春”幾個字,華茲生翻譯為make it be spring with everything.他認為,這幾個字的字面意義,或者說逐字翻譯過來就是with things make spring,這正是莊子詩一般語言的體現(xiàn)。如果譯為live in peace with mankind或者be kind with things,雖然表達流暢,卻“完全破壞了原文的意象,讓讀者以為不過是陳詞濫調(diào),而實際上卻是莊子在語言運用上的創(chuàng)新”(Watson 1968:19)。

    譯者們也提到翻譯時要注意譯文的流暢。如汪榕培提到,“在可能出現(xiàn)辭不達意或可能引起誤解的時候,就采用靈活多變的處理方式”(汪榕培 1999:42)。在梅維恒看來,《莊子》首先是一部文學作品(Mair 1998: xi),所以他希望讀者閱讀譯文時不受晦澀術語的影響,否則就會妨礙讀者欣賞這部既有趣又有智慧的著作。

    其他譯者也只言片語地在序言中提到了翻譯原則或方法。格雷厄姆在閱讀大量的文獻后得出結論:翻譯《莊子》不必完整翻譯全書(Graham 1981:31)。原作很多地方真?zhèn)坞y辨,翻譯得越多,傳達給讀者的可能反而越少。所以他的譯文與眾不同,呈現(xiàn)給讀者的就是他把《莊子》各章分析歸類,并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編排了順序。

    2.3 翻譯困難

    在翻譯《莊子》這樣的古典杰作時,譯者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譯者在序言中談及翻譯困難,一方面可以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原作這些難以言表的部分,另一方面也給其他譯者提醒,使后來譯者加以重視??偨Y各個譯序,《莊子》英譯的困難主要源于其語言的簡練和意義的模糊,即內(nèi)容與形式難以統(tǒng)一,這是文學翻譯大多會遇到的問題?!肚f子》作為“先秦諸子莫之能先”并影響歷代作家的文學杰作,這種兩難的境地更為突出。

    準確地理解《莊子》的意義是困擾譯者的大問題,也給譯者增加很大的工作量。他們需要研讀大量資料,反復比較,做出取舍。如翟理斯提到,他參考的漢語評注版本有6本之多(Giles 1980:16)。他認為,這些代表不同學術派別的聲音必須得到認真對待。在閱讀過程中,如果遇到各家見解一致,他則遵從他們的意見;如果遇到各家見解相左,則選擇譯者認為與莊子的哲學思想最一致的那種解釋。如果他認為各家都沒能理解,則轉(zhuǎn)而聽從莊子最真實的聲音,即譯者本人與眾不同的理解。華茲生也提到,對《莊子》的多種解釋和理解的部分隨處可見,這種情況比任何其它的中國典籍都要嚴重(Watson 1968:23)。對于爭議之處評論家們也沒有定論,只能是不斷質(zhì)疑譯者對意義的選擇。

    《莊子》中有許多不言之言和言外之意,其表達意義的語句都很簡短。如何用簡短的英語句子傳達出同樣的信息量,讓譯者們大傷腦筋。霍希曼和楊國榮指出,《莊子》行文極簡,很多時候要抓住莊子所表達的意象才可能理解其義(H?chsmann,Yang 2007:xi)。譯者的兩難境地是:或者使譯文簡練但不易為讀者理解,或者給出詮釋式的較長譯文,但失去莊子的精髓。韋利也認為,中國成語太簡潔,想再現(xiàn)這種簡潔,同時又使譯文易懂并有連貫的韻律幾乎不可能(Waley 1963:13)。

    此外,如果想同時兼顧哲學性與文學性似乎很難。格雷厄姆眼中最大的困難就在于《莊子》既是哲學著作又是文學巨作(Graham 1981:33)。他感嘆如何平衡莊子作為哲學家和詩人是一個大問題,譯者需要不斷在不恰當?shù)谋磉_法和意義傳達不確切之間選擇。

    總之,《莊子》的杰出之處展現(xiàn)在各個方面,譯者常常顧此失彼。傳達一方面已經(jīng)不容易,而想要再現(xiàn)各個方面是難上加難。翻譯《莊子》對任何譯者都是一個挑戰(zhàn),譯文很難把原文各個杰出的方面都忠實地反映出來。

    2.4 對其它譯本的評價

    動手翻譯之前,除了研讀全文和閱讀相關研究書籍外,譯者的準備工作還包括閱讀和比較先前譯本等?!肚f子》的很多譯者在序言中都提及前人的翻譯成果,或是對自己借鑒其文表示感謝,或是贊美某些譯者,或是對比總結各個譯文,或是指出先前譯文的不足,以明示自身譯文的目的與特點。

    在譯本序言中,汪榕培對其它譯本的點評最為細致。他用6頁的篇幅把之前幾乎所有的全譯本和選譯本一一從總體上作了評述,言簡意賅,不僅對讀者和后來譯者有引導作用,對《莊子》英譯研究也有參考意義。

    格雷厄姆的點評也比較詳細,他眼中的理雅各、翟理斯和華茲生分別是他們各自時代中國古典文學最優(yōu)秀的譯者。他講到,翟理斯的譯本影響了英美兩國的作家,如王爾德和米勒;華茲生的譯文詞語生動,并且主要的哲學術語在翻譯時保持一致(Graham 1981:30)。

    華茲生眼中的韋利譯文雖然只是片斷,但既具可讀性又最真實(Watson 1968:28)。他還提到,莫頓(Merton)的譯文是《莊子》某些篇章的仿寫,反映出莊子的詩性特征,讀者從其譯文可以一窺原文的文學表達手法。帕爾默、霍希曼等也都對之前譯者作了點評。

    不少譯者在序跋中也提到前人的不足,以告訴讀者自己的新譯本有哪些值得一讀之處。翟理斯的譯文是第二個英文譯本,他認為之前的譯者巴爾弗的漢語水平只是入門級水平,不能擔此重任(Giles 1980:18)。 格雷厄姆在點出他認為的優(yōu)秀譯者后,隨即指出他們的局限性在于囿于已有的研究,不能突破傳統(tǒng),所以呈現(xiàn)給讀者的《莊子》是一部與現(xiàn)行本一致的、散文式的、有章節(jié)和段落的譯本(Graham 1981:30),沒能抓住莊子在篇章、語言及哲學等方面的要義。然后格雷厄姆解釋自己的翻譯計劃——重新編排章節(jié)和先后順序,做些必要的刪減。正是基于這種想法,他認為韋利是最偉大的漢譯英翻譯家。單從所譯內(nèi)容的選取來看,韋利是唯一一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譯者,因為他只是選取了一個個片斷來翻譯(同上)。華茲生指出,翟理斯采用的維多利亞式的老式英語不太適合翻譯原文難懂而又優(yōu)美的語言;理雅各在重現(xiàn)原文的字面意義上花費很多功夫,但有時會誤解莊子的意義;威厄的譯文有許多獨特的術語,但他把莊子描述成儒家進步的代表引起很多的爭議。在林語堂的譯文中,佚文趣事的翻譯可稱上佳,但其目的是評論《道德經(jīng)》,《莊子》作為論據(jù)被刪減、重排,這就很難欣賞到原文的形式。(Watson 1968:27-28)

    譯者們并不諱言翻譯時對其他譯文的借鑒。華茲生提到翻譯時參考了幾個已有的英譯本,包括翟理斯、理雅各、威厄、馮友蘭、韋利和林語堂;馮友蘭也提到借鑒了理雅各和翟理斯的譯文。他說,“如果他們的翻譯理解正確,沒有必要只為了有所不同而一定用新的表達法。對一些有關鍵作用的術語、詞匯、篇章,如果改變后會有很大的不同,就會按照自己對莊子哲學的理解給出新的譯法”(Fung 1931:vi)。林語堂也表示曾經(jīng)參考了翟理斯的譯文。

    2.5 姓名和音譯的問題

    有些譯者在序跋中專門提到了人名翻譯的問題。人名的翻譯主要是音譯和意譯,音譯即人名的轉(zhuǎn)譯或轉(zhuǎn)寫,主要涉及到威妥瑪-翟理斯體系(Wade-Giles)和拼音兩種體系。用什么體系注音本來一看便知,有些譯者在序言中說明主要是給讀者做出解釋。最初的譯本只有威妥瑪體系,拼音出現(xiàn)后,有的譯者也用威妥瑪。威厄的音譯就采用威妥瑪-翟理斯體系,有撇號隔開的輔音可以按英文的發(fā)音大概讀出。(Ware 1963:14)帕爾默也選擇了普通讀者熟悉的威妥瑪-翟理斯體系,但是把撇號去掉以使閱讀連貫順暢,如Ai T’ai-t’o 變成了Ai Tai To (Palmer 1996:ix)?;粝B蜅顕鴺s的譯本使用拼音,他們認為這是當下普遍采用的方法(H?chsmann,Yang 2007:xii)。

    人名的翻譯不只是轉(zhuǎn)寫這樣簡單?!肚f子》中眾多的人名有依托歷史的,也有杜撰的。莊子靠名字賦予筆下人物特殊意義。對于某些人物的名字究竟是轉(zhuǎn)寫還是翻譯,各家有自己的看法。梅維恒說,對于莊子筆下想象的人物,他不是轉(zhuǎn)寫,而是要翻譯過來(Mair 1998:lii) 。這些名字都有雙關意義,對故事的展開有作用,如果不翻譯出來,就會失去理解的鑰匙。辛頓(Hinton)也指出,《莊子》中名字的使用是作者的一種文學表達手段,所以需要翻譯(Hinton 1997:xix)。對于假擬人物的名字,中國讀者讀起來知道是文字游戲,有時整段的意義都靠名字的意義來表述。

    2.6 核心詞的翻譯

    《莊子》思想和哲學概念的傳遞很大程度上依賴核心詞匯的翻譯。這些核心詞匯翻譯得好可以事半功倍,翻譯得不好則會影響讀者對全文的理解。有些譯者在前言中提到對《莊子》中某些關鍵詞的翻譯。如華茲生提到,他把《莊子》中的“道”譯為“the Way”,還討論了莊子的“道”和其他如墨子、韓非子等的“道”的不同(Watson 1968:24-25)。 他把“天”翻譯成“Heaven,heavenly”,還提到“德”的翻譯,把“無為”翻譯為“inaction”,“游”翻譯成“to wander,wandering”.威厄也提到了關于 “德”字的翻譯,還有一些中國文化所特有的概念,不能翻譯,只能轉(zhuǎn)寫,如“陰”和“陽” 等(Ware 1963:13-14)。哈密爾和希頓提出,翻譯術語時前后要保持一致(Hamill,Seaton 1998: xvii),如“天下”的翻譯,“天”、“地”、“仁”的翻譯。

    以上幾個方面譯者在譯序跋中關注最多。譯者有時也把其譯文的格式、體例等作簡要介紹。如帕爾默在序言中告知,如果原文不是連貫的論述,他的譯文則在中間斷開,使讀者知道這是段落合集而不是完整的論述(Palmer 1996: x)。翟理斯也提到,在他的譯本中除譯文之外,還有評論夾雜在文中,希望讀者閱讀時能了解莊子的典故(Giles 1980: 18)。吳沖在前言中提到,以前的譯本在譯文中都沒有注釋和評價(Wu 2008:18)。 因為莊子用詞意義隱晦,如果只有腳注就不能使讀者完全明白。給出注釋和評價能使讀者更好地欣賞故事和理解作者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因此,他的譯文幾乎在每個段落后都有注釋和評價。

    3 結束語

    從篇幅長短看,《莊子》大部分全譯本及選譯本都有較長的背景知識介紹,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譯者對讀者接受度的普遍重視。他們希望序言中關于莊子其人其書的介紹能夠架起一座連接中西兩種截然不同文化的橋梁,使讀者在閱讀全文時能比較順利地走到中國古典文化當中去。

    從各譯本序跋涉及的內(nèi)容看,譯者最想傳遞的信息涉及翻譯目的、翻譯原則、翻譯方法、翻譯困難、人名的翻譯以及《莊子》中一些核心概念和術語的傳遞等。譯者首先最想告訴讀者的就是他們的翻譯動機,包括介紹《莊子》及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使譯文獲得更廣泛的讀者群、傳遞《莊子》的行文之美等。在明確譯者的翻譯動機后,讀者在閱讀時自然會關注譯者最想傳遞的信息,這樣讀者更容易對譯文持贊成態(tài)度。翻譯目的決定翻譯原則和方法?!肚f子》的譯者們主要提及的原則和方法包括直譯、套用對應英文表達方式、意象再現(xiàn)等。而中西文化的不同、哲學思維的差異和《莊子》文學上的成就都造成譯者的翻譯困境,譯者經(jīng)常陷入兩難的境地?!肚f子》譯者們大多在序言中提及以前譯者和譯文,這些評價或褒或貶,言語中肯。

    讀懂譯者的心聲、了解譯者最關注的問題和他們遇到的難題對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和翻譯實踐的提升都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功能目的翻譯理論興起后,譯序跋作為最直接反映譯者動機和操控的因素更加受到重視,它們對公正地評價譯本和譯者起著重要的作用。評論者可以設身處地地把自身置于譯者的社會語境中去看問題。譯者的心聲對后繼的翻譯工作也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后繼譯者在動筆之前要對先前的譯本有透徹的了解,以指導自己的翻譯實踐。研究譯本序跋對以《莊子》為代表的中國典籍走向世界必然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梵第根.比較文學論[M].長春: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0.

    孫昌坤.簡論譯作序言跋語對于翻譯研究的意義[J].上海翻譯,2005(1).

    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1.

    汪榕培.莊子[M].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北京: 外文出版社,1999.

    Fung,Y.ChuangTzǔ:ANewSelectedTranslationwithanExpositionofthePhilosophyofKuoHsiang[M].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1931.

    Giles,H.A.ChuangTzǔ:TaoistPhilosopherandChineseMystic[M].London: Mandala Books,1980.

    Graham,A.C.Chuang-tzǔ:TheSevenInnerChaptersandOtherWritingsfromtheBookChuang-tzǔ [M].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1981.

    Hamill,S.,Seaton,J.P.TheEssentialChuangTzu[M].Boston/London: Shambhala,1998.

    Hinton,D.ChuangTzu:TheInnerChapters[M].Washington D.C.: Counterpoint,1997.

    H?chsmann,H.,Yang,G.Zhuangzi[M].New York: Pearson & Longman,2007.

    Mair,V.H.WanderingontheWay:EarlyTaoistTalesandParablesofChuangTzu[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8.

    Palmer,M.TheBooksofChuangTzu[M].London: Arkana/Penguin Books,1996.

    Waley,A.ThreeWaysofThoughtinAncientChina[M].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1963.

    Ware,J.R.TheSayingsofChuangChou[M].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of World Literature,Inc.1963.

    Watson,B.TheCompleteWorksofChuangTzu[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

    Wu,C.TheWisdomofZhuangZionDaoism[M].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2008.

    UnderstandingtheTranslators:AStudyofthePrefacesandPostscriptstotheTranslatedVersionsofZhuangZi

    Liu Ya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have paid their attention to translators and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to translated works.Thes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convey the ideas and thoughts of translators,and thus they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ranslation studies,especially studies on translators.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to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ZhuangZi,and summarizes some core problems concern the translators.In this way,the paper intends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translation ofZhuangZiand other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and to give some insights into translation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of translators and their works.

    preface; postscript;ZhuangZi; translator

    H315.9

    A

    1000-0100(2015)03-0096-5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3.019

    2014-12-29

    【責任編輯王松鶴】

    猜你喜歡
    序跋序言譯本
    序言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1:56
    序言
    航空學報(2022年4期)2022-06-08 03:40:32
    《潛夫論》版本考述及其序跋題識輯錄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9:00
    序言
    明清戲曲序跋研究筆談
    戲曲研究(2021年4期)2021-06-05 07:09:00
    《名人傳》序言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40
    《李爾王》漢譯的序跋研究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鄒著序跋兩題
    康定县| 九龙城区| 于都县| 津市市| 潜江市| 德阳市| 安西县| 新河县| 久治县| 哈密市| 咸阳市| 麦盖提县| 宁乡县| 湛江市| 平顶山市| 于都县| 朝阳区| 玛多县| 仙居县| 鸡东县| 子洲县| 壤塘县| 新蔡县| 屯留县| 永仁县| 枣阳市| 明水县| 靖远县| 天门市| 普兰店市| 禄丰县| 藁城市| 平果县| 买车| 获嘉县| 乌苏市| 婺源县| 道真| 合肥市| 蕲春县| 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