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嶺市楊大城子學校 于東旭
語文閱讀,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幾乎所有學生都懼怕。怕提問,怕考試。為什么呢?因為無論是教者還是學者可能都沒有把握好《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沒有梳理好閱讀的知識體系,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沒有激發(fā)出學生的閱讀興趣。鑒于此,本人在教小學二年級語文時,在閱讀教學上做了大膽的嘗試,有一些體會和反思,且作美芹之獻,以饗同仁家長學生。
《新課程標準》小學二年級相關要求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有的興趣是天生需要,如喝水、吃飯、玩耍;有的興趣需要引起好奇,激發(fā)、引導。課文由于篇幅長或內容深,往往是枯燥的,如果不加引導,啟發(fā)就是給學生帶入迷宮、黑洞,如果點亮其閱讀欲望的燈,學生就會豁然開朗,走出黑洞或迷宮。
我在教《雪趣》這篇課文時,是這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的。
同學們,一年四季都是指哪四季?冬季北方最常見的景物是什么?你喜歡嗎?喜歡雪,你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同學們都非常輕松地回答了一連串的問題,興趣上來了。
同學們,今天我們就學習《雪趣》這篇課文。下面我給大家范讀課文,請同學記好生字、生詞的拼音和結構,注意我的語調、語速、語氣,找出全文寫了幾件趣事,重點寫了哪件趣事,在我讀完課文后,找同學回答上述問題并單獨讀課文時,同學們都答的非常流利。
因為我在課前激發(fā)了學生對“雪”的興趣,課上交代了三個問題,然后檢查了學習效果,所以這節(jié)課是在興趣中有目標地完成了任務,《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落實。
小學二年級語文《新課程標準》閱讀要求是: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要落實好這一目標,難度相當大。既要理解詞句在詞典中的固定意義,又要理解詞句在文章中的具體意思,并且以后者為主。這就要求教者吃透課文,掌握學生的實際能力,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辨明的基礎上回答問題。
在學習《雪趣》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
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一段,找出“雪下得大”的有關語句和同學們“喜歡雪”的相關成語。
課堂上鴉雀無聲,只見筆頭在悄悄地移動,過了一會,找學生回答,“雪下得大”的語句。有的同學說:“雪紛紛揚揚地下了兩天”;有的同學說:“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銀白的世界”。我說:“同學們找的都很對,但還沒找全,這要考試就少信息點了,就得丟分,誰還能補充呢?”,這時,有同學舉手說:“‘厚厚的積雪’也體現(xiàn)了雪下得大”,同學們都為他鼓掌。當同學們回答喜歡雪的成語時,已經不用提問了,異口同聲地說:“爭先恐后”“歡聲笑語”。
理解語句的意思不用死記硬背,只要能想象出課文的情境,突出事物的特點,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就會理解運用了。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二年級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我們當前的教育,最大的失誤往往就是缺乏思想感情的教育。沒有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實好,導致學生對自然對生活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我們抓緊時間補上這個短板,讓孩子從小就充滿對自然對生活對社會對生命的熱愛,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在教“雪趣”時,做了這樣的訓練。
同學們,你們喜歡“雪”,喜歡“奶油蛋糕”,喜歡“圖畫”,對嗎?那么,你們在讀這篇課文之前,想像到把“雪”做成“奶油蛋糕”,想象到把“操場的雪地”當成“畫紙”,把“雪做的奶油蛋糕”當成圖畫杰作了嗎?沒有吧!我們喜歡自然,喜歡生活,但是很少有人把自然和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所以就會失去很多興趣,如果把自然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那么我們生活就會更有意義,對自然也就更加熱愛了。
下面,在沒有任何勞動工具的情況下,憑借雙手雙腳和大腦,想象一下在厚厚的雪地上,我們還能創(chuàng)造出什么杰作呢?
同學們一下又進入了沉思,過了五分鐘,請同學們回答。有的說,我能把“雪”做成“饅頭”吃;有的說,我能把“雪”先攥成一個團兒,再滾成“足球”踢;有的說,我能在雪地上畫出“小白兔”;有的說,我能在雪地上畫出“葵花”。
同學們的興趣又高漲起來了,有了對生活的觀察,對自然的喜愛,有了審美情操。
我順勢引導,玩要玩得有意義,不能只“打雪仗”求刺激,弄濕身,弄翻臉,給班級和家庭帶來不安。玩要玩出藝術,玩出意境,玩出一個奇葩的世界。
這樣,我想培養(yǎng)情操的目的達到了,思想教育跟上了,堅持經常,孩子們就會知道對與錯,美和丑,就會懂得為人處事的道理。
《新課程標準》小學二年級要求,積累詞語的形音義和常見的標點符號的用法。
現(xiàn)在學生提筆忘字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寫”的功夫很差,老祖宗留下的遺產快丟光了,中華文化的根基不牢固了,所以要積極拯救,擔子就落到了我們身上。我們不能枯燥的教,不能強迫地練,要講究方法,在興趣中“學”,在應用“記”。
我在教“雪趣”時,把重點生字生詞和常用標點符號編成“歌”來記:雪紛紛揚揚下,我們爭先恐后跑。香噴噴奶油蛋糕!點燃蠟燭分享掉。
這樣,“紛紛揚揚”“爭先恐后” “香噴噴”“ 蛋糕”“蠟燭”“分享”這些生字的形音義就好記了?!岸禾枴薄熬涮枴薄案袊@號”的用法就會了。
當然語文教學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但是我想,立起這四個支點,那么一篇文章閱讀的骨架也就搭建起來了,堅持經常,形成規(guī)律,養(yǎng)成習慣,同學們就知道語文閱讀學什么了,怎么學了,語文能力何愁不增強,語文成績何愁不提高?
一點心得,不足為訓,拋磚引玉,敢竭鄙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