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花
(東南大學 成賢學院,江蘇 南京210088)
認知語法最初被稱作“空間語法”(Space Grammar)(Langacker,1982),是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語言學教授R.W.Langacker于1976年創(chuàng)立的,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他開始采用“認知語法”的說法(Langacker 1987,1991)。Langacker,G.Lakoff,和 M.Johnson(1999)等人重新審視了Whorf(1956)的“語言表示現(xiàn)實”的觀點,指出語法不是任意的、自主的形式系統(tǒng),而是概念化的現(xiàn)實的符號表達。他們摒棄了以往的“客觀主義”關(guān)于意義是符號表達式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抽象關(guān)系的思想,代之以“經(jīng)驗主義”(experientialism)的語言觀。經(jīng)驗主義認為,客觀事物只有被大腦感知才能獲得意義。Langacker認為,認知語法的語義理論是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設上的:(1)意義不等于真值條件,而是等于認知經(jīng)驗或最廣泛意義上的概念化。(2)語言范疇是復雜的。對它的充分描寫不僅需要單一的結(jié)構(gòu),而且需要由例示和引申等關(guān)系聯(lián)結(jié)起來的一組結(jié)構(gòu)所形成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3)語言意義在范圍上是包羅萬象的。一個詞語的意義通常是不可能運用有限的、詞典式的定義來做出正確的解釋的。(4)一個表達式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它所誘發(fā)的概念內(nèi)容,同樣重要的是如何體現(xiàn)認知結(jié)構(gòu)的。兩個表達式可以誘發(fā)相同的概念內(nèi)容,但由于所體現(xiàn)認知結(jié)構(gòu)的不同,在語義上也會存在差異(朱永生,嚴世清等,2004)。
國內(nèi)對認知語法的研究主要有理論述評 (沈家煊,1994;劉宇紅,2004;李恬,牛保義,2014);對認知語法語境概念的研究(謝應光,2006);應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對動詞名化的研究(林璐,2014)及對冠詞的認知語義和句法特征的研究(曾國才,2014)等;和二語習得相關(guān)的或者是認知語法對二語習得的綜合啟示(陶文好,2000),或者側(cè)重于在教學過程中對語法的解釋(高楊,2013),很少有從詞匯習得的角度進行研究的。本文依托認知語法的兩個理論假設,典型意義概念假設和意象層次概念假設,從認知的角度對英語詞匯習得進行了闡釋,旨在將認知語言研究與英語詞匯習得相結(jié)合,為基于認知語言學的二語詞匯習得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Langacker對詞義的描寫不用語義特征,而是用認知域。認知域(cognitive domain)是描寫語義結(jié)構(gòu)時所涉及的概念域,它可以是一個簡單的知覺或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復雜的知識系統(tǒng),對語義結(jié)構(gòu)的描寫即是相對于這些認知域(趙艷芳,2000:129)。認知域可以分為“基本領域”(basic domain)和“非基本領域”(non-basic domain)?;菊J知域來自人的基本體驗,在人們的認知中是普遍的。如空間、時間、顏色、感情、味(嗅)覺。觸覺(溫度、壓力等)等屬于基本認知域?;菊J知域為人們認識事物提供了基本的維度。
語言范疇是復雜的,對它的充分描寫不僅需要單一的結(jié)構(gòu),而且需要由例示和引申等關(guān)系聯(lián)結(jié)起來的一組結(jié)構(gòu)所形成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例如,詞語具有多義性,一個詞語的意義是一個由各種相互聯(lián)系的意義所構(gòu)成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有些意義通過圖式關(guān)系聯(lián)系在一起,而有些意義相對于原型意義(所對應的認知域為基本領域)來說屬于引申意義(Langacker,1994),即在基本認知域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知擴展。在理解某個語言形式的意義時,往往要同時涉及幾個不同的認知領域才能全面地理解其意義,于是認知語法又提出了“復合矩陣”(complex matrix)模式。以knife(刀子)一詞為例,由于其具有三維形狀,首先要涉及空間域,然后在功能域中定義其“切割”功能,在餐具域內(nèi)定義其位置。這就是一個實體的“復合矩陣”。在這個復合矩陣中,刀子的“切割”功能范圍屬于“典型意義”,也即是一個詞涉及的基本認知域,其它意義則是在基本領域基礎上的認知擴展或延伸。
在認知語法中,Langacker的意象(sensory images)指人們以不同的視角、選擇不同的焦點和轄域、突顯不同的方面來觀察某一情景,形成不同的意象,以便去理解和把握某一感知到的事物和情景的能力。Langacker(1994)認為,簡單的意象結(jié)構(gòu)是通過一定的模式(pattern)組合成較復雜的意象結(jié)構(gòu)的。一個表達式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它所誘發(fā)的概念內(nèi)容,同樣重要的是內(nèi)容如何體現(xiàn)認知結(jié)構(gòu)的,主要涉及以下四個維度:
① “基體”(base)里的“輪廓”(aprofile on a base),也就是突出點。語言表達式往往會體現(xiàn)一定的顯著(prominence或salience)程度。一個語義結(jié)構(gòu)的值是通過輪廓(profile)與基體(base)相結(jié)合而獲得的。一個概念在相關(guān)認知域中的語義范圍稱為基體,基體的某一部分如被凸顯,即成為注意的焦點,也稱為輪廓。②人們在表達某一個實體或情景時可以選擇不同的具體程度或詳細程度。如在描寫同一事物時,下列詞語的具體程度從左向右越來越高:thing food fruit apple。③ 表意覆蓋程度和轄域(the“scale”and“scope”of predication)。這主要指在某個表意的相關(guān)認知域內(nèi)的語義覆蓋程度或語義管轄領域。一般情況下,這種表意覆蓋程度和轄域是沒有明顯界限的,正如“山”的概念,在人們腦海里它包括山腳、山腰和山頂,并且有一個相對很大的區(qū)域范圍。但從哪里開始稱為山腰,這個界限則是模糊的。④ 表意的次結(jié)構(gòu)(substructure)的“凸顯程度”(salience)?!巴癸@程度”指說話者在表達事物或問題時體現(xiàn)出一定的視角,它是一個泛泛性的概念,對它的意義的描寫主要借助于如何找出與它相關(guān)的各種各樣的因素。
在英語詞匯習得中,通常會出現(xiàn)學習者對詞匯的確切含義缺乏全面理解的情況。究其原因,學習者掌握的往往是單詞的“典型意義”,而在句子和篇章中見到的很多是其擴展或延伸意義。由于認知語法語義理論的假設認為理解一個詞的意義時要涉及認知結(jié)構(gòu),并且通常同時涉及幾個不同的認知領域才能全面地理解該詞匯的意義。所以在英語詞匯習得過程中,抓住了一個詞的“典型意義”之后,可以在認知的“復合矩陣”里對其擴展意義進行認知和分析。一般來說,單詞的擴展意義都是和它的“典型意義”相關(guān)聯(lián)的。這里還以knife一詞為例:
a.She cut the apple into two halves with a knife.(她用刀子將蘋果切成兩半。)[典型意義作名詞]
b.He was knifedin an evening when he walked alone in the street.(一天晚上他獨自在街上走的時候被人捅了一刀。)[典型意義作動詞]
c.The ship knifed throughthe water.(船像刀劈過水面。)[典型意義作動詞,有隱喻用法]
前面提到,對“knife”一詞的認知涉及空間、功能、位置等領域。其中“切割”的功能是其典型意義,所以句a和句b很容易理解。而句c就涉及到認知域的擴展,刀子本來的位置是在廚房,功能是“切割”,若典型意義用作動詞主體一般是“人”,“人”用刀子“切割”“物”;而句c中“ship”和“knife”構(gòu)成了主謂關(guān)系,“位置域”被切換到“水面上”,整句的字面意思為“船”“切割”“水面”,這就具備了隱喻的用法,不難通過認知推理得出“船像刀子劃過或劈過水面”這樣的意義。
意象層次概念假設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明典型意義的擴展和延伸的認知過程。它第一個維度是“基體”(base)里的“輪廓”(aprofile on a base)。如對于一個尖頭的細長物體來說,它的“基體”是一個細長的物體,而這個物體的“頂端”則是“突出點”或“焦點”。利用詞根記憶單詞的方法之所以較為有效,便是符合了這一認知規(guī)律。如較為抽象些的單詞incubation(潛伏期),經(jīng)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它是由in+cub+ation組成?!癷n”是“里面”,“cub”作為詞根有“睡”的意思,”——-ation”表名詞,合起來就是“睡在里面 潛伏”,即使下次再見到此單詞一時想不起來,但一看“cub(睡)”便馬上能回憶起來。究其原因,從認知層面上講,“incubation”好比是“基體”(base),而“cub(睡)”是這個基體中的“突出點”或“焦點”,它在人們的認知體系里處于“前景”(foreground)而不是“背景”(background)位置。因而將單詞習得,尤其是對復雜單詞的習得置于此種模式下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因此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個維度是指在能夠分析和解釋的情境中的“具體程度”(level of specificity)。如在習得reptile,rattlesnake,sidewinder幾個英語單詞時,若毫無章法的去記憶,則只能在大腦中形成零散的碎片,但若是按照其描述世界的詳細程度將其納入同一個認知范疇,animal(動物)reptile(爬行動物)snake(蛇)rattlesnake(響尾蛇)sidewinder(角響尾蛇),不但可以對“蛇”形成系統(tǒng)性的認知,而且在語言使用方面,描述同一情形時,可以選用不同詳細程度的詞去描述,形成描述同一情形的不同詳細程度的語言連續(xù)體,以此構(gòu)成語言的不同范疇等級和不同的縱向?qū)哟巍?/p>
第三個維度是表義覆蓋程度和轄域(the“scale”and“scope”of predication)。主要指在某個表意的相關(guān)認知域內(nèi)的語義覆蓋程度或語義管轄領域。詞匯習得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于從單詞的典型意義出發(fā)對其擴展意義進行認知或分析。由于漢英兩個民族認知體系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會順應地體現(xiàn)在語言上,因而在詞匯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重點應放在那些漢語的“認知域”和英語的“認知域”不同的地方,或者說漢語的“認知域”所不能覆蓋的地方,否則就很難能確切地理解和區(qū)分詞義及其用法,以至于不能有效地表達思想而給別人造成困惑。如一位外籍游客說起她在中國住過的一酒店大廳里赫然寫著:“We hope you can have pleasure in our beautiful ladies.Welcome to come again”,令她瞠目結(jié)舌。那位外籍游客說酒店可能是想表達這樣的意思:希望客人對酒店服務員的服務滿意,結(jié)果寫出來的語句卻含有希望客人對酒店服務員的性服務滿意的意思。究其原因,是由于沒有正確理解“have pleasure in somebody”在表述中的語義覆蓋程度和語義域,因而會造成這種誤解,使人驚愕酒店竟然在大廳赫然寫著這樣具有強烈性暗示的話語。
第四個維度——表義次結(jié)構(gòu)的凸顯程度則對學習者的語言輸出提供很有價值的啟發(fā)。凸顯即是由于注意的焦點不同,因而可以突顯事物不同的側(cè)面。客觀現(xiàn)實中相同的事物,由于觀察角度和關(guān)注的方面不同,會在大腦中產(chǎn)生不同的意象,由此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表達。如:
a.The telephone is on the table.
b.The telephone is lying on the table.
c.The telephone is resting on the table.
d.The table is supporting the telephone.
a是中性的語義表述,后三個句子中l(wèi)ie,rest和support則分別體現(xiàn)了觀察視角的不同。lie側(cè)重的是電話的放置姿勢;rest強調(diào)靜止狀態(tài);而support則從觀察桌子的角度進行表述。這表明在語言表述中可以選擇不同的詞匯對同一情景進行編碼,進而表達不同的注意焦點。因而在語言輸出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根據(jù)不同詞匯所創(chuàng)造的意象來描述同一事件,而不是僅僅單一的選用如a句這樣最常規(guī)的中性表述。對同一情景描述的多樣性選擇有助于提高學習者語言輸出的質(zhì)量。
以往對認知語法的應用研究主要側(cè)重于詞類、語法、句法等方面,本文對認知語法的兩個理論假設,典型意義概念假設和意象層次概念假設進行了歸納整合,并結(jié)合這兩個假設就英語詞匯習得過程中的詞義理解、使用、輸出等方面進行了認知分析,為基于認知語言學的二語詞匯習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1]Lakoff,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Langacker,R.W.“Space grammar,analysability,and the English passive”,Language[J]1982(58):22-80.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5]Langacker,R.W.Cognitive grammar[C].In:Asher,R.E.&Simpson,J.M.Y.,eds.1994:590-593.
[6]高楊.認知語法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2013(9):118-121.
[7]李恬,牛保義等.認知語言學研究熱點和發(fā)展趨勢[J].外國語,2014(3):93-96.
[8]林璐.認知語法和構(gòu)式語法視野下的動詞名化 V-ing構(gòu)式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11):91-98.
[9]劉宇紅.R.W.Langacker的認知語法述評 [J].外語研究,2004(4):6-11.
[10]沈家煊.R·W·Langaeker的“認知語法”[J].國外語言學,1994(1):12-20.
[11]陶文好.認知語法中兩個理論假設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2000(9):40-44.
[12]謝應光.認知語法中的語境概念[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6(1):120-125.
[13]曾國才.英語冠名構(gòu)式(Article+N)中冠詞的認知語義和句法特征[J].外語教學,2014(1):12-16.
[14]朱永生,嚴世清,等.功能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