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羅曼·羅蘭在寫這部小說以前曾經(jīng)屢次宣稱:世界要窒息了,必須打開窗子,讓新鮮空氣吹進來。這個觀念在這部具有史詩規(guī)模的小說中表達出來,書中的情節(jié)在歐洲兩個主要的國家——德國和法國展開。作者描繪他的主人公時,以當時洶涌澎湃的各種事件作為背景,同時述及20世紀初葉,歐洲生活中極其紛繁的各個方面,從文化藝術以至政治動態(tài)。
作者信息
羅曼·羅蘭 1866 年生于法國的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父親是公證人,母親是天 主教徒。年輕時他曾受到18世紀啟蒙思想的影響,1889 年至 1891 年在羅馬的法蘭西學校從事研究,回國后先后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和巴黎大學講授美術史。羅曼·羅蘭早期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在20世紀初期開始重視傳記文學的創(chuàng) 作,陸續(xù)發(fā)表了三部英雄傳記:《米開朗琪羅傳》《貝多芬傳》和《托爾斯泰傳》。1904 年到 1912 年,羅曼·羅蘭出版了洋洋十卷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
內(nèi)容概覽
這部小說以貝多芬為原型,描寫平民出身的音樂家克里斯朵夫以個人奮斗反抗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悲劇的一生??死锼苟浞虺錾碛谌R茵河畔的一座小城市,祖父和父親都是音樂師。他從小在父親的嚴厲教育下學習音樂,并常隨父親進宮中演奏。在宮中他看到了封建貴族的專橫跋扈,此后他攻擊貴族,鄙視豪門,反抗一切不公平的事物,結(jié)果到處受到排擠,加上生活困難,初戀受挫,被迫逃離德國,來到巴黎。在巴黎,他看見的是同德國一樣的黑暗和腐敗,只有朋友的友誼和純潔的愛情給他以安慰。在一次“五一”節(jié)游行示威中,他的朋友奧里維埃被警察打傷致死,情人葛拉齊亞不久也突然病故,這使他萬分悲痛,心灰意冷,從此不問世事。晚年他移居羅馬,專心從事宗教音樂創(chuàng)作,同時希望調(diào)和一切矛盾,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最后在回憶中死去。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倔強性格和自我奮斗精神,廣泛地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歐洲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暴露了德、意、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虛偽、墮落、勾心斗角、趨炎附勢的腐敗風氣。
形象分析
克里斯朵夫一半像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斷反抗腐朽沒落的藝術和庸俗的社會環(huán)境。作者通過克里斯朵夫的奮斗,表現(xiàn)了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彷徨、追求、苦悶和幻滅,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的人道主義、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和強者意識。
他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階級地位使他對現(xiàn)實不滿,卻又對統(tǒng)治階級抱有一定的幻想;日趨破產(chǎn)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使他接近、同情農(nóng)民,而個人的英雄主義使他不相信人民的力量,從而遠離人民;進步的藝術觀使他主張藝術接近生活、接近人民、造福人類,而對藝術的偏執(zhí)的信仰又使他呼出“不能拿藝術去替代一個黨派服務”;受壓迫的階級地位使他性格堅強,而個人主義偏見又束縛著他,使他軟弱無力;小資產(chǎn)階級的正義感使他與社會對立,反抗壓迫,而小資產(chǎn)階級的動搖性又使他與現(xiàn)實妥協(xié)。小資產(chǎn)階級的階級性決定了克里斯朵夫性格的矛盾性和復雜性。這個腦子里充滿“大人物”“英雄”觀念而實際上被日益擠向被壓迫者行列的小資產(chǎn)階級飄零子弟,生活在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夾縫里,這二者對他都有影響,同時他與這兩方面都存在著矛盾。因此說,克里斯朵夫的性格具有雙重性。
經(jīng)典語錄
1.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時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2.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3.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是一顆歌唱的心的和聲。
4.當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是只有你,你會減少痛苦,也會在絕望中燃起希望。
5.人生的鐘擺永遠在兩極中搖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極:要使鐘擺停止在一極上,只能把鐘擺折斷。
6.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謂幸福,是在于認清一個人的限度而安于這個限度。
相關閱讀
羅曼·羅蘭
徐志摩
羅曼·羅蘭,這個美麗而充滿音樂性的名字,究竟代表著什么?
他是一個音樂的天才,在幼年,音樂便是他的生命。他媽媽教他琴,在諧音的波動中他的童心便發(fā)現(xiàn)了不可言喻的快樂。莫扎特與貝多芬是他最早發(fā)現(xiàn)的英雄。所以在法國經(jīng)受普魯士入侵而產(chǎn)生最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時候,這位年輕的圣人正在“敵人”的作品中品味最高的藝術。他的自傳里寫著:“我們家里有好多舊的德國音樂書。德國?我懂得那個詞的意義?在我們這一帶我相信從沒有人見過德國人。我翻著那一堆舊書,爬在琴上拼出一個個的音符,這些流動的樂音灌溉著我的童心。莫扎特與貝多芬的快樂與苦痛,漸漸地變成了我的肉,我的骨。我是它們,它們是我。要沒有它們,我怎過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時生病危殆的時候,莫扎特的一個調(diào)子就像親人似的貼近我的枕衾看著我。長大的時候,每回逢著懷疑與懊喪,貝多芬的音樂又在我的心里撥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樂中洗凈我的煩愁?!?/p>
要認識羅蘭不僅應讀他神光煥發(fā)的傳記,還得讀他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在這本書里他描寫他的音樂的經(jīng)驗。
他在學堂里結(jié)識了莎士比亞,發(fā)現(xiàn)了詩與戲劇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爾等近代法國三大詩人。瓦格納是壓倒一時的天才,也是羅蘭與他少年朋友們的英雄。但在他個人,更重要的一個影響是托爾斯泰。他早就讀他的著作,十分地愛慕他,后來念了他的《藝術論》,那只俄國的老象,走進了藝術的花園里去,左一腳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亞,右一腳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貝多芬。這時候少年羅曼·羅蘭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憤憤地申斥莎氏、貝氏,說他們的藝術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藝術——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對羅蘭這個熱烈的尋求真理者而言,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個霹靂;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慮。他寫了一封信給托爾斯泰,陳述他沖突的心理,那年他22歲。幾個星期后的一天,羅蘭接到一封寫滿38頁紙的長信。那六旬老人說:“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地感動在心。我念你的信,淚水溢滿我的眼睛?!毕旅嬲f他對藝術的見解:我們投入人生的動機不應是為藝術的愛,而應是為人類的愛。只有經(jīng)受這樣靈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實現(xiàn)一些值得一做的事業(yè)。這還是他的老話,但少年的羅蘭受深徹感動的地方是在這一時代的圣人竟然這樣懇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個無名的異邦人。他那時的興奮我們可以約略想象。因此羅蘭這幾十年來每逢少年人寫信給他,他沒有不親筆作復的,用一樣慈愛誠摯的心對待他的后輩。這樣一來受他的靈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這是一件含獎勵性的事實。我們從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強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風,它一路散布著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
但羅蘭那時離著成名的日子還遠,雖則他從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還得經(jīng)受種種精神的苦痛,才能實受他的勞力的報酬——對他天才的認識與接受。他寫了12部長篇劇本,3部最著名的傳記,10卷本的《約翰·克里斯朵夫》——這時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還是在灰堆里掩著——直到他將近50歲那年,這世界方才開始驚訝他的異彩。貝多芬有幾句話,我想可以一樣適用到一生勞悴不怠的羅蘭身上:“我沒有朋友,我必得單獨過活;但是我知道在我的心底里上帝是近著我的,比別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認識他的。我從不著急我自己的音樂,那不是壞運所能顛撲的,誰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折磨旁人的苦惱?!?/p>
(選自《徐志摩散文集》)
讀后一思
讀了作品的同學可能會發(fā)現(xiàn),在作品中處處都可以看到克里斯朵夫關于“愛”的說教,不僅用言論,而且用他的行動去實踐這種“愛”的宗教。他認為變革不公的社會現(xiàn)象,主要的手段就是“愛”。一是用愛的藝術去寬慰受難者的靈魂,使他們忘記痛苦;一是用“愛”的行動把對立的階級調(diào)和起來,讓“信仰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好人攜手”。你認為作者塑造這一藝術形象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