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凡凡
摘要:競爭是高考這種選拔性考試的本質(zhì),而高考競爭激烈的本質(zhì)是就業(yè)機會的競爭。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中,就業(yè)壓力一直是國人最大的困擾,而好的學歷是通往更高的職業(yè)平臺的通行證。中國高等教育仍然屬于稀缺資源,贏得高考競爭所帶來的人生際遇現(xiàn)實存在著。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還需長期努力。
關(guān)鍵詞:高考;競爭;個人主義;功利主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8017702
競爭,從古至今就是社會發(fā)展不變的主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反映出不管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殘酷事實,高考就是這樣一種競爭。高考關(guān)系到千百萬學子的前途命運和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承載著無數(shù)考生、家長、教師的期望,因而高考成為典型的高競爭、高利害、高風險的大規(guī)模選拔性考試。社會輿論的壓力、父母教師的期望、自己夢想的追逐,給高考加載了太多的重負,高考競爭也被無限放大了。長時期處于競爭狀態(tài)使學生不堪重負從而導致了一些學生的性格、心理的扭曲,出現(xiàn)了一系列不道德的行為。本文將從高考過度競爭導致的不道德行為現(xiàn)象和導致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及解決高考過度競爭的對策這三方面來分析探究。
1 現(xiàn)象描述
從高考競爭過程來看,高考一直是懸在學生和家長頭上的一把“利劍”。十多年的寒窗苦讀,一朝定輸贏使得不少優(yōu)等生及家長在高考前和高考過程中膽顫心驚,生怕有任何閃失,背負著沉重的精神和心理負擔。一年一度的高考仿佛成了“被放大的焦慮癥”,高考過強的競爭和過重的負擔已經(jīng)使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扭曲了,使原本和諧的同學關(guān)系變得異常敏感脆弱,一些不良作為頻頻出現(xiàn)。
1.1 人情冷漠頻現(xiàn)
高考過度的競爭,會使學生在心理上崩潰,就如一根弦,長期處于緊繃狀態(tài),遲早有一天會斷開。這種教育扭曲了很多人的價值觀,長期與對手進行殘酷的競爭,使得很多人漠視人際關(guān)系。他們漠視親情,漠視同窗情,漠視師生情。很多人患有或輕或重的自閉癥、抑郁癥等,這都不是聳人聽聞,更有甚者,許多高三學生不堪重負,選擇跳樓來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A和B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兩人無話不談學習成績也不相上下。可進入高三以后,隨著學習壓力驟增,姐妹兩人暗地較勁,誰都不服輸。慢慢地,兩人開始發(fā)生爭執(zhí),最后因為分數(shù)變成陌路,誰也不理誰。類似于這樣的例子,在高三這樣特殊的時期數(shù)不勝數(shù),競爭使每個人都精神緊繃,一觸即發(fā)。
1.2 考試舞弊驟增
十年寒窗苦讀也許還不如一次成功的作弊,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囚徒困境”。我們都不希望別人因為作弊而超過自己,使自己為分數(shù)的奮斗而貶值。但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別人作弊我們也只能無賴的選擇作弊。
自高考恢復以來,全國各地的舞弊案不算少。從2014年震驚國人的“河南替考案”到今年的江西替考案,層出不窮。例如,2012年江西全省高考共查出違紀60人,舞弊24人??梢?,高考舞弊人數(shù)之多,而每年作弊手段總會有一些“進步”。從以前的紙條作弊到電子通訊設(shè)備作弊再到替考,作弊手法越來越高明。本應嚴肅圣潔的高考,就這樣被玷污了。
1.3 個人主義盛行
現(xiàn)階段我國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仍然突出,高等教育的優(yōu)質(zhì)資源相對稀缺,想要占有這些資源就必須彼此競爭?!坝谑牵伺c人之間的關(guān)系走向了孤獨和對立,充斥著競爭、對抗和恐懼”。同學之間為了學業(yè)排名、占有更好的升學機會而成了競爭對手,把彼此視為抗衡的敵人,每個人都試圖讓自己“比他人優(yōu)越或勝過他人”。這種心態(tài)很容易使學生形成爭強好勝的性格,分享和合作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情,而惡性競爭則成為常態(tài),人性中的純真和善良被名次啃噬。在這種學習氛圍下,競爭性個人主義在學生中悄然興起。于是,“學校往往成為了‘孤獨學習的場所,學生之間不再是合作的關(guān)系,而是把對方看作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特別是在高三年級,老師為了增強學習效率,提高考試升學率,嚴厲要求學生保持課堂安靜,自主學習,不能互相交流探討。而有些所謂的優(yōu)等生也不愿意解答其他同學遞過來的難題,他們認為這樣不僅會耽誤他們自己的復習備考時間而且一旦教會了他們,在高考中他們就沒有更多的優(yōu)勢了。在這種孤獨的學習氛圍中,學校培養(yǎng)了一批批競爭性個人主義者和“孤獨的公民”。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和家長長期生活在學業(yè)競爭的壓力中,失去了享受教育過程的快樂。
2 原因分析
高考只是一場升學考試,并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激烈的高考競爭對中小學教育乃至大學教育都產(chǎn)生了不少負面影響,許多人因此將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歸咎于高考制度,認為高考制度的存在導致了激烈的升學競爭。然而,“高考導致競爭激烈只是問題的表象,高考并非萬惡之源,而是各種教育及社會矛盾的集合點。”
2.1 競爭異化
競爭本是選拔性考試的自生物與主旋律?!案呖几偁幖ち掖嬖谥灰匀说闹饔^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規(guī)律,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國是有著幾千年的考試歷史的國家,經(jīng)過科舉考試這種競爭殘酷的考試洗禮,競爭性已在中國人的身上根深蒂固?!案呖嫉母偁帯⑹芨叩冉逃龣C會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社會地位的競爭。”只要存在社會地位的差別,就存在競爭,競爭是無法消滅的客觀存在。為了獲得更好的升學機會,占有更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學生之間形成了有你無我的“敵我矛盾”;父母本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不斷的給子女施壓,與左鄰右舍家的父母競爭;學校頂著升學率壓力互相競爭。中學生還處于人格發(fā)展形成期,自我認知能力不完善,容易受周圍強烈的競爭氛圍所影響,導致競爭異化,人情冷漠,自私自利,人性中的純真和善良被競爭啃噬。
2.2 誠信缺失
人無信不立,商無信不通,國無信不穩(wěn)。我國古代就非常注重誠信教育,像“曾子殺豬”、“郭汲守信”、“三綱五?!钡鹊榷际墙逃藗冋\實守信的重要性。但是,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反而忽視了誠信教育,片面追求經(jīng)濟社會利益。學生為了取得好的考試成績,不講誠信考試舞弊;父母為了引誘孩子取得高分,空頭許諾;學校為了升學率只注重分數(shù)忽視誠信教育等等。
2.3 功利主義影響
中國自古就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取才用材觀念,在這種人才觀的驅(qū)使下,家長、老師只注重考試結(jié)果,認為分數(shù)越高,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的幾率越高。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被視為人生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灌輸這種思想,要經(jīng)歷非常功利的考試,而每一次考試都會被勸戒分數(shù)與你的前途與你的命運緊密相聯(lián)。人在功利中受的教育總是培養(yǎng)了非常強的自私心理,而中國的歷史就是個人欲望不斷自私的歷史。
3 對策探究
高考競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學生之間的這種競爭性個人主義則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引導的。一個好的制度不會讓人性陷入兩難,它會鼓勵人性中向善的一面。要改變高考競爭伴隨而來的一些不良反應必須從正面引導學生對高考競爭的認識,加強各個階段學生的價值觀教育。
首先,對中學生進行前置式教育。中學時期人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萌芽到逐漸定型的關(guān)鍵時期。人的“三觀”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在社會實踐中,在各種影響下逐漸形成的。處于這個時期的中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還不健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未形成,有非常強的可塑性。而所謂的前置式教育就是在中學生三觀未形成前進行的道德認知和人生價值觀的教育。
其次,對大學生進行補償式教育。大學生處于走向成熟人生的關(guān)鍵時期,有一定的可塑性。這個時候的大學生“三觀”基本形成,有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在生理的發(fā)展上已經(jīng)相當于成人,但是心理上的發(fā)展往往跟不上身理發(fā)展的速度,尤其當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越進步、越復雜的時候,其心理成熟越有延后的情形,導致身心發(fā)展出現(xiàn)一定的差距,心理往往不如生理成熟。這種身心不一致的現(xiàn)象造成了大學生對自我的矛盾認知,很容易被同伴及周圍環(huán)境所擾,社會實踐不夠、自己能力不強、經(jīng)驗不足,再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的開放使西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物質(zhì)至上的思想傳播,使大學生很容易接受這些極端的個人主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大學生進行補償式教育。所謂補償式教育就是不斷地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矯正大學生已有的錯誤價值觀,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把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精神外化于行動。不斷地獲取新的知識,在學習中不斷獲得成長。
高考是我國最大型的選拔優(yōu)秀人才的考試制度,既有利也有弊,總的來說利大于弊。高考競爭亦如此。競爭具有兩面性,變排他性的競爭為互利共贏的競爭。由于青年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還不健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未形成,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他們強烈的自制力,加強青年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意識,從源頭遏制像競爭性個人主義這樣的極端思想。
參考文獻
[1]謝苗楓.全民高考,被放大的社會焦慮癥[N].南方日報,20060611.
[2]埃里?!じチ_姆.占有還是生存:一個新社會的精神基礎(chǔ)[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
[3]羅洛·梅.焦慮的意義[M].朱侃如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3.
[4]葉飛.競爭性個人主義與“孤獨的”公民—論公民教育如何應對公共品格的淪落[J].高等教育研究,2013,(02).
[5]劉海峰.高考競爭的本質(zhì)與現(xiàn)象[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6]劉海峰.高考并非萬惡之源[J].北京文學,2006,(1).